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剂量测试性团注与团注追踪触发两种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肺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杨爱春 陈邦文 陈盈 《浙江实用医学》 2019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扫描技术和团注追踪触发技术两种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肺动脉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临床考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随机采用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技术(76例)及团注追踪触发技术...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扫描技术和团注追踪触发技术两种增强延迟扫描技术在肺动脉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临床考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随机采用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技术(76例)及团注追踪触发技术(56例)进行64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分析CTA血管图像,并比较同一部位动脉血管测量的CT值。结果两种扫描方式的图像质量评价均在良好及以上。两种扫描技术所得的图像同一部位动脉测量的CT值比较,主肺动脉、肺动脉干,上叶肺动脉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主肺静脉及升主动脉CT值,小剂量测试性团注组小于团注追踪触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增强延迟时间检查技术都可以满足64层螺旋CT肺动脉CTA检查要求,但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扫描技术获得肺动脉CTA血管图像更好,且注射对比剂剂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管造影 64层螺旋CT 团注追踪触发技术 小剂量测试性团注技术 增强扫描技术
下载PDF
自由呼吸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冠状动脉CT造影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钊 于雅美 《中国医刊》 CAS 2022年第8期884-887,共4页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318例,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318例,所有患者均在一次心跳完成扫描,均按26.25mgI/(kg·s)的速率注射对比剂。依照对比剂注射时间不同及是否屏气将其分为A组(106例)、B组(102例)、C组(110例)。其中A组扫描时患者屏气,对比剂注射时间为10s;B组自由呼吸,对比剂注射时间为10s;C组自由呼吸,对比剂注射时间为8s。比较三组患者升主动脉CT值、CT值标准偏差、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结果三组患者升主动脉CT值、CT值标准偏差、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组对比剂用量均明显低于A、B组(P<0.05),但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自由呼吸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CCTA具有适中的冠状动脉强化程度,可减少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呼吸 快速触发技术 冠状动脉CT造影
下载PDF
呼吸门控技术在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狭窄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祥发 史恒峰 +3 位作者 宋芹霞 朱娟 侯唯姝 李小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探讨呼吸门控技术在CT血管成像(CTA)诊断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7月安庆市立医院113例血液透析通路功能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呼吸门控双期CTA扫描图像,根据CTA表现将血... 目的探讨呼吸门控技术在CT血管成像(CTA)诊断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7月安庆市立医院113例血液透析通路功能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呼吸门控双期CTA扫描图像,根据CTA表现将血液透析通路分成动脉段、瘘口段、前臂段、上臂段及中心静脉段,分段记录内瘘有无并发症,分别测量呼吸双时相下左无名静脉管径值。根据临床是否伴肿胀手综合征分为肿胀组27例与非肿胀组86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内瘘并发症、影像学表现及左无名静脉管径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内瘘使用年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0.219、−0.026、−0.032,P>0.05)。两组动脉段、瘘口段、前臂段、上臂段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65、0.004、2.647、0.679,P>0.05)。肿胀组根据CTA表现分为中心病变21例,非中心病变6例,中心病变CTA表现为中心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伴上肢静脉曲张,非中心病变CTA表现为上臂或前臂段头静脉狭窄或闭塞伴有侧支或远段静脉扩张而中心静脉无异常。左无名静脉管径比较:组间比较显示非肿胀组吸气相、呼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均高于肿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6、5.340,P<0.05);两组左无名静脉管径吸气相均高于呼气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6、3.830,P<0.05)。肿胀组吸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2.20(0.00,6.60)与非肿胀组呼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6.67(5.23,8.70)存在重叠。结论吸气相下CTA扫描能够准确显示血液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的狭窄位置和程度,可避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假阳性,对诊断左无名静脉狭窄引起的血液透析通路相关肿胀手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门控成像技术 CT血管造影 血液透析滤过
