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7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联合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一然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12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7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目的:探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7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拔罐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 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积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最短治疗1. 2个疗程,最长为3. 2个疗程,平均治疗疗程(2. 43±0. 33)个,对照组为(3. 65±0. 76)个,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拔罐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预后时间减少,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拔罐 周围面神经麻痹 恢复期
下载PDF
运动疗法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李浩范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第18期2504-2505,共2页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影响。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低频脉冲电疗和电脑中频电疗法;观察组60例,在电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结果: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愈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影响。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低频脉冲电疗和电脑中频电疗法;观察组60例,在电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结果: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愈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患侧面肌的主动运动训练可明显缩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面神经麻痹 运动疗法 治疗
下载PDF
针灸三线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30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向帅勇 唐令 +1 位作者 黄其镇 秦静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10期956-956,共1页
目的:观察针灸三线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用针灸三线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8.89%。结论:针灸三线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起效快、疗效好且安全。
关键词 周围面神经麻痹 恢复期 针灸三线法
下载PDF
益气温阳通络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糍阳虚络滞证35例临床研究
4
作者 祁建国 祁绍祥 +1 位作者 张燕 张震中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B12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通络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阳虚络滞证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阳虚络滞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在入组时和在治疗第(28±2)天出组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HOUSe—B...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通络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阳虚络滞证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阳虚络滞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在入组时和在治疗第(28±2)天出组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HOUSe—Brackmann疗效分析、完成面神经肌电图评估(面神经ENOG的CMAP潜伏期、波幅及瞬目反射R1、R2、R2’潜伏期)评价。结果治疗(28+2)天后,试验组在出组时的中医证候评分、House—Brackmann疗效分析改善值、面神经肌电图评估分值(面神经ENOG的CMAP潜伏期、波幅及瞬目反射R1、R2、R2’潜伏期)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R2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4,雎O.0236〈0.05);R2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3,P=0.0138〈0.05);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65%(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益气温阳通络方能提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阳虚络滞证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运动功能.减少面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 阳虚络滞证 益气温阳通络方
下载PDF
论述蒙医拔罐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特点
5
作者 娜日苏 阿拉腾其木格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69-0072,共4页
面部周围性神经瘫痪,通常称为面瘫,主要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其他可能引起面神经主干或分支受压的原因包括肿瘤、颅脑外伤等,导致面神经水肿和神经髓鞘肿胀。此外,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也可能导致面神经瘫痪。许多... 面部周围性神经瘫痪,通常称为面瘫,主要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其他可能引起面神经主干或分支受压的原因包括肿瘤、颅脑外伤等,导致面神经水肿和神经髓鞘肿胀。此外,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也可能导致面神经瘫痪。许多患者在发病前曾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而疾病通常是单侧发作。其主要症状包括口角歪斜、流口水、言语不清、呼哨声或大笑。在发作前,可能会出现同侧耳后、耳内及面部轻微疼痛等症状。本病属蒙医“面萨”范畴, 是蒙医常见的神经内科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的平均患者率为百分之四点二六,占据所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百分之十,国外报道发病率在11.5/10万人~3.3/10万人,任何年龄都可发病。此疾病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巨大冲击,不仅会影响外观,还会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目前有许多治疗外周面瘫的方法,但由于不良反应和个体差异,导致其临床疗效受到一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面神经麻痹 蒙医拔罐放血 治疗
下载PDF
针灸综合疗法较激素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
6
