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对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的价值 被引量:28
1
作者 杭欣 王春光 +2 位作者 张帅 岳玉杰 卢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3期475-478,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价值。方法对18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行下肢深静脉CDUL检查及D-二聚体的检测。分别计算CDUL、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检测以及二者联合对高危人群中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价值。方法对18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行下肢深静脉CDUL检查及D-二聚体的检测。分别计算CDUL、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检测以及二者联合对高危人群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Kappa值。结果CDUL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95.8%、94.5%、88.2%、98.1%、0.881。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85.2%、95.6%、89.3%、93.8%、0.818。二者联合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98.0%、100.0%、100.0%、99.1%、0.986。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与单独行D-二聚体检测及CDUL检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对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筛查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卞锦花 高艳 +1 位作者 达婷 罗建梅 《血栓与止血学》 2020年第6期939-940,共2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D-D)对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筛查价值。方法以100例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均接受超声及D-D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周围型下肢DVT的价值。结果100例疑似下肢DVT患者中静脉造影确...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D-D)对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筛查价值。方法以100例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均接受超声及D-D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周围型下肢DVT的价值。结果100例疑似下肢DVT患者中静脉造影确诊24例。超声诊断周围型下肢DVT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0.91%、98.68%,D二聚体诊断周围型下肢DVT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6.36%、90.79%,二者联合检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5.83%、100.00%。按照血栓的发病急缓,可将血栓分为急性血栓8例(33.33%),亚急性血栓10例(41.67%),慢性血栓6例(25.00%)。根据血栓对血管的堵塞情况可分为完全堵塞13例(54.17%)、不完全堵塞11例(45.83%)。DVT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血浆D-D水平差异明显,并依次降低。结论超声与D-D诊断周围型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二者合用可提升诊断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D二聚体 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中药离子导入在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亚急性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津京 王东 +1 位作者 李艳丽 智慧 《北京中医药》 2016年第10期922-924,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在辅助治疗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亚急性期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周围型深静脉血栓亚急性期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疗法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小腿穴位上应用中药离子导入仪...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在辅助治疗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亚急性期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周围型深静脉血栓亚急性期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疗法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小腿穴位上应用中药离子导入仪外用中药颗粒。观察2组患者小腿周径的变化及疼痛程度的改变。结果试验组疼痛减轻及水肿消退较对照组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亚急性期周围型深静脉血栓患者时应用中药颗粒离子导入护理,可以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深静脉血栓 亚急性期 中药离子导入 护理
下载PDF
可回收滤器在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兴立 陈翠菊 +5 位作者 郭曙光 尹存平 方伟 张鹏 邱天 苏宏斌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1期54-55,共2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可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对DVT溶栓治疗中是否使用下腔静脉滤器及使用何种滤器尚无统一意见。本院2005年9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19例周围型DVT患...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可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对DVT溶栓治疗中是否使用下腔静脉滤器及使用何种滤器尚无统一意见。本院2005年9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19例周围型DVT患者,在溶栓治疗中使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预防PE,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周围型 下腔静脉滤器 可回收 急性肺动脉栓塞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致死性 治疗后 亚急性期
下载PDF
穴位贴敷在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5
作者 刘津京 牛少辉 +1 位作者 智慧 郑雯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第8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改善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方法将60例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穴位贴敷干预。观察患者患肢症状...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改善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方法将60例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穴位贴敷干预。观察患者患肢症状体征的改变。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肢体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患肢水肿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肢小腿周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能改善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且具有临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症 穴位贴敷 中医护理
下载PDF
160例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中医证型与血栓相关凝血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静 于巧亚 +4 位作者 王植荣 王峰 马洪皓 马静 王书伟 《江苏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中医证型与血栓相关凝血标志物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160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分为脾肾阳虚证组、血瘀湿重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比较各...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中医证型与血栓相关凝血标志物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160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分为脾肾阳虚证组、血瘀湿重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比较各组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栓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差异。结果:160例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中脾肾阳虚证67例,血瘀湿重证51例,湿热下注证42例。3种证型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下注证组FIB与D-D水平均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组和血瘀湿重证组(P<0.05),脾肾阳虚证组和血瘀湿重证组FIB与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证型患者的血栓标志物TM、t-PA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组TAT水平明显高于血瘀湿重证组和湿热下注证组(P<0.05),血瘀湿重证组与湿热下注证组T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湿重证组PIC水平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组和湿热下注证组(P<0.05),脾肾阳虚证组与湿热下注证组PI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0例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证为主,血瘀湿重证次之,湿热下注证相对较少。其中湿热下注证患者的FIB与D-D水平最高,脾肾阳虚证患者TAT水平最高,血瘀湿重证患者PIC水平最高。不同中医证型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血栓相关凝血标志物水平可与中医学理论相印证,FIB、D-D、TAT、PIC水平可为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患者 中医证型 凝血指标 血栓标志物
