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用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光明 冯仰浦 +1 位作者 王剑锋 飞原英治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0-54,共5页
提出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论文将热变器原理用于吸收制冷,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制冷的循环效率。详细介绍该新型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同时以一个典型的太阳日照为例,计算了新循环的性能系数(COP)、冷凝热、理论极... 提出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论文将热变器原理用于吸收制冷,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制冷的循环效率。详细介绍该新型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同时以一个典型的太阳日照为例,计算了新循环的性能系数(COP)、冷凝热、理论极限制冷温度和制冷量,并与传统循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循环不仅克服了传统循环在热源工况不稳定时将导致系统工况不稳定甚至不能工作的缺点,而且还具有更高COP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太阳能 热力学模型 COP
下载PDF
三效吸收制冷循环的性能分析和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郑飞 陈光明 王剑锋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1-284,共4页
本文建立了使用溴化锂溶液作为工质的三种流程的三级三效吸收制冷循环模型,进行了性能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并联流程循环的性能系数COP最高;同时本文进一步对并联流程和串联流程的三效吸收制冷循环分别进行了关于溶液分配率和总体热... 本文建立了使用溴化锂溶液作为工质的三种流程的三级三效吸收制冷循环模型,进行了性能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并联流程循环的性能系数COP最高;同时本文进一步对并联流程和串联流程的三效吸收制冷循环分别进行了关于溶液分配率和总体热交换面积分配率的优化计算,得到了不同设计工况时面积分配率与COP的关系,为三效吸收循环的最优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性能分析 优化 吸收循环
下载PDF
低品位不稳定热源驱动的吸收制冷循环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剑锋 高广春 陈光明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4-38,共5页
研究低于100℃不稳定热源驱动的一种改进吸收制冷循环。以NH3-LINO3作为工作介质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两级和三级循环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循环能够在低温不稳定热源(60℃~100℃)驱动下稳定的运行... 研究低于100℃不稳定热源驱动的一种改进吸收制冷循环。以NH3-LINO3作为工作介质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两级和三级循环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循环能够在低温不稳定热源(60℃~100℃)驱动下稳定的运行,具有较强的变工况适应能力,并且三级吸收循环可以在一40℃制冷温度下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不稳定热源 低品位热源
下载PDF
一个新型的吸收制冷循环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光明 夏中明 《制冷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6-36,共11页
与热电联产动力循环相对应,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热电联合驱动制冷新循环。新循环将高效热变换器原理引入吸收制冷,实现了吸收制冷中电动力的高效利用。本文建立了用于描述“热电联用吸收制冷循环”特性的热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 与热电联产动力循环相对应,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热电联合驱动制冷新循环。新循环将高效热变换器原理引入吸收制冷,实现了吸收制冷中电动力的高效利用。本文建立了用于描述“热电联用吸收制冷循环”特性的热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实现上述模型的计算机软件,计算和分析了循环分流量对新循环的COP、qg、qk、qo等参数以及运行费用的影响,并与传统吸收制冷循环、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循环不仅克服了传统吸收制冷由于热源品位和数量的降低而引起制冷量不足的缺陷,而且还提高了能量利用率,降低了运行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节约能源 热力学模型
下载PDF
引射吸收制冷循环工质对性能比较
5
作者 王剑峰 胡熊飞 《低温与特气》 CAS 1995年第4期32-34,共3页
三压力引射吸收制冷循环是最新改进的吸收式制冷循环[1,2],其制冷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吸收式制冷循环.选用NH3—H2O,NH3—LiNO3,NH3—NaSCN三工质对进行了水冷空调制冷工况的详细计算,分析了发生温度(... 三压力引射吸收制冷循环是最新改进的吸收式制冷循环[1,2],其制冷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吸收式制冷循环.选用NH3—H2O,NH3—LiNO3,NH3—NaSCN三工质对进行了水冷空调制冷工况的详细计算,分析了发生温度(85~110℃)、吸收温度和冷凝温度(30~45℃).以及蒸发温度(0~15℃)对性能系数(COP)和泵功的影响,结果表明.NH3—LiNO3是三工质对中的最佳选择—COP高而且泵功输入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性能 工质
下载PDF
引射增压吸收制冷循环之研究
6
