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组分吸收二氧化碳混凝土的理论及制备
1
作者 何健辉 雷洛 王振地 《江西建材》 2024年第S01期68-72,共5页
混凝土作为最大宗的建筑材料,具有巨大的二氧化碳吸收潜力。文中围绕混凝土原材料,总结其固碳技术,对碳化机理、技术特点和固碳潜力进行综述。基于原材料先碳化再制备混凝土的理论设计,提出一种全组分吸收CO_(2)混凝土,其CO_(2)吸收量超... 混凝土作为最大宗的建筑材料,具有巨大的二氧化碳吸收潜力。文中围绕混凝土原材料,总结其固碳技术,对碳化机理、技术特点和固碳潜力进行综述。基于原材料先碳化再制备混凝土的理论设计,提出一种全组分吸收CO_(2)混凝土,其CO_(2)吸收量超过50 kg/m^(3),大幅度提升了混凝土材料的固碳能力,为混凝土行业低碳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组分吸收CO_(2)混凝土 原材料 钢渣 再生骨料 二氧化碳吸收
下载PDF
硅酸锂粉末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董红英 任艳萍 +2 位作者 张建勇 丑明月 马文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3-418,共6页
采用TG-DSC、XRD、SEM等技术手段对所合成的硅酸锂粉末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室温—1000℃—室温的循环过程中,硅酸锂经历了吸收—解吸—吸收二氧化碳的循环。硅酸锂吸收解吸二氧化碳可自发进行,并可循环使用。对... 采用TG-DSC、XRD、SEM等技术手段对所合成的硅酸锂粉末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室温—1000℃—室温的循环过程中,硅酸锂经历了吸收—解吸—吸收二氧化碳的循环。硅酸锂吸收解吸二氧化碳可自发进行,并可循环使用。对硅酸锂吸收解吸二氧化碳过程中的物相分析表明,反应是按照Li4SiO4+CO2Li2SiO3+Li2CO3可逆反应进行的。并测算了实际过程中硅酸锂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吸收量、解吸温度范围等,其中当二氧化碳分压为80%时,700℃时的吸收速率可达3.91%.min-1,吸收量为31%,解吸温度范围为728~1 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锂粉末 高温二氧化碳吸收材料 吸收性能
下载PDF
L-Lys/Gly溶剂吸收二氧化碳性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楠 骆赛赛 +3 位作者 赵腾达 柴天祥 刘家琦 任红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49-2054,共6页
为控制大气中CO2含量,提高CO2捕集效率,开发高效绿色CO2吸收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赖氨酸(L-Lys)和丙三醇(Gly)为原料合成了低共熔溶剂(DES),并系统研究了体系的CO2捕集性能。研究发现,L-Lys与Gly物质的量配比为1/8时DES共熔点最低为2... 为控制大气中CO2含量,提高CO2捕集效率,开发高效绿色CO2吸收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赖氨酸(L-Lys)和丙三醇(Gly)为原料合成了低共熔溶剂(DES),并系统研究了体系的CO2捕集性能。研究发现,L-Lys与Gly物质的量配比为1/8时DES共熔点最低为20.2℃,合成过程的原位红外光谱仪检测发现1570 cm-1处有新峰生成,说明DES形成过程是以二聚体或多聚体形态存在的L-Lys固体进入Gly并形成氢键;DES传质阻力集中在低温段,适当升温可降低DES传质阻力增大CO2捕集量;同时DES受热膨胀主要影响因素是Gly;25~90℃内,DES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ES捕集CO2研究发现,50℃时达到较大捕集量0.582 molCO2·mol-1DES。气体吸收过程核磁共振表征说明无新物质生成。DES体系在CO2物理吸收作用下实现CO2高效捕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低共熔溶剂 L-赖氨酸 吸附剂 温室气体
下载PDF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魏明贵 《化学教与学》 2013年第6期66-67,共2页
文章就安徽省2012年九年级学业毕业考试化学试题中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定性和定量探究,发现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并不完全,氢氧化钠溶液的增重不能作为实验数据进行定量计算。
关键词 氧化吸收二氧化碳 定性探究 定量探究
下载PDF
