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隋禅代与周宣帝“不堪承嗣”形象的建构
1
作者 张宇轩 《晋阳学刊》 2023年第1期52-57,共6页
周宣帝的谥号形象,与《周书》等史书的记载有很大差异。“宣”字作为谥号,属于美谥。史书中的周宣帝却生活淫乱、极度暴虐,导致了北周灭亡。这种差异是北周、隋、唐为了宣扬“天命在我”,彰显本朝统治合法性的政治需要所导致的。透过周... 周宣帝的谥号形象,与《周书》等史书的记载有很大差异。“宣”字作为谥号,属于美谥。史书中的周宣帝却生活淫乱、极度暴虐,导致了北周灭亡。这种差异是北周、隋、唐为了宣扬“天命在我”,彰显本朝统治合法性的政治需要所导致的。透过周宣帝历史形象的变化,可以看到政治对中国古代历史书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宣帝 历史形象 谥号 书》 天命论
下载PDF
周武帝、周宣帝亲信人物与军权
2
作者 曾磊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6-30,共5页
周武帝在杀死宇文护前后,逐渐笼络了一批亲信人物聚集在他身边,这些亲信人物由于没有战功,在北周的军人社会中很难得到认可,因此武帝上台后尽量给亲信人物以获得军功的机会。在此期间,武帝的亲信同周宣帝及其亲信之间发生了严重矛盾,从... 周武帝在杀死宇文护前后,逐渐笼络了一批亲信人物聚集在他身边,这些亲信人物由于没有战功,在北周的军人社会中很难得到认可,因此武帝上台后尽量给亲信人物以获得军功的机会。在此期间,武帝的亲信同周宣帝及其亲信之间发生了严重矛盾,从而致使宣帝上台后对武帝亲信人物进行肃清,严重削弱了北周王朝的政治根基。消灭了武帝亲信集团的周宣帝的亲信们由于自身军事经验不足、威望不高等原因,在宣帝死后迅速倒向杨坚,直接导致了北周王朝走向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帝 周宣帝 亲信 军权 关陇集团
下载PDF
北周宣帝死亡时间辨析
3
作者 李兆宇 《新西部(下旬·理论)》 2016年第8期85-86,共2页
本文通过分析杨坚篡权的过程以及北周宣帝朝政局,认为《资治通鉴》、《隋书》的记载较为可靠:即,周宣帝乙未日(11日)不豫,当日去世,丁未(23)杨坚等人矫诏追五王回宫,己酉(25)才发丧。认为《隋书·姚僧垣传》与《周书》、《北史》有... 本文通过分析杨坚篡权的过程以及北周宣帝朝政局,认为《资治通鉴》、《隋书》的记载较为可靠:即,周宣帝乙未日(11日)不豫,当日去世,丁未(23)杨坚等人矫诏追五王回宫,己酉(25)才发丧。认为《隋书·姚僧垣传》与《周书》、《北史》有关周宣帝死亡经过的史料取材均来自隋代官修史书,伪造了杨坚受周宣帝遗嘱辅政的假象,掩盖了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宣帝 杨坚 篡权
下载PDF
论北周宣帝时期皇权的加强——以六官迁转为考察中心
4
作者 李兆宇 《西部学刊》 2016年第17期43-47,共5页
周武帝时期,宇文氏家族权力转化为皇权,皇权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周宣帝通过滥杀和对六官人事变动的调整,使皇权在这一时期迅速强化,而这一强化过程也与后来的杨坚代周立隋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周宣帝 皇权 加强
下载PDF
史林拾余——北朝周宣帝宇文斌的荒唐旧事
5
作者 易迪克 《深交所》 2003年第03M期61-64,共4页
关键词 北朝 周宣帝 宇文斌 人物传记
原文传递
论杨坚代周建隋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翠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6-53,共8页
本文从北周末年统治阶层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探讨杨坚之所以顺利代周建隋的原因,这些政治上层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从一个角度展现当时的政治格局。杨坚和周宣帝宇文斌贝在周武帝驾崩之后的相互利用使杨坚的势力得以发展,周宣帝在自己... 本文从北周末年统治阶层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探讨杨坚之所以顺利代周建隋的原因,这些政治上层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从一个角度展现当时的政治格局。杨坚和周宣帝宇文斌贝在周武帝驾崩之后的相互利用使杨坚的势力得以发展,周宣帝在自己地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打击杨坚势力,在此时周宣帝的突然驾崩又为杨坚提供了时机。在“三方之乱”中,杨坚利用了可以利用的一切力量,尤其是利用了地方军事力量平定了叛乱,顺利建隋。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坚 周宣帝 隋朝
下载PDF
“周宣之死”的时间问题再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国佳 《今日科苑》 2010年第16期227-228,共2页
