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呐喊·自序》到《野草·题辞》——鲁迅特定时段生命体验片谈
1
作者 陈留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149,共11页
对于鲁迅而言,从1922年到1927年,这是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鲁迅在1922年写成了《呐喊·自序》,1927则写出了《野草·题辞》。鲁迅在这期间的生命体验值得研究。鲁迅的《呐喊·自序》,既是他1922年时刻特定心理的映射,也是他... 对于鲁迅而言,从1922年到1927年,这是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鲁迅在1922年写成了《呐喊·自序》,1927则写出了《野草·题辞》。鲁迅在这期间的生命体验值得研究。鲁迅的《呐喊·自序》,既是他1922年时刻特定心理的映射,也是他此前生命与创作的总结。而《野草·题辞》,不仅是他在1927年时刻心境的流泻,更是他“彷徨期”生活与创作的回望。在此时段,他做了告别旧我,走向新我的艰难探索,其心理变迁值得研究,而多次出现的“大欢喜”意象是《野草·题辞》最为重要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自序 野草·题辞 鲁迅 生命体验 大欢喜
下载PDF
《呐喊·自序》与鲁迅小说的互文性——基于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
2
作者 李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8-44,共7页
基于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也是理解作品主旨大意、把握作家思想脉络、了解客观世界一种新的方式。在精心营造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一些意象与感觉,这无疑为读者阅... 基于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也是理解作品主旨大意、把握作家思想脉络、了解客观世界一种新的方式。在精心营造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一些意象与感觉,这无疑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期待视野。任何文学意义的存在与产生必需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文本,而文本也只有通过参照文本,也是就我们经常提到的“元”文本才能获得对应的实际意义。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文学精神的诠释、文学内容的解读和文学价值的营造,与其之后创作的现代小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学性对照,而这种互文性探究无疑为我们进入鲁迅作品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为中国文学传统注入了新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文本性 呐喊·自序 鲁迅小说 细节复刻
下载PDF
从鲁迅译《一个青年的梦》看《呐喊·自序》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歌东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在《呐喊·自序》的写作过程中,鲁迅对钱玄同来S会馆约稿这一细节的戏剧化描写在叙事策略上对武者小路实笃的剧作《一个青年的梦》中的相关情节有所借鉴。鲁迅读《一个青年的梦》的“感动”是解读“《呐喊》的来由”的一个重要参照。
关键词 《一个青年的梦》 呐喊·自序 翻译 参照
下载PDF
重述记忆:从《呐喊·自序》到《朝花夕拾》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国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54-59,共6页
文学创作受作者情感因素影响很大,比较鲁迅2个时期创作心理的差异,有益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创作转变。《呐喊·自序》和《朝花夕拾》都是鲁迅的人生记忆叙述,由于不同情绪的影响,故而凸显了截然不同的场景序列。从对记忆的不同叙述... 文学创作受作者情感因素影响很大,比较鲁迅2个时期创作心理的差异,有益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创作转变。《呐喊·自序》和《朝花夕拾》都是鲁迅的人生记忆叙述,由于不同情绪的影响,故而凸显了截然不同的场景序列。从对记忆的不同叙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社会的认知差别,这是由他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决定的。《朝花夕拾》唤醒了他心底的民间记忆,促使他从启蒙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不仅使得他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发生了转变,而且也使小说中"哲学家/汉子"的隐喻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此,鲁迅的小说创作也实现了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心理学 鲁迅 呐喊·自序 《朝花夕拾》 哲学家 汉子
下载PDF
