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SAHS患者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后咀嚼肌肌电活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晓宇 余哲 赵颖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OSAHS患者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对咀嚼肌肌电活性的初期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7例使用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的OSAHS患者,分别在戴用前和戴用1周后利用Bio-EMGⅢ肌电图仪记录在息止位、最大紧咬位时颞肌前束、咬肌的表面肌电图,对比... 目的:探讨OSAHS患者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对咀嚼肌肌电活性的初期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7例使用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的OSAHS患者,分别在戴用前和戴用1周后利用Bio-EMGⅢ肌电图仪记录在息止位、最大紧咬位时颞肌前束、咬肌的表面肌电图,对比分析左、右侧同名肌肉的不对称指数,以及颞肌前束/咬肌的活动指数在戴用前后的变化。结果: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后在息止位和最大紧咬位:1)各组肌肉肌电幅值均未见明显变化;2)各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均未见明显变化;3)颞肌前束/咬肌的活动指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OSAHS患者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1周后出现了颞肌前束相对咬肌肌电活动强度增加的变化,应对其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AHS 下颌前移矫治器 咀嚼肌肌电活性
下载PDF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重度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咀嚼肌肌电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何惠宇 张富强 阿达来提.阿合买提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重度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微机 - EMG处理系统 ,对 10例患者修复前、修复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咀嚼肌肌电积分值、咀嚼肌功率谱的定量分析。 结果 :重度牙周病... 目的 :探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重度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微机 - EMG处理系统 ,对 10例患者修复前、修复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咀嚼肌肌电积分值、咀嚼肌功率谱的定量分析。 结果 :重度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的颞肌、嚼肌肌电积分值随义齿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 ;两侧颞肌、嚼肌肌电积分值在修复前差值较大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义齿修复后 ,两侧颞肌、嚼肌的肌电积分值随义齿使用时间延长 ,渐趋平衡。 结论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能提高咀嚼肌肌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 重度牙周病 牙列缺损 咀嚼肌肌电积分值
下载PDF
安氏Ⅱ~2错患者颞下颌关节振动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余哲 王晓宇 赵颖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9期845-848,共4页
目的:研究安氏Ⅱ2错患者颞下颌关节振动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方法:运用JVA关节振动分析仪记录安氏Ⅱ2错患者与个别正常者颞下颌关节振动能量并进行比较;运用表面肌电测量仪EMGⅢ记录安氏Ⅱ2错患者与个别正常者的咀嚼肌在下... 目的:研究安氏Ⅱ2错患者颞下颌关节振动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方法:运用JVA关节振动分析仪记录安氏Ⅱ2错患者与个别正常者颞下颌关节振动能量并进行比较;运用表面肌电测量仪EMGⅢ记录安氏Ⅱ2错患者与个别正常者的咀嚼肌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吞咽时的肌电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Ⅱ2错患者左侧关节振动总能量以及左侧关节小于300Hz的振动能量高于个别正常者,其它振动能量与个别正常者没有显著差异。安氏Ⅱ2错患者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左侧颞肌前束肌电幅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肌肉没有明显差异;其他功能状态下各组肌肉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安氏Ⅱ2错患者的颞下颌关节振动以及咀嚼肌肌电幅值与正常个别者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2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振动分析仪 咀嚼肌肌电活性
下载PDF
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史滨伟 张瑞 +1 位作者 王珊珊 宋红权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6期97-99,共3页
目的临床分析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例无牙颌患者,选择常规方法进行垂直距离确定,选择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作为基准位,每间隔0.5 mm,确定13个垂直距离。结果经过分析后得知,无牙颌患者的垂直距... 目的临床分析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例无牙颌患者,选择常规方法进行垂直距离确定,选择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作为基准位,每间隔0.5 mm,确定13个垂直距离。结果经过分析后得知,无牙颌患者的垂直距离、咬合力呈正相关性,标准化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值和垂直距离呈负相关性。结论针对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越大,最大咬合力就越大,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不是最大咬合力产生区域。随着垂直距离逐渐增加,咬肌活动显著下降,颞肌前束肌电活动没有咬肌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肌电 咬合力关系 垂直距离
下载PDF
单侧下颌骨发育过度畸形咀嚼肌肌电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高益呜 邱蔚六 +2 位作者 叶少波 唐友盛 沈国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 :研究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下颌骨附丽肌的功能状况 ,探讨该类畸形与咀嚼肌肌电活性的关系。方法 :以 10例成年单侧下颌骨过度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肌电图仪测试双侧颞肌、咬肌、二腹肌在功能活动时的肌电变... 目的 :研究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下颌骨附丽肌的功能状况 ,探讨该类畸形与咀嚼肌肌电活性的关系。方法 :以 10例成年单侧下颌骨过度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肌电图仪测试双侧颞肌、咬肌、二腹肌在功能活动时的肌电变化 ,进行该类患者双侧咀嚼肌肌电活性比较 ;并以 10例正常下颌骨双侧咀嚼肌肌电活性作为对照。结果 :在单侧下颌骨发育过度性不对称畸形患者中 ,双侧咀嚼肌的肌电活性具有显著差异 ,其双侧肌电活性的差值与正常对照组也有显著差异。患侧的咬肌肌电活性明显弱于健侧 ,颞肌在紧咬牙时显示出与咬肌同样的特征 ,二腹肌的肌电活性则在患侧较健侧强。结论 :下颌骨过长时其附丽肌的肌电活性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发育过度畸形 咀嚼肌肌电活性 研究
下载PDF
舌肌功能训练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的效果
6