关于北周宣帝的死亡,历史上说法种种,疑点重重。笔者认为,《隋书》记载其死亡时间不实,本文将以考据的方式考证其死亡时间,以期对《隋书》记载的死亡时间提出合理的疑问。
关键词 周宣帝 杨坚 静帝
下载PDF
关于周隋之际的洛阳经营 被引量:3
8
作者 魏斌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03年第1期52-63,共12页
读周隋两朝历史,颇感于周宣帝和隋炀帝先后经营洛阳,事极相似。联系到此前北魏孝文帝的迁洛,以及唐高宗武后时期对洛阳的重视,则其中似乎更有线索可寻。都城问题是自古帝王之大事,兴废多关乎政治、文化之变迁。本文主要想从周隋之际的... 读周隋两朝历史,颇感于周宣帝和隋炀帝先后经营洛阳,事极相似。联系到此前北魏孝文帝的迁洛,以及唐高宗武后时期对洛阳的重视,则其中似乎更有线索可寻。都城问题是自古帝王之大事,兴废多关乎政治、文化之变迁。本文主要想从周隋之际的一些线索入手,对洛阳经营背后所具有的政治、文化意义试加探讨,其中臆说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师友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宣帝 长安 孝文帝 汉魏 关陇集团 洛阳 河南 经营
下载PDF
北周“天元皇太后玺”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合心 《文博》 1996年第4期85-85,共1页
“天元皇太后玺”为金质,印通高4.7cm.长4.55cm,宽4.45cm,重约802.56克.印纽为一卧式天禄瑞兽,印文为阳文篆刻,铸造而成.印纽与印身系分模合铸.工艺精美(见封底).
关键词 天元 武帝 隋文帝 周宣帝 1993年8月 阿史那 派出所 孝陵 犯罪分子 合铸
下载PDF
历史上的太上皇
10
作者 刘乃亮 《华夏文化》 1997年第2期23-24,共2页
历史上的太上皇□刘乃亮太上皇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 历史上的太上皇□刘乃亮太上皇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它与那种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上皇 朱祁镇 李隆基 齐后主 李建成 宋孝宗 明英宗 隋炀帝 爱新觉罗 周宣帝
下载PDF
南响堂新发现的纪年碑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立春 《文物春秋》 1993年第3期94-95,43,共3页
1987年春,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为配合南响堂石窟区靠山阁后迁工程,清理了第1窟、第2窟门前的堆积物,出土了大批的佛教造像残体。同时,在第2窟洞门外的左右侧发现了一通碑刻,即本文将介绍的《滏山石窟之碑》(以下简称《滏碑》),这... 1987年春,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为配合南响堂石窟区靠山阁后迁工程,清理了第1窟、第2窟门前的堆积物,出土了大批的佛教造像残体。同时,在第2窟洞门外的左右侧发现了一通碑刻,即本文将介绍的《滏山石窟之碑》(以下简称《滏碑》),这是响堂山石窟目前发现的唯一有详细开凿纪年的碑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滏山 佛教造像 堆积物 县功曹 残体 天统 开皇 周宣帝 建号 峰峰矿区
下载PDF
“廷杖”首创于朱元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希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151-152,共2页
“廷杖”,就是皇帝在殿堂、朝廷上杖臣下.“廷杖”之刑到底始于何时呢?最近,张善诚同志在他的《评忠君道德》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中说:“自从朱元璋首创‘廷杖’之刑,即被当场打翻在地,扯去裤子,棍棒齐下,皮肉遭殃的文武... “廷杖”,就是皇帝在殿堂、朝廷上杖臣下.“廷杖”之刑到底始于何时呢?最近,张善诚同志在他的《评忠君道德》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中说:“自从朱元璋首创‘廷杖’之刑,即被当场打翻在地,扯去裤子,棍棒齐下,皮肉遭殃的文武官员更是不计其数.”据查,此说来源于《明史》卷95刑法志.其文曰:“廷杖之刑,亦自(明)太祖矣.”经过翻检史书,觉得此说不确,现质疑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刑法志 哲学研究 周宣帝 不计其数 皇帝 明史 首创 唐玄宗 打翻
下载PDF
“廷杖”考
13
作者 陈文秀 《晋阳学刊》 1983年第5期105-105,共1页
