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磨盘山水库吸附态氮磷侵蚀量计算 被引量:1
1
作者 姜维国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2年第2期32-34,52,共4页
磨盘山水库是哈尔滨市的重要地表饮用水源,水库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哈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通过划分不同类型的非点源污染发生区,选定典型区域,应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估算出吸附态氮磷的潜在侵蚀量。通过率定输沙比和富集比,得出吸附... 磨盘山水库是哈尔滨市的重要地表饮用水源,水库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哈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通过划分不同类型的非点源污染发生区,选定典型区域,应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估算出吸附态氮磷的潜在侵蚀量。通过率定输沙比和富集比,得出吸附态氮磷污染物实际的年入库量。结果表明,2006年通过地表径流作用,进入库区的吸附态氮的量为168.88 t,吸附态磷的量为128.67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磨盘山水库 吸附态氮 吸附态氮 侵蚀量
下载PDF
全国土壤侵蚀量估算及其在吸附态氮磷流失量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61
2
作者 杨胜天 程红光 +2 位作者 步青松 张建永 史晓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6-374,共9页
应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根据我国土壤水力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建立了大尺度区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模型;基于GIS技术平台,利用土壤普查数据,构建了全国表层土壤氮磷含量数据库,完成了2000年全国境内水土流失影响下吸附态氮磷的流失量估算.... 应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根据我国土壤水力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建立了大尺度区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模型;基于GIS技术平台,利用土壤普查数据,构建了全国表层土壤氮磷含量数据库,完成了2000年全国境内水土流失影响下吸附态氮磷的流失量估算.经数据合理性分析验证后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因水土流失引发的吸附态氮素和磷素的流失总量分别达到104.22×104t和34.65×104t;(2)长江、珠江和黄河三大流域的吸附态氮、磷流失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3%和89%,单位面积(1km2)吸附态氮、磷的流失量分别介于6.0×10-4~0.53t和2.1×10-4~0.13t之间;(3)吸附态氮的重点流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水土易蚀区、黄河中游沟壑区、西辽河上游区、珠江流域红水河、西江等上游区以及怒江、澜沧江下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吸附态氮 USLE方程 流失量
下载PDF
近20a三峡库区泥沙输移比估算与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模拟 被引量:8
3
作者 王丹 邵景安 +4 位作者 王金亮 李阳兵 倪九派 高明 谢德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67-176,共10页
该文把泥沙输移比细化到栅格空间,以反映流域水文过程的地形指数作为泥沙受汇流的动力系数、植被截留阻力作为泥沙输移的阻力系数,构建泥沙输移比模型,最后运用已有的土壤侵蚀模型、泥沙负荷模型和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模型估算近20 a三... 该文把泥沙输移比细化到栅格空间,以反映流域水文过程的地形指数作为泥沙受汇流的动力系数、植被截留阻力作为泥沙输移的阻力系数,构建泥沙输移比模型,最后运用已有的土壤侵蚀模型、泥沙负荷模型和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模型估算近20 a三峡库区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结果表明:1影响库区泥沙输移的动力系数主要集中于中等以上区间(0.4,0.8),空间异质性不显著,而阻力系数表现较为复杂,坡度低的平行岭谷区和河流冲积缓坡以及台地区较高,坡度陡的秦巴山地北部区和武陵山区的高山峡谷地带偏低;2库区泥沙输移比呈"单峰"结构,近似正态分布,均值为0.48。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中、西部平行岭谷区泥沙输移比较小,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较高,以河流河道为中心向两侧呈梯度增大趋势;3泥沙负荷均值与负荷总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相同,泥沙负荷总量的模拟值(0.9亿t)与公报监测值(0.92亿t)最为接近的是1995年。空间格局上因近10 a库区泥沙负荷量的均值变化不大,泥沙负荷的低值区与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比较稳定,低值区的分布范围广泛,集中度高,而高值区的分布较为离散和破碎;4吸附态氮磷负荷量与土壤侵蚀模数、泥沙负荷量在数值上同比增长,在2010年负荷总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和0.6亿t。空间上总体分布相似,具有不平衡特征,从东向西呈逐渐减小趋势。与监测数据的相关分析,吸附态氮负荷的模拟效果比吸附态磷更好,且吸附态氮磷负荷在库区流域内存在空间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泥沙输移比 动力系数 阻力系数 吸附态氮 污染负荷 三峡库区
下载PDF
湖北省土壤侵蚀量模拟及其在吸附态氮、磷量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姜甜甜 席北斗 +4 位作者 侯浩波 高如泰 汪的华 许其功 张慧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49-1255,共7页
采用美国通用USLE(土壤流失方程)作为建立侵蚀模型的基本理论,使用GIS等空间信息技术作为研究的技术平台,对湖北省进行了多年(1989—2008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的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利用土壤普查资料获得氮、磷营养物含量,进行多年... 采用美国通用USLE(土壤流失方程)作为建立侵蚀模型的基本理论,使用GIS等空间信息技术作为研究的技术平台,对湖北省进行了多年(1989—2008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的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利用土壤普查资料获得氮、磷营养物含量,进行多年平均吸附态氮、磷量模拟.结果:①研究并建立了湖北省多年平均状况土壤侵蚀模型.利用USLE和栅格计算方法得到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大体上可以与水利部土壤侵蚀遥感数据相当,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此验证了所建立的湖北省土壤侵蚀模型的可行性.②对湖北省吸附态氮、磷负荷进行的模拟结果显示,土壤吸附态氮、磷负荷整体结构与土壤侵蚀量分布规律相似,以长江、江汉盆地为输沙沉积中心,分别从南、北向中部,由西向东依次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吸附态氮、磷 模型验证 空间分析