作者 王剑锋 陈光明 《新能源》 1996年第11期15-18,共4页
喷射吸收制冷循环可以实现不稳定低品位热源的高效率稳定利用,本文分析了该循环喷射器内汽-液两相引射增压流运过程,针对稳定流态建立了物理模型,得到了该循环稳定工作的判定准则。
关键词 不稳定热源 引射增压 吸收制冷循环 喷射器
下载PDF
两级吸收制冷循环中间压力对热力系数的影响
7
作者 何嘉鹏 王路威 +1 位作者 王东方 韩丽艳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7-59,共3页
分析了两级吸收溴化锂制冷循环传统热力计算方法的不足 ,提出了通过计算中间压力来确定热力循环的方法以及中间压力的数学模型 。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两级循环 中间压力 热力系数 加权系数
下载PDF
吸收式制冷压缩CO_(2)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8
作者 刘希锴 王鼎 +1 位作者 刘仕桢 张荻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8,共8页
提出了一种结合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流的方式,将一部分CO_(2)引流至二级压缩机,将压缩产生的热量提供给吸收式制冷循环,使其启动工作并提供冷量给主路CO_(2),同时使用高压罐储存液态CO_(2),从而提高系统... 提出了一种结合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流的方式,将一部分CO_(2)引流至二级压缩机,将压缩产生的热量提供给吸收式制冷循环,使其启动工作并提供冷量给主路CO_(2),同时使用高压罐储存液态CO_(2),从而提高系统的储能效率。此外,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吸收器、一级压缩机、透平和级后换热器的[火用]损较大;本系统的储能效率随着冷凝压力、压缩机等熵效率和透平等熵效率的增加而提高,而储能压力的增大会使系统的储能效率降低;系统的最佳储能效率为68.70%,能量密度为0.153 k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吸收制冷循环 储能效率 储能密度
下载PDF
双级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苏晓群 林贵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55-559,共5页
对双级氨-水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中间压力和循环工况对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分析了最佳中间压力随循环工况的变化.从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给定的循环工况存在着一个最佳的中间压力,并对中间压力的选取给出了近似公式.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双级循环 氨-水系统
下载PDF
氨水喷射增压——吸收制冷循环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小松 杜垲 《能源研究与利用》 1993年第2期5-8,共4页
氨水吸收式制冷机是一种以热能为动力的制冷机,因此具有利用余热资源,节约能源尤其是节省电力等明显优点。面对 CFC<sub>5</sub>被替代的趋势和我国能源状况与节能形势,适当发展和推广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氨水吸收式制冷机是一种以热能为动力的制冷机,因此具有利用余热资源,节约能源尤其是节省电力等明显优点。面对 CFC<sub>5</sub>被替代的趋势和我国能源状况与节能形势,适当发展和推广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发展和推广氨水吸收式制冷机,不断开展对其强化传热传质过程的研究,改善循环流程,提高其性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制冷 氨水
全文增补中
新型氨吸收式动力/制冷复合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郑丹星 陈斌 +1 位作者 齐云 金红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9-542,共4页
在Kalina循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吸收式动力/制冷复合循环,在logp-T图上分析了该循环的热力学原理,基于综合热效率η和(火用)效率ψ两个评价指标,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新循环的热力学原理和能量特性,发现新循环与Kalina循... 在Kalina循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吸收式动力/制冷复合循环,在logp-T图上分析了该循环的热力学原理,基于综合热效率η和(火用)效率ψ两个评价指标,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新循环的热力学原理和能量特性,发现新循环与Kalina循环的η分别为19.50%和14.54%,新循环比Kalina循环提高34.10%;两个循环的ψ分别为31.60%和31.19%。本文还研究了新循环的精馏塔进料浓度、透平出口压力对η和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氨/水 吸收 动力/制冷循环 热力学 吸收制冷循环
下载PDF
太阳能1.x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亚平 王克勇 施明恒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0-94,共5页
介绍了一种适合于太阳能和其他低温热源利用的新型1.x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模拟计算表明循环热力系数和面积单耗都随循环中间压力升高而增大,且达到一定数值时循环将不能继续;冷却水先进入冷凝器的串联流程优于并... 介绍了一种适合于太阳能和其他低温热源利用的新型1.x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模拟计算表明循环热力系数和面积单耗都随循环中间压力升高而增大,且达到一定数值时循环将不能继续;冷却水先进入冷凝器的串联流程优于并联流程;随着热水或冷媒水温度的降低或冷却水温度的升高,溴冷机循环系统的热力系数、面积单耗等经济性指标都变差,但在现有太阳能集热器能提供的热水温度范围内,1.x级循环的性能指标明显高于两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溴化锂 低温热源 热水温度 冷凝器 冷媒 串联 热力系数 太阳能集热器 编制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串联型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从杰 陆震 +2 位作者 曹卫华 盛翠萍 李小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6-49,共4页