下载PDF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对肺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畅 左晨 +3 位作者 许水妹 王晓阳 陈振 付丽媛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6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与团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成像中对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诊治的80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而行CTPA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以...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与团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成像中对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诊治的80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而行CTPA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以下3组:采用对比剂团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且监测位置设于肺动脉的肺动脉组(30例,对比剂优维显370 mgI/ml,用量为40 ml)、监测位置设于上腔静脉的上腔静脉组(24例,对比剂用量为40 ml)和采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的测试技术组(26例,小剂量测试团注对比剂15 ml,注射对比剂25 ml),3组其他扫描参数均相同。由2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对所得的CTPA影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主观评分,对比3组横断面图像测量的肺动脉干、肺静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结果:80例患者中76例患者肺动脉干及>3级肺动脉分支均显影,静脉污染在可接受水平,达到诊断要求。3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16,P<0.05)。3组肺动脉干平均CT值均>250 HU,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腔静脉组和测试技术组的肺静脉平均CT值均低于肺动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75,t=12.687;P<0.05);测试技术组的上腔静脉平均CT值低于肺动脉组和上腔静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9.394,t=20.290;P<0.05)。结论: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相对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可精确获得对比剂在肺动脉的峰值时间,所得到的肺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 肺栓塞 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 对比剂团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固定窗宽窗位辅助触发技术在颅脑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5
作者 钟燕芳 胡旻雷 +3 位作者 王佳 王延春 张敏华 吴良 《中国乡村医药》 2020年第10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固定窗宽窗位辅助触发技术在颅脑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行颅脑CTA检查的患者80例,按手动触发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固定窗宽窗位辅助手动触发技术)与B组(采用经验目测法手... 目的观察固定窗宽窗位辅助触发技术在颅脑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嘉兴市第一医院行颅脑CTA检查的患者80例,按手动触发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固定窗宽窗位辅助手动触发技术)与B组(采用经验目测法手动触发)各40例。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的强化CT值。结果A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强化CT值明显大于B组,图像评分优于B组。结论固定窗宽窗位辅助触发技术能有效提高触发时间的准确性,提高CTA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 CT血管造影 固定窗宽窗位 触发技术 目测手动触发
下载PDF
透视触发技术在椎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华勇 王冬女 朱卫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292-293,共2页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CE-MRA)利用对比剂造成血管组织间的对比进行血管成像,因其具有简便易行、图像清晰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透视触发技术
下载PDF
透视触发技术在椎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华勇 王冬女 朱卫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1期1725-1727,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透视触发技术 对比剂
下载PDF
影响腹部CT血管成像团注追踪触发时间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明月 刘义军 +3 位作者 张子敬 魏巍 李贝贝 王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1-775,共5页
目的探讨腹部CT血管成像(CTA)中影响对比剂到达阈值时间的相关因素,实现个体化腹部CTA扫描延迟时间,减少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腹部CTA检查的310例患者,记录性别(男1女2)... 目的探讨腹部CT血管成像(CTA)中影响对比剂到达阈值时间的相关因素,实现个体化腹部CTA扫描延迟时间,减少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腹部CTA检查的310例患者,记录性别(男1女2)、年龄、身高、体重、腰围。监测序列采用实时血流检测自动触发技术,触发阈值180 Hu,设置肝门水平腹主动脉作为监测层面,从对比剂注射开始,延迟10 s进行监测,每间隔1 s监测扫描一次,记录每位患者的自动触发所需时间(10 s+监测时间)及辐射剂量。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200例和B组110例,A组触发时间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辐射剂量采用相关性检验、多重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获得腹部CTA对比剂延迟时间计算公式。应用A组获得的公式计算B组触发时间,比较B组实际时间与计算时间的差异。结果A组自动触发时间14~30 s,平均(20.97±3.60)s。触发时间与性别呈负相关(r=-0.555,P<0.05),与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及辐射剂量呈正相关(r=0.208、0.578、0.602、0.485、0.997,均P<0.05)。