下载PDF
GIS的嘉陵江流域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龙天渝 刘腊美 +1 位作者 李崇明 李继承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7-91,共5页
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根据研究流域的特征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确定方程中的因子算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估算了各单元的土壤流失量,应用吸附态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对嘉陵江流域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定量分析... 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根据研究流域的特征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确定方程中的因子算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估算了各单元的土壤流失量,应用吸附态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对嘉陵江流域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近年平均输沙模数为161.94 t/(km2.a),北碚出口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分别为29620.8 t/a和1391.96 t/a,吸附态氮磷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和西汉水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吸附态氮磷流失模数大小顺序依次为:荒地>灌木>草地>农田>城镇>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流域 非点源 水土流失 吸附态氮磷污染
下载PDF
基于土壤侵蚀方程的大通湖流域吸附态氮磷负荷估算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国华 黄款 +2 位作者 刘睿 黄草 盛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64-75,共12页
【目的】大通湖的水质长期处于Ⅲ类及以下,其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通过估算大通湖流域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为大通湖地区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研究采用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耦合吸附态氮、磷污染负... 【目的】大通湖的水质长期处于Ⅲ类及以下,其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通过估算大通湖流域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为大通湖地区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研究采用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耦合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模型估算研究区的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重点分析大通湖流域吸附态氮、磷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模型计算结果表明:2020年,大通湖流域土壤侵蚀总量为4804.8 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20 t/(km^(2)·a),吸附态氮、磷的负荷量分别为4.943、2.098 t,对流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按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模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按行政区域划分,茅草街、青树嘴、乌嘴乡、明山头和河坝镇吸附态氮、磷污染较为严重;按流域划分,五七运河流域、苏河流域、大新河流域、大通湖西入湖区以及草阳渠片区氮、磷污染负荷较大。【结论】大通湖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为主,耕地是吸附态氮、磷的主要流失来源,对于吸附态氮、磷流失较大的区域,可以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思路进行治理。同时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进耕作方式、完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流失量,降低吸附态氮、磷污染物对水体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湖流域 土壤侵蚀方程 吸附态氮、磷负荷 非点源污染 洞庭湖堤垸地区
下载PDF
靖江市水稻种植期土壤吸附态氮流失量计算
7
作者 臧鸿晓 徐志红 《江苏环境科技》 2005年第3期51-52,共2页
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土壤特征、植被覆盖、降雨、地势及人类活动强度,采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确定了各个参数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出靖江市全年的土壤侵蚀量,并推出了水稻种植期间的土壤侵蚀量及由此产生的吸附态氮污染负荷量,为... 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土壤特征、植被覆盖、降雨、地势及人类活动强度,采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确定了各个参数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出靖江市全年的土壤侵蚀量,并推出了水稻种植期间的土壤侵蚀量及由此产生的吸附态氮污染负荷量,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种植期 吸附态氮 估算
下载PDF
云贵高原区吸附态氮、磷负荷模拟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姜甜甜 《绿色科技》 2016年第16期153-156,共4页
以云贵高原为研究区,采用美国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基本理论,将GIS等空间信息技术作为研究的技术平台,建立了吸附态氮磷模拟模型,利用土壤属性数据库获得氮、磷营养物含量,对云贵地区进行了20年(1989-2008年)平均土壤侵蚀量以... 以云贵高原为研究区,采用美国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基本理论,将GIS等空间信息技术作为研究的技术平台,建立了吸附态氮磷模拟模型,利用土壤属性数据库获得氮、磷营养物含量,对云贵地区进行了20年(1989-2008年)平均土壤侵蚀量以及多年平均吸附态氮、磷负荷的模拟和验证,研究分析了区域吸附态氮磷负荷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吸附态氮磷负荷与土壤侵蚀状况十分相关,土地利用的变化也对吸附态氮磷变化起着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态氮 模型验证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下载PDF