作者 张丽英 孙志文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1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舌肌功能训练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66例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固定矫... 目的:观察舌肌功能训练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66例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舌肌功能训练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咀嚼肌肌电指标(咬肌、颞肌、二腹肌募集电位)水平、咀嚼功能[Karaduman咀嚼行为量表(KCPS)]评分和牙周指标(菌斑指数、软垢指数)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30/33),高于对照组的69.7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咬肌、颞肌、二腹肌募集电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KCP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菌斑指数、软垢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肌功能训练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早期牙源性错牙合畸形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咀嚼肌肌电指标水平,降低咀嚼功能评分和牙周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固定矫治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训练 固定矫治器 牙源性错牙合畸形 咀嚼肌肌电指标 咀嚼功能 牙周指标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颌术后咀嚼肌功能及力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谢贤聚 白玉兴 +1 位作者 幸丹 王红梅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4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联合应用肌电图仪与咬合分析仪评价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术后的肌肉及咬合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Ⅲ类正颌手术患者及15例正常患者,病例组在正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进行BiopakⅡ肌电图仪与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同步测量... 目的联合应用肌电图仪与咬合分析仪评价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术后的肌肉及咬合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Ⅲ类正颌手术患者及15例正常患者,病例组在正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进行BiopakⅡ肌电图仪与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同步测量,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除息止位外,术后6个月组肌电电位及总力显著高于3个月组(P<0.05);术后1年组功能运动时主要活动肌肉的肌电电位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组(P<0.05),正常组主要活动肌肉的肌电电位和总力显著高于术后1年组(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手术后1年中,肌肉及咬合功能逐渐增强,但变化不完全同步,且都不能达到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 正颌手术 咀嚼肌肌电 咬合力
下载PDF
下颌运动轨迹描计法确定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准确性评价
8
作者 佘文珺 谢俊良 焦婷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目的:采用咀嚼肌表面肌电检测及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扫描评价下颌运动轨迹描计法确定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择8例牙列缺失患者,分别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计法和传统颌位记录法确定上下颌位关系,然后制作相应[牙合]托。进行闭... 目的:采用咀嚼肌表面肌电检测及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扫描评价下颌运动轨迹描计法确定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择8例牙列缺失患者,分别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计法和传统颌位记录法确定上下颌位关系,然后制作相应[牙合]托。进行闭口位左右侧颞肌前束及咬肌表面肌电测试及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扫描,记录峰值电位,计算不对称指数,分析关节盘与髁突的位置关系,测量TMJ关节间隙,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运动轨迹描计组与传统颌位记录组间左右颞肌前束及咬肌峰值电位无显著差异(P>0.05),2组间总体不对称指数、咬肌不对称指数及颞肌不对称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左右侧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无显著差异(P>0.05);颞下颌关节盘-突关系正常,符合正常生理位置关系。结论:下颌运动轨迹描计法能准确记录无牙颌患者的颌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运动轨迹 无牙颌 颌位记录 咀嚼表面 颞下颌关节 磁共振扫描
下载PDF
不同类型咬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穆荣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7期69-71,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咬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松弛型咬合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咬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松弛型咬合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紧咬状态下咀嚼肌[左侧咬肌(LMM)、右侧咬肌(RMM)、左侧颞肌前束(LTA)、右侧颞肌前束(RTA)]肌电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LMM、RMM、LTA、RTA肌电值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静息状态下LMM、RMM、LTA、RTA肌电值分别为(1.35±0.15)、(1.25±0.12)、(2.25±0.30)、(2.13±0.22)μV,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8±0.25)、(1.90±0.25)、(2.91±0.35)、(2.80±0.39)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紧咬状态下LMM、RMM、LTA、RTA肌电值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行松弛型咬合板治疗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肌紧张情况,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松弛型咬合板 稳定型咬合板 咀嚼肌肌电
下载PDF
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RPD修复前后下颌运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曼拉 杨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为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RPD)疗效评价寻找一种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患者有无RPD修复史分为Ⅰ、Ⅱ2组,Ⅰ组患者从未行RPD修复.采用SAM下颌运动轨迹仪和肌电仪同步检测RPD修复前后患者下颌运动轨迹,双侧咬肌及颞肌前... 目的为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RPD)疗效评价寻找一种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患者有无RPD修复史分为Ⅰ、Ⅱ2组,Ⅰ组患者从未行RPD修复.采用SAM下颌运动轨迹仪和肌电仪同步检测RPD修复前后患者下颌运动轨迹,双侧咬肌及颞肌前束表面肌电;分光光度计检测患者咀嚼效率.结果 RPD修复6月后:(1)患者咀嚼环形态规整,幅度增大,Ⅰ组冠状面咀嚼环宽度由(0.73±0.34)mm增至(2.58±1.01)mm(P<0.05);(2)下颌边缘运动时,轨迹规律性提高,Ⅱ组最大开口轨迹范围由(31.51±6.37)mm增至(61.95±12.42)mm,前伸运动由(4.22±2.85)mm增至(8.38±1.13)mm(P<0.05);(3)咀嚼肌肌电周期改善;(4)咀嚼效率提高(P<0.05).结论下颌运动轨迹和咀嚼肌EMG可作为RPD疗效评价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缺损 可摘局部义齿 下颌运动轨迹 咀嚼表面 咀嚼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