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外光度法测定增鲜味精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玮 谭红 +1 位作者 宋光林 何锦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44-345,348,共3页
5′-肌苷酸二钠(Ionosine-5′-monophosphate,简称IMP)和5′-鸟苷酸二钠(Guanosine-5′-onophosphate,简称GMP)在250nm处有较强吸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增鲜味精中呈味核苷酸二钠(I+G)的含量。当HCl浓度在1mol/L以下,样品浓度为0... 5′-肌苷酸二钠(Ionosine-5′-monophosphate,简称IMP)和5′-鸟苷酸二钠(Guanosine-5′-onophosphate,简称GMP)在250nm处有较强吸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增鲜味精中呈味核苷酸二钠(I+G)的含量。当HCl浓度在1mol/L以下,样品浓度为0·01~0·25g/L时,标准曲线在250nm处的相关系数达到0·999,平均回收率为97·4%,RSD为3·59%。结果表明,该法是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呈味核苷酸二钠 5′肌苷 5′乌苷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马跃龙 薛峰 雷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115,120,共3页
文章主要研究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检测方法,对比研究QB/T 2845-2007和SB/T 10371-2003中I+G含量检测方法,以实验数据及理论分析得出结论:调味品中I+G的含量检测以采用SB/T 10371中I+G检测方法为宜。
关键词 呈味核苷酸二钠 测定
下载PDF
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赵然 《食品安全导刊》 2018年第30期89-89,91,共2页
对SB/T 10371-2003《鸡精调味料》标准测定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和评定了试样称量、容量瓶及移液管体积误差、分光光度计稳定性、测量重复性等主要不确定度分量,并计算了测量... 对SB/T 10371-2003《鸡精调味料》标准测定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和评定了试样称量、容量瓶及移液管体积误差、分光光度计稳定性、测量重复性等主要不确定度分量,并计算了测量结果的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确定了不确定度主要来自分光光度计的稳定性和样品的重复测定。通过这一过程,说明该试验对易引入较高不确定度的环节应加强控制,以提高检测结果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精调 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 不确定度
下载PDF
鸡精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被引量:6
4
作者 相丽新 杨道兴 +1 位作者 魏彦梅 颜丙霞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6期32-34,39,共4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呈味核苷酸二钠(IMP和GMP)含量的方法.以四丁基磷酸铵和磷酸二氢钾配以一定比例的乙腈为流动相,采用高耐水系Waters RP 18色谱柱,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获得了定性定量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2%的标准品色谱图,其...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呈味核苷酸二钠(IMP和GMP)含量的方法.以四丁基磷酸铵和磷酸二氢钾配以一定比例的乙腈为流动相,采用高耐水系Waters RP 18色谱柱,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获得了定性定量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2%的标准品色谱图,其中,IMP标准曲线在60~600μg/mL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1.0000,GMP标准曲线在50~480μg/mL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0.999 9.测得某品牌的鸡精内IMP质量含量为0.54%,GMP质量含量为0.60%,两次测定结果的精密度GMP为0.73%,IMP为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呈味核苷酸二钠 定性定量重复性 相对标准偏差 鸡精
下载PDF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呈味核苷酸二钠混合物含量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亚光 黄永嫦 +1 位作者 王焕章 瞿东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8-111,共4页
在 2 0 0~ 3 0 0nm波长范围内扫描 5’ 肌苷酸二钠 (IMP)和 5’ 鸟苷酸二钠 (GMP)溶液 ,根据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波长选择原理 ,确定 2个波长分别为λ1=2 5 0nm与λ2 =2 80nm。分别配制一定浓度的IMP、GMP溶液 ,并在 2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值 ... 在 2 0 0~ 3 0 0nm波长范围内扫描 5’ 肌苷酸二钠 (IMP)和 5’ 鸟苷酸二钠 (GMP)溶液 ,根据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波长选择原理 ,确定 2个波长分别为λ1=2 5 0nm与λ2 =2 80nm。分别配制一定浓度的IMP、GMP溶液 ,并在 2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值 ,由比耳定律推算出常数εΙΜΡλ2 50 ,εGΜΡλ2 50 ,εΙΜΡλ2 80 ,εGΜΡλ2 80 的数值 ,根据加和性原理推导出IMP、GMP和呈味核苷酸二钠 (I+G)的测定公式。结果表明 ,此测定方法稳定性好 ,重复性高 ,专属性高 ,可代替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I+G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测定方法 呈味核苷酸二钠 混合物 IMP GMP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过程产品 被引量:4