江苏省土壤侵蚀量模拟及其在吸附态氮、磷量匡算中的应用
9
作者 姜甜甜 《绿色科技》 2016年第14期129-132,共4页
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和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3个时间阶段(1989~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8年)进行了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的模拟和验证,并进一步运用模型,利用土壤属性数据库获得氮、磷营养物含量,进行了三个时间阶... 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和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3个时间阶段(1989~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8年)进行了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的模拟和验证,并进一步运用模型,利用土壤属性数据库获得氮、磷营养物含量,进行了三个时间阶段多年平均吸附态氮、磷量模拟。结果显示:遥感调查与模型模拟侵蚀量呈显著相关,模型对于研究区域有良好的模拟估测效果;整体上土壤吸附态氮、磷负荷呈现从西南部、西北部向中部、东部减小趋势。吸附态氮磷负荷不仅与土壤侵蚀流失状况十分相关,地形、土壤氮磷背景含量、土地利用的变化也对吸附态氮磷变化起着决定作用。土壤吸附态氮、磷模拟可为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态氮 地理信息系统 土壤侵蚀模型 模型验证 空间分析
下载PDF
渤海南部海域沉积物中吸附态无机氮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2
10
作者 宋金明 马红波 +2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5-322,共8页
用分相浸取的方法对采集于渤海南部海域的 2 9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 (表层样站 2 7个 ,柱状样站 2个 )中的吸附形式的无机氮 (包括NH4 N和NO3 N)和总氮 (TN)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它们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 ,在表层沉积... 用分相浸取的方法对采集于渤海南部海域的 2 9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 (表层样站 2 7个 ,柱状样站 2个 )中的吸附形式的无机氮 (包括NH4 N和NO3 N)和总氮 (TN)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它们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 ,在表层沉积物中 ,NH4 N在渤海中央盆地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 ,在中央区域有两个异常高值区 ,莱州湾内分布较为均匀 ,渤海湾南部为一低值区 ,向北逐渐增大。NO3 N在渤海中央盆地由东西两侧向中央递增 ,渤海湾和莱州湾内均沿着离岸方向递减。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物中吸附态氮占TN的 3 2 8% ,表层沉积物中吸附形式的氮以NO3 N为主 ,占 83 7% ;NH4 N主要受有机质含量 (OC)、氧化还原环境(Es)、黏土矿物组成的影响 ;NO3 N主要受水体NO3 N浓度和分布的控制。NH4 N随沉积深度增加而增加 ,NO3 N随深度增加而减小。TN的分布主要受陆源物质输入及沉积物粒度控制。研究区TN高而OC低且二者相关性较差 ,间接说明TN中有相当部分是以无机氮 (IN)的形式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态氮 地球化学特征 渤海南部沉积物
下载PDF
基于网格单元的碧流河流域土壤侵蚀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自舟 余东 +3 位作者 陶冠峰 梁斌 朱容娟 梁雅惠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8-144,共7页
在ENVI、ArcGIS系统的支持下,集成土壤侵蚀模型、泥沙输移模型和污染物富集模型,建立了基于网格单元非点源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的通用计算方法。以碧流河流域为例,利用调查、收集的数据资料确定了模型中各计算因子,估算了流域土壤流失量、... 在ENVI、ArcGIS系统的支持下,集成土壤侵蚀模型、泥沙输移模型和污染物富集模型,建立了基于网格单元非点源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的通用计算方法。以碧流河流域为例,利用调查、收集的数据资料确定了模型中各计算因子,估算了流域土壤流失量、输沙量和吸附态氮负荷。结果表明:2012年,碧流河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137 t/(km^2·a),平均输沙模数为295 t/(km^2·a),吸附态氮流失模数为326 kg/(km^2·a),吸附态氮流失总量为878 t,其中林地562 t、耕地285 t,分别占吸附态氮流失总量的64%和32%。为减小碧流河流域土壤侵蚀吸附态氮的流失,应进一步提高流域内林地、草地质量,在水土保持功能弱的林草地上实施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态氮污染负荷 土壤流失方程 泥沙输移比 富集比 碧流河流域
原文传递
近30年黄河三角洲吸附态氮污染量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默 牟乃夏 +3 位作者 王有霄 王赛 刘高焕 赵忠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4-1333,共10页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非点源污染中吸附态氮的污染负荷,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从1991—2020年每5年为一期,基于中国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与污染负荷模型,结合降水、土地利用、土壤表层氮含量等数据,估算得到研究区各期的土壤侵蚀与吸附态...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非点源污染中吸附态氮的污染负荷,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从1991—2020年每5年为一期,基于中国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与污染负荷模型,结合降水、土地利用、土壤表层氮含量等数据,估算得到研究区各期的土壤侵蚀与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结果表明:从1991—2020年,黄河三角洲的平均吸附态氮负荷模数从701.94 kg·km^(-2)·a^(-1)减少到361.51 kg·km^(-2)·a^(-1),污染负荷整体呈现跌宕下降;1995年研究区内吸附态氮污染负荷计算结果大于0,即视为存在污染负荷的面积为1317.2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1%,到2020年,存在污染负荷的面积降低至765.31 km^(2),占研究区的26.2%;降雨、耕地面积变化与吸附态氮污染负荷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是污染负荷改变的重要驱动力,符合研究区内非点源污染高负荷所在区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吸附态氮负荷 土壤侵蚀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GIS与盲数理论下吸附态非点源污染负荷模拟研究
