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第三产业周期稳定效应与就业吸纳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马海英 王立勇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4-150,共7页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和HP滤波等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我国第三产业消费支出和产值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效应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第三产业消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经济波动程度;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相对比较平稳,在...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和HP滤波等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我国第三产业消费支出和产值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效应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第三产业消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经济波动程度;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相对比较平稳,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第二产业的剧烈波动对总体经济的影响;第三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就业增长弹性,但由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间"异质性"特征突出,所以其就业吸纳弹性差异较大。其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对于行业内部的就业增长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产业 稳定效应 就业吸纳效应 消费
下载PDF
三网融合下电信产业价值链链接吸纳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凌 王瑜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6-79,共4页
在我国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电信产业价值链将发生巨大变革。融合后的价值链将发挥巨大的链接吸纳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电信产业价值链向价值网演进。本文旨在构建三网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网,即在分析融合后的产业价值链的链接吸纳... 在我国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电信产业价值链将发生巨大变革。融合后的价值链将发挥巨大的链接吸纳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电信产业价值链向价值网演进。本文旨在构建三网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网,即在分析融合后的产业价值链的链接吸纳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增强链接吸纳效应的措施,以期促进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网融合 电信产业价值链 链接吸纳效应
下载PDF
中国制度变革的劳动吸纳效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罗丽英 孙殷祺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9-23,共5页
中国近30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来自三个方面的制度变革,即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国有部门的体制转型以及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推动。这三方面的制度变革包含着对在计划体制下被扭曲的劳动要素配置方式的纠正,因而三类制度变革的劳动吸纳... 中国近30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来自三个方面的制度变革,即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国有部门的体制转型以及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推动。这三方面的制度变革包含着对在计划体制下被扭曲的劳动要素配置方式的纠正,因而三类制度变革的劳动吸纳效应具有不同的方向。本文运用一个分解分析技术,考察了这三方面制度变革对劳动要素总的吸纳效应,确认中国的制度变革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具有总体上负的劳动吸纳效应。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鼓励非国有部门的发展以及保持投资高速增长对缓解就业压力和促进二元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制度变革 劳动吸纳效应 辐射增长 水平增长
下载PDF
我国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吸纳效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涛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3-106,共4页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是释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潜力的有效途径。文章立足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就业现状,研究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效应,认为农村服务业可以通过直接吸纳效应和带动吸纳效应两种渠道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是释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潜力的有效途径。文章立足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就业现状,研究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效应,认为农村服务业可以通过直接吸纳效应和带动吸纳效应两种渠道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并且这种拉动作用非常显著。文章提出加大农村服务业投入、调整行业结构、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等措施,以加快农村服务业大发展,持续拉动农村扩大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服务业 农村劳动力 就业 吸纳效应
原文传递
社会与政府间人事流动的挤压与吸纳效应
5
作者 陈魁 闾小波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0-83,共4页
借用物理学中“连通器原理” ,我们认为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人事流动存在一种吸纳和挤压效应。在这两种效应作用下 ,同时由于社会与政府之间人事流动控制阀门的软化和人事流动通道的不畅 ,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出现反复而且社会与政府人事... 借用物理学中“连通器原理” ,我们认为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人事流动存在一种吸纳和挤压效应。在这两种效应作用下 ,同时由于社会与政府之间人事流动控制阀门的软化和人事流动通道的不畅 ,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出现反复而且社会与政府人事管理发生诸多危机。据此 ,可以探讨通过缓解社会的挤压效应、弱化政府的吸纳效应、强化人事流动控制阀门的调控机能、建立顺畅的人事流动通道等途径以解决此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效应 吸纳效应 连通器原理 人事流动控制制度 政府机构 人事管理
原文传递
我国远洋渔船制造业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琛 邓颂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22-25,共4页
本文主要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远洋渔船制造业的产业特点、以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波及效应,探讨我国远洋渔船的更新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提出远洋渔船建造对我国国民经济不仅具有支撑作用和拉动作用,而且还具有较大的波及效应,以... 本文主要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远洋渔船制造业的产业特点、以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波及效应,探讨我国远洋渔船的更新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提出远洋渔船建造对我国国民经济不仅具有支撑作用和拉动作用,而且还具有较大的波及效应,以及对劳动力的吸纳效应;并且根据远洋渔船建造是投资依赖型产业的分析,提出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对其的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渔船建造 投入产出 波及效应 吸纳效应