“廷杖”,就是皇帝在殿廷、朝堂之上杖责臣下。“廷杖”究竟始于何时?明代朱国祯云:“廷杖始于唐玄宗时。”“又起于隋。文帝本纪称殿庭挞人,此其徵也。” (《涌幢小品》卷12廷杖条)《明史》在卷95《刑法志》中又云:“廷杖之刑,亦自(明... “廷杖”,就是皇帝在殿廷、朝堂之上杖责臣下。“廷杖”究竟始于何时?明代朱国祯云:“廷杖始于唐玄宗时。”“又起于隋。文帝本纪称殿庭挞人,此其徵也。” (《涌幢小品》卷12廷杖条)《明史》在卷95《刑法志》中又云:“廷杖之刑,亦自(明)太祖(朱元璋)矣。”张善诚同志在他的《评忠君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玄宗 刑法志 明代 周宣帝 隋文帝 朱元璋 皇帝 明史 臣下 官吏
下载PDF
千金公主与突厥
14
作者 方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64-67,共4页
突厥自侯斤以来国富兵强。而当时中原的北齐和北周正在逐鹿中原,争夺激烈。双方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争相结交突厥。北周岁给突厥缯絮、锦彩十万段,北齐也倾尽积蓄供给突厥。这样,突厥势力愈来愈强,遂产生了,“凌轹中夏志”。(《周书》... 突厥自侯斤以来国富兵强。而当时中原的北齐和北周正在逐鹿中原,争夺激烈。双方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争相结交突厥。北周岁给突厥缯絮、锦彩十万段,北齐也倾尽积蓄供给突厥。这样,突厥势力愈来愈强,遂产生了,“凌轹中夏志”。(《周书》卷五十《突厥传》)北周灭齐后,原齐范阳王高绍义“还保北朔”。(《北齐书》卷十二《高绍义传》)被周将宇文神举击败后,投奔突厥。突厥他钵可汗认为高绍义父文宣是英雄天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厥 隋文帝 可汗 北齐 资治通鉴 遣使 周宣帝 战争
下载PDF
公元582年陈隋战争中隋主动撤军原因的辨析
15
作者 刘磐修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24-27,共4页
一、问题的提出《通鉴》卷一七五记载: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九月,隋文帝决定以上柱国长孙览、元景山并为行军元帅,高熲节度诸军,分东西两路攻陈。次年正月,双方正式交锋,隋军进展顺利,西路元景山连克陈江汉重镇溃口、甑山、沌阳、势如... 一、问题的提出《通鉴》卷一七五记载: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九月,隋文帝决定以上柱国长孙览、元景山并为行军元帅,高熲节度诸军,分东西两路攻陈。次年正月,双方正式交锋,隋军进展顺利,西路元景山连克陈江汉重镇溃口、甑山、沌阳、势如破竹;东路长孙览率八总管“出寿阳,水路俱进”,兵临长江,“陈人大骇”。而在同月甲寅,陈宣帝突然病死,次日又发生了谋杀太子的宫廷政变,陈朝面临的局面真可谓内忧外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厥 杨坚 战争 周宣帝 资治通鉴 景山 撤军 隋文帝 十三年 长江
下载PDF
药王孙思邈享寿新说
16
作者 汤勤福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Z1期30-31,共2页
《旧唐书·孙思邈传》载:“自云隋文帝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其卒年明确记为永淳元年(六八二年)。查《隋书·天文志上》:“改开皇二十一年为仁寿元年”,该年为辛酉年,西历六0一年,则至永淳元年实为八十三岁,不符“年... 《旧唐书·孙思邈传》载:“自云隋文帝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其卒年明确记为永淳元年(六八二年)。查《隋书·天文志上》:“改开皇二十一年为仁寿元年”,该年为辛酉年,西历六0一年,则至永淳元年实为八十三岁,不符“年九十三”一语。若以辛酉年为准,则与该传史事相悖者甚多,故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他是开皇辛丑年(五八一年)生,如《辞海》、翦老《中国史纲要》等均持此说;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作“约五八一年”,基本相同。以此推算,孙氏年寿为一百零三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纲要 永淳 沈起炜 旧唐书 隋书·天文志 卒年 开皇 独孤信 周宣帝 摄养枕中方
下载PDF
武周政治与唐东都河南、洛阳二县分界的演变
17
作者 宋婷 《唐史论丛》 2022年第1期23-39,共17页
唐东都分河南、洛阳二县治理,唐人文献有明确记载:“洛阳县,本秦旧县,历代相因。贞观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内毓德坊,今理是也……河南县,本汉旧县,后魏静帝改为宜迁县,周宣帝复为河南。隋仁寿四年,迁都,移县于东都城内宽政坊,即今县是也... 唐东都分河南、洛阳二县治理,唐人文献有明确记载:“洛阳县,本秦旧县,历代相因。贞观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内毓德坊,今理是也……河南县,本汉旧县,后魏静帝改为宜迁县,周宣帝复为河南。隋仁寿四年,迁都,移县于东都城内宽政坊,即今县是也。”[1]又见于五代文献:“河南,隋旧。武德四年,权治司隶台。贞观元年,移治所于大理寺。贞观二年,徙理金墉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德四年 金墉城 大理寺 周宣帝 洛阳县
