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心理学视阈下微纪录片的听觉美学观--以“一带一路”题材为例
1
作者 黄燕燕 王燕子 《东南传播》 2024年第6期141-144,共4页
声音在视听艺术中一直被大众视为画面的附属品。但在“微”时代,声音在听觉系统中构建的美学维度,甚至能够超越画面而存在。它不仅能够以声叙事、以音喻事、以乐传情,还折射了社会文化的时代、地域、民族风貌和精神等。在认知心理学的... 声音在视听艺术中一直被大众视为画面的附属品。但在“微”时代,声音在听觉系统中构建的美学维度,甚至能够超越画面而存在。它不仅能够以声叙事、以音喻事、以乐传情,还折射了社会文化的时代、地域、民族风貌和精神等。在认知心理学的视阈下,以“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为例,通过重塑听觉叙事的空间维度、构建活态的声音景观符号、创生听觉主导的审美幻象场域和打造承载人类共通的情感语态等四方面的内容,已然能用“中国声音”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推动中国文化出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纪录片 听觉美学 声音景观 移情
下载PDF
走向听觉美学——唤起一种“新感受力”
2
作者 汪弘扬 沙俊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69,共4页
基于对美学概念史、当代艺术实践以及当前现实特征的梳理,可以重新发掘美学研究的原初含义并重新阐明“感性”概念之于美学研究的重要性。韦尔施基于对当前媒介环境的分析,审慎地提出了转向听觉文化研究的设想并认为转向“听觉”领域的... 基于对美学概念史、当代艺术实践以及当前现实特征的梳理,可以重新发掘美学研究的原初含义并重新阐明“感性”概念之于美学研究的重要性。韦尔施基于对当前媒介环境的分析,审慎地提出了转向听觉文化研究的设想并认为转向“听觉”领域的研究可以成为当前呼唤感性复苏大背景下的一条重要的研究路径。从美学的学术史流变来纵向梳理,鲍姆嘉滕在对“美学”概念作出界定之时就已将“感性”视作其核心要义。同时,转向“听觉”这一研究路径也能够在从马尔库塞到桑塔格等人的美学观念坐标系中找到应有之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听觉美学 新感受力 美学概念史 当代艺术
下载PDF
视听觉美学对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志强 邹丽明 《长春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102-104,共3页
通过美学原理和实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相同时间里接受更多的学习信息,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探索拓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空间,提高教学设备的最大使用价值。
关键词 美学 听觉美学 多媒体教学效果
下载PDF
歌谣的叙事功能:蒙古族题材电影《黑骏马》的听觉美学观
4
作者 孙开晗 《视听》 2021年第10期53-54,共2页
中国民间歌谣运用起兴、联响等形式技巧对影视语言的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叙事美学观。蒙古族电影《黑骏马》中反复出现的古歌谣《钢嘎哈啦》,不仅发挥着有声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渲染作用,更承载着故事叙事的起承... 中国民间歌谣运用起兴、联响等形式技巧对影视语言的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叙事美学观。蒙古族电影《黑骏马》中反复出现的古歌谣《钢嘎哈啦》,不仅发挥着有声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渲染作用,更承载着故事叙事的起承转合。歌谣这一叙事功能从形式和内容上充实和发展了电影的镜头语言,更推动了影视艺术作品中当代听觉审美研究向内涵式、纵深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骏马》 歌谣 听觉美学 乡土文化
下载PDF
论学前教育学的听觉转向
5
作者 姜勇 周榆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3期31-47,共17页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以视觉为中心,具有理性主义的惯性和认识论哲学的倾向,只注重“看”而忽视其他感知觉,特别是听觉。听觉转向的学前教育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价值性、意义性,为克服传统理性主义与认识论哲学的局限开辟新的道路。听觉转...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以视觉为中心,具有理性主义的惯性和认识论哲学的倾向,只注重“看”而忽视其他感知觉,特别是听觉。听觉转向的学前教育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价值性、意义性,为克服传统理性主义与认识论哲学的局限开辟新的道路。听觉转向的学前教育学与以视觉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学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有无”之别,即视觉中心的“执我”和听觉转向的“无我”之哲学立场的差异。二是“孤众”之别,视觉中心的主体处于岑寂的“我观”状态,而听觉转向的学前教育学则是酬和的,共同构造的,强调心灵的转向,需要借助“重要他人”,特别是优秀教育者的力量。三是“见闻”之别,主要体现在方法论方面。视觉中心的学前教育学关注“在场性”,通过直观可见的实证主义方法揭示所谓的教育规律;听觉转向的学前教育学关心“不在场性”,相信“道说”的方式,通过“倾听”把握未能到场的“实事”背后的“大道”之言。基于此,学前教育学亟待转向基于听觉的立场,建立起基于听觉的话语体系:其一,建立起富有听觉伦理学色彩的学前教育学;其二,建立起饱含听觉美学精神的学前教育学;其三,建立起蕴藏听觉现象学意味的学前教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 听觉转向 听觉伦理学 听觉美学 听觉现象学
下载PDF
