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池沉积物磷酸盐吸附和矿物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高丽 杨浩 +1 位作者 周健民 陈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9-262,共4页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定方法,研究了滇池沉积物的矿物学组成以及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为高岭石,水云母次之,还含有少量的蛭石、绿泥石和蒙脱石。沉积物对湖水中磷酸盐(PO4-P)的吸附主...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定方法,研究了滇池沉积物的矿物学组成以及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为高岭石,水云母次之,还含有少量的蛭石、绿泥石和蒙脱石。沉积物对湖水中磷酸盐(PO4-P)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6h内,在0~0.5h吸附速率大于5.0mg·g-1·h-1,之后基本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沉积物对PO4-P的吸附量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等温吸附线表明滇池表层沉积物对湖水PO4-P的吸附容量约为5.0mg·g-1。酸性条件下,沉积物对PO4-P的吸附量较大,随着pH值的升高,吸附能力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沉积物 磷酸吸附 矿物学特征 PH值
下载PDF
磷酸盐吸附对针铁矿表面电化学性质及锌次级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介晓磊 刘凡 +2 位作者 李学垣 周代华 徐凤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对合成针铁矿吸附磷酸根后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其对锌次级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针铁矿吸附磷后,其电荷零点(PZC)和表面电位(ψ0)下降,下降幅度随吸附磷量的提高而加大;pH5.50条件下,吸附磷量大于110 mmol&#... 对合成针铁矿吸附磷酸根后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其对锌次级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针铁矿吸附磷后,其电荷零点(PZC)和表面电位(ψ0)下降,下降幅度随吸附磷量的提高而加大;pH5.50条件下,吸附磷量大于110 mmol·kg^(-1)时,表面电位符号发生逆转,由正变负.随着针铁矿吸附磷量的提高,针铁矿对锌的吸附容量和吸附能力相应增大;“S”型 Zn-pH等温线明显地向低pH段漂移;针铁矿吸附同量锌时所需体系pH降低;相同pH条件下锌吸附量明显增大.文中讨论了磷吸附后增加针铁矿对锌次级吸附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吸附 锌次级吸附 针铁矿 亚热带 土壤锌
下载PDF
磷酸盐吸附对可变电荷土壤正负电荷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安珍 张效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本文研究了华南地区不同类型的可变电荷土壤,并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和吸附磷后土壤的正、负电荷的变化,以及pH和游离氧化铁对这种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吸磷量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成良好的止相关。土壤吸磷后正电荷减少... 本文研究了华南地区不同类型的可变电荷土壤,并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和吸附磷后土壤的正、负电荷的变化,以及pH和游离氧化铁对这种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吸磷量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成良好的止相关。土壤吸磷后正电荷减少,负电荷增加,土壤电荷量与吸磷量之间呈抛物线状相关。吸附1摩尔磷酸盐对土壤净负电荷的贡献在0.3-1.0摩尔之间。土壤中的游离氧化铁使吸附的磷对土壤负电荷的贡献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吸附 正电荷 负电荷 可变电荷 土壤
下载PDF
长江口泥沙与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徐明德 韦鹤平 +1 位作者 李敏 黄晓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0,54,共4页
在长江口河段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从动力学、磷的等温吸附、pH值、盐度和泥沙含量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的影响诸方面,对长江口泥沙和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相应的关系式及变化规律,并计算得到磷酸盐... 在长江口河段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从动力学、磷的等温吸附、pH值、盐度和泥沙含量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的影响诸方面,对长江口泥沙和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相应的关系式及变化规律,并计算得到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时间、泥沙的饱和吸附量、解吸量及细颗粒泥沙对磷的表观等量吸附热。实验分析结果有助于长江口及临近海域富营养问题的研究,对长江口水质管理、污染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水质 污染控制 泥沙和沉积物 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
下载PDF
砷污染高原湖滨湿地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及影响因素探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蓉 刘云根 +5 位作者 侯磊 杨桂英 王妍 齐丹卉 李梦莹 任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55-859,共5页