13
作者 吴磊 龙天渝 +3 位作者 刘腊美 李继承 蒙国湖 李崇明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372-376,共5页
根据流域降雨、土壤、地形、植被、水土保持等因素具有未确知性的特点,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数学语言盲数来处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因子的不确定性,进而运用盲数理论、运算法则及均值计算公式计算小江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 根据流域降雨、土壤、地形、植被、水土保持等因素具有未确知性的特点,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数学语言盲数来处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因子的不确定性,进而运用盲数理论、运算法则及均值计算公式计算小江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和输沙量;再用盲数均值计算公式,计算得到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最后结合土壤中氮磷含量资料,计算出流域出口1997~2007年吸附态氮磷流失量,以期为小江流域吸附态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确知性信息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盲数 土壤侵蚀量 吸附态氮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横垄耕作的面源污染截留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育红 阎百兴 严登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9期46-47,77,共2页
为了解横垄耕作的面源污染截留效应,选取吉林省长春市莫家沟小流域横垄耕作坡耕地为研究区,应用210Pbex核素示踪技术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为2 268 t/(km2.a),吸附态氮、磷流失负荷分别为4 889、2 022 kg/a;运用RU-SLE2.0模型,模拟在... 为了解横垄耕作的面源污染截留效应,选取吉林省长春市莫家沟小流域横垄耕作坡耕地为研究区,应用210Pbex核素示踪技术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为2 268 t/(km2.a),吸附态氮、磷流失负荷分别为4 889、2 022 kg/a;运用RU-SLE2.0模型,模拟在同等立地条件下顺坡耕作土壤侵蚀模数约为6 200 t/(km2.a)。对比结果表明:横垄耕作较顺坡耕作可减少约63%的土壤流失量及随土壤流失的吸附态氮磷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示踪技术 RUSLE2 0模型 吸附态氮 横垄耕作 顺坡耕作 面源污染 东北地区
下载PDF
深水湖泊沉积物不同形态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百花湖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司霞莉 岳甫均 +4 位作者 王忠军 曾杰 贾国栋 钟君 李思亮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3-770,共8页
深水湖泊经历氧化及还原环境的交替变化,影响着湖泊水体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其底层沉积物中一般具有特有的还原环境,其间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过程复杂。本文以云贵高原典型深水湖泊百花湖为例,在湖泊水体夏季分层期采集底层沉积物柱... 深水湖泊经历氧化及还原环境的交替变化,影响着湖泊水体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其底层沉积物中一般具有特有的还原环境,其间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过程复杂。本文以云贵高原典型深水湖泊百花湖为例,在湖泊水体夏季分层期采集底层沉积物柱体,将沉积物柱体分层处理后,对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孔隙水、水溶态和吸附态不同形态氮含量,以及沉积物中颗粒态有机氮(PON)含量和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柱体孔隙水中的总氮(TN)主要由NH4+-N和有机氮两种形式存在,TN含量为6.9~42.8 mg·L-1,NH4+-N含量为6.6~25.6 mg·L-1。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含量均低于检测限,说明沉积物中硝酸盐经历了充分的反硝化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化还原过程。吸附态NH4+-N含量明显高于水溶态。沉积物中的颗粒有机氮含量为0.22%~0.60%。同时,颗粒有机氮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趋势符合指数衰减模式,表明颗粒态有机氮含量的变化可能经历成岩作用和微生物矿化过程;δ15N-PON值在31 cm以上随着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变化范围为3.4‰~10.0‰,平均值为6.4‰,其中以10 cm以上同位素值降低趋势明显,其可能原因与微生物降解活动以及湖泊水体的交换有关。31 cm以下δ15N-PON值的变化趋势与表层相反,则可能是早期成岩作用影响的结果。孔隙水中δ15N-TN同位素值最高,吸附态和水溶态差异较小,且该同位素组成较PON富集15N,可推测孔隙水剖面NH4+-N浓度的升高可能与硝酸盐的异化还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孔隙水 水溶 吸附态氮 同位素
原文传递
Kinetic Adsorption of Ammonium Nitrogen by Substrate Materials for Constructed Wetlands 被引量:22
16
作者 ZHU Wen-Ling CUI Li-Hua +2 位作者 OUYANG Ying LONG Cui-Fen TANG Xiao-D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54-463,共10页
Constructed wetlands (CWs) are engineered systems that utilize natural systems including wetland vegetations, soi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icrobial assemblages to assist in treating wastewater. The kinetic adsorptio... Constructed wetlands (CWs) are engineered systems that utilize natural systems including wetland vegetations, soi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icrobial assemblages to assist in treating wastewater. The kinetic adsorption of ammonium nitrogen (NH+-N) by CW substrate materials such as blast furnace slag (BFS), zeolite, ceramsite, vermiculite, gravel, paddy soil, red soil, and turf, was investigated using batch experiments and kinetic adsorption isotherms. Both Freundlich and Lang- muir isotherms could adequately predict the NH+-N adsorption process.