下载PDF
浅谈我国保险业的就业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邓璐 彭鑫 《现代商业》 2018年第6期237-239,共3页
本文通过对保险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就业吸纳效应和间接就业吸纳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保险业不仅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有一定的直接就业效应,也会通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从而带来间接就业效应。因此,通过促进保险业的发展,会吸纳由"... 本文通过对保险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就业吸纳效应和间接就业吸纳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保险业不仅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有一定的直接就业效应,也会通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从而带来间接就业效应。因此,通过促进保险业的发展,会吸纳由"去产能"带来的失业人数,带动就业,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业就业 直接就业吸纳效应 间接就业吸纳效应
下载PDF
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
8
作者 常耀鸿 刘抱为 +1 位作者 吕红梅 韩萍 《山西财税》 1999年第8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非国有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改组 国企改革 国民经济增长 制度安排 非公有经济 扩大内需 吸纳效应 生产要素组织
下载PDF
环境规制影响就业的空间效应研究
9
作者 崔立志 常继发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5-25,共11页
从吸纳效应和挤压效应两个角度,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空间作用机制,并构造三种不同权重矩阵下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以2000—2015年的省际数据为样本,分别对全国、东部以及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就业具有... 从吸纳效应和挤压效应两个角度,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空间作用机制,并构造三种不同权重矩阵下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以2000—2015年的省际数据为样本,分别对全国、东部以及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就业具有空间效应,邻近地区及经济发展相似地区的环境规制对本地就业均有显著影响;环境规制对就业影响的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空间效应表现为抑制作用,即邻近地区和经济发展相似地区的高强度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大于挤压作用,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就业的空间效应表现为促进作用;另外,提高第三产业占比能够显著扩大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就业 挤压效应 吸纳效应
下载PDF
从分权看发展:“省直管县”改革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灵辉 张迎新 傅鑫艺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72,共15页
“省直管县”改革作为中央深化县制体制改革的政府分权举措,其对试点县域经济增长的改革效应以及影响机制需要得到科学的理论判断与实证检验,这关乎政府分权理论的适用情境与县域体制改革的深化方向。以政府分权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 “省直管县”改革作为中央深化县制体制改革的政府分权举措,其对试点县域经济增长的改革效应以及影响机制需要得到科学的理论判断与实证检验,这关乎政府分权理论的适用情境与县域体制改革的深化方向。以政府分权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省直管县”改革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探讨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影响机制,基于河南省103个县域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法(DID)对所提出的理论判断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静态DID结果显示,改革显著促进了试点县域的经济增长,对试点县域经济增长的平均年回报率为7.2%;第二,动态DID结果显示,由于改革的渐进性,改革的经济增长回报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常规省直管”模式并未产生改革效应,而2014年“全面省直管”模式实施后县域发展自主权的全面强化,正是改革效应开始凸显并保持强势增长态势的根本原因;第三,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县域发展自主权的提升通过弱化吸纳效应而非强化激励效应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为财政与招商引资方面的资源获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分权 “省直管县”改革 经济增长 县域经济 发展自主权 激励效应 吸纳效应
下载PDF
风险投资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佘金凤 汤兵勇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5,共4页
风险投资的发展在地区分布上呈现集聚特征,这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风险投资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对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对风险资本的吸纳... 风险投资的发展在地区分布上呈现集聚特征,这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风险投资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对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对风险资本的吸纳效应、风险投资的“空间邻近效应”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风险投资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投资 区域不平衡 吸纳效应 空间临近效应
下载PDF
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5
12
作者 赵建国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3-96,共4页
本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经济增长与非农就业以及经济增长与各产业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回答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经济增长是否能够促进就业、促进就业的有效程序为多大、如何提高经济增长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持续有效性... 本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经济增长与非农就业以及经济增长与各产业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回答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经济增长是否能够促进就业、促进就业的有效程序为多大、如何提高经济增长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持续有效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有效性 实证分析 中国 非农就业 就业增长率 就业吸纳效应
下载PDF
“新化现象”的形成 被引量:20
13
作者 冯军旗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53,共7页
近年来,在北京的一些高校复印产业中出现了"新化现象",即以湖南新化人为主体而形成的产业扩散的经济现象。作者通过调查实证这一现象,认为:湖南新化人独具特色的师徒制、地缘网络以及产业吸纳效应、原子式扩张和价格战等是这... 近年来,在北京的一些高校复印产业中出现了"新化现象",即以湖南新化人为主体而形成的产业扩散的经济现象。作者通过调查实证这一现象,认为:湖南新化人独具特色的师徒制、地缘网络以及产业吸纳效应、原子式扩张和价格战等是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新化现象"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产业扩散型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化现象 师徒制 地缘网络 产业吸纳效应 价格战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影响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曹小艳 《统计教育》 2003年第5期22-24,共3页