重读《呐喊·自序》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业松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呐喊·自序 鲁迅 文本 表达方式 心理状态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像个逗点一样添加了意义:《呐喊·自序》片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江弱水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6期134-137,共4页
本文通过对《呐喊·自序》一段文字的细读 ,梳理了鲁迅形成其国民性批判的思想脉络 ,证明它历史地依托于西方近代的观念体系 ,同时指出作者当时也患有启蒙话语与宏大叙事的典型并发症 :将普遍意义凌驾在个体生命之上 ,为精神而蔑视... 本文通过对《呐喊·自序》一段文字的细读 ,梳理了鲁迅形成其国民性批判的思想脉络 ,证明它历史地依托于西方近代的观念体系 ,同时指出作者当时也患有启蒙话语与宏大叙事的典型并发症 :将普遍意义凌驾在个体生命之上 ,为精神而蔑视了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自序 鲁迅 国民性批判思想 观念体系 启蒙话语 宏大叙事 个体生命 普遍意义 历史 意义
下载PDF
“鲁迅国文”:《读书与出版》对《呐喊·自序》语言问题的讨论——兼及许杰先生的一封佚信
7
作者 李跃力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32,共6页
1947年-1948年,复刊后的《读书与出版》展开了一场关于鲁迅《呐喊》尤其是《呐喊·自序》中的语言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由孙起孟开启,重点研究"鲁迅国文",因而更多关注鲁迅作品的语言修辞。孙起孟和读者围绕着《呐喊·... 1947年-1948年,复刊后的《读书与出版》展开了一场关于鲁迅《呐喊》尤其是《呐喊·自序》中的语言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由孙起孟开启,重点研究"鲁迅国文",因而更多关注鲁迅作品的语言修辞。孙起孟和读者围绕着《呐喊·自序》中的五个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许杰后来也忍不住厕身其中。许杰和孙起孟围绕其中的"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一句中"是"字的存废问题辨析探究,挖掘出"是"字所浓缩的鲁迅思想的变化,揭示出鲁迅用语的严谨与精准,呈现出了鲁迅语言特有的张力与潜能。他们对鲁迅作品语言问题的讨论,以小见大,无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可为当今的鲁迅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自序 《读书与出版》 孙起孟 许杰
下载PDF
“梦”与“病”的双重交构:《呐喊·自序》思想内涵再解读
8
作者 孙拥军 马建荣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6-29,共4页
笔者通过对《呐喊·自序》的再度解读,重新探讨鲁迅前期思想体系的发展历程,呈现出鲁迅由实业救国走上文学启蒙道路的人生坎坷经历;构建起鲁迅以国民性批判为核心的人学思想,探究出这篇序言之于《呐喊》以及鲁迅其他作品的史料学价... 笔者通过对《呐喊·自序》的再度解读,重新探讨鲁迅前期思想体系的发展历程,呈现出鲁迅由实业救国走上文学启蒙道路的人生坎坷经历;构建起鲁迅以国民性批判为核心的人学思想,探究出这篇序言之于《呐喊》以及鲁迅其他作品的史料学价值,为研究者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以丰富和完善鲁迅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自序 思想内涵 研究
下载PDF
从《呐喊·自序》看鲁迅的心理历程和创作思想 被引量:3
9
作者 余忠淑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40-141,共2页
从《呐喊·自序》一文中,可以看到鲁迅创作《呐喊》的一些真实的心理历程和创作思想。鲁迅的心理历程是跳跃的,苦闷的,充满矛盾和艰辛的,其创作思想出于救国救民目的。
关键词 鲁迅 呐喊·自序 “梦” 呐喊 心理历程 创作思想
下载PDF
《呐喊·自序》中的“寂寞”解读
10
作者 刘悦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71-74,共4页
《呐喊·自序》中“寂寞”一词出现多达十次,鲁迅在经历三次“看见”——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看见“自己”、看见“铁屋子”后产生了回忆梦破的“寂寞”、治文不遂的“寂寞”以及促成文学革命的“寂寞”,并通过“呐喊”的方式同... 《呐喊·自序》中“寂寞”一词出现多达十次,鲁迅在经历三次“看见”——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看见“自己”、看见“铁屋子”后产生了回忆梦破的“寂寞”、治文不遂的“寂寞”以及促成文学革命的“寂寞”,并通过“呐喊”的方式同“寂寞”进行不懈的抗争。文章借助文本细读的方式,从探究1922年以前鲁迅的生平经历的角度,解读《呐喊·自序》中“寂寞”的不同含义、产生原因以及破除方式,进而审视“寂寞”对于鲁迅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自序 寂寞 呐喊
下载PDF
以《呐喊·自序》为纲 提挈鲁迅小说教学
11
作者 李恂生 《九江师专学报》 1996年第4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呐喊·自序 鲁迅 小说
下载PDF
垒成伟人的基座——重读《呐喊·自序》
12