6
作者 盖丽娟 刘永刚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95,共4页
建立了一种测定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过程产品肌苷酸、鸟苷酸合成反应液,肌苷酸、鸟苷酸萃取水相、酯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以乙腈:0.02mol/L KH2PO4(0.5∶99.5v/v)作为流动相,色谱柱为XDB-C18分离柱,采用等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 建立了一种测定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过程产品肌苷酸、鸟苷酸合成反应液,肌苷酸、鸟苷酸萃取水相、酯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以乙腈:0.02mol/L KH2PO4(0.5∶99.5v/v)作为流动相,色谱柱为XDB-C18分离柱,采用等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实验验证:方法线性良好,重复性、准确性符合检测需要,RSD≤1.85%,加标回收率在99.4%~100.6%之间。综合分析,该方法能更好的指导呈味核苷酸二钠的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呈味核苷酸二钠 高效液相色谱 中间品
下载PDF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鸡精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燕姣 张彦军 +5 位作者 洪霞 钱滢文 马燕 王璐 张楠 吴丽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5期4921-4925,共5页
目的评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不确定度.方法根据SB/T 10371-2003《鸡精调味料》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鸡精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二钠进行测定,依据不确定度评定规程,建立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进而... 目的评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不确定度.方法根据SB/T 10371-2003《鸡精调味料》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鸡精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二钠进行测定,依据不确定度评定规程,建立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进而对整个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展开系统性评价.结果当鸡精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二钠测定量为1.520 g/100 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246 g/100 g(P=95%,k=2),测量结果为(1.520±0.0246)g/100 g.结论方法重复性实验引入的不确定度是鸡精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二钠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贡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精调 呈味核苷酸二钠 不确定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应用近红外快速检测呈味核苷酸二钠(I+G)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华林 《现代食品》 2020年第15期212-218,共7页
本文利用近红外分析仪,以呈味核苷酸二钠(I+G)为研究对象,确定快速检测方法的可行性。通过与化学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快速定量模型对I+G干燥失重、干基含量、湿基含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及重复性。研究表明,I+G干燥失重、湿... 本文利用近红外分析仪,以呈味核苷酸二钠(I+G)为研究对象,确定快速检测方法的可行性。通过与化学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快速定量模型对I+G干燥失重、干基含量、湿基含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及重复性。研究表明,I+G干燥失重、湿基含量的定标模型的线性相关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均满足要求,为I+G干燥失重和湿基含量指标的检测提供了的快速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法 呈味核苷酸二钠 干燥失重 干基含量 湿基含量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洁 《现代食品》 2021年第6期199-201,共3页
用分光光度法对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根据《鸡精调味料》测定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按照《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用分光光度法对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根据《鸡精调味料》测定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按照《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建立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并探讨其测定结果不确定度。鸡精调味料中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为1.33 g/100 g,扩展不确定度为0.27 g/100 g,置信区间95%,k=2。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定容引入的不确定度,紫外分光光度计自身的不确定度影响次之,而样品称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和试样重复测定产生的不确定度带来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不确定度 呈味核苷酸二钠
下载PDF
