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2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和合人性假设及其管理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纪光欣 赵国光 《科学与管理》 2016年第3期73-79,共7页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建构和管理政策选择的理论前提。"和合人"是立足中国传统和合思想、反思西方管理人性观和因应时代变迁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和合人性假设是"经济人"与"社会人"、"工具人&qu...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建构和管理政策选择的理论前提。"和合人"是立足中国传统和合思想、反思西方管理人性观和因应时代变迁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和合人性假设是"经济人"与"社会人"、"工具人"与"目的人"、"理性人"与"情感人"、"经济人"与"道德人"、"现实人"与"理想人"的和合化生。和合人性假设为当代管理理论的融合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建构奠定人性基础,为中西方管理文化的会通确立思想前提,在当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假设 和合 和合人 管理价值
下载PDF
整体和谐性思维──中华和合人文精神的一个凸现点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野 《天府新论》 1998年第1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整体和谐性思维 中华和合人文精神 思维方式 心理结构 举例分析 个体 群体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走向“和合人”:一项教育学的考察
3
作者 黄英杰 唐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4-188,共5页
理想人格范式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 理想人格范式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中国为实现工业化,要求培养"技术人"来承担历史使命,展示了教育"智"的一维的合理性与优先性;21世纪,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教育必须走向新的超越,培养"智""善"融合的"和合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儒 技术人 和合人
下载PDF
和合人本管理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4
作者 颜毓洁 藏晓辉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143,共2页
在和平共处、和谐共进、联合合作、共谋发展成为世界进步的主要旋律时,人本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的共识而被普遍推崇。所有管理活动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经济管理,或者是宏观上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和对外关系管理,人都是第一位重要的,人才是... 在和平共处、和谐共进、联合合作、共谋发展成为世界进步的主要旋律时,人本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的共识而被普遍推崇。所有管理活动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经济管理,或者是宏观上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和对外关系管理,人都是第一位重要的,人才是关键。人本管理的实质在于挖掘和调动人内在的亲和力和积极性,人本管理通过人性化加和合方式的管理,在追求管理最大化效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而且和合人本思想把以人为本与和合作为基本价值准则,不仅因为要与时俱进而响应时代的主旋律,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因为和合管理的核心理念—"和"与"合"本身就已经包含着和平共处、和谐共进、联合合作、共谋发展的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管理 和合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
下载PDF
走向“和合人”——中国教育视域中人的形象的嬗变
5
作者 黄英杰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101-107,共7页
理想的人的形象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视域中人的形象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 理想的人的形象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视域中人的形象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社会中国为完成经济转型实现工业化,要求教育培养"技术人"承担历史使命,展示了教育"智"的一维的合理性与优先性;21世纪,为解决时代危机建设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教育必须走向新的超越,培养"智""善"和合的"和合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儒 技术人 和合人
下载PDF
走向“和合人”——中国教育视域中人之形象嬗变初探
6
作者 黄英杰 《西部教育发展研究》 2009年第2期64-70,共7页
理想的人的形象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视域中人的形象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社会中国... 理想的人的形象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视域中人的形象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社会中国为完成经济转型实现工业化。要求教育培养“技术人”承担历史使命,展示了教育“智”的一维的合理性与优先性;21世纪,为解决时代危机建设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教育必须走向新的超越,培养“智”“善”和合的“和合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儒 技术人 和合人
