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代告庙仪与谒庙仪探微 被引量:4
1
作者 朱丹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82-787,共6页
告庙仪和谒庙仪作为历代中原儒家文化礼仪,被辽代吸收利用,是辽代国家祭祀中的重要礼仪。通过史料记载,不仅可以得知辽代具体举行告庙仪和谒庙仪的仪程与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其发展的情况,从中看出辽朝时期契丹原生文化与中原儒家文... 告庙仪和谒庙仪作为历代中原儒家文化礼仪,被辽代吸收利用,是辽代国家祭祀中的重要礼仪。通过史料记载,不仅可以得知辽代具体举行告庙仪和谒庙仪的仪程与情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其发展的情况,从中看出辽朝时期契丹原生文化与中原儒家文化的不断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告庙 举行 发展
下载PDF
婚礼亲迎中的告庙礼研究
2
作者 田琛 关长龙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6-55,共10页
礼经与早期文献所载的亲迎告庙礼并非限定于亲迎当日,而是在亲迎事宜既定后到亲迎前的时间段内特择一日举行。这一做法也成为唐以来多数朝代天子纳后的惯例。自品官以下至士庶阶层,历代官方礼典则多规定在亲迎当日的清晨告庙,民间婚仪... 礼经与早期文献所载的亲迎告庙礼并非限定于亲迎当日,而是在亲迎事宜既定后到亲迎前的时间段内特择一日举行。这一做法也成为唐以来多数朝代天子纳后的惯例。自品官以下至士庶阶层,历代官方礼典则多规定在亲迎当日的清晨告庙,民间婚仪为缩短婚礼仪程亦多选择临行前告祖。两宋时不仅有亲迎前告祖,新婿至女家后还要拜女家先祖,甚至有新妇至男家后新人共拜家庙的环节。朱熹《家礼》明确了男女两家在亲迎当日须分别告庙,明清时期民间婚仪大多依据《家礼》,这一婚俗随之固定下来,至今仍在许多地区延续,成为新人在婚礼这一重要的人生过渡礼仪中与家族沟通融合、获得身心安顿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礼 亲迎 告庙 礼俗 《仪礼》
下载PDF
学演《打神告庙》的点滴体会
3
作者 李菁 《戏剧之家》 2018年第24期22-22,共1页
京剧《打神告庙》这出戏是移植于山西晋剧的一出京剧教学演出剧目。这出戏按照行当划分,归类于花衫行当担当。学演这出剧目,对于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吃功夫的。也是很有难度的,这出剧目不但有大段的二黄唱腔,繁难的程式动作,还有高难的下... 京剧《打神告庙》这出戏是移植于山西晋剧的一出京剧教学演出剧目。这出戏按照行当划分,归类于花衫行当担当。学演这出剧目,对于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吃功夫的。也是很有难度的,这出剧目不但有大段的二黄唱腔,繁难的程式动作,还有高难的下高技巧等,可以说是对一名京剧演员或者专业京剧学员的"四功",进行了全方位的要求和体现。戏曲表演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四功"的体现,只不过剧目不同,"四功"的侧重面有区别而已。对于任何一出戏来说,达到深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其实就是演员将"四功"与个人的艺术理解与艺术情感完美结合的集中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打神告庙 京剧
下载PDF
“告庙”与“庙见”之别:春秋时期大夫以上阶层婚礼礼俗考证——从《左传》“先配后祖”说谈起 被引量:2
4
作者 舒大刚 王贞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2-197,共6页
《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郑国公子忽"先配后祖"之事,历代经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持论不一。问题的实质其实是春秋时期大夫以上贵族阶层通行的婚礼礼仪问题。告庙的仪式与婚礼仪式并无直接关系,而庙见的仪式才是婚礼中必要的一环。... 《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郑国公子忽"先配后祖"之事,历代经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持论不一。问题的实质其实是春秋时期大夫以上贵族阶层通行的婚礼礼仪问题。告庙的仪式与婚礼仪式并无直接关系,而庙见的仪式才是婚礼中必要的一环。春秋时期,大夫以上阶层的婚礼礼仪与士昏礼有所区别,尽管都有"三月庙见"这样的仪式,但是士昏礼中新妇到达当日便"成夫妇","庙见"只具备禀告先祖"来妇"的意义,而在大夫以上阶层的婚礼中规定"三月庙见"之后才能"配夫妇",因此庙见具有保证婚姻合法性的特殊地位,是大夫以上贵族阶层婚礼中尤其重要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告庙 致女 反马
原文传递
试论辽朝太宗时期的宗庙制度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月新 齐建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38-144,共7页