呈味核苷酸二钠结晶工艺研究
10
作者 任洪发 《山东化工》 CAS 2011年第5期11-13,共3页
呈味核苷酸二钠包括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难以形成良好的结晶体,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呈味核苷酸二钠结晶工艺进行改进,优化工艺参数。研究发现,采用乙醇为溶析剂,在合适的结晶液浓度和溶析剂添加量的条件下,... 呈味核苷酸二钠包括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难以形成良好的结晶体,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呈味核苷酸二钠结晶工艺进行改进,优化工艺参数。研究发现,采用乙醇为溶析剂,在合适的结晶液浓度和溶析剂添加量的条件下,添加晶种程序降温结晶,有利于提高结晶收率、产品纯度和堆密度。在优化的结晶条件下,呈味核苷酸二钠产品色谱纯度达到99.54%,堆密度达到0.54g/cm3,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呈味核苷酸二钠 5’-肌苷 5’-鸟苷 结晶
下载PDF
HPLC测定呈味核苷酸二钠中IMP和GMP的含量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阳杰 龚志强 黄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6-118,共3页
目的:建立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含0.005 mol.L-1四丁基溴化铵及0.05 mol.L-1磷酸二氢钾)(2∶98),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柱温常温。结果:5’... 目的:建立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含0.005 mol.L-1四丁基溴化铵及0.05 mol.L-1磷酸二氢钾)(2∶98),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柱温常温。结果:5’-肌苷酸二钠(IMP)的线性范围为0.50~4.00μg(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2%(n=6),RSD 0.56%;5’-鸟苷酸二钠(GMP)的线性范围为0.50~4.00μg(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99.18%(n=6),RSD 0.45%。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含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5’-肌苷 5’-鸟苷 呈味核苷酸二钠
原文传递
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的研究进展和我国标准化现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沈浥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7-180,共4页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鲜味已经成为"甜、酸、苦、咸"味之外的第五种味。呈味核苷酸作为一种新型的添加剂,已逐渐应用于食品的调味中。文章介绍了呈味核苷酸的发现和呈味特性,我国的标准化现状,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的检测分析技术...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鲜味已经成为"甜、酸、苦、咸"味之外的第五种味。呈味核苷酸作为一种新型的添加剂,已逐渐应用于食品的调味中。文章介绍了呈味核苷酸的发现和呈味特性,我国的标准化现状,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的检测分析技术,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以期为相关国家标准制定以及调味品的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 呈味核苷酸二钠 5'-肌苷 5'-鸟苷 检测方法 标准化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优化蓝圆鲹调味基料的制备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晓婷 吴靖娜 +2 位作者 路海霞 刘智禹 陈艺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2-289,共8页
为获得品质和风味较好的蓝圆鲹调味基料,采用蓝圆鲹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蓝圆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氨基酸组成和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进行检测及分析。得到最佳的酶解工艺参数... 为获得品质和风味较好的蓝圆鲹调味基料,采用蓝圆鲹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蓝圆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氨基酸组成和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量进行检测及分析。得到最佳的酶解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g/m L)、加酶量8 000 U/g、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6.4 h。在此工艺条件下,酶解产物的水解度达27.52%,酶解物有较好的酶解效果,且风味较佳;酶解产物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甜味+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7.93%和20.68%,呈味核苷酸二钠质量分数为3.47%,表明蓝圆鲹蛋白酶解产物营养价值和品质较优,且具有蓝圆鲹特有的鲜味,为进一步开发成产品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电子鼻 电子舌 酶解 氨基呈味核苷酸二钠
下载PDF
常见食品及调味品中嘌呤类组分含量分析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玉庭 张静 +1 位作者 周绪霞 赵培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76-281,共6页