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NH+-N, estimated from the Langmuir isotherm, ranked as: zeolite (33 333.33 mg kg^-1) 〉 turf (29274.01 mg kg^-1) 〉 BFS (5000 mg kg^-1) 〉 vermiculite (3333.33 mg kg^-1) 〉 gravel (769.23 mg kg^-1) 〉 paddy soil (588.24 mg kg^-1) 〉 red soil (555.56 mg kg^-1) 〉 ceramsite (107.53 mg kg^-1). Some properties of the substrate materials, including bulk density, specific gravit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uniformity coefficient (K60), curvature coefficient (Co), organic matter, pH, exchangeable (or active) Cu, Fe, Zn and Mn, total Cu, and Fe, Mn, Zn, Cd, Pb and Ca,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NH+-N adsorption. Other properties of the substrate materials like particle diameter values of D10, 030 and 060 (the diameters of particle sizes of a substrate material at which 10%, 30% and 60%, respectively, of the particles pass through the sieve based on the accumulative frequency),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exchangeable (or active) Ca and Mg, and total K and Mg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NH+-N adsorption. In addition, active K and Na as well as the total Na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NH+-N adsorption. This information would be useful for selection of suitable substrate materials for C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removal kinetic adsorption capacity Langmuir isotherm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ubstrate materials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ammonium application rate on uptake of soil adsorbed amino acids by rice 被引量:1
17
作者 Xiao-chuang CAO Qing-xu MA +2 位作者 Liang-huan WU Lian-feng ZHU Qian-yu JI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94-302,共9页
In recent years, excessive use of chemical nitrogen (N) fertilizers has resulted in the accumulation of excess ammonium (NH4+) in many agricultural soils. Though rice is known as an NH4+-tolerant species and can... In recent years, excessive use of chemical nitrogen (N) fertilizers has resulted in the accumulation of excess ammonium (NH4+) in many agricultural soils. Though rice is known as an NH4+-tolerant species and can directly absorb soil intact amino acids, we still know considerably less about the role of high exogenous NH4+ content on rice uptake of soil amino acids. This experiment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he exogenous NH4+ concentration on rice uptake of soil adsorbed glycine in two different soils under sterile culture. Our data showed that the sorption capacity of glycin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oil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organic matter and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Rice biomass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y the exogenous NH4+ content at different glycine adsorption concentrations. A thre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demonstrated that rice glycine uptake and glycine nutritional contribution were not related to its sorption capacity, bu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its glycine:NH4+ concentration ratio. After 21-d sterile cultivation, the rice uptake of adsorbed glycine accounted for 8.8%-22.6% of rice total N uptake, which indicates that soil adsorbed amino acids theoretically can serve as an important N source for plant growth in spite of a high NH4+ application rate.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bioavailability is realized in the field using the 13C, 15N double labeling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adsorbed glycine AMMONIUM Glycine uptake Glycine bioavailability Sterile cultiv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