从验证走向探究——“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教学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骏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2年第5期85-88,共4页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学“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时,基于学情,引导学生将验证性实验“升格”为探究性实验。具体包括以下3个探究步骤:初步讨论探究性实验方案,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是否吸收二氧化碳...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学“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时,基于学情,引导学生将验证性实验“升格”为探究性实验。具体包括以下3个探究步骤:初步讨论探究性实验方案,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是否吸收二氧化碳,探究不同浓度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 “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下载PDF
[N1111][Lys]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机理与动力学 被引量:6
6
作者 孙铖 刘凡 +2 位作者 沈丽 李素静 李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35-1142,共8页
针对电厂烟气排放量大、二氧化碳分压相对较低、传统有机胺吸收剂缺陷明显等现状,利用离子液体蒸气压低、物化性质稳定且结构可控等特性,成功合成四甲基铵赖氨酸([N1111][Lys])离子液体并将其水溶液用于吸收CO2,探究其吸收性能、反应机... 针对电厂烟气排放量大、二氧化碳分压相对较低、传统有机胺吸收剂缺陷明显等现状,利用离子液体蒸气压低、物化性质稳定且结构可控等特性,成功合成四甲基铵赖氨酸([N1111][Lys])离子液体并将其水溶液用于吸收CO2,探究其吸收性能、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多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水溶液在吸收中的表现优于单氨基离子液体,[N1111][Lys]的阴离子上不同位置的氨基不会同时与CO2反应,且不会同时参与后期的水解反应。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N的电负性会影响氨基的CO2结合能力。此外,[N1111][Lys]离子液体水溶液与CO2的反应符合快速拟一级反应的假设,对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3.04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水溶液 二氧化碳吸收 反应机理 分子模拟 动力学
下载PDF
钙基二氧化碳吸收剂循环反应特性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振山 蔡宁生 +1 位作者 黄煜煜 韩海锦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215-218,共4页
对分析纯碳酸钙和三种白云石与CO2的循环反应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分析纯碳酸钙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当其达到一定值后基本不再变化,活性下降原因主要是由氧化钙烧结所引起;由于白云石中惰性物质... 对分析纯碳酸钙和三种白云石与CO2的循环反应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分析纯碳酸钙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当其达到一定值后基本不再变化,活性下降原因主要是由氧化钙烧结所引起;由于白云石中惰性物质氧化镁的存在而部分减缓了吸收剂的烧结,所以使白云石的循环稳定性要优于分析纯碳酸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基二氧化碳吸收 烧结 循环反应
下载PDF
载人潜水器供氧与二氧化碳吸收技术不同标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姜磊 王瑶 +3 位作者 高成君 刘帅 曹俊 王东升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7-186,共10页
本文对载人潜水器供氧与二氧化碳吸收技术所涉及的各国标准进行了介绍。比较了各国标准中供氧与二氧化碳吸收这两项技术所涉及的一些具体技术指标,并从中选择受认可程度最高的数据作为编写ISO国际标准的引用依据,对多艘载人潜水器载人... 本文对载人潜水器供氧与二氧化碳吸收技术所涉及的各国标准进行了介绍。比较了各国标准中供氧与二氧化碳吸收这两项技术所涉及的一些具体技术指标,并从中选择受认可程度最高的数据作为编写ISO国际标准的引用依据,对多艘载人潜水器载人舱内环境参数如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作进一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标准 载人潜水器 供氧 二氧化碳吸收
下载PDF
国内麻醉科医师应用二氧化碳吸收剂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2
9
作者 贺秋兰 高凤娇 +3 位作者 李梅娜 文志双 王钟兴 黄文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88-1292,共5页