在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的食品中嘌呤类物质检测方法优化的基础上,对典型水产品、畜禽肉类、豆制品、食用菌、蔬果以及常见调味品中腺嘌呤、鸟嘌呤、黄嘌呤和次黄嘌呤... 在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的食品中嘌呤类物质检测方法优化的基础上,对典型水产品、畜禽肉类、豆制品、食用菌、蔬果以及常见调味品中腺嘌呤、鸟嘌呤、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消费者健康饮食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常见食品中总嘌呤含量以水产品最高,其次为畜禽肉类,植物性食品中最低。其中,水产品和畜禽肉类中总嘌呤含量分别为147.46~433.15 mg/100 g和106.09~138.16 mg/100 g,且以次黄嘌呤为主;内脏猪肝中嘌呤则以鸟嘌呤和腺嘌呤为主,总嘌呤含量在280 mg/100 g以上;检测的6种植物性食品中,4种总嘌呤含量小于50 mg/100 g。在检测的多种调味品中,鸡精、鸡鲜调味料中总嘌呤含量较高,达到500 mg/100 g以上,海鲜类酱料总嘌呤含量高于150 mg/100 g,豆类调味品中总嘌呤含量约在120 mg/100 g,而蔬果类调味料中总嘌呤含量小于50 mg/100 g,不同食品类的嘌呤分布除了含量外,尚与呈味核苷酸二钠(IMP+GMP,I+G)的增鲜添加有关。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尽量控制此类高嘌呤食品的摄入量,以减缓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类组分 高效液相色谱 呈味核苷酸二钠(I+G) 健康风险
下载PDF
高压液相色谱测定调味剂中IMP、GMP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安彩华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年第1期319-321,共3页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测定食品添加剂IMP、GMP(以下简称I+G)与国标法测定I+G具有精密度高,处理简单,方便快速等特点。该检测方法最低检出量为1μg标准物,对于样品的色谱定量分析时,最低检出浓度为0.100g/kg,具有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关键词 液相色谱I+G食品添加剂IMP GMP呈味核苷酸二钠
下载PDF
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G鲜味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被引量:1
16
作者 宇辰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2年第5期92-93,共2页
(本刊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由此对平常的饮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呈味核苷酸二钠系列产品(IMP、I+G、GMP)作为新一代无毒无害而且富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由于与其它调味剂(如味精)混合使用时能产生强烈的"... (本刊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由此对平常的饮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呈味核苷酸二钠系列产品(IMP、I+G、GMP)作为新一代无毒无害而且富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由于与其它调味剂(如味精)混合使用时能产生强烈的"鲜味相乘"的效果,而且可以丰富调味品、食品的风味、提高产品的品质档次,合适调配使用可大大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等优点赢得了广大用户和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成为各类食品厂家作为提升产品品质和增进产品风味的首选添加剂,是增鲜酱油、鸡精、鸡粉、特鲜味精等高级调味品的主要呈味成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呈味核苷酸二钠系列产品 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G鲜 广东 规模生产 市场营销
下载PDF
26种鸡精调味料产品比较试验综合报告 被引量:1
17
《监督与选择》 2003年第8期28-29,共2页
我国鸡精调味料的市场现状人类使用调味料已近一百年,它由最初的味精到加鲜味精和特鲜味精,再到现代的复配型复合增味剂。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调味料是鸡精。在欧美国家,鸡精食用量占调味料总量的80%以上,香港的比例亦达到70%以上。... 我国鸡精调味料的市场现状人类使用调味料已近一百年,它由最初的味精到加鲜味精和特鲜味精,再到现代的复配型复合增味剂。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调味料是鸡精。在欧美国家,鸡精食用量占调味料总量的80%以上,香港的比例亦达到70%以上。自1922年上海首次引入西方的味精工艺以来,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一直把味精当作主要的调味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精调 食品质量 质量技术监督 比较试验 总氮含量 谷氨 呈味核苷酸二钠 卫生指标
下载PDF
鸡精调味料中呈味肽替代部分I+G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佳汇 王芳 张勇军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3-156,共4页
大豆呈味肽具有显著的赋味功能,除了本身含有效的呈味成分外,还能参与并影响风味的形成,因此,受到食品领域的关注和研究。试验首先采用感官标度法确定了大豆呈味肽在鸡精调味料中的最适添加上限(1.0%),以提高鸡精的圆润感、持久感和饱... 大豆呈味肽具有显著的赋味功能,除了本身含有效的呈味成分外,还能参与并影响风味的形成,因此,受到食品领域的关注和研究。试验首先采用感官标度法确定了大豆呈味肽在鸡精调味料中的最适添加上限(1.0%),以提高鸡精的圆润感、持久感和饱满感。然后利用模糊数学感官综合评判法确定了大豆呈味肽等量替代I+G的最佳添加量(0.2%),即替代原有I+G含量的9%,使得替代后的鸡精整体风味评价最高。同时,考察替代后对鸡精理化指标的影响程度,为大豆呈味肽在固态复合调味料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精调 大豆 5′呈味核苷酸二钠
原文传递
鸡精行标再惹争议
19
作者 郭小雅 《质量与市场》 2003年第12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鸡精 行业标准 鸡肉 谷氨 呈味核苷酸二钠 理化指标
下载PDF
鸡精出在鸡身上纯属误会
20
《健康》 2018年第12期4-4,共1页
鸡精确实比味精的味道更浓郁,但这并不是因为里面有很多鸡肉精华。其实,鸡精里面最主要的成分还是味精,占到40%~50%。同时还有呈味核苷酸二钠、谷氨酸钠、琥珀酸二钠、酵母提取物等鲜味物质,以及淀粉、糖、盐等辅助成分。
关键词 鸡精 呈味核苷酸二钠 误会 谷氨 提取物 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