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藻酸锌络合物血液灌流吸附尿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美丽 宋继昌 +4 位作者 孙铭 许有华 郑惠英 吕文岚 付丽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9,共7页
首次采用海藻酸锌络合物配位吸附尿素分子 ,研究了这类络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对尿素的吸附性能。用纯种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动物 ,建立肾衰动物模型。海藻酸锌络合物为吸附剂对动物模型进行血液灌流实验 ,观察该吸附剂血液灌流清除体内尿素的... 首次采用海藻酸锌络合物配位吸附尿素分子 ,研究了这类络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对尿素的吸附性能。用纯种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动物 ,建立肾衰动物模型。海藻酸锌络合物为吸附剂对动物模型进行血液灌流实验 ,观察该吸附剂血液灌流清除体内尿素的功效 ,以及对肝功能、肾功能等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在模拟人体生理介质的水溶液中对尿素吸附率达 74 .6 5± 4 .71%。对血液中尿素的吸附率达 6 5 .2 5± 4 .33%。经动物血液灌流对血液中Bun、Cr的清除率达 6 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吸附 海藻酸锌络合物 血液灌流 尿素
下载PDF
壳聚糖-Zn(Ⅱ)配合物对尿素的吸附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郎惠云 蔡健 魏永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1-83,共3页
本文提出了利用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Zn(Ⅱ)配合物吸附尿素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室温下,溶液pH在6~7之间,尿素的起始浓度为2.0mg/ml,反应时间为3.0h,最大吸附量可达83.97mg/g。
关键词 壳聚糖 ZN 配合物 尿素 吸附行为 尿素吸附 药物
下载PDF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配位吸附尿素分子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何炳林 赵晓斌 《中国科学(B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67-574,共8页
本文报道了利用高分子金属络合物配位吸附尿素的方法,研究了通过聚丙烯酸甲酯骨架制备的弱酸、弱碱树脂金属络合物对尿素分子的配位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尿素分子通过配位键参与高分子吸附,吸附性能受到其他配体的影响。在pH=7.0的磷酸盐... 本文报道了利用高分子金属络合物配位吸附尿素的方法,研究了通过聚丙烯酸甲酯骨架制备的弱酸、弱碱树脂金属络合物对尿素分子的配位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尿素分子通过配位键参与高分子吸附,吸附性能受到其他配体的影响。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尿素原液浓度为1300.0mg/l,温度为37℃,最高吸附量可达60mg/g左右,文中还详细考察了影响尿素吸附的各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吸附 金属络合物 络合吸附
原文传递
甲苯二异氰酸酯交联氧化β-环糊精及其与透析膜复合吸附剂对尿素的吸附 被引量:2
4
作者 史林启 李湛勇 何炳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1724-1728,共5页
由甲苯二异氰酸酯交联氧化β-环糊精与透析膜复合制得复合吸附剂,对尿素的吸附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的透析膜既可有效地阻止人血清白蛋白与吸附剂接触,又可使尿素分子迅速透过膜而被吸附剂吸附,复合吸附剂能从人血清蛋白溶液中高选... 由甲苯二异氰酸酯交联氧化β-环糊精与透析膜复合制得复合吸附剂,对尿素的吸附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的透析膜既可有效地阻止人血清白蛋白与吸附剂接触,又可使尿素分子迅速透过膜而被吸附剂吸附,复合吸附剂能从人血清蛋白溶液中高选择性地吸附尿素,吸附量也有明显提高,由未复合时的10mg/g增至38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析膜 Β-环糊精 交联氧化 尿素吸附
下载PDF
新型尿素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血液中BUN吸附性能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于美丽 宋继昌 +5 位作者 孙铭 许有华 郑惠英 吕文岚 付丽 王勇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2年第3期226-229,共4页
首次采用海藻酸锌络合物配位吸附尿素分子 ,研究了这类络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对尿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海藻酸锌络合物对尿素的吸附主要是通过锌与尿素之间的配位作用进行的。在模拟人体生理介质的水溶液中对尿素的吸附率达 74 6 5±... 首次采用海藻酸锌络合物配位吸附尿素分子 ,研究了这类络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对尿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海藻酸锌络合物对尿素的吸附主要是通过锌与尿素之间的配位作用进行的。在模拟人体生理介质的水溶液中对尿素的吸附率达 74 6 5± 4 71% ,对血液中尿素的吸附率达 6 5 2 5± 4 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吸附 海藻酸锌络合物 配位吸附 尿素
下载PDF