原文传递
北周政局的演变与杨坚的以隋代周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如雷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唐太宗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曾说过,杨坚是“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言外之意,以隋代周不费吹灰之力。清人赵翼也认为: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按周隋鼎革之... 唐太宗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曾说过,杨坚是“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言外之意,以隋代周不费吹灰之力。清人赵翼也认为: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按周隋鼎革之际,周静帝年仅九岁,确实尚属幼冲,无任何政治能量可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护 隋文帝 宇文泰 周宣帝 杨坚 武帝 中国古代史 隋代 演变 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漫话中国古代的廷杖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卫国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1994年第2期92-93,共2页
杖刑,是中国封建社会五刑之一,本是处罚罪犯的。但中国的封建皇帝,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一旦朝臣有所冒犯,动辄在殿廷上对朝臣施之以杖,或鞭抽或棍打,以示侮辱,后人一概称之为“廷杖”。先秦时代,国王与大臣坐以论道,刑不上大夫,似无廷... 杖刑,是中国封建社会五刑之一,本是处罚罪犯的。但中国的封建皇帝,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一旦朝臣有所冒犯,动辄在殿廷上对朝臣施之以杖,或鞭抽或棍打,以示侮辱,后人一概称之为“廷杖”。先秦时代,国王与大臣坐以论道,刑不上大夫,似无廷杖一说,然《左传》载:卫献公有宠妾,让师曹教她弹琴,或许是因为她鲁钝不敏,“师曹鞭之”,卫献公无以泄怒,只得“鞭师曹三百。”(《太平御览》卷649《刑法部》15·鞭)这似乎是最早的廷杖事例了。秦朝,始皇虽贪酷异常,律法严苛,却无廷杖之例。到了东汉明帝刘庄时,“政法严峻,故卿皆鞭杖”。竟有殿前鞭杀尚书者。后大臣左雄上书谏阻,认为“九卿位次三公,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号,动有庠序之仪,加以鞭杖,诚非古典。”(《太平御览》卷650)汉明帝似还开明,不久即废止。可见最初是以鞭杖责朝臣于殿廷,是为鞭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廷杖 《太平御览》 汉明帝 《明史·刑法志》 《左传》 魏晋南北朝 中国封建社会 周宣帝 封建皇帝
原文传递
孙思邈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贻庄 《宗教学研究》 1983年第2期42-42,共1页
(541或581—682) 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及长,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兼通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隐于太白山(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静帝(579—5... (541或581—682) 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及长,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兼通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隐于太白山(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静帝(579—580)时,征为国子博士,不就。隋大业中(605—618)游蜀中峨眉。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耀县 养生长寿 太白山 周宣帝 医学家 孙思邈 千金要方 养形 唐代 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