选取云南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阳宗海农田土壤为对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砷污染程度的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低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底层沉积物>表层沉积物>农田土壤;高浓度磷... 选取云南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阳宗海农田土壤为对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砷污染程度的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低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底层沉积物>表层沉积物>农田土壤;高浓度磷酸盐时吸附能力为表层沉积物>底层沉积物>农田土壤;主要与沉积物表面的吸附点位的分布差异有关。(2)砷污染沉积物中活性态砷的含量及水体pH是影响沉积物富集磷的重要因素。(3)可还原态砷、水体pH、弱酸提取态砷对磷酸盐的吸附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湖滨湿地 砷污染 磷酸吸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强壮硬毛藻生物炭的FeCl_(3)改性及其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5
6
作者 吴超 韩宇 +5 位作者 李秋雨 赵美玥 霍珂进 邢荣莲 张洪霞 陈丽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5-992,共8页
为资源化利用绿潮藻——强壮硬毛藻Chaetomorpha valida,探索以强壮硬毛藻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体磷酸盐的可能性,采用450、650、850℃3种温度将强壮硬毛藻制备成生物炭,在最适温度下,用共沉淀法将金属(Fe、Mg、Al)氯化物掺入原... 为资源化利用绿潮藻——强壮硬毛藻Chaetomorpha valida,探索以强壮硬毛藻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用于去除水体磷酸盐的可能性,采用450、650、850℃3种温度将强壮硬毛藻制备成生物炭,在最适温度下,用共沉淀法将金属(Fe、Mg、Al)氯化物掺入原始生物炭,制备成3种改性生物炭,使用比色法评估生物炭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通过拟合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方程分析了最佳生物炭的吸附特性,并测定了最佳生物炭水体pH为3~11及生物炭投放量为1~25 g/L时的磷酸盐吸附量。结果表明:650℃为最适温度,改性生物炭的磷酸盐吸附量比原始生物炭有显著提升(P<0.05),其中BC-650-Fe吸附效果最佳,Langmuir方程拟合的最大吸附量为(31.06±0.46) mg/g,实际测量的最大吸附量为(27.70±0.11) mg/g,在20 min左右时吸附达到平衡,通过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方程推测,BC-650-Fe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符合均匀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水体pH对BC-650-Fe的磷酸盐吸附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弱酸性和中性环境下具有较高的吸附量;随BC-650-Fe投放量的增加,磷酸盐去除率升高,去除率与单位吸附量呈负相关关系;在磷酸盐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最适吸附pH为6和BC-650-Fe投放量为10 g/L的条件下,可达到最大磷酸盐去除率(93.16%)。研究表明,热解温度、水体pH和生物炭投放量均对BC-650-Fe磷酸盐吸附量有较大影响,在650℃下以FeCl_(3)改性的强壮硬毛藻生物炭具有良好的磷酸盐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壮硬毛藻 生物炭 改性 磷酸吸附
下载PDF
不同合成方法的类水滑石对磷吸附特性研究
7
作者 纳云 马巍 +4 位作者 李娜 刘陆 刘猛 刘思见 陈荣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6,共7页
不同合成方法制备的类水滑石其结晶度、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其吸附性能。该文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类水滑石(LDH-H和LDH-C),研究了初始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共存离子等对吸附磷酸根的影响,拟合了吸附动... 不同合成方法制备的类水滑石其结晶度、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其吸附性能。该文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类水滑石(LDH-H和LDH-C),研究了初始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共存离子等对吸附磷酸根的影响,拟合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结果表明:LDH-H在pH为3~6时性能更为稳定;LDH-H和LDH-C对磷酸根的吸附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属于单层化学吸附;LDH-H的吸附速率是LDH-C的7.2倍,两者对应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1.003 mg/g和22.179 mg/g;低浓度的共存离子(Cl^(-)、NO_(3)^(-)、CO_(3)^(2-)和SO_(4)^(2-))对LDH-H和LDH-C吸附磷酸根的影响较弱。结合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能谱对吸附前后的材料表征结果,LDH-H吸附性能优于LDH-C的原因在于其层间离子交换作用更强。该研究可为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开发高效除磷吸附剂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水滑石 共沉淀法 水热法 吸附磷酸
下载PDF
基于CaO改性的铜渣系磷酸盐材料及其重金属吸附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伟伟 周春财 +3 位作者 孙金科 张雨琳 杜娇 刘桂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91-2900,共10页