听觉美学:一种美学建构的可能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亚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9-166,共8页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美学建构的可能性。近年来听觉文化研究异军突起,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至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听觉文化的繁荣为听觉美学的建构贡献了理论视角;西方文化史上事实存在却又久遭压制的听觉传统,则为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开展...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美学建构的可能性。近年来听觉文化研究异军突起,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至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听觉文化的繁荣为听觉美学的建构贡献了理论视角;西方文化史上事实存在却又久遭压制的听觉传统,则为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开展听觉美学研究,既可丰富当前西方美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又可将其影响力辐射至文学批评领域,为文学阐释活动提供新的参照,还可深化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理解。在研究内容上,历史研究、范畴研究、类型研究、功能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等五个层面的次第展开,可以较好地呈现听觉美学的学理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美学 听觉文化 听觉类型 听觉功能
原文传递
方言写作与中国文化中的听觉传统——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关伟华 乔全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8-175,共8页
生于斯长于斯的棣花村以巨大的心理场笼罩着已经成为城里人的贾平凹,使其人生与创作永远切割不了与故乡的联系,而方言就是他与故乡斩不断的主要纽带之一。贾平凹小说的方言书写或浓墨重彩,或轻笔淡描,字里行间往往呈现出由地域文化长期... 生于斯长于斯的棣花村以巨大的心理场笼罩着已经成为城里人的贾平凹,使其人生与创作永远切割不了与故乡的联系,而方言就是他与故乡斩不断的主要纽带之一。贾平凹小说的方言书写或浓墨重彩,或轻笔淡描,字里行间往往呈现出由地域文化长期浸润而形成的韵味和光泽。贾平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说话传统,非常注重小说的听觉美学效果。被普通话和主流话语遮蔽的乡村人物声音在方言书写中被丰富地呈现出来。贾平凹小说中的方言腔调与埙声、胡琴声、秦腔等交相辉映,奏出动听的音符和乐章,在当今过度依赖视觉的读图时代具有一定的反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写作 听觉传统 听觉美学 贾平凹小说
下载PDF
审美移情:UGC播音产品创作的美学追求--以喜马拉雅FM为例
8
作者 孙开晗 《现代视听》 2021年第7期43-46,共4页
利普斯认为美是事物的价值,强调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客体所呈现出的生机、生命源自主体的情感融入。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往往会根据个体感受将情绪投射于欣赏对象,从而使原本无生命的产品具有人的生命体征。万物智联时代,“耳朵经济”... 利普斯认为美是事物的价值,强调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客体所呈现出的生机、生命源自主体的情感融入。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往往会根据个体感受将情绪投射于欣赏对象,从而使原本无生命的产品具有人的生命体征。万物智联时代,“耳朵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听觉美学复兴,移动音频平台的UGC播音产品本着风格化运作的特点,把握新时代受众的审美诉求,创作出一系列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艺术产品,以塑造UGC播音产品声音创作的美学形象引领音频产业更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移情 听觉美学 UGC 受众
下载PDF
内容、形态、场景与满足:移动新媒体有声书的用户使用研究——以移动应用“微信读书”与“微信听书”为中心 被引量:18
9
作者 姜泽玮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40,共10页
以移动应用"微信读书""微信听书"为中心,围绕"内容""形态""场景""满足"四个角度,对移动新媒体有声书的用户使用现状进行量化与质化结合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声书... 以移动应用"微信读书""微信听书"为中心,围绕"内容""形态""场景""满足"四个角度,对移动新媒体有声书的用户使用现状进行量化与质化结合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声书传播的问题与发展进行讨论。目前移动新媒体有声书传播包含"AI语音-文字有声化""真人语音-口语传播"两种声音与表达形态的对位,用户对二者的使用基本相等;用户收听内容以文学类为首,整体"重文轻理",且内容大多与用户自身职业(专业)无关;夜晚的卧室与白天的家庭起居空间为主要传播场景,"时间管理满足""情感满足""身体满足""知识满足""经济满足"构成有声书用户主要的使用满足。总体来看,内容的有限性、场景的封闭性、传播的交互性和声音的艺术性是移动新媒体有声书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四个重要问题,有声书的发展能否迈入新时代,取决于实践对这四个问题的回应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书 AI时空场景 听觉美学 知识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