作者 马涵 庞永强 +1 位作者 张茜 徐彦龙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9期100-106,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综合疗法较激素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C...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综合疗法较激素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语言为中文和英文。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1月2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病例数896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PFP的愈显率高于激素疗法(OR=2.36,95%CI[1.43,3.90],Z=3.35,P=0.0008);②针灸综合疗法对于急性PFP患者H-B面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激素疗法(WMD=-0.27,95%CI[-0.49,-0.06],Z=2.50,P=0.01);③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PFP的治愈时间短于激素疗法(WMD=-0.63,95%CI[-0.92,-0.34],Z=4.22,P<0.0001);④纳入文献中仅有2篇报道了并发症发生率的观察指标,且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故无法判断哪种疗法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⑤在病情发展方面,针灸综合疗法介入后的急性期PFP进展过程要慢于当激素介入时(OR=0.34,95%CI[0.17,0.67],Z=3.08,P=0.002)。结论:基于本次Meta分析,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PFP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愈显率,改善面神经功能,缩短痊愈所需时间,而其在上述各指标方面与激素的比较中占有优势,故当以针灸综合疗法干预急性期PFP时,可以考虑不执着于选择激素,但此次系统评价仍较为局限,未来还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对照试验为针灸与激素干预急性期PFP时的差异性比较提供更加客观明确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面神经麻痹 针灸综合疗法 激素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电针加TDP照射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0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药玲 徐金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06年第3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周围面神经麻痹 TDP照射治疗 恢复期 电针
下载PDF
针灸联合白脉软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赵玉英 《大医生》 2024年第6期104-107,共4页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白脉软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民勤县中医院收治的19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白脉软膏治疗)和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白脉软膏治疗)...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白脉软膏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民勤县中医院收治的19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白脉软膏治疗)和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白脉软膏治疗),各98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H-B)分级、中医证候积分、面神经功能评分、瞬目反射(R1)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神经因子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口角歪斜、露睛流泪、头痛鼻塞、畏风恶寒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CMAP波幅均较治疗前上升,R1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且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CMAP波幅均高于对照组,R1潜伏期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GDNF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IL-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白脉软膏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效果较好,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症状,改善面神经功能和神经肌电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白脉软膏 周围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功能
下载PDF
观察牵正散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9
作者 杨军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62-0066,共5页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临床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将使用改良版的牵正散加味药物进行研究,以确认其对提升治疗效果的潜力,并确保优化临床实践。方法 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的两年期间,共有51例患者在我院接受了针对周...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临床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将使用改良版的牵正散加味药物进行研究,以确认其对提升治疗效果的潜力,并确保优化临床实践。方法 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的两年期间,共有51例患者在我院接受了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案。我们采用了一种基于数字的随机分配方法,将这些患者划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了标准治疗,包含25例患者;另一组则接受了特别设计的干预治疗,包含26例患者。此策略的实施旨在系统地评估并比较这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针灸治疗,然而,干预组在这一基础上额外应用了添加成分的牵正散。因此,干预组的治疗效果显著,达到了96.15%,明显优于常规组的76%(P<0.05)。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排除了偶然因素的影响;据统计分析,干预组在SAS和SDS评估上显示出比常规组更低的数值,且这种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在对比分析中,干预组在鼻唇沟变浅、眼裂变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各的状况上,其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发现,干预组的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分别为92.31%和68%,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改写后的结果:干预组的患者在各项生活质量评估上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常规针灸疗法的基础上辅以改良的牵正散药物,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保持患者的心理稳定,进而提高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方法 建议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正散加味 周围面神经麻痹 针灸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分析
10
作者 余天其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4期101-103,共3页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遵义市湄潭县中西结合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遵义市湄潭县中西结合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康复时间、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观察组面容、表情、味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部肌肉麻木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情感功能、人际关系、社会功能、生活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促进临床症状恢复,改善面部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面神经麻痹 针刺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陈海娟 陶燕华 +2 位作者 施凯茜 黄春裕 徐帅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6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观...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状态的评分系统(HB)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躯体功能评分、FDI社会生活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方案,可明显增强临床疗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面神经麻痹 电针 面部走罐