我国铜渣堆积导致的占地效应和污染效应问题日益严重.本研究以CaO为改性材料,制备一种高效去除重金属(Pb、Cr、Cd、Cu和Ni)的铜渣系磷酸盐吸附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测试技术表征了CaO的添加量对铜渣系磷酸... 我国铜渣堆积导致的占地效应和污染效应问题日益严重.本研究以CaO为改性材料,制备一种高效去除重金属(Pb、Cr、Cd、Cu和Ni)的铜渣系磷酸盐吸附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测试技术表征了CaO的添加量对铜渣系磷酸盐材料结构的影响,利用吸附动力学和傅里叶红外分析仪(FTIR)探讨了改性材料在CaO-SiO_(2)-Fex Oy-P_(2)O_(5)四元体系中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CaO的增加材料逐渐由层块状解体生成多孔结构.CaO的添加会使Fe离子从Fe_(2)SiO_(4)和Fe_(3)O_(4)结构中释放,促进铁基磷酸盐凝胶的生成,从而增强磷酸盐对铜渣的凝结性;(2)CaO添加量为铜渣的3%时,四元体系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最强,除Cd和Cu在600 mg·L^(-1),Cr在200 mg·L^(-1)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外,其余浓度下均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理论吸附能力依次为Pb(476.19 mg·g^(-1))>Cd(112.36 mg·g^(-1))>Ni(90.09 mg·g^(-1))>Cr(86.21 mg·g^(-1))>Cu(81.97 mg·g^(-1));(3)在CaO-SiO_(2)-Fex Oy-P_(2)O_(5)四元体系中,对Pb、Cd、Ni的吸附主要由铁基磷酸盐凝胶共沉降和Si—O—Si(Si—O—Me)四面体形成的网络结构固定协同作用,然而对Cr的吸附以Si—O—Si四面体形成Si—O—Me非桥接氧结构固定为主,对Cu的吸附则主要以铁基磷酸盐凝胶共沉降为主.本研究提供了以废治污的新思路,为重金属污染提供新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系磷酸吸附材料 CAO 四元体系 铁基磷酸盐凝胶 共沉降 Si—O—Si四面体
下载PDF
镧改性虾壳低温热解制备的生物炭对池塘养殖废水磷吸附的研究
9
作者 韩孟飞 徐栋 +5 位作者 武俊梅 曹涛涛 白国梁 陈迪松 杨夯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为提高生物炭对磷的去除效果和将厨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文章以废弃虾壳为原料,用NaOH将LaCl_(3)以La(OH)_(3)沉淀形式附着在虾壳表面,进行热解得镧改性生物炭(CSLa)。采用XRF、SEM、BET、FTIR和XRD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表征分析。采用... 为提高生物炭对磷的去除效果和将厨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文章以废弃虾壳为原料,用NaOH将LaCl_(3)以La(OH)_(3)沉淀形式附着在虾壳表面,进行热解得镧改性生物炭(CSLa)。采用XRF、SEM、BET、FTIR和XRD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表征分析。采用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生物炭的吸磷特征。研究了改性剂用量、初始pH、共存干扰离子对生物炭吸附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镧化合物负载在生物炭表面,对磷吸附能力明显提高,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60.51 mg/g,与CS400磷最大吸附量(100.60 mg/g)相比约提高60%。在低浓度或高浓度磷溶液条件下,CSLa对磷吸附量和去除率均高于CS400,在实际水产养殖废水中更实用。吸附过程主要受化学吸附、颗粒内扩散控制。有关机理分析的结论表明表面沉淀作用、静电吸引、配体交换和内层络合作用是CSLa吸附磷的主要机理。CSLa更适合在弱酸性环境中除磷,不过在碱性环境条件下其吸附量也比较高。HCO_(3)^(-)和CO_(3)^(2-)对CSLa磷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以低温400℃为热解温度制备镧改性生物炭,不仅提升了生物炭对磷的吸附量和去除率,而且消耗热能较少,更有利于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壳生物炭 磷酸吸附 镧改性
下载PDF
高岭土-牡蛎壳粉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海水、淡水中氨氮与磷酸盐的去除效果
10
作者 杨玉祥 宋可心 +4 位作者 杨光 马晓娜 解思琦 刘子烁 冯志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47,共14页
为实现水中磷酸盐、氨氮的吸附去除,将牡蛎壳粉和高岭土以质量比3∶1比例混合,在不同条件(MgO添加量:0%、2%、4%、8%、12%;温度:0、600、700、800、900、1000℃)下制备并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改性牡蛎壳粉,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 为实现水中磷酸盐、氨氮的吸附去除,将牡蛎壳粉和高岭土以质量比3∶1比例混合,在不同条件(MgO添加量:0%、2%、4%、8%、12%;温度:0、600、700、800、900、1000℃)下制备并筛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改性牡蛎壳粉,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改性牡蛎壳粉进行表征。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吸附过程,并分析初始pH、吸附柱对改性牡蛎壳粉、磷酸盐和氨氮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MgO添加量为8%,煅烧温度为800℃时,改性牡蛎壳粉吸附性能最佳,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1.7%(海水)和82.25%(淡水),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6.67%和47.71%;改性牡蛎壳粉对磷酸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最大磷酸盐吸附量分别为108.37(海水)、101.99(淡水)mg/g,对氨氮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氨氮吸附量分别为0.27(海水)、0.38(淡水)mg/g;酸性条件有助于磷酸盐的吸附,中性条件则更利于氨氮的吸附;在吸附柱中改性牡蛎壳粉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量分别为0.12、78.95 mg/g(海水)和0.17、70.34 mg/g(淡水);应用其处理入海口污水中磷酸盐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6.83%、9.7%,出水达到Ⅰ类水标准。研究表明,改性牡蛎壳粉成本低,具有高效去除水中磷酸盐和氨氮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牡蛎壳粉 氨氮吸附 磷酸吸附 海水 动力学
下载PDF
