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亚洲-西太平洋夏半年ISO传播特征及其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联系的观测事实研究
被引量:
7
1
作者
何洁琳
万齐林
+2 位作者
管兆勇
林爱兰
王黎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4-732,共9页
利用1979—2007年夏半年(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亚洲-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半年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
利用1979—2007年夏半年(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亚洲-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半年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半年AWP区域的对流ISO存在东西传播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在整个AWP区域,以沿赤道东传且周期约30~60 d的扰动为主,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则以在10~20°N西传且周期约20~40 d的扰动为主;在初夏ISO以沿赤道东传为主,晚夏ISO向西传播加强,主要活动区域也向北转移,西传波在晚夏西北太平洋区域活动最强;(2)ISO强对流伴随低层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首先生成在印度洋区域,之后沿赤道东传到西太平洋日界线附近,当对流传播到西太平洋时具有西北传播的特征;(3)ISO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关系密切。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对流在西北太平洋同时加强,ISO促进了热带气旋(TC)的群发,而TC群发对流也成为ISO对流在西太平洋西北向传播中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动力学
季节
内振荡
有限区域波数
-
功率谱
滞后线性回归
热带
天气
尺度波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
29
2
作者
刘鸿波
张大林
王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9-668,共20页
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在过去十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经过广泛的发展和不断的检验,区域气候模式现在已经成为气候研究和业务预报的重要工具。目前已经发表了很多令人鼓舞的结果,其中包括过去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当前气候发展演变和未来...
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在过去十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经过广泛的发展和不断的检验,区域气候模式现在已经成为气候研究和业务预报的重要工具。目前已经发表了很多令人鼓舞的结果,其中包括过去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当前气候发展演变和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特别是对月和季节尺度气候的模拟与预测。通过对高分辨率和动力连续的区域气候模式结果的分析,人们对于周-季节时间尺度的各种物理过程,包括陆面和水文过程、边界层、云和降水、云-辐射相互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然而,区域气候是多尺度扰动(如中尺度、天气尺度、行星尺度扰动)和多圈层系统(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冰雪圈、陆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物理过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土壤湿度作用以及云-气候反馈过程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该领域的研究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作者重点总结并评述了区域气候模式对现在和未来区域气候模拟、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模拟、物理过程研究、短期气候预测几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区域气候模式发展在上述各方面,特别是周-次季节时间尺度区域天气和气候的模拟与预测所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气候
模式
气候
模拟与预测
极端
气候
事件
物理过程
周-次季节天气和气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东北极端持续大—暴雪事件的个例成因及可预测性
3
作者
范可
杨洪卿
+1 位作者
田宝强
王路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15,共15页
2013年11月东北大—暴雪持续日数为1982—2020年同期最多的一年。其中,2013年11月17—20日和25日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其中第一次过程降雪持续时间较长,而第二次过程日降雪强度强。基于此,从2013年11月月际异常气候背景和两次强降雪...
2013年11月东北大—暴雪持续日数为1982—2020年同期最多的一年。其中,2013年11月17—20日和25日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其中第一次过程降雪持续时间较长,而第二次过程日降雪强度强。基于此,从2013年11月月际异常气候背景和两次强降雪过程的角度,开展其成因和可预测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11月北极涛动(AO)正位相异常偏强、类北太平洋涛动(NPO)负位相、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11月减9月)异常偏多和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气候背景有利于这次东北持续性大—暴雪事件的发生。其中,2013年11月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偏多,意味着季节性海冰生长量增加使得向大气中释放的潜热通量增加,气温偏高,有利于AO正位相加强并激发罗斯贝(Rossby)波列,使得阿留申低压减弱;同时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热带印度洋对流加强和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减弱,有利于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维持“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呈现类NPO负位相。这样的环流形势有利于从北太平洋向东北地区持续输送水汽。第一次强降雪过程(17—20日)发生前5 d(12—16日)到降雪过程结束(20日),北大西洋涛动(NAO)维持正位相并且强度达到冬半年最强,由此激发持续东传Rossby波,使得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为持续性的南北向“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北太平洋水汽持续输送至东北地区。在2013年11月25日第二次强降雪过程中,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显著加强,东北低涡加深,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更为暖湿的水汽输送至东北地区,与北太平洋输送的水汽共同导致第二次强降雪过程的日降雪强度大。最后,利用CFSv2评估2013年11月异常气候背景的可预测性,结果表明CFSv2可提前1个月预测2013年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但对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对流异常、NAO以及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预测能力较弱。在次季节尺度上,ECMWF(CMA)能提前29(12)d和13(16)d合理预测出两次过程降雪量的空间分布,这可能是由于模式能合理再现NAO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等关键环流系统的逐日变化。因此未来还有待提升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水汽输送以及平流层极涡的次季节-季节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11月持续性大—暴雪
强降雪过程
季节
性海冰生长量
中高纬环流
水汽输送
次
季节
-
季节
气候
可预测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30年四川冰雹特征分析
被引量:
6
4
作者
潘建华
《四川气象》
2005年第1期28-30,共3页
本文根据1971~2000年(简称新30年)四川省资料,分析了全省冰雹的时空和季节分布、年际变化、冰雹强度及持续、降落时间、致灾情况等各种特点,对最近30年四川省冰雹的天气气候状况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关键词
冰雹
特征分析
1971
-
2000年
季节
分布
年际变化
气候
状况
四川省
天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亚洲-西太平洋夏半年ISO传播特征及其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联系的观测事实研究
被引量:
7
1
作者
何洁琳
万齐林
管兆勇
林爱兰
