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载性命论的新架构及学术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林乐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6-102,共7页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性善"论和"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建构了自成系统的性命论。张载认为,性有本有末,本即"天地之性",末即"气质之性",不能本末...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性善"论和"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建构了自成系统的性命论。张载认为,性有本有末,本即"天地之性",末即"气质之性",不能本末倒置。他最早划分"德命"与"气命",强调以"德命"驾驭"气命"。张载还认为,"天地之性"对应于"德命",而"气质之性"则对应于"气命"。他进而认为,"成性"与"至命"的目标也是对应的,"成性"必以"天地之性"而不以"气质之性"为根据,"至命"必以"德命"而不以"气命"为目标。在此方向引导下,"成性"工夫与"至命"工夫各有其特色。张载性命论的价值在于,强调以"道德性命"驾驭人生方向,以先"穷理"后"尽性"的工夫实践提升自我,让生命不断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命论 性有本末 分德气 成性
下载PDF
从公天下到“王命论”——论两汉之际儒生政治理念的变迁 被引量:4
2
作者 曲利丽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117,共7页
儒生阶层在西汉元成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发起了复古改制运动,但空有理想主义的激情,不能解决历史症结。复古改制失败后,儒生们依据公天下政治理念,捧出王莽来改造现实,却又造成了更大的历史劫难。面对惨败,儒生们不能够反思自身的理想主义... 儒生阶层在西汉元成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发起了复古改制运动,但空有理想主义的激情,不能解决历史症结。复古改制失败后,儒生们依据公天下政治理念,捧出王莽来改造现实,却又造成了更大的历史劫难。面对惨败,儒生们不能够反思自身的理想主义,反而走向了"王命论",认为天下应为刘氏一家所有。儒生再没有勇气讨论"禅让"等公天下的理念了,此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大变局。"王命论"在后汉变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导致后汉学术走向平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之际 儒生 政治理念 道德理想主义 命论
下载PDF
张载命论三题 被引量:2
3
作者 林乐昌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69-74,共6页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为儒家建构了新的命论。我们可以把张载命论梳理为三个相关的论题:第一个论题是张载对儒家命论的贡献,第二个论题是张载命论的特色,...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为儒家建构了新的命论。我们可以把张载命论梳理为三个相关的论题:第一个论题是张载对儒家命论的贡献,第二个论题是张载命论的特色,第三个论题是张载"至命"工夫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命论 分德气” “德胜其气” “至”工夫
下载PDF
孟子正命论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魏义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22-25,29,共5页
孟子虽然信守天命论,但在天命中加入了人意的成份,在宣称人的命运由上天注定的同时,断言人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避免意外的变故而达到寿终而正寝。这不仅体现了孟子与孔子对天命的不同理解,而且与尽心知性知天一起构成了孟子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虽然信守天命论,但在天命中加入了人意的成份,在宣称人的命运由上天注定的同时,断言人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避免意外的变故而达到寿终而正寝。这不仅体现了孟子与孔子对天命的不同理解,而且与尽心知性知天一起构成了孟子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命论 人意
下载PDF
略论王安石的性情命论 被引量:8
5
作者 井泽耕一 李寅生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11,共5页
性情命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宋代的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思想家的视点,对性情命论做了一番深入的考察。王安石的观点较为独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个人的深刻见解。这种观点在后世的哲学思想发展中,影响... 性情命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宋代的王安石以一位政治家、思想家的视点,对性情命论做了一番深入的考察。王安石的观点较为独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个人的深刻见解。这种观点在后世的哲学思想发展中,影响极大,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性情命论 性善论 性恶论 哲学思想 《性情篇》 《性论篇》
下载PDF
下贯上通:《中庸》性命论 被引量:3
6
作者 任蜜林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48,共9页
对于《中庸》的成书与作者,一些学者认为其包含两个部分,来自不同的作者。从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来看,《中庸》都是一部思想体系完整的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中庸》首先论述"性"之根源出自"天"。"天命"... 对于《中庸》的成书与作者,一些学者认为其包含两个部分,来自不同的作者。从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来看,《中庸》都是一部思想体系完整的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中庸》首先论述"性"之根源出自"天"。"天命"下贯到人类与万物之上的"性"表现为"中"。这种作为天下大本的"中"发而中节的状态称作"和"。这种"中和"运用到具体事情上就表现为"中庸"。在《中庸》看来,这种作为"性"之根源的"天"的具体内容即是"诚"。"诚"下贯到人类与万物之上就是"性"。而只有人类能通过"尽性"的方式达至"诚"。可以看出,《中庸》既有天道下贯的过程,又有人道上通的过程,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工夫论,其思想体系相当完备,不容割裂为二。从文章结构来看,所谓的《中庸》上下部分并非截然不同,二者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下载PDF
孟庄命论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绍燕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4-51,共8页
