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监护病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作者 张慕洁 林一清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ICU 重症监护病房 治疗 加强医疗病房 危重医学 大中型医院 中国 发展趋势 规模
下载PDF
1991~2001年ICU严重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代静泓 邱海波 +5 位作者 杨毅 周韶霞 许红阳 刘少华 郑瑞强 黄英姿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 调查严重感染的病死率和病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1991~2001年的383例严重感染患者,计算逐年病死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严重感染患者病死危险因素。结果1991~2001年间,严重感染总病死率46%(176/3... 目的 调查严重感染的病死率和病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1991~2001年的383例严重感染患者,计算逐年病死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严重感染患者病死危险因素。结果1991~2001年间,严重感染总病死率46%(176/383),11年间逐年病死率无显著变化(P=0.458)。13个因素参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严重感染病死危险因素有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数目、免疫功能受累、低白蛋白(<35g/L)和接受有创性检查和治疗。严重感染患者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数目增多,病死率明显增加,合并2个器官衰竭者病死的相对危险度为3.748,3个器官衰竭者为9.663,而合并≥4个器官功能衰竭者病死的相对危险度高达28.810。从器官功能衰竭的分布来看,严重感染患者最常合并循环衰竭(62.9%)和呼吸衰竭(56.9%),而顽固的感染性休克是严重感染患者最主要的直接病死原因(39.8%)。结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依然很高,探寻严重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调控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早期及时阻断炎症反应过程,防止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降低严重感染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强医疗病房 严重感染 流行 调查分析 1991~2001年 危险因素 死率
下载PDF
肌钙蛋白I升高在呼吸科ICU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何远强 程小敏 +3 位作者 李晓苏 郑玉龙 周黎阳 刘淑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2期259-260,263,共3页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升高在呼吸科ICU(RICU)的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期间,作者观察了320例收住RICU患者的血清cTn1水平,分析了相关数据。[结果]cTn1正常组和升高组比较,RICU住院时间、病死率、机械通气、...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升高在呼吸科ICU(RICU)的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期间,作者观察了320例收住RICU患者的血清cTn1水平,分析了相关数据。[结果]cTn1正常组和升高组比较,RICU住院时间、病死率、机械通气、缩血管药物使用、心律失常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cTn1升高与病死率独立相关。[结果]RICU患者cTn1升高和较差的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系统 肌钙蛋白I/分析 加强医疗病房
下载PDF
ICU 内实施全麻手术疗效观察
4
作者 武若君 李秦 许红兵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z1期62-,共1页
目的观察在ICU内实施全麻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多发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其中多发伤2例,胆管炎术后2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活检术后2例,胆管癌术后2例,男7例,女1例,年龄21岁~70岁.3例入ICU时呈休克状态,1例休克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的观察在ICU内实施全麻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多发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其中多发伤2例,胆管炎术后2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活检术后2例,胆管癌术后2例,男7例,女1例,年龄21岁~70岁.3例入ICU时呈休克状态,1例休克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发展为ARDS,7例转为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平均受损脏器3.5个,其中1例脏器功能受损最多达7个,达到衰竭期5个,功能受损期2个.本组均应用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抗感染,器官功能支持.应用芬太尼、卡肌宁、异丙酚等实施全麻.行尿道会师术1例,腹膜后脓肿清除引流术3例,切口感染灶清除脓肿引流术2例,剖腹止血术1例,十二指肠球部修补术1例.结果6例术后继续抗感染,支持治疗,功能恢复正常,痊愈.2例出血患者,再次手术后出血死亡.结论生命体征不平稳伴MODS患者,在ICU内行床旁全麻手术疗效好,可以挽救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强医疗病房/标准 外科学 麻醉 全身 危重患者医疗磅法 危董/治疗 休克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95
5
作者 刘淑红 阎锡新 +2 位作者 曹双清 安树昌 张丽娟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VALAI)的影响。方法对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 ICU)预计机械通气(MV)超过48 h的患者使用可冲洗式气管插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冲洗组为A组(53例次),非引流组... 目的观察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VALAI)的影响。方法对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 ICU)预计机械通气(MV)超过48 h的患者使用可冲洗式气管插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冲洗组为A组(53例次),非引流组为B组(55例次)。定期采用双套管保护性毛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步留取气囊上滞留物、咽拭子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并记录患者的MV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气管-支气管感染(VAAI)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出现时间。结果(1)MV 5日内,A组VAAI、VAP的发生率(8.3%、6.0%)显著低于B组(24.0%、20.0%,P均<0.05),A组VAAI、VAP的发生时间[(7.4±3.0)、(7.7±3.2)d]与B组[(4.9±1.4)、(4.6±2.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患者病死率、MV时间、住院时间[10.4%、(15±14)d、(30±31)d]与B组[22.0%、(15±10)d、(32±19)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21例次(21.4%)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在出现致病菌前,气囊上滞留物就发现了该致病菌。(3)A组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低于B组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P<0.05)。(4)2组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分布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2组主要致病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和冲洗可以降低早发VALAI的发生率,可以使VAAI和VAP的发生时间延迟,对病死率、MV时间、住院时间无影响,可以使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降低。(2)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移行是VALAI的重要原因之一。(3)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呼吸机相关 呼吸 人工 呼吸系统病加强医疗病房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