为了缓解基本的串联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高温溶液腐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串联型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即在基本的串联三效循环的中压和低压发生器之间加一个压缩装置,并对该循环进行优化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新型... 为了缓解基本的串联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高温溶液腐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串联型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即在基本的串联三效循环的中压和低压发生器之间加一个压缩装置,并对该循环进行优化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循环可以大幅度降低循环的最高溶液温度至低于180℃,COP可达1.59,循环的COP随着高发出口溶液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压缩比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 三效循环 溴化锂 吸收制冷循环 高温溶液 腐蚀
下载PDF
基于方差分析法对变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参数评估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柯 马海晶 +3 位作者 孙红磊 王德昌 王肖禾 宋庆路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7-144,共8页
本文对一种新型吸收发生热交换式(AGX)的变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ARC)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该循环在高压发生器温度为93~140℃时,性能系数(COP)可达0.75~1.08,较传统的单/双效ARC更具商业价值。但现有对AGX变效循环中运行参数的分析无法... 本文对一种新型吸收发生热交换式(AGX)的变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ARC)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该循环在高压发生器温度为93~140℃时,性能系数(COP)可达0.75~1.08,较传统的单/双效ARC更具商业价值。但现有对AGX变效循环中运行参数的分析无法确定参数对循环COP影响程度的顺序,不利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控制。对此,利用EES软件建立AGX变效ARC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热力参数对循环COP的影响,并在统计学基础上使用方差分析法,评估了各参数对系统COP影响的显著性和贡献率,确定了参数对COP影响程度的顺序。结果表明:蒸发温度(T_(E))增加5℃,使COP由1.035增至1.157,增幅11.8%;吸收温度(T_(LA))降低5℃使COP增加9.5%,达到1.133;冷凝温度(T_(C))降低5℃使COP增加6.7%,达到1.104。其中T_(E)对循环COP影响最显著,显著性为45.67%,其次是T_(LA)为29.80%,T_(C)为17.93%,溶液分配比R_(1)的影响最小,显著性为0.02%,因此,在系统设计和运行控制中应优先调整T_(E)和T_(LA)使AGX变效循环COP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效 吸收制冷循环 参数评估 方差分析法
下载PDF
新型膜蒸馏传质回热的吸收式制冷循环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文哲 邓申江 +1 位作者 曹巍 吴延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34-138,共5页
提出了传质回热吸收式制冷循环,该循环在溶液回热过程中引入膜蒸馏技术,将传统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溶液等浓度回热过程转变为溶液变浓度回热过程。同传统吸收式制冷循环相比,该循环的发生过程向低温区移动,这对于低品位热能的利用以及提... 提出了传质回热吸收式制冷循环,该循环在溶液回热过程中引入膜蒸馏技术,将传统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溶液等浓度回热过程转变为溶液变浓度回热过程。同传统吸收式制冷循环相比,该循环的发生过程向低温区移动,这对于低品位热能的利用以及提高吸收式制冷装置的热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传质回热器采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传质传热技术是可行的,传质回热吸收式制冷的理论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偏差是由膜蒸馏传质回热器膜两侧溶液的蒸汽压差和膜导热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液换热器 吸收制冷循环 膜蒸馏传质
下载PDF
1.x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亚平 王克勇 施明恒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3-195,共3页
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利用太阳能的新型1.x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计算了该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在现有太阳能集热器所能提供的热水温度范围,1.x级循环克服了单效循环运行范围窄的缺点,其性能指标明显高于两级循环;冷却水先进入冷凝器的... 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利用太阳能的新型1.x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计算了该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在现有太阳能集热器所能提供的热水温度范围,1.x级循环克服了单效循环运行范围窄的缺点,其性能指标明显高于两级循环;冷却水先进入冷凝器的串联流程优于并联流程;热水、冷媒水、冷却水温度对溴冷机循环系统的性能系数、热源单耗、面积单耗等经济性指标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溴化锂 性能系数 热水温度 冷凝器 冷媒 串联 单耗 新型 冷却水