下载PDF
火针结合药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任景 俞华 +1 位作者 李俐依 李涛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8期58-62,共5页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药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和物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药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和物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疗法,统计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主要症状和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进行评分,并监测面神经M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口眼歪斜、面部板滞、畏风恶寒和舌苔薄白的症状积分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于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Sunnybrook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上唇方肌M波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运动潜伏期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上唇方肌M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结合药物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风寒证的症候,提高面神经功能,并改善面神经异常的M波波幅和运动潜伏期,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 风寒型 周围面瘫 恢复期 面神经传导功能
下载PDF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37
13
作者 杨广印 张冬梅 +2 位作者 徐维 孙昱 陈麟 《针灸临床杂志》 2004年第3期12-13,共2页
目的 :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 15 0例患者按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期组 (病程≤ 7天 ) 96例和恢复期组 (病程 >7天 ) 5 4例 ,采用同一针灸方法治疗。结果 :急性期组疗效明显优于恢复期组 (P <0 .0 ... 目的 :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 15 0例患者按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期组 (病程≤ 7天 ) 96例和恢复期组 (病程 >7天 ) 5 4例 ,采用同一针灸方法治疗。结果 :急性期组疗效明显优于恢复期组 (P <0 .0 0 5 ) ,其治愈者的治疗次数也明显少于恢复期组 (P <0 .0 5 )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在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 ,可以提高疗效 ,缩短治疗时间 ,提示急性期为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面神经麻痹 针灸治疗 治疗时机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小续命汤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寒袭络证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海燕 肖洪波 +2 位作者 朱庆军 蔡润 孟超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73-879,共7页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小续命汤...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小续命汤安慰剂颗粒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小续命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4周进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治疗前后进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DIS)]、临床面部评价量表(FaCE)和风寒袭络证积分评价;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细胞亚群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并计算CD4^(+)细胞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014,P<0.05);观察组FDIP和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风寒袭络证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2周和4周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分和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FaCE量表6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D3^(+)、CD4^(+)、Treg水平和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CD8^(+)、Th17水平及Th17/Tre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IL-1β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续命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面神经麻痹 风寒袭络证 小续命汤加减 针刺 免疫功能 反应
下载PDF
电针分型预测结合面神经肌电图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毓 李伟 +1 位作者 张志刚 赵素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穴位分型预测与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09/2005-02济南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电针穴位分型法划分为一般型和顽固型,一般型为电针1组,顽固型... 目的:观察电针穴位分型预测与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09/2005-02济南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电针穴位分型法划分为一般型和顽固型,一般型为电针1组,顽固型分为电针2组、综合治疗组。电针1组、电针2组均都采用电针治疗:取穴阳白、太阳、地仓、下关、风池、翳风、迎香、攒竹、承浆。均取患侧。同时取健侧的合谷。针刺得气后采用电针治疗仪治疗,频率120~250次/min,每次留针30min,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再行第2个疗程。综合治疗组:在常规电针治疗的同时,针刺时均采用中等手法刺激,同时加取双侧足三里穴,均采用补法,每10min行针1次,面部患侧采用特定电磁波照射,以下关、翳风穴为主进行局部照射,距离30~40cm,温度舒适为宜,每次电针加照射4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所有患者均行面部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80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各组疗效的比较:电针1组43例中42例痊愈,占95%,顽固型37例仅痊愈15例,电针2组和综合治疗组分别占30%,53%,差异明显(P<0.05)。②各分型患者有效病例疗程长短比较:电针1组基本上在两个疗程内痊愈,电针2组,综合治疗组多在两三个疗程或3个疗程后好转,治疗时间较长。③不同分型患者面神经潜伏期M波比较:80例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有不同程度的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50%35例、50%~30%32例,<30%13例,3个月后随访,M波波幅比值<30%中的5例仍有明显面瘫体征,>30%的67例中面瘫体征基本恢复。④按肌电图分型标准各型所占比例数比较:按肌电图分类的一般型43例中治愈41例,占95%,而顽固型中,按肌电图分类的轻中型31例中痊愈15例,占48%,无效的5例均提示为重度失神经性损害。虽然面神经肌电图,从面神经运动潜伏期是否延长及根据其失神经性损害进行分类,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同电针穴位分型两法合用,分型预测更直接明确。结论:电针分型可以预测该病的预后,对比面神经肌电图情况,判断其预后基本一致。同时根据分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电针 肌电描记术 分型预测 面神经肌电图 周围面神经麻痹
