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咄咄吟》
- 1
-
-
作者
赵杏根
-
出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35-40,共6页
-
文摘
《咄咄吟》是反映鸦片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奕经东征之役——的史诗。作者贝青乔,(1810一约1863)字子木,江苏吴县人,诸生。其著作除《咄咄吟》外,还有《半行庵诗存》、《苗俗记》等行世。 鸦片战争初期,在林则徐、邓廷桢等的主持下,禁烟和抗战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不久,投降派得势,道光帝撤了林、邓的职,局面日非。
-
关键词
咄咄吟
邓廷桢
青乔
琦善
东征
江苏吴县
汴京纪事
湖州歌
边塞诗
新乐府
-
分类号
F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咄咄吟》新探——奕经驻浙江期间之“咄咄”怪事
- 2
-
-
作者
高婧姝
-
机构
山西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11期18-20,共3页
-
文摘
贝青乔的大型七言组诗《咄咄吟》,是奕经在浙江办理军务时的极好史料。其以注释诗的特点,弥补了诗歌篇幅短小,叙事不清的缺陷。诗人将投效奕经戎幕期间的所见所闻,以真实的笔触记述下来。清朝官吏腐败,无强兵,无悍将,与英军之间的战争势必以失败告终。文章主要从主帅不威、军纪不严、用人不当、任事不谨、将官不睦、功才不修、军民二心等角度,分析《咄咄吟》中所记载之"咄咄怪事"对奕经东征失败的影响。
-
关键词
贝青乔
《咄咄吟》
奕经
鸦片战争
-
分类号
D691.4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贝青乔新论
- 3
-
-
作者
马卫中
-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2年第3期56-68,共13页
-
文摘
过去对贝青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大型七言组诗《咄咄吟》。其实,贝青乔是近代诗歌转型时期非常重要、堪称代表性的诗人。而这一时期诗歌的转型,不仅仅表现在中国诗人、其实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国运衰落的忧虑的诗歌内容方面,这种忧虑引发的思考,以及他们付诸实践的行动,改变了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和地位,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并且,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诗学观念、诗学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国诗歌由古代而近代,进而现代,肇始于此。所以,我们应该对贝青乔的诗歌创作有更多的关注。此为本文写作之初衷。
-
关键词
近代
鸦片战争
诗歌
贝青乔
《半行庵诗存稿》
《咄咄吟》
《爬疥漫录》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鸦片战争爱国诗歌艺术风貌的整体性嬗变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魏中林
-
出处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18-31,共14页
-
文摘
鸦片战争前后,一大批以爱国志士为主体的诗人,从清中叶以来腐气沉沉的诗坛上奋然而起。他们蒿目时艰,俯仰舒啸,掀起了爱国诗歌新的浪潮。这些诗,主要以近代爱国主义新的基础和内涵,以诗歌爱国思想顺乎时代的深化和题材更广泛的拓展,把我国爱国诗歌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层次,开启了近代爱国诗歌乃至整个近代爱国主义文学的先河。
-
关键词
诗歌艺术
清中叶
山水诗
将军行
咏史
抒情主人公
观潮行
山水景物
咄咄吟
人之诗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四年总目录
- 5
-
-
-
出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93-96,共4页
-
-
关键词
宁夏大学
一九
张贤亮
中学语文课
文学史研究
王从仁
聊斋志异
《子夜》
咄咄吟
高祖还乡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鸦片战争”时宁波抗英诗史
- 6
-
-
作者
周采泉
-
出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3年第4期103-105,共3页
-
文摘
在“鸦片战争”时期,由于清政府的庸弱无能,经不起主和派的危言耸听,轻率地罢免了主战派代表林则徐、邓廷桢等爱国重臣。庿谟失算,以致舟山沦陷,宁波亦相继失守。在这一段时间内,清廷也曾调集各地援军,派遣钦差、将军、参赞等大员,驰赴前线,冀图规复。无如这批大员,都是纨绔膏粱子弟,不谙韬略。事权不统一,尔虞我诈,勇于制造矛盾,妨功害能。一闻虚惊,便自动溃散。扬威将军固然是声威扫地,参赞文蔚烟瘾严重,要想跑逃也无力支撑。派遣这批“脓包”,责令恢复失地,怎不一败涂地。但偏裨将领。
-
关键词
边徼
邓廷桢
纨绔膏粱
咄咄吟
主战派
轻率地
兰芝
半行庵诗存稿
火伴
云屯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