“命”是孟子哲学和庄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孟子从传统的天命论出发,将命规定为“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庄子从道论出发,将命规定为“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其共性在于“命”对于人和物来说都是一种不可知晓、又不能把握的... “命”是孟子哲学和庄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孟子从传统的天命论出发,将命规定为“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庄子从道论出发,将命规定为“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其共性在于“命”对于人和物来说都是一种不可知晓、又不能把握的必然性。孟子以其自我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对人格精神的高扬,实现了对“命”的超越。庄子则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和无待的逍遥之游实现了对“命”的超越。两者的致思趣向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修养 逍遥游
下载PDF
论清华简与先秦时期的命论 被引量:1
8
作者 袁青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1-59,共9页
清华简《命训》的命论与殷商以来的天命思想以及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先秦儒家命论也有相似之处,但《命训》的命论最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这与儒家命论有根本差别。《心是谓中》的命论与前诸子时期“命定义”之“命”有相似之处... 清华简《命训》的命论与殷商以来的天命思想以及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先秦儒家命论也有相似之处,但《命训》的命论最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这与儒家命论有根本差别。《心是谓中》的命论与前诸子时期“命定义”之“命”有相似之处,与儒家命论也是类似的,但其“身命”并不涉及道德观念,而儒家注重的就是道德观念。墨家的“非命”论否定了《命训》和《心是谓中》中的“大命”和“天命”,而肯定了“小命”和“身命”。《治邦之道》否定了关于治国方面的命定论,是对西周末年以来质疑神权政治思想的直接继承,这与孔孟的命论有所距离,而与荀子思想有相似之处,与墨家的“非命”论和黄老学、法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庄子的顺命观则与三者均不同。这三篇文献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人可以改变命,体现了战国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训》 《心是谓中》 《治邦之道》 命论
下载PDF
朱熹命论思想探析
9
作者 王艳 石磊 《嘉应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34-37,共4页
朱熹的命论思想与其理气学说相联系,朱熹认为理是一而气有万,理纯粹而气驳杂,由秉气的状况决定了人的命运的差异。气禀之不同不仅直接决定人的贵贱贫富寿夭等,同时也影响到对性、理的障蔽实现状况,由此产生出气命、理命、正命、性命等... 朱熹的命论思想与其理气学说相联系,朱熹认为理是一而气有万,理纯粹而气驳杂,由秉气的状况决定了人的命运的差异。气禀之不同不仅直接决定人的贵贱贫富寿夭等,同时也影响到对性、理的障蔽实现状况,由此产生出气命、理命、正命、性命等命论的主要内容。朱熹命论的主旨在于通过修身养性、变化气质复返性理、回归正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命论 理气
下载PDF
墨子非命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
作者 王烨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79-80,共2页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非命"思想和"自强"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墨子"非革命"的思想,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墨子 命论 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从天命到命运:王安石命论之演进
11
作者 胡金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4-39,共6页
王安石的命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天命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性与命的看法;第二个阶段是对第一个阶段性命论的深化,具体阐述如何才能做到天人之道相合,从而达到"通乎命"或"正命"的状态;... 王安石的命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天命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性与命的看法;第二个阶段是对第一个阶段性命论的深化,具体阐述如何才能做到天人之道相合,从而达到"通乎命"或"正命"的状态;第三个阶段是从命既有天命又有命运的含义提出了"莫非命矣"的看法,主张要实现对命的自我超越,进而将全副的精力用于人事。所以,王安石命论总的倾向是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而绝非学界所认为的其命论带有消极悲观的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人事
下载PDF
王充的性、命论
12
作者 李耀南 《青海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王充 定论 人性论 元气论
下载PDF
庄子之命论:个体生命的安顿
13
作者 惠红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8期37-38,45,共3页
与儒家、墨家的命学观相对照,阐述了庄子对命的态度和他所提出的个体安顿生命的方法。庄子知命之无可奈何,选择了放弃世界,放弃对于自身以外的追求,以一种恬然达观的当然也是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对待命。事实上,庄子是以消除问题的方式来... 与儒家、墨家的命学观相对照,阐述了庄子对命的态度和他所提出的个体安顿生命的方法。庄子知命之无可奈何,选择了放弃世界,放弃对于自身以外的追求,以一种恬然达观的当然也是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对待命。事实上,庄子是以消除问题的方式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他得出的答案,或许只能作为以超越的眼光来看待和思考我们自身所处世界的一种态度与方法,而不能作为我们度过整个生命所需要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自由 的安顿
下载PDF
生各有命抑或命有可为——析《太平经》中的命论思想
14