下载PDF
儒家和合人文精神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启示——基于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俞白桦 《三明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儒家和合人文精神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价值。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借鉴儒家和合人文精神,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人际关系、校园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构建和谐校园,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儒家和合精神 新建本科院校 和谐校园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培育大学生和合人格
8
作者 邓文迪 张海涛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74-76,共3页
“和合”思想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内涵是追求世界万物之间的和谐、圆润与圆通。几千年来“和”“合”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人文底蕴、心理特质及社会关系理则。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新时代赋予... “和合”思想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内涵是追求世界万物之间的和谐、圆润与圆通。几千年来“和”“合”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人文底蕴、心理特质及社会关系理则。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任务。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和合思想”融入大学生人格培育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意识,正确认知个体与群体及家国间的依从关系,可使其更好地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和合人 培育
下载PDF
广义安全的本体、视界与范式:“关系和合度”解析 被引量:7
9
作者 余潇枫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6,163,共24页
基于中国关系本体论对安全的本体和视界进行解析,并且建构中国的安全理论范式,是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方面。安全是一种什么样的“实在”,这是十分重要的本体论问题;而以什么样的“视界”考察安全,则是非常棘手的认识论难... 基于中国关系本体论对安全的本体和视界进行解析,并且建构中国的安全理论范式,是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方面。安全是一种什么样的“实在”,这是十分重要的本体论问题;而以什么样的“视界”考察安全,则是非常棘手的认识论难题。“关系和合度”解析为“广义安全论”视域下的安全本体、视界与范式提供了哲学诠释。安全是“关系性实在”,是和合状态的共享性秩序,是呈现人与世界“广义性联系”的“关系和合度”。如果关系的和合程度是安全获得的程度,那么安全就是以“关系和合度”为自变量的函数,广义安全便是呈现人与世界“关系和合度”的安全,是“行为体间的优态共存”。广义安全凸显“关系和合度”的适然性,安全之境即是保持优态共存的“适然之境”,是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关系的总体性和合,这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全球安全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广义安全观是集成与整合诸安全构成要素与安全领域的大安全理念,是“场域安全”思维的完好体现,是多重时空关系状态与多种活动性质特点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安全 安全本体 安全视界 安全范式 关系和合
下载PDF
墨家“尚和合”的精神特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立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先秦时期,儒墨同为显学,相传夏曰《连山》,体现夏代文化精神并奉夏禹为学习楷模。墨学理论思维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对各国各地政治、经济、信仰冲突,提出救世之道的“十语”,以取得和合。国家昏乱,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 先秦时期,儒墨同为显学,相传夏曰《连山》,体现夏代文化精神并奉夏禹为学习楷模。墨学理论思维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对各国各地政治、经济、信仰冲突,提出救世之道的“十语”,以取得和合。国家昏乱,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语之“非乐”“非命”。其非乐,并非反对音乐本身,而是反对王公大臣以音乐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造成劳动力和衣食物资的浪费;其非命思想,与现世人的善言德行无关,没有因果关系,为辩明“命”的有无,墨子构建了“三表法”,以事、实、利作为衡量、验证言论、理论的真假、是非的标准。墨子面对先秦礼崩乐坏、社会失序、人民失伦,试图通过“兼相爱、交相利”途径和“非攻”的和平主义方式来化解。他分析社会动乱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在于自爱而不兼爱,意蕴着“爱人如已”,又指向交相利。利互相交换、交通,“相”有“他在他者之中,他者在他之中,他即他者,他者即他”的意蕴。“兼相爱、交相利”是民、国、家、天下和谐、和合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从此出发,反对战争是“尚和合”精神的体现,是化解当时社会各种不和合的冲突和危机、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兼相爱 交相利 三表法 墨家 精神特质
下载PDF
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的“两创”探索与思考——以山东省汶上县杨店镇“和美”档案积分治理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曰春 贾冬梅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5期45-48,共4页