载锆玉米秸秆生物炭的结构表征及磷吸附效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敖涵婷 曹威 +2 位作者 阚晋 邓彩军 魏琳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1-858,共8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氧氯化锆浸渍-限氧热解法制备一种新型的载锆生物炭阴离子吸附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比表面积测定(BETN2)等手段,对空白生物炭(BC)及载锆生物炭(Zr-...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氧氯化锆浸渍-限氧热解法制备一种新型的载锆生物炭阴离子吸附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比表面积测定(BETN2)等手段,对空白生物炭(BC)及载锆生物炭(Zr-BC)的形貌、组成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热解后的生物炭表面形貌粗糙,均发育有裂纹和蜂窝状大孔结构;与BC相比,Zr-BC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都有降低,且表面元素含C量大幅降低,含O量显著增加,Zr质量分数达到15.7%;Zr-BC表面主要官能团有羟基(-OH)、羧基(-COOH)、锆羟基氧化物等,构成吸附性能的结构基础;当pH值为2时,Zr-BC对磷酸盐吸附效果最显著,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线模型.通过多种阴离子混合吸附测试发现,Zr-BC对水中磷酸盐有较高吸附量,且选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生物炭 锆氧化物 结构表征 磷酸吸附
下载PDF
获取海水中钙镁资源来制备改性木基生物炭吸附剂及其对水中磷的吸附
12
作者 吴艳钰 蔡节奎 +2 位作者 张敏 李海 李晨毅 《化学工程与技术》 CAS 2022年第3期201-208,共8页
含CaO/MgO的改性木基生物炭(MCP-700)对水中磷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采用TG、XRD、SEM、EDX等手段表征了MCP-700制备后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微观形貌。考察了pH、投加量等因素对MCP-700吸附磷酸盐的影响。溶液pH明显影响MCP-700对水中磷的... 含CaO/MgO的改性木基生物炭(MCP-700)对水中磷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采用TG、XRD、SEM、EDX等手段表征了MCP-700制备后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微观形貌。考察了pH、投加量等因素对MCP-700吸附磷酸盐的影响。溶液pH明显影响MCP-700对水中磷的吸附量。结果表明,在pH = 4~9之间,MCP-700对磷酸盐的去除率都几乎达到100%。当投加量 ≥ 2.0 mg•L−1,MCP-700对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大于95%。研究了温度为25℃,pH = 7,投加量为1 g•L−1的情况下,MCP-700和Carbon-700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根据Langmuir模型拟合,MCP-700和Carbon-700对水中磷酸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9.75 mg P•g −1和1.29 mg P•g−1,改性木基生物炭吸附性得到较大提升。本研究将为低成本改性木基生物炭去除水中磷酸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磷酸盐、吸附 改性木基
下载PDF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hosphates on adsorption and leaching of Cu and Zn in red soil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忠武 黄斌 +5 位作者 黄金权 陈桂秋 熊炜平 聂小东 马文明 曾光明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36-543,共8页
Batch and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KH2PO4, (NH4)H2PO4and Ca(H2PO4)2on the adsorption and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Cu and Zn in red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 Batch and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KH2PO4, (NH4)H2PO4and Ca(H2PO4)2on the adsorption and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Cu and Zn in red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three phosphate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red soil for Cu and Zn,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hosphates on Cu and Zn adsorption follows the order of Ca(H2PO4)2〉KH2PO4〉(NH4)H2PO4. The addition of phosphat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mobility of Cu. Ca(H2PO4)2and (NH4)H2PO4 show a strong ability in immobilizing Zn while the immobilization ability of KH2PO4 is much weaker. All the three phosphates are helpful for modifying the partitioning of Cu and Zn from the non-residual phase to the residual phase; however, they could also enhance the contents of Cu and Zn associated with 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s f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ZN PHOSPHATE ADSORPTION LEACHING red soil
下载PDF
宁夏主要土壤的磷酸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权 韩秀云 郭晓宁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8-421,共4页
本文研究了宁夏10种主要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宁夏主要土壤的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吻合。最大吸附磷量(Xmax)介于99.0~666.6μg/g之间,与土壤物理性粘粒的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根据吸附指标预测的施磷量为54-7... 本文研究了宁夏10种主要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宁夏主要土壤的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吻合。最大吸附磷量(Xmax)介于99.0~666.6μg/g之间,与土壤物理性粘粒的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根据吸附指标预测的施磷量为54-77kg/hm2,与肥效函数法确定的用量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土壤 磷酸吸附特征 影响因素 等温吸附曲线 物理性粘粒 吸附指标