自动触发时间=-7.479-1.819×性别+0.055×年龄+0.098×身高+0.061×体重+0.075×腰围(R^(2)=0.511,P<0.05)。B组自动触发时间14~31 s,平均(21.15±3.37)s,与公式计算时间(20.92±2.6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2,P>0.05)。结论采用定量定速对比剂注射方案行腹部CTA时,自动触发所需时间受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影响,其中性别、身高和体重是主要影响因素,可根据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个体化设置触发扫描的延迟时间,减少监测次数和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造影 团注追踪技术 自动触发时间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追踪触发技术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献峰 朱斌 +3 位作者 周正扬 宋维通 窦鑫 胡安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注射速率为3.5ml/s。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仿真内镜三种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神经外科医生评价,分析其部位、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70例患者中,58例患者共发现65个动脉瘤,漏诊2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6例,基底动脉6例,小脑上动脉1例,小脑下后动脉1例。瘤体直径平均约6.88mm,最大14.3mm,最小2.0mm,与DSA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3D图像显示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结论:3D-MSCTA可方便、敏感检出颅内动脉瘤,采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团注触发技术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行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对检出率及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霞 刘小红 +2 位作者 郭欣 刘传金 郑磊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835-837,共3页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对检出率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法纳入8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起始时间2016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对检出率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法纳入8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起始时间2016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探讨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不同部位脑血管瘤的检出率以及图像质量。结果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MSCTA检出76个动脉瘤,检验结果阴性患者4例,检出率为95.00%。M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瘤颈最大径、脑动脉瘤最大径数据相似(P>0.05)。瘤体形态检测结果显示,MSCTA检查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似(P>0.05),瘤壁血栓伴钙化检测结果中,MSCTA检查的最大密度投影数据明显低于DSA检查结果,而容积重建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检出率较高,能较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和结构等相关诊断数据,为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可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触发技术 检出率 成像质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11
作者 贾玉柱 李嘉鹏 杨光钊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第22期117-118,共2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及触发阈值的设定。方法将120例两种不同颅内动脉成像方法分成4组,所得数据采用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和薄层3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经过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及触发阈值的设定。方法将120例两种不同颅内动脉成像方法分成4组,所得数据采用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和薄层3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经过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结果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较单纯时间设定扫描方式效果较好。结论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有助于提高颅内动脉成像质量。阈值为75HU触发扫描图像质量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追踪触发技术 CT动脉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丙泊酚与咪唑安定用于脑血管造影的效果比较
12
作者 廖锡强 黄锦联 程树来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年第21期35-37,共3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咪唑安定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监测下的麻醉处理(MAC)效果。方法:30例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丙泊酚组)15例和B组(咪唑安定组)15例,两组患者术前均静注芬太尼1μg/kg,A组静注丙泊酚1mg/kg诱导后泵注25~50...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咪唑安定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监测下的麻醉处理(MAC)效果。方法:30例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丙泊酚组)15例和B组(咪唑安定组)15例,两组患者术前均静注芬太尼1μg/kg,A组静注丙泊酚1mg/kg诱导后泵注25~50μg·kg^-1·min^-1维持,B组静注咪唑安定0.05mg/kg诱导后泵入1~2μg·kg^-1·min^-1维持。采用改良Ramsay法进行评分,Ⅱ~Ⅴ分认为是适当MAC效果。结果:术中两组患者均达到满意MAC效果。A组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早于B组(P<0.01)。两组患者均有显著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A组较B组明显(P<0.01)。结论:采用丙泊酚或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均有良好MAC麻醉效果,丙泊酚有起效快及苏醒快的优点,而咪唑安定有呼吸循环抑制较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咪唑安定 血管造影 麻醉药物 MAC 呼吸循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SA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肺血管介入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3