作者 苗金德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9期102-104,共3页
我们读《呐喊·自序》,往往流于对《呐喊》这部小说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可以扩而广之,它有助于我们读懂鲁迅的人生走向和追溯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的本源。鲁迅成为一代伟人,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就已初露端倪,这之后只是在垒高一... 我们读《呐喊·自序》,往往流于对《呐喊》这部小说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可以扩而广之,它有助于我们读懂鲁迅的人生走向和追溯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的本源。鲁迅成为一代伟人,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就已初露端倪,这之后只是在垒高一个伟人的基座。因此笔者以为要认识鲁迅成为伟人的早期生活,《呐喊·自序》无疑是最好的范本,因为鲁迅本人已在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伟人并终而成为伟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自序 伟人
下载PDF
鲁迅创作缘起中的“元矛盾”——《呐喊·自序》细读
13
作者 王海燕 《理论界》 2017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作为鲁迅的第一篇创作自序,《呐喊·自序》是鲁迅从事白话文学创作以来首次系统的自我回顾与总结。成长史、家史、国史多重线索的交织,庄严的宏大叙事与个人幽渺情绪的并置,使之成为解读鲁迅精神世界与创作缘起的密匙。虽然其叙述... 作为鲁迅的第一篇创作自序,《呐喊·自序》是鲁迅从事白话文学创作以来首次系统的自我回顾与总结。成长史、家史、国史多重线索的交织,庄严的宏大叙事与个人幽渺情绪的并置,使之成为解读鲁迅精神世界与创作缘起的密匙。虽然其叙述极为节制审慎,但在文本细读中,过去和现在、回忆与忘却、传统与维新、正路与异路、寂寞与呐喊、小说与文章、为人与为己、悲哀与欢欣、隐藏与显现等一系列矛盾显露无遗。这些拒绝简单化与表面化之后的思想冲突也因此成为了鲁迅创作中的"元矛盾",在此后各种文类中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既是作者对于自身精神世界的拷问,也折射出彼时深刻复杂的时代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自序 元矛盾
原文传递
“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呐喊·自序》所涉史实钩沉
14
作者 许锡强 《语文学习》 2004年第4期38-41,共4页
讲授《呐喊·自序》(新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1册第13课),对鲁迅因《新生》杂志流产而有过怎样的“寂寞”和“悲哀”,人们已经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但对紧跟而来的“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一语,我们却常视而不见。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必修课 呐喊·自序 鲁迅 背景知识
原文传递
旧“事”怎样重“提”——以《呐喊·自序》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127,共15页
本文借由对鲁迅《无题》一文和他所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时光老人》的发掘与考察,揭示《呐喊·自序》写作前鲁迅的运思过程及写作时的微妙心态。《时光老人》中的"梦"和"寂寞"点燃了《呐喊·自序》中的&qu... 本文借由对鲁迅《无题》一文和他所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时光老人》的发掘与考察,揭示《呐喊·自序》写作前鲁迅的运思过程及写作时的微妙心态。《时光老人》中的"梦"和"寂寞"点燃了《呐喊·自序》中的"梦"和"寂寞",并可能影响了"铁屋子"意象的命名。鲁迅的"寂寞"源于好梦破灭后"看见自己"和"看见铁屋子"这两重看见下对"文学有用无用"执着的自我拷问。《呐喊·自序》体现了鲁迅重视"心理真实"甚于"事实真实"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自序 《无题》 《时光老人》 寂寞 心理真实
原文传递
“副文本”的倒错——《呐喊·自序》与新文学的现代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邢程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6,共11页
写于1922年底的《呐喊·自序》,在提供“鲁迅前史”的实证材料之外,也是作者对“历史”的一种文学性征用。“新生”这个意象作为“鲁迅前史”中唯一得到确切命名的对象,在形式上决定了《呐喊·自序》文本内部的两层“倒错”:在... 写于1922年底的《呐喊·自序》,在提供“鲁迅前史”的实证材料之外,也是作者对“历史”的一种文学性征用。“新生”这个意象作为“鲁迅前史”中唯一得到确切命名的对象,在形式上决定了《呐喊·自序》文本内部的两层“倒错”:在处理历史信息时“实写”与“虚化”的倒错,以及叙事形式与表情意图的倒错。而《呐喊·自序》作为小说集的“副文本”,在主旨层面规定了集内诸篇小说的阐释方向,同时也以自身的内部构造表征了叙事可以达到的文学高度,这也在外部构成了一层集与文之间的倒错。经由形式分析,《呐喊·自序》的文学性空间被重新打开,这种文学性所关联的,是鲁迅以叙事抵抗命名系统的异化的现代主体自觉,而这正是“现代文学”之“现代”的重要表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自序 副文本 叙事形式 文本内部 实证材料 文学高度 内部构造 主体自觉