儒家“和合”思想在乡村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启示和现实意义。山东省汶上县作为孔子初仕地和儒家文化实践地,具有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如今,汶上县杨店镇将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中,探索出一条“和美”档案积分治理的路径,成为... 儒家“和合”思想在乡村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启示和现实意义。山东省汶上县作为孔子初仕地和儒家文化实践地,具有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如今,汶上县杨店镇将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中,探索出一条“和美”档案积分治理的路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其实践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两创”目标方向;立足文化资源,探索“两创”实践载体;支持多方参与,形成“两创”治理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夯实“两创”组织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和合”思想 “和美”档案积分 孔子宰中都 乡村治理 杨店镇
下载PDF
和、合、节:传统和合思想的三重内涵 被引量:1
12
作者 齐卫华 纪光欣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和合通常被理解为承认差异、对立(即“和”)与融合、统一(即“合”)这两重基本涵义,和合就是“融突”或对立(差异)间的统一。但是,传统和合思想还有第三重涵义——“节”:“以礼节和”,即作为融突、...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和合通常被理解为承认差异、对立(即“和”)与融合、统一(即“合”)这两重基本涵义,和合就是“融突”或对立(差异)间的统一。但是,传统和合思想还有第三重涵义——“节”:“以礼节和”,即作为融突、统一前提的“节”。和合是以“礼”作为“节”而对差异、对立因素的融通与整合,和、合、节三重内涵的“和合”,才是彰显和合这一传统文化独特精神和中国智慧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以礼节和
下载PDF
基于“肝心和合”理论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病机演变
13
作者 张颖 王华文 +6 位作者 于游 张欢 段盈竹 郭鹤 梁健 左欣蕾 于睿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威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下,基于中医古籍挖掘与整理,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实验进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提出基于“肝心和合”理论的AS性疾病病机演变全过程,即预病状态→已病状态...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威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下,基于中医古籍挖掘与整理,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实验进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提出基于“肝心和合”理论的AS性疾病病机演变全过程,即预病状态→已病状态→病复状态。系统阐释在AS性疾病中“心”与“肝”状态失衡是导致疾病进展或骤变的主要因素,“郁-痰-瘀-毒-虚”的病理特点,并逐一对病理特点进行中西医的发病机制诠释,五者在疾病中不仅可以单一存在,而且可以相互兼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是“郁”是“痰-瘀-毒-虚”进一步病变的基础。以肝郁心虚、心脉遏滞;肝心失司、心脉瘀阻;肝心失和、瘀毒虚互结等中医内涵揭示AS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心和合 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病机
下载PDF
池晓玲教授“和合思想”治疗肝病学术思想探析
14
作者 谢玉宝 萧焕明 +3 位作者 施梅姐 蔡高术 张朝臻 池晓玲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939-941,共3页
《太平经合校》言:“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和合是从自然宇宙、天地、社会、心身诸方面达到掌握阴阳之妙道,“和合思想”渗透到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既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源头活... 《太平经合校》言:“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和合是从自然宇宙、天地、社会、心身诸方面达到掌握阴阳之妙道,“和合思想”渗透到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既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源头活水,亦是中医药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思想” 池晓玲 中医肝病
下载PDF
《尚书》“尚和合”的文化理念
15
作者 张立文 胡兆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3,共9页
《尚书》作为中国“五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尚和合”的文化理念。《尚书》从天人关系、政治社会、个体修养三个维度构建了“尚和合”的思想结构。天人关系方面,《尚书》分别以“和生”与“合德”描... 《尚书》作为中国“五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尚和合”的文化理念。《尚书》从天人关系、政治社会、个体修养三个维度构建了“尚和合”的思想结构。天人关系方面,《尚书》分别以“和生”与“合德”描述人与“自然性”之天以及“超越性”之天的关系,构建了天人之间“和生合德”的理论系统;政治社会方面,《尚书》通过阐明“惟和惟一”的君臣观、“式和民则”的教化观、“燮和天下”的天下观从而构建起“庶政惟和”的政治文化观念;个体修养方面,《尚书》指出心性涵养与道德践履内在统一,和合不二,道德自觉必然涵摄身心、包举知行,从而构建了“身心合一”的修养理论。《尚书》“尚和合”的文化理念,为当代文化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和合 和合 和生 合德