本文利用相关统计资料,从总量时段、结构等角度对外商直接投资于我国劳动力就业影响作出计量分析,从而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总就业效应较小,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就业效应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 劳动力 中国 就业 吸纳效应 挤出效应 投资
下载PDF
三产化的发展机制探讨
15
作者 贺有利 张仁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71,共7页
在第三产业和三产化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三产化的概念及第三产业产品、三产品的新概念,划分三产化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提出三产化的发展模式,模拟三产化的劳动力转移。在研究工业"挤出效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讨... 在第三产业和三产化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三产化的概念及第三产业产品、三产品的新概念,划分三产化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提出三产化的发展模式,模拟三产化的劳动力转移。在研究工业"挤出效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讨农业的"剩余效应"、三产化的"吸纳效应"和"稳定效应"。是"剩余效应"、"挤出效应"、"吸纳效应"、"稳定效应"共同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产化 挤出效应 剩余效应 吸纳效应 稳定效应 第三产业
下载PDF
论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
16
作者 康江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43-45,55,共4页
资源配置、制度创新、地理环境、人地矛盾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走向两极分化,而辐射效应却使区域经济的差距缩小。非均衡增长受多种因素约束,存在着一个极限,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西部经济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消除与东南四大板块... 资源配置、制度创新、地理环境、人地矛盾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走向两极分化,而辐射效应却使区域经济的差距缩小。非均衡增长受多种因素约束,存在着一个极限,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西部经济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消除与东南四大板块之间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非均衡增长 吸纳效应 辐射效应 均衡发展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分析
17
作者 李志德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123-125,共3页
本文利用1979-2008年的年度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FDI每增长1%,长期来看将带动就业增加0.0912%。文章还利用... 本文利用1979-2008年的年度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FDI每增长1%,长期来看将带动就业增加0.0912%。文章还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FDI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短期波动及其调整机制,发现FDI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而且存在长期吸纳效应和短期挤出效应并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区域 劳动力就业 贡献分析 就业增长 FDI 误差修正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 吸纳效应 实证研究 均衡关系 就业增加 挤出效应 短期波动 调整机制 滞后性 广东省 现象 稳定 文章
下载PDF
工业智能化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门槛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惠树鹏 朱晶莹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86,共18页
工业智能化在推动工业高效、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对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运用面板回归和门槛回归的方法检验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创造吸纳效应,且有持续增强之... 工业智能化在推动工业高效、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对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运用面板回归和门槛回归的方法检验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创造吸纳效应,且有持续增强之势,而对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呈现冲击替代效应,且有逐渐削弱之势。进一步归因分析表明,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门槛效应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在产业结构、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方向与全国一致,而中部地区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方向则相反。就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边际影响而言,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就影响的具体形式而言,东部地区工业智能化对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呈现双重门槛特征,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呈现单门槛特征;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业智能化对中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都存在双重门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劳动力就业结构 门槛效应 区域异质性 创造吸纳效应
下载PDF
投资运行中的吸纳和挤出效应
19
作者 王国文 《探索与争鸣》 1991年第4期45-48,共4页
作为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投资本身的运行也有其内部规律可循。我们这里要考察的是投资运行中的吸纳和挤出效应。
关键词 投资运行 挤出效应 吸纳效应 商品经济 社会生产力 生产要素 中国
原文传递
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
作者 王正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2-35,共4页
现阶段,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重点所在.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流通业作为带动新型城镇化资源集聚、产业集成的重要产业,是带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基于此,文章运用省际面... 现阶段,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重点所在.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流通业作为带动新型城镇化资源集聚、产业集成的重要产业,是带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基于此,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了流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长期静态关系的实证模型,并使用两类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校验,最终得出结论:流通业的发展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长期的正向影响,随着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城镇化规模将不断扩大.此外,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在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差异,长期来看,流通产业贡献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最为明显,其次是流通产业效率和流通产业规模.而从短期来看,这一顺序则恰好相反.对此,要规范流通业市场,促进流通市场发展,进而提高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业 城镇化建设 协整检验 新型城镇化 就业吸纳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