原文传递
液体超滑的探索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津津 雒建斌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15年第12期83-83,共1页
超滑概念自从提出以来就一直吸引着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超滑规律和机理的研究,不仅对探索摩擦和润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传统机械润滑系统和纳米机械系统方面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以液体超滑为主题,从实... 超滑概念自从提出以来就一直吸引着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超滑规律和机理的研究,不仅对探索摩擦和润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传统机械润滑系统和纳米机械系统方面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以液体超滑为主题,从实验上探索了新型的液体超滑材料并分析了液体超滑的规律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机械 机械润滑 副表面 表面带 分子层 磷酸吸附 磨合过程 酸溶液 甘油溶液 多羟基
下载PDF
Adsorption of Cr(Ⅵ) in Water with Phosphoric Acid Modified and Ordinary Walnut Shells
16
作者 鲁秀国 段建菊 黄燕梅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9期1989-1993,共5页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ffects of ordinary walnut shell and phosphoric acid modified walnut shell on adsorption of Cr(Ⅵ) was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owing to larger surface void of modif...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ffects of ordinary walnut shell and phosphoric acid modified walnut shell on adsorption of Cr(Ⅵ) was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owing to larger surface void of modified walnut shell its adsorption of Cr(Ⅵ) was better.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35 ℃, adsorbent particle size was 1.0-1.6 mm, shaker shock rate was 200 r/min, and dosage of walnut shell was 0.80 g, the Cr(Ⅵ) removal rate reached 99.4%. The fitting of adsorption isotherm and kinetics model showed that,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could reflec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modified walnut shell; and both the adsorption processes of ordinary and modified walnut shells accorded with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eq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ric acid modification ADSORPTION Walnut shell Cr(Ⅵ)
下载PDF
液体超滑的探索及其机理研究
17
作者 李津津 雒建斌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8-98,共1页
超滑概念自从提出以来就一直吸引着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超滑规律和机理的研究,不仅对探索摩擦和润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传统机械润滑系统和纳米机械系统方面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液体超滑为主题,从试验... 超滑概念自从提出以来就一直吸引着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超滑规律和机理的研究,不仅对探索摩擦和润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传统机械润滑系统和纳米机械系统方面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液体超滑为主题,从试验上探索了新型的液体超滑材料并分析了液体超滑的规律和机理。首先,利用摩擦自锁的原理设计了一个新型的测量摩擦因数的装置,发现了莼菜粘液的超滑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机械 机械润滑 酸溶液 磷酸吸附 磨合过程 分子层 甘油溶液 表面带 氢离子 副表面
下载PDF
Ti-O-N表面肝素分子的共价固定及抗凝血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瑞霞 翁亚军 +3 位作者 王进 王志浩 冷永祥 黄楠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6-1000,共5页
利用磷酸化学吸附方法扩增Ti-O-N薄膜表面的羟基,扩大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化学反应的位点,进而增加Ti-O-N薄膜表面固定的肝素量.荧光染色法定性分析证明了APTES末端氨基的存在,甲苯胺蓝法定量测定H_3PO_4处理后的Ti-O-N表面... 利用磷酸化学吸附方法扩增Ti-O-N薄膜表面的羟基,扩大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化学反应的位点,进而增加Ti-O-N薄膜表面固定的肝素量.荧光染色法定性分析证明了APTES末端氨基的存在,甲苯胺蓝法定量测定H_3PO_4处理后的Ti-O-N表面肝索浓度为6.6μg/cm^2.体外血小板粘附实验表明,经磷酸处理并固定肝素的Ti-O-N膜表面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变形,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这为制备无机材料的抗凝血表面构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N薄膜 磷酸化学吸附 共价固定肝素 抗凝血性
下载PDF
Effects of Organic Anions on Phosphat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from Variable-Charge Clay Minerals and Soil 被引量:6