目的调查国内麻醉科医师应用二氧化碳(CO 2)吸收剂的现状,为统一CO 2吸收剂更换的指标、限值和流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网络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麻醉科医师的基本情况、对CO 2吸收剂应用理论的理解和CO 2吸收剂临... 目的调查国内麻醉科医师应用二氧化碳(CO 2)吸收剂的现状,为统一CO 2吸收剂更换的指标、限值和流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网络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麻醉科医师的基本情况、对CO 2吸收剂应用理论的理解和CO 2吸收剂临床应用的现状。结果本次调查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475份,其中49.9%来自华南地区,其他地区的麻醉科医师占50.1%。在对CO 2吸收剂应用理论的理解方面,被调查者最常使用的CO 2吸收剂种类为钠石灰,6.3%的被调查者尚不清楚所在机构使用的CO 2吸收剂种类;13.5%的被调查者能选出全部影响CO 2吸收剂吸收效率的理论因素;分别有79.8%、66.7%和44.8%的被调查者认为CO 2吸收剂“缺乏统一的更换标准和流程”、“环境污染”和“更换操作复杂”应得到关注。在CO 2吸收剂临床应用的现状方面,更换频率与麻醉科医师所在医院的等级显著相关(P<0.05);更换标准主要依赖FiCO 2和CO 2吸收剂变色量;96.4%的被调查者选择整罐更换,仍有23.8%的被调查者错误地在手术室内更换CO 2吸收剂,有粉尘吸入经历的被调查者高达73.7%。结论目前国内麻醉科医师对CO 2吸收剂的应用理论和安全性认识不足,对CO 2吸收剂的更换缺乏统一标准、更换流程欠规范,建议对各级麻醉科医师开展针对性专题培训,并应进一步探索安全高效的CO 2吸收剂更换标准化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全身麻醉 麻醉科医师 现状调查
下载PDF
二氧化碳吸收剂对长时间低流量七氟醚麻醉呼吸回路中化合物A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江北 米卫东 +1 位作者 张宏 冯建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观察两种二氧化碳吸收剂(Dragersorb800 plus,Sodasorb LF)对长时间(>4h)低流量七氟醚吸入麻醉时呼吸回路中化合物A(Compound A,CA)生成的浓度,以及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4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Drag... 目的观察两种二氧化碳吸收剂(Dragersorb800 plus,Sodasorb LF)对长时间(>4h)低流量七氟醚吸入麻醉时呼吸回路中化合物A(Compound A,CA)生成的浓度,以及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4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Dragersorb800 plus组(D组)和Sodasorb LF组(LF组),每组12例。术中采用低流量七氟醚吸入麻醉(呼气末浓度1.72%,新鲜氧气流量为800ml/min)。2h后每隔1小时在呼气相气管插管中段抽取10ml气体样品,用气相色谱检测CA浓度。同时,分别在术前1d和术后24h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红素(BR)、肌酐(Cr)和尿素氮(BUN)浓度。结果低流量吸入麻醉2~6h,呼吸回路中D组CA浓度(11.01±3.40)ppm,而LF组CA浓度均在仪器检测灵敏度(<0.1ppm)以下。与手术前1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 ALT、AST、BR、Cr和BUN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二氧化碳吸收剂均可安全应用于长时间(4~6h)低流量(800ml/min)七氟醚吸入麻醉,不影响肝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麻醉药 二氧化碳吸收 化合物A 肝功能 肾功能
下载PDF
半闭式呼吸器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龙 毛胜华 +3 位作者 张毅 胡晓 王梦蕾 姚俊 《当代化工》 CAS 2017年第8期1709-1711,1715,共4页
为了减小呼吸器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体积,对原有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进行设计和改进。通过对吸收装置结构的改进和吸收剂的重新选择,并在呼吸机上进行模拟试验表明:通过竖直隔板建立分隔空间,和采用吸收率38%的钠石灰的吸收剂的改进,吸收... 为了减小呼吸器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的体积,对原有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进行设计和改进。通过对吸收装置结构的改进和吸收剂的重新选择,并在呼吸机上进行模拟试验表明:通过竖直隔板建立分隔空间,和采用吸收率38%的钠石灰的吸收剂的改进,吸收剂的重量由720 g降低为300 g,有效减小了吸收剂的体积并且降低了呼吸器的呼气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呼吸器 呼吸阻力 吸收效率 二氧化碳吸收装置
下载PDF
燃烧后处理溶剂二氧化碳吸收中试塔技术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史焕聪 司梦银 +4 位作者 周云龙 王燕刚 康诗飞 左元慧 崔立峰 《广州化工》 CAS 2015年第23期30-41,共12页
