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兰西哲学的“启蒙主体性”思路及其问题
1
作者 郑伟 《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在弱化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解读框架的情况下,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走入了欧洲近代启蒙哲学的“主体性”思路。葛兰西哲学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部几乎完全重塑了所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的... 在弱化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解读框架的情况下,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走入了欧洲近代启蒙哲学的“主体性”思路。葛兰西哲学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部几乎完全重塑了所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的“启蒙主体性”思路。由于在社会历史观领域突出意识形态革命的阶段独立性,市民社会被提升至马克思主义革命序列的基础性地位,市民社会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实际上被置于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经济分析之上。生产实践维度的缺失,造成了葛兰西哲学在模糊定义“有机知识分子”的同时,淡化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合法性,最终形成了文化领导权优先于或高于无产阶级现实革命的理论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 启蒙主体性”思路 历史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超越“启蒙主体性”——论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与当代中国思想境况
2
作者 费轩 《开放时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106,7,共13页
2008年之后,李泽厚重组和再版《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以提请学界留意,却反响寂然。这位被视为服膺启蒙信条的“80年代”哲人,晚年不断回向中国传统,提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以替代20世纪80年代“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理论范式。本文对“... 2008年之后,李泽厚重组和再版《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以提请学界留意,却反响寂然。这位被视为服膺启蒙信条的“80年代”哲人,晚年不断回向中国传统,提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以替代20世纪80年代“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理论范式。本文对“历史进入形而上学”“人与宇宙协同共在”和“情本体”等李泽厚晚期哲学的关键概念展开论述,指出,李泽厚建立“历史本体论”,是对80年代“启蒙主体性”的超越,他直面当代社会“既人欲横流又理性跋扈”的虚无主义精神病症,试图回应现代中国之文化主体的建立以及后现代境况下个体人生的精神出路这两个有着紧密关联的问题,其启发性意义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启蒙主体性 历史进入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青年毛泽东以唤醒民众为主旨的政治启蒙实践
3
作者 杨晓伟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23年第3期92-105,共14页
政治淡漠是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们关注、改造的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之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学会群体建基于此问题意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以“呼声革命”、占领舆论高地、文教大众化等综合性、结构化方式唤醒沉睡中的底层民众的政治... 政治淡漠是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们关注、改造的近代中国国民劣根性之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学会群体建基于此问题意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以“呼声革命”、占领舆论高地、文教大众化等综合性、结构化方式唤醒沉睡中的底层民众的政治主体性意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进程中先进知识分子从外部唤醒底层民众的历史使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局奠定了社会舆论与组织人才基础。此外,上述政治启蒙实践,也有力回应了学界关于“救亡压倒启蒙”论的观点——近代中国民族救亡图强与政治启蒙是共时性发生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毛泽东 新民学会 主体性启蒙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原文传递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中国文化启蒙的特殊性
4
作者 穆允军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16,共7页
作为中国语境中的启蒙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表现为东西方文化比较视域下的文化变革,它蕴含着中国文化启蒙所特有的纠结。外源性启蒙、救亡压倒启蒙、"第三条道路"和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构成中国文化启蒙的独特表征。超越"启... 作为中国语境中的启蒙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表现为东西方文化比较视域下的文化变革,它蕴含着中国文化启蒙所特有的纠结。外源性启蒙、救亡压倒启蒙、"第三条道路"和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构成中国文化启蒙的独特表征。超越"启蒙"与"传统"的二元对立这一思维樊篱,逐渐成为启蒙的批判性反思的一种共识与论域。在这种反思中,中国文化逐步凸显出主体性启蒙的建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 传统 文化主体性启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