辽朝太宗时期在太祖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辽朝的宗庙制度建设。从太祖陵、庙的建设及对太祖庙的拜谒等举措可以发现,太宗时通过效仿汉唐制度,从"受命于天"与"受命于祖"的角度实现了其在确立皇位继承、维护统治... 辽朝太宗时期在太祖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辽朝的宗庙制度建设。从太祖陵、庙的建设及对太祖庙的拜谒等举措可以发现,太宗时通过效仿汉唐制度,从"受命于天"与"受命于祖"的角度实现了其在确立皇位继承、维护统治等方面的政治目的。而太祖庙的神化、斡鲁朵、行宫庙的建设以及临时临事性的宗庙吿谒礼仪,一方面体现了辽朝制度中对契丹传统精神信仰的保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辽太宗时期并未完全照搬中原制度,而是出于政治功用对中原政权制度的借鉴,凸显了辽朝宗庙为皇权服务的政治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太宗 太祖 告庙
下载PDF
殷墟卜辞“肩告于大邑商”含义探析
6
作者 孙亚冰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殷墟黄类卜辞中的“肩告于(兹)大邑商”,过去多认为是出师前的告庙仪式,也有人认为是战前的告国人行为,通过分析,本文指出“肩告于(兹)大邑商”的含义与其前的“不缓捷”密不可分,“告”实际上指“告捷”。“不缓捷,肩告于(兹)大邑商”... 殷墟黄类卜辞中的“肩告于(兹)大邑商”,过去多认为是出师前的告庙仪式,也有人认为是战前的告国人行为,通过分析,本文指出“肩告于(兹)大邑商”的含义与其前的“不缓捷”密不可分,“告”实际上指“告捷”。“不缓捷,肩告于(兹)大邑商”的含义是,战争会很快取得胜利,能告捷于大邑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兹)大邑商 告庙 献俘礼 鞀乐
原文传递
从特定抒写到仪式通用——以《周颂·时迈》等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亓晴 《励耘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34-51,共18页
《诗经》中以《周颂·时迈》等为代表的部分郊庙告祭乐歌在功用方面经历了从特定仪式的特定抒写到某一类仪式通用乐歌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乐歌原本的抒写内容不再被强调,仪式象征意义进一步加强,抒写主体也由原本的特定个体变... 《诗经》中以《周颂·时迈》等为代表的部分郊庙告祭乐歌在功用方面经历了从特定仪式的特定抒写到某一类仪式通用乐歌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乐歌原本的抒写内容不再被强调,仪式象征意义进一步加强,抒写主体也由原本的特定个体变为所有符合仪式身份要求之人。《诗经》告祭乐歌的这一仪式应用特色对后世郊庙告祭乐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抒写 仪式通用 《周颂·时迈》
下载PDF
清代太庙祭祀礼仪略论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小李 《明清论丛》 2016年第1期233-246,共14页
崇德朝仿汉制草创清代太庙祭祀礼仪,元旦、清明、中元、除夕、万寿节行时享礼,新进果品五谷先荐新于太庙,这与当时的明朝太庙祭祀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别。顺治朝清政权入关后,继承了明代太庙,并以明代太庙祭祀仪礼为准则,逐步扬弃了崇德朝... 崇德朝仿汉制草创清代太庙祭祀礼仪,元旦、清明、中元、除夕、万寿节行时享礼,新进果品五谷先荐新于太庙,这与当时的明朝太庙祭祀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别。顺治朝清政权入关后,继承了明代太庙,并以明代太庙祭祀仪礼为准则,逐步扬弃了崇德朝太庙祭祀规制,由四孟时享、岁暮祫祭与告庙礼构成了太庙祭祀体系。总体上,清代太庙祭祀以明制为基础,与原庙祭祀互为补充,皇帝多亲享行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祭祀 时享 祫祭 告庙
原文传递
《春秋》的文本性质及记事原则 被引量:5
9
作者 董芬芬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43,共11页
自古以来人们纠缠于经或史的阐释都偏离了《春秋》的文本性质。《春秋》本是鲁国史官向先祖通报世间消息的文本,是献给先公神灵的"庙报",也是宗庙告祭仪式的记录。但并不是所有在宗庙举行过告祭仪式的人和事都能书于《春秋》... 自古以来人们纠缠于经或史的阐释都偏离了《春秋》的文本性质。《春秋》本是鲁国史官向先祖通报世间消息的文本,是献给先公神灵的"庙报",也是宗庙告祭仪式的记录。但并不是所有在宗庙举行过告祭仪式的人和事都能书于《春秋》,《春秋》记事遵循礼仪实录性、宗法等级性及新闻即时性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告庙文本 记事原则
原文传递
饮至礼辑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馬智全 《简牍学研究》 2014年第1期210-220,共11页
饮至礼是古代王侯征伐盟会返回后在宗朝举行的告至活动。依据《左传》的记载,饮至礼包括告朝、饮至、策动等仪式,有的还有整旅、恺乐、献俘、献馘、大赏等活动。《诗经》中的《泮水》是饮至礼的典型诗篇,过去认为是饮至礼的《六月》,应... 饮至礼是古代王侯征伐盟会返回后在宗朝举行的告至活动。依据《左传》的记载,饮至礼包括告朝、饮至、策动等仪式,有的还有整旅、恺乐、献俘、献馘、大赏等活动。《诗经》中的《泮水》是饮至礼的典型诗篇,过去认为是饮至礼的《六月》,应当是私燕而不是饮至。全文文献中,■方鼎明确记载了'饮至',虢季子白盘和小盂鼎则展示了饮至礼的具体细节。清华简《耆夜》中的饮至礼,是纪年明确的最早的周初饮至礼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耆夜 饮至 告庙 策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