烟道气后处理二氧化碳溶剂吸收技术包括基础研究和中试塔,演示塔,经济型塔的实际连续操作,业内已经使用大量的中试塔,演示塔和经济型吸收塔,但相关成果在国内少见报道,这篇综述专注这一领域的化工技术进展。中试塔和演示塔中的基础研究... 烟道气后处理二氧化碳溶剂吸收技术包括基础研究和中试塔,演示塔,经济型塔的实际连续操作,业内已经使用大量的中试塔,演示塔和经济型吸收塔,但相关成果在国内少见报道,这篇综述专注这一领域的化工技术进展。中试塔和演示塔中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可用于调式二氧化碳吸收技术的真实操作,为操作大型工业经济型吸收塔提供应用指导。二氧化碳吸收的中试塔和演示塔化工装置和相关吸收技术十分丰富,但它们始终致力提高有机胺为基础溶剂的二氧化碳吸收技术的耐久性和实用性,在以下几方面:吸收尾气排放,工艺操作问题,溶剂配方管理,腐蚀,塔尺寸减少,新型混合胺溶剂,非胺溶剂。演示塔的出现,同时体现测量标准和开始应用的测量和分析方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与封存 溶剂型CO2吸收 气体排放 中试塔和演示塔 经济型吸收塔(工业化应用) 浮质气溶胶生成 取样和分析技术 还原热能耗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中二氧化碳吸收罐忘装钠石灰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晓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645-645,共1页
关键词 全身麻醉 二氧化碳吸收 钠石灰 静脉麻醉
下载PDF
一种新型多孔LiOH型二氧化碳吸收剂性能研究
14
作者 徐浩星 邓康清 +6 位作者 周渝淞 崔兵彦 牛同锋 陈淑娟 刘红 胡发灵 杜又新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研究多孔Li OH型CO2吸收剂的密度和粘结剂H含量对其抗压强度及CO2吸收性能的影响,为新型多孔Li OH型CO2吸收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改变吸收剂的成型压力及调整配方中粘结剂H含量,压制出不同密度及粘结剂H含量的CO2吸收剂,然后... 目的研究多孔Li OH型CO2吸收剂的密度和粘结剂H含量对其抗压强度及CO2吸收性能的影响,为新型多孔Li OH型CO2吸收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改变吸收剂的成型压力及调整配方中粘结剂H含量,压制出不同密度及粘结剂H含量的CO2吸收剂,然后测试吸收剂的抗压强度和对CO2吸收性能。结果密度为0.73 g/cm3的CO2吸收剂的抗压强较密度为0.67 g/cm3和0.70 g/cm3的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吸收剂中粘结剂H含量增加时,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粘结剂H含量达到4%时,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CO2吸收剂密度增加,相同吸收时间测得的CO2的分压增大;粘结剂H含量变化时,相同吸收时间测得的CO2分压相当。结论吸收剂的密度增加,其抗压强度明显提高,但对CO2的吸收效率下降;粘结剂H含量变化对CO2的吸收性能影响不大;吸收剂中粘结剂H的最佳含量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吸收效率 抗压强度
下载PDF
氨-二氧化碳吸收塔超温超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5
作者 杜亚辉 尹华 《江苏化工》 2008年第3期52-54,共3页
氨-二氧化碳吸收塔对于三聚氰胺装置的节能环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氨-二氧化碳吸收塔工况恶化超温超压导致系统紊乱,排放超标,能耗增加,详细介绍了氨-二氧化碳吸收塔超温超压的原因及对策。氨-二氧化碳吸收塔对副产的氨气和二氧... 氨-二氧化碳吸收塔对于三聚氰胺装置的节能环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氨-二氧化碳吸收塔工况恶化超温超压导致系统紊乱,排放超标,能耗增加,详细介绍了氨-二氧化碳吸收塔超温超压的原因及对策。氨-二氧化碳吸收塔对副产的氨气和二氧化碳加以有效回收利用,不但是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二氧化碳吸收 超温超压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二氧化碳吸收剂中水分对七氟醚分解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玲 李恩有 +1 位作者 杨宝峰 郑方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研究模拟紧闭反应器内干燥的二氧化碳 (CO2 )吸收剂及自身含水对七氟醚分解的影响。方法 在紧闭反应器 (1 6 0ml)内 ,分别装钠石灰、钡石灰、干燥钠石灰和干燥钡石灰 (各 2 5g)。在密闭状态下注入液态的七氟醚 4 0 0 μl,放入 5 ... 目的 研究模拟紧闭反应器内干燥的二氧化碳 (CO2 )吸收剂及自身含水对七氟醚分解的影响。方法 在紧闭反应器 (1 6 0ml)内 ,分别装钠石灰、钡石灰、干燥钠石灰和干燥钡石灰 (各 2 5g)。在密闭状态下注入液态的七氟醚 4 0 0 μl,放入 5 0℃水浴内反应 6h ,分别在 5、1 5、30、4 5、6 0min、以后每 30分钟至 36 0分钟采样 ,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七氟醚的分解产物。结果 钠石灰组出现复合物A、B ,在其他组七氟醚产生 5种分解产物。复合物A∶干燥钡石灰 >干燥钠石灰 >钡石灰和钠石灰组。干燥钡石灰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5 )。复合物B∶干燥钡石灰组 <钡石灰组 <干燥钠石灰组 (P <0 0 5 )。复合物C、D、E ,以干燥钡石灰组最为明显 (P <0 0 5 )。各组均未检测到CO。结论 在 5 0℃的紧闭反应器内 ,七氟醚与干燥的CO2 吸收剂反应剧烈 ,未产生CO ;国产钠石灰优于钡石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水分 七氟醚 吸入麻醉药 钠石灰 钡石灰、