下载PDF
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沈双 卢振产 +1 位作者 胡正刚 叶国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1523,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口服...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口服通心络胶囊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检测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P=0.043)。治疗组患者的眼裂闭合评分、口角偏斜评分和FNF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健侧波幅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通心络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明确,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肌电图,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通心络胶囊 周围面神经麻痹 神经功能 肌电图
下载PDF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17
作者 刘宜军 周友龙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77-678,共2页
目的 :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将 1 2 2例患者分为 2组 ,治疗组 6 2例根据本病发展规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 ,针对各期特点施以不同针灸疗法 ;对照组 6 0例采用临床常规针灸法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愈显率... 目的 :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将 1 2 2例患者分为 2组 ,治疗组 6 2例根据本病发展规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 ,针对各期特点施以不同针灸疗法 ;对照组 6 0例采用临床常规针灸法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愈显率为 90 32 %,对照组为 70 0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优于常规针灸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照组 治疗组 周围面神经麻痹 针灸治疗 分期 针灸法 疗效观察 静止期 周围面瘫
下载PDF
鼓室乳突术后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永奇 陈愈彬 +2 位作者 尹根蒂 李鹏 曾祥丽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9-633,共5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鼓室-乳突手术后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3月~2014年12月接受鼓室-乳突手术术后出现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共7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包括其病史、专科查体、影... 目的:分析和探讨鼓室-乳突手术后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3月~2014年12月接受鼓室-乳突手术术后出现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共7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包括其病史、专科查体、影像学及听力学检查、手术经过、面神经麻痹发生的时间、治疗用药及随访情况等。结果664例鼓室-乳突手术的患者中,有7例在术后出现了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生率为1.05%,面神经麻痹的发生时间是术后5~14天,平均11天,面神经功能情况:HBⅣ级4例,Ⅲ级2例,Ⅱ级1例,6例术前颞骨CT检查显示面神经水平段裸露,3例伴有耳周疼痛,3例有面部受冷风刺激史,3例进行了疱疹病毒抗体检测,其中3例阳性;经抗病毒、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10天后所有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症状明显好转,其中1例恢复正常,1月后5例恢复正常,余1例在2月后也恢复正常。结论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鼓室-乳突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10天左右,其发生的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鼓室内填塞物刺激或鼓索神经牵拉肿胀等因素有关。经积极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的面瘫症状可在10天内得到明显改善,2月后均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周围面神经麻痹 鼓室-乳突手术 并发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严重程度和恢复时间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秀娟 高喜松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529-1531,共3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2例。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H-B等级)将所有患者分为轻中度组(H-BⅡ~Ⅳ级)和重度组(...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2例。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H-B等级)将所有患者分为轻中度组(H-BⅡ~Ⅳ级)和重度组(H-BⅤ~Ⅵ级),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BMI和NLR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抗病毒和类固醇药物治疗),随访记录并分析疾病恢复时间。结果:与轻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患者的NLR更高,恢复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严重程度与NLR(r=0.422,P<0.05)呈正相关;患者恢复时间与NLR(r=0.349,P<0.05)呈正相关。相较于低NLR组,高NLR组患者的H-B等级明显更高、恢复时间明显更长(均P<0.05)。结论: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NLR越高,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越重,恢复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周围面神经麻痹 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严重程度 恢复时间 抗病毒治疗 类固醇药物
下载PDF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及电生理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冯常武 卢杰 +1 位作者 张晓云 丁一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1578-1581,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电生理改变。方法:临床纳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电生理改变。方法:临床纳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后2组患者两侧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进行电生理检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1个疗程治疗有效率、2个疗程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67%、100.00%,对照组分别为68.89%、8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神经电图潜伏期为(3.46±0.49)ms、(3.14±0.57)ms,对照组为(3.92±0.50)ms、(3.34±0.4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神经电患健侧波幅比值为(0.67±0.18)、(0.65±0.17),对照组为(0.52±0.17)、(0.5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鼻肌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缩短病程,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注射 周围面神经麻痹 疗效 电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