王黎娟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玉林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4-732,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C29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5058、40675055)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GXNSFA013010)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1979—2007年夏半年(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亚洲-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半年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半年AWP区域的对流ISO存在东西传播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在整个AWP区域,以沿赤道东传且周期约30~60 d的扰动为主,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则以在10~20°N西传且周期约20~40 d的扰动为主;在初夏ISO以沿赤道东传为主,晚夏ISO向西传播加强,主要活动区域也向北转移,西传波在晚夏西北太平洋区域活动最强;(2)ISO强对流伴随低层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首先生成在印度洋区域,之后沿赤道东传到西太平洋日界线附近,当对流传播到西太平洋时具有西北传播的特征;(3)ISO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关系密切。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对流在西北太平洋同时加强,ISO促进了热带气旋(TC)的群发,而TC群发对流也成为ISO对流在西太平洋西北向传播中的一部分。
关键词
气候
动力学
季节
内振荡
有限区域波数
-
功率谱
滞后线性回归
热带
天气
尺度波动
Keywords
climate dynamics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finite
-
domain wavenumber
-
frequency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lagged linear regression technique
tropical synoptic wave
分类号
P4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
29
2
作者
刘鸿波
张大林
王斌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9-668,共2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5044
文摘
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在过去十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经过广泛的发展和不断的检验,区域气候模式现在已经成为气候研究和业务预报的重要工具。目前已经发表了很多令人鼓舞的结果,其中包括过去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当前气候发展演变和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特别是对月和季节尺度气候的模拟与预测。通过对高分辨率和动力连续的区域气候模式结果的分析,人们对于周-季节时间尺度的各种物理过程,包括陆面和水文过程、边界层、云和降水、云-辐射相互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然而,区域气候是多尺度扰动(如中尺度、天气尺度、行星尺度扰动)和多圈层系统(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冰雪圈、陆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物理过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土壤湿度作用以及云-气候反馈过程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该领域的研究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作者重点总结并评述了区域气候模式对现在和未来区域气候模拟、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模拟、物理过程研究、短期气候预测几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区域气候模式发展在上述各方面,特别是周-次季节时间尺度区域天气和气候的模拟与预测所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区域
气候
模式
气候
模拟与预测
极端
气候
事件
物理过程
周-次季节天气和气候
Keywords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climate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extreme climate events, physics processes, weekly to subseasonal weather and climate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东北极端持续大—暴雪事件的个例成因及可预测性
3
作者
范可
杨洪卿
田宝强
王路杉
机构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15,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0881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重点专项(2022YFE0106800)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创新团队建设项目(316323005)。
文摘
2013年11月东北大—暴雪持续日数为1982—2020年同期最多的一年。其中,2013年11月17—20日和25日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其中第一次过程降雪持续时间较长,而第二次过程日降雪强度强。基于此,从2013年11月月际异常气候背景和两次强降雪过程的角度,开展其成因和可预测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11月北极涛动(AO)正位相异常偏强、类北太平洋涛动(NPO)负位相、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11月减9月)异常偏多和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气候背景有利于这次东北持续性大—暴雪事件的发生。其中,2013年11月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偏多,意味着季节性海冰生长量增加使得向大气中释放的潜热通量增加,气温偏高,有利于AO正位相加强并激发罗斯贝(Rossby)波列,使得阿留申低压减弱;同时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热带印度洋对流加强和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减弱,有利于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维持“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呈现类NPO负位相。这样的环流形势有利于从北太平洋向东北地区持续输送水汽。第一次强降雪过程(17—20日)发生前5 d(12—16日)到降雪过程结束(20日),北大西洋涛动(NAO)维持正位相并且强度达到冬半年最强,由此激发持续东传Rossby波,使得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为持续性的南北向“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北太平洋水汽持续输送至东北地区。在2013年11月25日第二次强降雪过程中,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显著加强,东北低涡加深,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更为暖湿的水汽输送至东北地区,与北太平洋输送的水汽共同导致第二次强降雪过程的日降雪强度大。最后,利用CFSv2评估2013年11月异常气候背景的可预测性,结果表明CFSv2可提前1个月预测2013年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但对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对流异常、NAO以及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预测能力较弱。在次季节尺度上,ECMWF(CMA)能提前29(12)d和13(16)d合理预测出两次过程降雪量的空间分布,这可能是由于模式能合理再现NAO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等关键环流系统的逐日变化。因此未来还有待提升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水汽输送以及平流层极涡的次季节-季节预测效能。
关键词
中国东北
11月持续性大—暴雪
强降雪过程
季节
性海冰生长量
中高纬环流
水汽输送
次
季节
-
季节
气候
可预测性
Keywords
Northeast China
persistent heavy to extreme snowfall in November
intense snowfall processes
seasonal growth in sea ice
mid
-
high latitude circulation
water vapor transport
subseasonal
-
to
-
seasonal climate prediction skill
分类号
P426.6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30年四川冰雹特征分析
被引量:
6
4
作者
潘建华
机构
四川省气象台
出处
《四川气象》
2005年第1期28-30,共3页
文摘
本文根据1971~2000年(简称新30年)四川省资料,分析了全省冰雹的时空和季节分布、年际变化、冰雹强度及持续、降落时间、致灾情况等各种特点,对最近30年四川省冰雹的天气气候状况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关键词
冰雹
特征分析
1971
-
2000年
季节
分布
年际变化
气候
状况
四川省
天气
分类号
P458.12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58.12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亚洲-西太平洋夏半年ISO传播特征及其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联系的观测事实研究
何洁琳
万齐林
管兆勇
林爱兰
王黎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刘鸿波
张大林
王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
2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东北极端持续大—暴雪事件的个例成因及可预测性
范可
杨洪卿
田宝强
王路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新30年四川冰雹特征分析
潘建华
《四川气象》
2005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