下载PDF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比较
7
作者 刘彬 车媛 尹超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1期95-97,共3页
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采用奇偶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 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采用奇偶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下肢周径差(膝关节上周径差、膝关节下周径差)及临床指标;治疗后1、3个月,采用血管彩超检查2组患者静脉通畅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膝关节上周径差、膝关节下周径差均小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时间及D-二聚体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1周、治疗2周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患者静脉通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伐沙班治疗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优于华法林,对改善疾病治疗及预后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利伐沙班 华法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林琛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6期1143-1145,1149,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80例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DUL检查、D-二聚体检测及CDUL联合D-...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80例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DUL检查、D-二聚体检测及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以最后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三种检验效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80例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以最终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确诊76例阳性,4例阴性;经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确诊74例阳性,6例阴性,其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5.00%)、(96.05%)、(98.65%)、(50.00%)、(95.00%);经CDUL检查确诊68例阳性,12例阴性,其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50.00%)、(84.21%)、(96.97%)、(14.29%)、(82.50%);经D-二聚体检测确诊66例阳性,14例阴性,其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25.00%)、(81.58%)、(95.38%)、(6.67%)、(78.75%)。经联合检测灵敏度及准确度高于经CDUL检查及D-二聚体检测(P<0.05),三组检测方式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价值较高,更有利于后期疾病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D-二聚体 下肢深静脉 周围型 血栓
下载PDF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乐英 许钦玲 +2 位作者 彭银英 阳静 黎慕佳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904-912,共9页
目的 探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此类患者DVT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31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VT... 目的 探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此类患者DVT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31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用列线图展示,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使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431例患者中,有3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8.35%,建模组301例患者有2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8.64%,验证组130例患者有10例发生DVT,发生率为7.6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BI积分、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总分、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肌酐(Cr)、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是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978、1.186、0.662、0.979、1.043、1.766,均P<0.1)。以该6个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列线图,建模组AUC为0.84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25,诊断值为0.115,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为0.69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458,P=0.589。验证组AUC为0.720,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425,诊断值为0.072,敏感度为0.675,特异度为0.70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11.414,P=0.248。结论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DVT发生率较高,MBI积分、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总分、MPV、Cr、TT、D-Dimer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可个性化预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DVT发生风险,有助于医护人员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基于诺莫图构建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银平 杜雪莲 +4 位作者 王亮云 黄瑞珍 罗乙舒 熊俊琴 何丽连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和验证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分为建模组(n=159)和验证组(n=68)。收集...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和验证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分为建模组(n=159)和验证组(n=68)。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筛选髋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和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价。结果建模组159例髋部骨折中发生DVT 33例,发生率为20.89%。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糖尿病、受伤至手术时间≥5 d、低蛋白血症、D-二聚体>0.5是髋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将上述5个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区分度良好(C-index=0.932);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的拟合优度良好(χ^(2)=57.625,P=0.732)。建模组和验证组发生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2、0.821,模型准确度高。结论年龄≥70岁、糖尿病、受伤至手术时间≥5 d、低蛋白血症、D-二聚体>0.5是髋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髋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晶 刘艳娇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50-454,共5页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住院期间有无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n=51)与未发生组(n...