作者 吴仕波 江森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第1期1-3,共3页
现代介入呼吸病学诊疗涵盖经气道、经皮经胸壁及经肺血管等路径的介入技术。伴随介入理念和介入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肺血管介入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日益丰富和成熟,并与其他路径的介入技术相互融合、彼此协同。当前,肺... 现代介入呼吸病学诊疗涵盖经气道、经皮经胸壁及经肺血管等路径的介入技术。伴随介入理念和介入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肺血管介入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日益丰富和成熟,并与其他路径的介入技术相互融合、彼此协同。当前,肺血管介入在诊断方面的应用包括右心导管术及肺动脉造影等检查,主要涉及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在治疗方面的应用可分为病理性血管栓塞及血管开通术。其中,咯血和肺动静脉瘘等血管畸形是应用血管栓塞术治疗的代表性疾病。急慢性肺栓塞、肺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可通过血管开通术实现理想的疗效。现就呼吸系统疾病中常用的几种血管介入技术做以下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 呼吸系统疾病 介入技术 肺动脉造影 慢性肺栓塞 血管 肺动脉高压 血管畸形
下载PDF
磁共振REACT技术在下肢大隐静脉曲张诊断中的价值
14
作者 何勤义 蒋天荣 高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8期1402-1407,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无对比剂和心电、呼吸门控触发的血管造影(REACT)技术在下肢大隐静脉曲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本院收治的22例(共31段静脉)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完成磁共振REACT、彩超和下肢... 目的:探讨磁共振无对比剂和心电、呼吸门控触发的血管造影(REACT)技术在下肢大隐静脉曲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本院收治的22例(共31段静脉)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完成磁共振REACT、彩超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以下肢静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结果:经诊断,下肢静脉造影诊断出局部深静脉栓塞1例,深静脉血栓后遗症2例,单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7例,深静脉正常12例,磁共振REACT及彩超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磁共振REACT及彩超均诊断出下肢静脉曲张为右侧曲张4例,左侧曲张2例,双侧曲张16例;磁共振REACT诊断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图像质量信噪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分别为(346.14±47.46)和(159.23±36.39),其诊断敏感度、准确率均较高,且磁共振REACT诊断下肢大隐静脉与下肢静脉造影诊断的kappa值为0.761,一致性较高。结论:磁共振REACT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断能直观显示两侧髂静脉及以下静脉分支全貌,获得静脉形态结构变化的高质量图像,相较于彩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无对比剂和心电 呼吸门控触发的血管造影技术 下肢静脉曲张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自由呼吸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
15
作者 郭隽 李钊 刘大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8期1351-1355,共5页
目的探讨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冠状动脉CTA减少对比剂用量的方案分析。方法选取拟诊冠心病患者159例,A组53例,屏气,注射时间10 s,阈值100 HU,5.9 s触发;B组51例,自由呼吸,注射时间10 s,阈值250 HU,1.1 s触发;C组55例,自由呼吸,注射时... 目的探讨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行冠状动脉CTA减少对比剂用量的方案分析。方法选取拟诊冠心病患者159例,A组53例,屏气,注射时间10 s,阈值100 HU,5.9 s触发;B组51例,自由呼吸,注射时间10 s,阈值250 HU,1.1 s触发;C组55例,自由呼吸,注射时间8 s,阈值250 HU,1.1 s触发。按26.25 mgI/kg/s注射对比剂。比较三组主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主观评分、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并测量右心房、右心室CT值,作为评价对比剂利用率。结果A、B、C三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主动脉CT值、噪声水平(SD)、信噪比(SNR)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用量A、B、C组分别为:(47.38±8.39)ml、(47.49±8.67)ml、(38.64±6.99)ml,C组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右心房、右心室CT值均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间比较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呼吸模式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采用高阈值、快速触发技术,能够减少对比剂用量,并具有适中的冠状动脉强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自由呼吸 快速触发技术 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血管造影致血管栓塞4例报道
16
作者 黄载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1年第2期118-118,共1页