下载PDF
强吸水性离子液体-水工质对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粟航 郭开华 +1 位作者 皇甫立霞 孙立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30,共7页
离子液体的出现,为吸收式制冷循环工质的改进开辟了新途径。以离子液体-水为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与离子液体的吸湿性能密切相关,因此筛选两种对水有极强吸收性能的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1-己基-3-甲基咪... 离子液体的出现,为吸收式制冷循环工质的改进开辟了新途径。以离子液体-水为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与离子液体的吸湿性能密切相关,因此筛选两种对水有极强吸收性能的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1-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HMIm]Cl),对其水溶液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研究。首先对离子液体水溶液热力学特性(蒸汽压、比热、比焓等)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离子液体-水工质对单效吸收循环可工作于较高温度条件下,其性能系数大大优于现今国内外学者所研究的离子液体,其中[EMIm]Ac水溶液优于[HMIm]Cl水溶液。与传统工质溴化锂-水比较,[EMIm]Ac-水工质对在发生温度为100℃时具有相当的循环性能系数,且在较高温度条件下优于传统溴化锂-水的性能系数。然而该离子液体水溶液优势只在较高发生温度时才能体现,要实现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应着重筛选低温区蒸汽压特性优良的水溶性离子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制冷循环 离子液体 性能系数
下载PDF
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武向红 陈斌 郑丹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6-69,共4页
研究了氨水体系及制冷循环的模型,采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对氨水单级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循环的热集成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操作参数对循环特性的影响,并考察了热集成循环的能量特性。
关键词 氨水吸收制冷循环 热力学分析 模拟计算 制冷
下载PDF
压缩和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电站空冷系统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立军 杨善让 +1 位作者 王升龙 卢洪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7-12,共6页
针对电站传统空冷技术的种种缺陷,曾提出蒸汽动力循环耦合以氨为制冷剂的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复合循环的正制冷循环可根据机组负荷特性和安装地的气象条件选用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或氨水吸收式制... 针对电站传统空冷技术的种种缺陷,曾提出蒸汽动力循环耦合以氨为制冷剂的正、逆制冷循环的电站空冷系统(以下简称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复合循环的正制冷循环可根据机组负荷特性和安装地的气象条件选用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或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为便于设计选型,简要介绍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两制冷循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复合循环空冷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并根据模拟计算机组安装地的典型年-气温分布进行2种方案的性能评价指标的计算分析及2种方案能级和能耗的对比分析。算例表明:氨水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空冷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和能级和能耗均明显优于氨蒸气压缩式制冷复合循环空冷系统,前者还有望用于高温时段长的南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空冷系统 复合制冷循环空冷系统 氨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氨水吸收制冷循环 性能评价
下载PDF
新型溴化锂增压吸收式制冷循环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兴华 舒水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1-13,共3页
针对传统吸收式制冷机不宜应用于驱动热源温度有波动或无高品位热源可供利用的场合的问题 ,提出一种以少量电能补偿热能品位的新型循环———增压吸收式循环 ,增压吸收式循环克服了传统循环的缺点 ,补偿相当于制冷量 2 %~ 10 %的电能... 针对传统吸收式制冷机不宜应用于驱动热源温度有波动或无高品位热源可供利用的场合的问题 ,提出一种以少量电能补偿热能品位的新型循环———增压吸收式循环 ,增压吸收式循环克服了传统循环的缺点 ,补偿相当于制冷量 2 %~ 10 %的电能可以使驱动热源温度降低约 5~ 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锂 增压吸收制冷循环 吸收制冷 低品位热源 节能 制冷系数 驱动热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