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0月到本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2例高龄产妇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住院期间有无发生LEDVT分为发生组(n=51)与未发生组(n=151),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危险因素;用R软件绘制预测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Nomogram,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结果:202例发生LEDVT51例,占2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避孕药史(95%CI1.847~9.183,P=0.001)、血栓史(95%CI1.336~5.512,P=0.006)、妊娠高血压疾病(95%CI1.391~7.302,P=0.006)、妊娠期糖尿病(95%CI1.059~5.257,P=0.036)是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763(95%CI0.693~0.833)。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5.911,P=0.315。结论: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发生受口服避孕药史、血栓史、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依此构建的Nomogram可预测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期间LEDVT发生风险,为LEDVT的早期预警、及早预防、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产妇 剖宫产 住院期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探讨
12
作者 李永霞 姜家梅 +3 位作者 侍冬成 吴蔚 朱晓光 封启明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研究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受伤24 h内)并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骨盆骨折患者665例。根据患者就诊即刻血糖、糖... 目的研究骨盆骨折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受伤24 h内)并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骨盆骨折患者665例。根据患者就诊即刻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计算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栓组236例,其中男165例,女71例;年龄18~89岁,中位年龄56岁。非血栓组429例,其中男312例,女117例;年龄19~92岁,中位年龄49岁。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组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危险因素对下肢DVT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在年龄、ISS、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血糖、SHR、24 h红悬输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0~69岁(OR=2.02,95%CI:1.40~2.95,P<0.001)、70岁以上(OR=4.74,95%CI:2.57~8.97,P<0.001)、ISS(OR=1.57,95%CI:1.11~2.23,P=0.012)、血红蛋白100~124 g/L(OR=0.53,95%CI:0.36~0.80,P=0.002)、血红蛋白>124 g/L(OR=0.32,95%CI:0.21~0.50,P<0.001)、SHR(OR=1.64,95%CI:1.12~2.41,P=0.011)是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ISS、血红蛋白及SHR预测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3、0.59、0.64、0.57,总面积为0.72。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AUC和自举法内部验证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结论年龄、ISS、血红蛋白及SHR是骨盆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骨盆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 骨盆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列线图
下载PDF
依诺肝素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13
作者 刘春峰 施红伟 +3 位作者 马腾飞 陈瑢 李鹏飞 袁蓉 《交通医学》 2024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依诺肝素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均予以双下肢足底静脉泵机械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根据是否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分为抗凝组49例与非抗凝组11例... 目的:分析依诺肝素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均予以双下肢足底静脉泵机械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根据是否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分为抗凝组49例与非抗凝组11例。抗凝组患者于入院72 h予以依诺肝素抗凝治疗,其中无静脉血栓者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000单位,每日1次,有静脉血栓者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000单位,每日2次。比较术后0~24 h、~72 h、~14 d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发生部位以及活动性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抗凝组机械治疗0~24 h发生血栓4例(8.16%),~72 h发生血栓16例(32.65%),~14 d在物理+药物预防治疗干预下,新发血栓18例(36.73%),14 d内共发生血栓38例,发生率77.55%。非抗凝组0~24 h发生血栓2例(18.18%),~72 h发生血栓2例(18.18%),~14 d发生血栓7例(63.64%),14 d内共发生血栓11例,发生率100%。两组0~24 h、~72 h 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14 d DVT发生率以及DVT总发生率低于非抗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肌间静脉、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非抗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出血、小出血、出血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临床相关性非大出血发生率为8.16%,低于非抗凝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足底静脉泵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依诺肝素抗凝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需要评估患者出血风险和药物副作用,制定个体化抗凝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依诺肝素 抗凝治疗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吴立飞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5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采取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2例混合型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n=46)、对照组(n=46)。对照组应用单纯CDT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机... 目的:探讨采取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2例混合型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n=46)、对照组(n=46)。对照组应用单纯CDT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两组手术前后患健侧周径差(患健侧大腿周径差、患健侧小腿周径差)、细胞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变化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时,采用机械性血栓抽吸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血栓清除率,并在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有效缩小患健侧大小腿周径差、降低血清细胞黏附分子水平。这一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 机械性血栓抽吸 导管接触性溶栓 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莎莎 许彬 +1 位作者 颜伟 陈锦园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DVT风险评估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5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25例)和非DVT组(70... 目的探讨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DVT风险评估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5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25例)和非DVT组(70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中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DVT风险评估模型。结果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心脏病史、脑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0岁、有吸烟史、有高血压史、有心脏病史、脑出血量≥30 mL、手术时间≥3 h是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回归系数构建了DVT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的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86.3%,曲线下面积为0.938(95%CI:0.901~0.975)。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种适用于老年脑出血患者术后DVT发生的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为临床DVT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模型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证型分布及风险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婧冰 赖雅薇 +2 位作者 梁菲梅 李道成 周英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3期194-198,F0003,共6页