关键词 血管栓塞 血管造影 SELDINGER技术 血管系统疾病 消化道大出血 诊断和治疗 血管穿刺 恶性肿瘤 不同部位 插管造影 不同程度 呼吸 并发症
下载PDF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改善肺动脉
17
作者 李昌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205-208,共4页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PTDC)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BT)在改善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效果。方法 收集到我院就诊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若干例,基于特定时间段内(2021年10月-2022年5月)对其进行选取(60例),均行CTPA检查,按照随机...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PTDC)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BT)在改善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效果。方法 收集到我院就诊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若干例,基于特定时间段内(2021年10月-2022年5月)对其进行选取(60例),均行CTPA检查,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30例)。其中30例选择BT,作为对照组,另30例选择PTDC,作为观察组,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成像质量。结果 观察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静脉、上腔静脉增强后C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BT改善CTPA效果相比,采用PTDC可获得对比剂在肺动脉更为精确获的峰值时间,提高肺动脉成像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PTDC) 智能跟踪触发技术(BT) 增强CT值
下载PDF
固定窗宽窗位辅助触发技术应用在颅脑CT血管造影中的效果探讨
18
作者 李攀 翟敏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41-44,共4页
对固定窗宽窗位辅助触发技术应用在颅脑CT血管造影中的效果实施深入性的探究。方法 本次研究之中回顾以及分析了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于本院当中进行了颅脑CT血管造影的240例患者的所有治疗资料,依据患者所实施的手动处触发方式的... 对固定窗宽窗位辅助触发技术应用在颅脑CT血管造影中的效果实施深入性的探究。方法 本次研究之中回顾以及分析了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于本院当中进行了颅脑CT血管造影的240例患者的所有治疗资料,依据患者所实施的手动处触发方式的不同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了对比组(n=120)和观察组(n=120)。对比组运用经验目测手法触发的方法,观察组运用固定窗宽窗位辅助技术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强化CT值和图像质量情况实施对比。结果 对比组的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强化CT值显著比观察组中患者更低,P<0.05说明数据在进行对比后有统计学上意义。观察组内患者的图像质量情况显著优于对比组内患者,P<0.05说明数据在进行对比后有统计学上意义。结论 在实施颅脑CT血管造影期间,采取固定窗宽窗位辅助触发技术能够对触发时间的准确度进行提升,对CTA的图像质量进行提升,值得在临床内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窗宽窗位辅助触发技术 应用 颅脑CT血管造影 效果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优化 被引量:24
19
作者 于明川 张滨 +4 位作者 刘辉 李海波 高跃雪 樊文鑫 尚存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89-1391,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最佳扫描技术。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最佳扫描技术。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显节省造影剂用量,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后者清楚,与CTP结合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患者血供状况。结论CTP-CTA联合扫描技术对受检者的循环状况能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能体现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团注追踪触发技术 头颈血管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扫描技术优化的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春榆 周玉祥 +2 位作者 蓝博文 饶红萍 李丽红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6期925-928,共4页
目的:比较对比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和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强化效果,探讨64排螺旋CT在成像中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案。材料与方法:在两种技术模式下完成237例冠状动脉CTA成像扫描检查,通过图像分析组间主、肺动... 目的:比较对比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和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强化效果,探讨64排螺旋CT在成像中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案。材料与方法:在两种技术模式下完成237例冠状动脉CTA成像扫描检查,通过图像分析组间主、肺动脉CT密度差异、最佳对比剂符合率和后续血管重建成功率,分析评价两种扫描技术的显像质量差异。A组106例采用对比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模式,B组131例采用对比剂小剂量峰值测试(时间密度曲线)扫描模式。结果:A、B组间测得主动脉根部、肺动脉对比剂浓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8/p=0.015(p<0.05);其中B组最佳对比剂符合率和后续血管成功率均高于A组,分别达到94.3%和98.5%。结论:使用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模式可以根据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延迟触发扫描中寻求最佳的对比剂浓度,优化冠状动脉CTA成像强化效果和后续血管重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 技术优化 实时监控触发技术 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