原文传递
寂寞之蛇——《呐喊·自序》及其他
17
作者 吕六一 《青岛文学》 2020年第5期116-120,共5页
1919年5月4日,在鲁迅的日记中,这是平淡的一天:昙。星期休息,徐吉轩为父设奠,上午赴吊并赙三元。下午孙福源君来。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这倒也符合鲁迅日记琐碎平实的风格。在"五四"这一天,鲁迅出席了教育部... 1919年5月4日,在鲁迅的日记中,这是平淡的一天:昙。星期休息,徐吉轩为父设奠,上午赴吊并赙三元。下午孙福源君来。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这倒也符合鲁迅日记琐碎平实的风格。在"五四"这一天,鲁迅出席了教育部同事父亲的葬礼,下午见了两个人,其中孙福源即孙伏园,比鲁迅年少十三岁,是自鲁迅在绍兴任教时便追随他的学生,与鲁迅关系很好。鲁迅的名作《阿Q正传》,即是在孙伏园担任《晨报》副刊编辑时在上面发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日记 《阿Q正传》 刘半农 孙伏园 《晨报》副刊 呐喊·自序
原文传递
从鲁迅的“穷出山”谈起——试评一个关于鲁迅的“云讲座”
18
作者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4-28,共5页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4月,18周岁的周豫才(同年改名为树人,1918年以笔名鲁迅闻名文坛)告别故乡,去南京投考无须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临行前母亲含泪交给他筹措的八元川资,并说:"俗话说,穷出山。你要争气。"第二年,他托学友...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4月,18周岁的周豫才(同年改名为树人,1918年以笔名鲁迅闻名文坛)告别故乡,去南京投考无须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临行前母亲含泪交给他筹措的八元川资,并说:"俗话说,穷出山。你要争气。"第二年,他托学友还给母亲四块银洋——这是他省下的四个月的津贴费。1922年12月3日,鲁迅在《呐喊·自序》中重提这件往事,说他因为有过"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经历,才使他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鲁迅 江南水师学堂 光绪二十四年 呐喊·自序 第二年 周豫才 困顿
下载PDF
“闷”的发现与排解:冷清之闷与郁热之闷——兼及后五四时期戏剧写作心理动力
19
作者 张蒲荣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年第4期52-62,共11页
鲁迅深刻洞彻现代中国之“闷”并成功找到艺术排解方式,《呐喊·自序》把艺术家心理之消极情绪——“铁屋子”之闷,与中国现代命运起来,找到了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排解方式;欧阳予倩以“热心”书写潘金莲的冷清之闷,将传统的伦理故... 鲁迅深刻洞彻现代中国之“闷”并成功找到艺术排解方式,《呐喊·自序》把艺术家心理之消极情绪——“铁屋子”之闷,与中国现代命运起来,找到了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排解方式;欧阳予倩以“热心”书写潘金莲的冷清之闷,将传统的伦理故事讲述成社会问题,试图通过“女性解放”释放时代之闷;曹禺抱定“悲悯”情怀,用“心灵的艺术”奏响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让“郁热”雷雨里疯狂挣扎的人们,归于平静沉着。《潘金莲》的“冷清”与《雷雨》的“郁热”,是鲁迅“铁屋子”之闷在各自时代语境中的“重现”,欧阳予倩和曹禺发扬五四启蒙精神,继续着鲁迅式“呐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自序 《潘金莲》 《雷雨》
下载PDF
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沁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2期114-117,共4页
从复调小说理论的视角考察《呐喊》与《彷徨》,可以发现面对不同描写对象时,鲁迅采用的艺术选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助于抑制作者声音以促生复调效果。通过对《呐喊.自序》的细读并以之反观作品,进一步发现鲁迅小说创作的素材来自于作... 从复调小说理论的视角考察《呐喊》与《彷徨》,可以发现面对不同描写对象时,鲁迅采用的艺术选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助于抑制作者声音以促生复调效果。通过对《呐喊.自序》的细读并以之反观作品,进一步发现鲁迅小说创作的素材来自于作家难以释怀的启蒙失败经历,写作的目的其实在向读者寻求答案而不是启蒙大众。正是这样的写作决定了小说思想上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也决定了作者对小说在价值判断上的后退,从而影响了创作中的艺术选择。思想的未完成性以及由此决定的鲁迅在小说创作中隐含的发问姿态推动了小说复调艺术效果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调 作者声音 呐喊·自序 未完成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