目的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中医证型分布及风险预测。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2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血栓组(40例... 目的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中医证型分布及风险预测。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2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血栓组(40例)和非血栓组(239例),分析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DVT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4.34%,血栓组气滞血瘀证占比最大(40.0%)。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既往无手术史、术后3 d D-二聚体(DD)水平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三指标联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0.697~0.855),经Hosmer-Lemeshow检验该模型准确性良好。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以气滞血瘀证最为常见,高龄、既往无手术史、术后3 d DD高水平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三指标联合有较好的预测效率。临床应重视术后及时检测相关指标,以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妇科恶性肿瘤 中医证型 风险预测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
17
作者 李鸿君 洪磊 +2 位作者 刘丹 万立松 丁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0-784,共5页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以本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接受介入治疗的LEASO患者60例为验证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体质量指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临床资料。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以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建模组发生DVT与未发生DVT患者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是LEASO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经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表明该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准确度。以净收益为纵坐标,以阈值为横坐标,None线代表所有LEASO患者均不会发生DVT,Nomogram model表示DVT实际发生曲线,阈值范围0.09~1.00,表明以该模型进行决策有较好的临床收益,具备临床实用性。ROC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验证组LEASO患者发生DV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和0.834,灵敏度分别为96.50和和99.20,特异度分别为76.60和66.70。结论 以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建立的LEASO患者并发DVT预测模型对于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列线图模型 决策曲线
下载PDF
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8
作者 梁梦晴 李志萍 孟箭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76-281,共6页
目的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 目的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根治手术。根据LDVT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24)和未发生组(n=200)。统计两组患者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入组患者围手术期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在是否患有高血压、术前是否抗凝治疗、D-二聚体(D-dimer)水平、术后卧床时间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有明显差异(P<0.05)。将多元Logistic回归获取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语言软件计算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4(95%可信区间0.778~0.849),提示其具有良好的判别和校准效果。决策曲线分析证实,在10%~75%的阈值概率区间内,预测模型的净收益较高。结论基于高血压病史、术前预防性抗凝治疗、D-二聚体水平≥0.5 mg/L、术后卧床≥3 d、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76来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头颈部恶性肿瘤并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LDVT有良好的风险预测性,可用于提供个体化LDVT风险评估,指导治疗决策,减少LDVT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头颈部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结直肠癌术后24小时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
19
作者 杜润森 董瑞涛 +3 位作者 姜霞 张磊 李中信 赵增仁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1066-1072,共7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DVT组(n...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DVT组(n=70)和非DVT组(n=155),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患者年龄≥60岁、新辅助化疗、便血、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输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aprini评分均高于非DVT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非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便血、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输血均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危险因素作为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的预测因子,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63.2%,曲线下面积(AUC)为0.776。结论年龄≥60岁、便血、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输血均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模型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防治提供重要策略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模型
下载PDF
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缪缘 张书闻 +2 位作者 王燕芳 郑晓晓 洪园园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66-169,184,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某医院收治的1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发生组(38例)和未发生组(142例)。采...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某医院收治的1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发生组(38例)和未发生组(14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采用内部数据验证Nomogram模型临床效能。结果180例子宫肌瘤患者中有3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11%;年龄>50岁(OR=1.847)、手术时间>60 min(OR=1.623)、术中气腹压>15 mm Hg(OR=1.518)、术后卧床时间>5 d(OR=2.208)、术后常规护理(OR=1.791)是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模型预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阈值>0.07。结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气腹压、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护理方式是影响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且基于此构建的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腹腔镜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