下载PDF
定量核磁共振碳谱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的二氧化碳负载量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琳鸽 段雪蕾 +2 位作者 李亦易 卓锦德 李永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89-1293,共5页
采用脉冲序列t1irpg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13C的纵向弛豫时间(1.4~24.6 s),确定了循环延迟时间为50 s。采用反转门控去耦技术(脉冲序列Zgig30),建立了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的二氧化碳负载量的定量核磁共振碳谱(13C-qN... 采用脉冲序列t1irpg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13C的纵向弛豫时间(1.4~24.6 s),确定了循环延迟时间为50 s。采用反转门控去耦技术(脉冲序列Zgig30),建立了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的二氧化碳负载量的定量核磁共振碳谱(13C-qNMR)方法。方法用于多个样品的分析,并与传统滴定方法进行对比,方法具有准确度高、环境友好、可以根据化学位移识别物种的变化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核磁共振碳谱 二氧化碳负载量 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吸收塔进料预热器的腐蚀与防护
18
作者 郑向阳 《石化技术》 CAS 2003年第4期15-16,28,共3页
分析了环氧乙烷装置二氧化碳吸收塔进料预热器管束泄漏及出口管线弯头开裂的原因,指出工艺气体在预热器内经过水饱和后,由于预热器内死区的存在,氯离子局部浓度过高,最终导致管束(母材为304 SS)发生点蚀泄漏;管线弯头(母材为304 LSS)的... 分析了环氧乙烷装置二氧化碳吸收塔进料预热器管束泄漏及出口管线弯头开裂的原因,指出工艺气体在预热器内经过水饱和后,由于预热器内死区的存在,氯离子局部浓度过高,最终导致管束(母材为304 SS)发生点蚀泄漏;管线弯头(母材为304 LSS)的开裂则源于工艺气体中水的过饱和以及应力的共同作用,发生了氯离子应力腐蚀开裂。提出了建议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进料预热器 腐蚀 防护 环氧乙烷装置 天津石油化工公司乙烯厂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二氧化碳捕集研究
19
作者 于广滨 陈巨辉 +1 位作者 戴冰 高德军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5-160,共6页
采用固体吸收剂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基于双流体模型,采用考虑颗粒聚团结构影响的能量最小多尺度曳力模型(Energy minimization multi-scale method,EMMS)计算气固相间曳力作用。以碳酸钾作为固体吸收剂,结合化学... 采用固体吸收剂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基于双流体模型,采用考虑颗粒聚团结构影响的能量最小多尺度曳力模型(Energy minimization multi-scale method,EMMS)计算气固相间曳力作用。以碳酸钾作为固体吸收剂,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建立碳酸钾吸收二氧化碳过程的化学反应模型。以YI等的流化床试验台为模拟对象,对循环流化床二氧化碳吸收器内二氧化碳捕集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模拟得到不同曳力模型对二氧化碳去除率的影响,发现采用EMMS曳力模型更接近试验数据。模拟给出颗粒体积分数、二氧化碳组分质量分数及固体温度分布特性。分析水蒸气质量分数、反应器高度以及操作压力对二氧化碳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蒸气质量分数及反应器高度的增加,二氧化碳去除率得到明显提高;而操作压力的增加使得二氧化碳的去除率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数值模拟 循环流化床
下载PDF
二氧化碳吸收塔腐蚀缺陷的修复
20
作者 颜永风 邓永江 《川化》 2006年第4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二氧化碳吸收 腐蚀缺陷 修复 合成车间 苯菲尔溶液 股份公司 化肥厂 变换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