作者 张辉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3期36-37,55,共3页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命论思想,既讲了"生各有命",又讲了"命有可为"的两种生命观,这两种生命观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张力,但是,经文中提出了"承负"说,以"承负&...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命论思想,既讲了"生各有命",又讲了"命有可为"的两种生命观,这两种生命观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张力,但是,经文中提出了"承负"说,以"承负"说为中介,把二者联系起来糅合在一起,消解了二者之间的张力,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命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生各有 有可为 承负
下载PDF
张载对汉儒性命论的反省与建构
15
作者 孙德仁 《人文论丛》 2022年第1期125-132,共8页
性命论是中晚唐以来儒家士大夫普遍关注的问题。张载对汉儒性命论的反省与建构,则促成北宋初期儒家性命论的转进。汉儒因宇宙生化言性命而改变性命内在关系,走向归性于命的命定论。张载则以“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的进路纠偏其弊:一方面... 性命论是中晚唐以来儒家士大夫普遍关注的问题。张载对汉儒性命论的反省与建构,则促成北宋初期儒家性命论的转进。汉儒因宇宙生化言性命而改变性命内在关系,走向归性于命的命定论。张载则以“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的进路纠偏其弊:一方面强调性对气(命)的超越与主宰,即性通乎气之外而不为气禀所拘;另一方面又不否弃命的作用,即所命虽行乎气之内而有吉凶,但能通乎气而达致性,实现以性正命。所以,张载性命论超越而内在的“合两”架构,既在性命于德中扭转汉儒性命于气的命定论,又在以性正命中奠定理学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基本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命论 汉唐儒学 于气 于德 以性正
下载PDF
魏源君子造命论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正明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2期31-34,共4页
魏源君子造命论初探张正明魏源认为,命是由天、地、人、事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由于人们的认识和道德修养不同,对待命运的态度和作为也会各不相同。这正如他在《默觚·学篇四》中所写的那样:“吾读国风始《二南》终《崩》,而... 魏源君子造命论初探张正明魏源认为,命是由天、地、人、事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由于人们的认识和道德修养不同,对待命运的态度和作为也会各不相同。这正如他在《默觚·学篇四》中所写的那样:“吾读国风始《二南》终《崩》,而知圣人治情之政焉,读大、小雅,文王、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中国近代 圣人 安身立 道德修养 生而知之 运之说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人之心
下载PDF
命与知命:先秦儒家命论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乙小康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8-114,160,共8页
殷周鼎革,促使人们对君权天授、不可更改的传统天命观念进行反思,"以德配位"成为统治阶级乃至整个社会所认同的天命观念。春秋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正是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命"的意涵,在"天命"落实... 殷周鼎革,促使人们对君权天授、不可更改的传统天命观念进行反思,"以德配位"成为统治阶级乃至整个社会所认同的天命观念。春秋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正是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命"的意涵,在"天命"落实到人"命"的过程中,用德性消解天的绝对意志所给予个体命运的限定性,从而彰显出人的道德行为的意义。而作为受命主体的个人,将"知命"建立在个体积极的道德实践中,在自我德行的完善里实现对"命"的把握,从而超越对现实的利益得失以及寿命祸夭的恐惧。此外,先秦儒家还将这种知命的道德实践过程与君子这一人格相结合,树立了儒家君子对待"天命"责任、个人"义命"的基本人生态度,丰富了君子的价值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 儒家
下载PDF
论王艮的造命论思想及其实践
18
作者 王霞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5-49,共5页
王艮的"造命论"思想在其哲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他认为人是"至尊至贵"的"万物之主",可以发挥人作为良知主体的自觉意识,通过"性能易命"来改造自身的命运,以"以先知觉后知"来改造他... 王艮的"造命论"思想在其哲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他认为人是"至尊至贵"的"万物之主",可以发挥人作为良知主体的自觉意识,通过"性能易命"来改造自身的命运,以"以先知觉后知"来改造他人的命运。王艮终生以"布衣倡道"的行为正是其"造命论"思想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易 布衣倡道
下载PDF
中国哲学视域中命论的五重面向
19
作者 戴兆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48,共9页
“命”是中国哲学视域中的重要范畴。从分析的角度看,中国哲学讨论的命有五重面向,即身命、慧命、德命、福命、寿命。五者相因相成,相持相长,相得益彰。身命当取自然之道,可得身命之圆成;慧命当取智慧之道,可植慧命之根成;德命当取践行... “命”是中国哲学视域中的重要范畴。从分析的角度看,中国哲学讨论的命有五重面向,即身命、慧命、德命、福命、寿命。五者相因相成,相持相长,相得益彰。身命当取自然之道,可得身命之圆成;慧命当取智慧之道,可植慧命之根成;德命当取践行之道,可获德命之善成;福命当取配享之道,可有福命之养成;寿命当取相续之道,可续寿命之天成。这一讨论不仅有助于祛除传统哲学中的宿命论弊端,而且对于探索达成人类共同命运的路径也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
下载PDF
张载对儒家命论的发展
20
作者 高贵朋 《社科纵横》 2021年第4期83-87,共5页
孔子"命论"中包含"天命"与"运命"两个因素,天命源于道德之天,运命源于主宰之天。孔子高扬天命的同时,对运命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孟子则以道德善性统摄了运命。张载既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恢复了天命的... 孔子"命论"中包含"天命"与"运命"两个因素,天命源于道德之天,运命源于主宰之天。孔子高扬天命的同时,对运命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孟子则以道德善性统摄了运命。张载既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恢复了天命的道德意涵,又继承了孟子以道德善性统摄运命的理路,而且还从天道本体的角度为这一理路确立了保障,纠正了汉唐儒学将人生依附于主宰之天的弊病,将儒家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本体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