玉米须多糖金属配合物的金属元素含量及对尿素的吸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乌兰格日乐 安喜明 +3 位作者 王丹 刘广鑫 娜仁其木格 巴雅尔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3-939,共7页
目的:合成玉米须多糖铁、多糖锌、多糖铜(简称为玉米须多糖铁、锌、铜),测定所含的铁、锌、铜量,并分析玉米须多糖铁、锌、铜对尿素的吸附能力。方法:用热水浸提玉米须多糖;以三氯化铁、硫酸锌和氯化铜为原料,与玉米须多糖配位合成玉米... 目的:合成玉米须多糖铁、多糖锌、多糖铜(简称为玉米须多糖铁、锌、铜),测定所含的铁、锌、铜量,并分析玉米须多糖铁、锌、铜对尿素的吸附能力。方法:用热水浸提玉米须多糖;以三氯化铁、硫酸锌和氯化铜为原料,与玉米须多糖配位合成玉米须多糖铁、锌、铜;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所含的铁、锌、铜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玉米须多糖铁、锌、铜对尿素的吸附能力。结果:玉米须多糖含量为80.2%;玉米须多糖铁、锌、铜中含铁量、含锌量、含铜量分别为269.14、28.80、41.25 mg·g^-1,RSD为0.30%、0.38%、0.37%;回收率分别为99.3%、100.6%、101.7%,RSD为0.32%、0.25%、0.56%;多糖铁、锌、铜对尿素的吸附率(k)分别为66.0%、15.2%、42.8%;吸附量(Q)分别为165.0、38.0、107.0 mg·g^-1。结论:FAAS法测定金属元素含量、加标回收率及精密度的RSD均小于2%,表明方法可靠、精密度良好。红外光谱显示玉米须多糖与Fe3+、Zn2+、Cu2+发生了配位反应,形成了配位键;玉米须多糖铁、锌、铜对尿素均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吸附能力有明显差别,顺序依次为多糖铁,多糖铜,多糖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多糖铁 多糖锌 多糖铜 含量 吸附尿素
原文传递
Exploration of Earth-Abundant Transition Metals(Fe,Co,Ni)Doped on W_(18)O_(49)System as Electrocatalysts for Urea Productiont
7
作者 Kaile Li Changyan Zhu +6 位作者 Xiaohui Yao Ao Yang Yunjie Chu Mengxue Wang Yun Geng Zhongmin Su Min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2024年第5期605-613,I0041-I0050,I0099,共20页
The conversion of inert N_(2)and CO_(2)into urea by electrocatalytic technology not only reduces the cost of urea synthesis in future,but also alleviates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caused by carbon emission in... The conversion of inert N_(2)and CO_(2)into urea by electrocatalytic technology not only reduces the cost of urea synthesis in future,but also alleviates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caused by carbon emiss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ial production.However,facing downside factors such as strong competitive reactions and unclear reaction mechanism,the design of high-performance urea catalysts is imminent.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W_(18)O_(49)system doped heteronuclear metals(TM=Fe,Co,Ni)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tween N_(2)and CO_(2)and realize the co-adsorption of N_(2)and CO_(2)at diverse sites.Their theoretical limiting voltages for urea production on TM-W_(18)O_(49)(TM=Fe,Co,Ni)systems are-0.46 V,-0.42 V and-0.52 V,respectively.The results are all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astive voltage in pristine W_(18)O_(49)system(-0.91 V),further indicating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single-atom doped strategy for the co-reduction of two molecules.Specially,Co-W_(18)O_(49)can theoretically inhibit the side reactions of NRR,CO_(2)RR,and HER,which deserve future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in future.The study suggests that doping heteronuclear metal into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is a feasible scheme to solv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and improve catalytic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ea production Competitive adsorption Doping heteronuclear metals TM-W_(18)O_(49)catalyst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