19
作者 HEZHEN-LI YUANKE-NE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11,共11页
Effects of citrate and tartrate on phosphat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from kaolinite, goethite, amorphous Al-oxide and Ultisol were studied. P adsorp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organi... Effects of citrate and tartrate on phosphat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from kaolinite, goethite, amorphous Al-oxide and Ultisol were studied. P adsorp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organic anions increased from 10-5 to 10-1 M. At 0.1 M and pH 7.0, tartrate decreased P adsorption by 27.6% - 50.6% and citrate by 37.9 - 80.4%, depending on the kinds of adsorbent. Little Al and/ or Fe were detected in the equilibrium solutions, even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the organic anions. Effects of the organic anions on phosphate adsorption follow essentially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mechanism.The selectivity coefficients for competitive adsorption can be used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organic anions in reducing P adsorption under given conditions.Phosphate desorption was increased by 3 to 100 times in the presence of 0.001 M citrate or tartrate compared to that in 0.02 M KC1 solution alone. However, for all the soil and clay minerals studied the amount of P desorbed by citrate or tartrate was generally lower than or close to that of isotopically exchangeable P. The effect of organic anions on phosphate desorption arises primarily from ligand ex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ON clay mineral competitive adsorption ligand exchange ULTISOL
下载PDF
Modelling and Fixed Bed Column Adsorption of Cr(Ⅵ) onto Orthophosphoric Acid-activated Lignin 被引量:3
20
作者 Ahmad B.Albadarin Chirangano Mangwandi +3 位作者 Ala'a H.Al-Muhtaseb Gavin M.Walker Stephen J.Allen Mohammad N.M.Ahmad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69-477,共9页
The advantage of using an available and abundant residual biomass, such as lignin, as a raw material for activated carbons is that it provides additional economical interest to the technical studies. In the current in... The advantage of using an available and abundant residual biomass, such as lignin, as a raw material for activated carbons is that it provides additional economical interest to the technical studies. In the current investigation,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adsorption of Cr(VI) from aqueous systems onto HaPO4-acid activated lignin has been achieved via microcolumns, which were operated under various process conditions. The practice of using microcolumn is appropriate for defining the adsorption parameters and for screening a large number of poten- tial adsorbents. The effects of solution pH (2-8), initial metal ion concentration (0.483-1.981 mmol.L-1), flow rate (1.0-3.1 cm3-min-1), ionic strength (0.01-0.30 mmol-L-1) and adsorbent mass (0.11 0.465 g) on Cr(VI) adsorption were studied by assessing the microcolmnn breakthrough curve. The microcolumn data were fitted by the Thomas model, the modified Dose model and the BDST model. As expecte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increased with initial Cr(VI) concentration. High linear flow rates, pH values and ionic strength led to early breakthrough of Cr(VI). The model constan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for the design of pilot scale adsorp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LIGNIN hexavalent chromium ADSORPTION fixed bed colum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