下载PDF
道家老庄哲学“尚和合”的思想理念
16
作者 张立文 张文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道家老庄哲学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的所当然与所以然,追求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心灵秩序的自然和合一体。从“道”“德”“物”三方面来看,老庄哲学围绕自然世界、个体生命、人世社会三个层面建立了道家和合思想的基础框架:以“道”为基... 道家老庄哲学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的所当然与所以然,追求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心灵秩序的自然和合一体。从“道”“德”“物”三方面来看,老庄哲学围绕自然世界、个体生命、人世社会三个层面建立了道家和合思想的基础框架:以“道”为基点,描绘出“和生”“和静”的世界图景;以“德”为核心,彰显了“柔和”“成和”的生命境界;以“物”为对象,倡导着“和同”“和顺”的处世原则。视域宏阔、博大包容,推重自然、关注人生,崇阴贵柔、顺物无争,是道家和合思想的显著特点。在当今时代的人文语境下,转生道家“尚和合”的思想智慧,将为和合大同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老庄 和合
下载PDF
中国的经典诠释与“和合诠释学”的义理建构
17
作者 张立文 胡兆东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和合”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创造性诠释学说,它以“和合生生道体”为本体依据,以“三法”为思辨方法,以“三层次”“三结构”为层次结构,以“三界”“八维”为系统诠释框架,以“五大原理”为价值原则,形成了既有形上支撑亦有现实关怀的人文诠释体系。“和合诠释学”的提出及其义理系统的建构承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哲学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诠释学 经典诠释 道体 主体性
下载PDF
“和合”视野下高中校园亚文化的价值引导
18
作者 吴宝树 张俭华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6-19,共4页
“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重要价值,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校园亚文化的发展不仅挑战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同时也遮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弱化了高中生践行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责任... “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重要价值,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校园亚文化的发展不仅挑战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同时也遮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弱化了高中生践行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责任。“和合”视野下的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尊重差异、互补融合、共生共建的价值向度。基于此,生成“和而不同”的亚文化生态场域、打造“互动耦合”的校园主亚文化格局、建构“和谐共生”的高中校园文化环境,是在“和合”视野下引导高中校园亚文化价值建设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精神 高中校园亚文化 校园主流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唐君毅的和合思维
19
作者 蔡家和 Jason T.Clower(译)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1期1-13,110-122,共26页
唐君毅先生学识渊博,对于中、西、印学皆有一定程度的研究。而他的个性圆融,在面对历史上各家或学派论争时,大多不会去评判各派的高低或对错,而是看出各家专长所在,各给出一个位子。此近似郭象之圆教观,所谓的各美其美!唐先生此一和合... 唐君毅先生学识渊博,对于中、西、印学皆有一定程度的研究。而他的个性圆融,在面对历史上各家或学派论争时,大多不会去评判各派的高低或对错,而是看出各家专长所在,各给出一个位子。此近似郭象之圆教观,所谓的各美其美!唐先生此一和合态度与圆融思想,除了是他个性使然,亦与他涵泳于中华文化而深得其味有关,诸如华严宗的一多相即、相摄相入;《庄子·天下篇》道术之六通四辟、无乎不在,以及《中庸》的中和思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精神,在滋养其非凡卓识与感通精神——其卓识要去创辟天地之包容,其感通要去持应万物之共谐,从而圆成唐先生心中华夏文化之谐和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圆融 分别 唐君毅 相摄相入
下载PDF
饮食·精神·和合: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的间性价值
20
作者 王爱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4-110,共7页
葛亮的《燕食记》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以饮食“间性”形象地彰显了国人的生存观念和生活哲学。小说上中下三阙分别以般若素筵、莲蓉月饼、粤沪合璧等岭南饮食和特色美食的他者形象,对话人间情谊、气节操守、孝亲礼数等主体精神... 葛亮的《燕食记》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以饮食“间性”形象地彰显了国人的生存观念和生活哲学。小说上中下三阙分别以般若素筵、莲蓉月饼、粤沪合璧等岭南饮食和特色美食的他者形象,对话人间情谊、气节操守、孝亲礼数等主体精神和文化内容,实现个体本能、物质欲望和理想情怀的关联和平衡,指向和合共生的文化诉求与生活理想。岭南饮食叙事被赋予了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双重意味,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建构价值和生活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燕食记》 饮食 和合 间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