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春秋时期的和同之辩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黄开国
-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
-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79,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规划课题“春秋时期的文化转型”(项目编号:17BZX006)之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西周末年的史伯第一次提出的和同之辩,主要是两种政治观,也是两种方法论的异同。春秋时期许多人亦论及和同,但多是分别为说,和、同各有多种义项,在基本义理上是相通的,并不是相对立的。晏子承继并深化了史伯的和同之辩,但晏子重视中的意义,反对过与不济,肯定君臣的独立人格、自主的思想,而远远高于史伯之论。孔子首次提出和而不同,从君子与小人对立的视域,明确讲出和而不同是君子所为,是对晏子和同之辩精神的理论提升。
-
关键词
史伯
春秋时期
晏子
孔子
和同之辩
-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大道和同学”新论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钱耕森
沈素珍
-
机构
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
出处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72-83,共12页
-
文摘
史伯在“和同之辩”中既提出了“和生”说,又提出了“和同”说。“大道和同学”是对史伯“和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大道和同学”理论主要包括“和同”的辩证哲学观、“和同”的政治观与“和同”的社会观,这些思想可以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
关键词
“和同之辩”
“大道和同学”
“和同”的哲学观
“和同”的政治观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从源流辨析看传统“和”文化的意蕴
- 3
-
-
作者
孙爱玲
-
机构
济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11,共7页
-
文摘
本文通过对大量哲学、审美史料的梳理 ,对“和”文化的源流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和”内涵的两种不同意蕴。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诸家 ,尤以史伯、晏婴为代表的“和”思想 ,从符合客观规律的角度把握“和”内涵 ,作为传统“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中和”观出现 ,它以维护封建礼法秩序为目的 ,具有着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作为“和”文化的主流源头 ,儒家“中和”观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目前传统“和”文化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和”、“中和”两个概念不分的倾向。正本必须清源 ,要继承传统“和”文化的精华 ,对“和”文化两个源及其流的区别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
关键词
和
和同之辩
天和
中和
诗教
-
Keywords
Harmony
argument of the sameness
the Natural Harmony
neutralization
the Doctrine of poetry
-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中国“和”文化与和平外交
被引量:3
- 4
-
-
作者
董书含
景庆虹
张泽华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中国书法报社
-
出处
《管子学刊》
CSSCI
2016年第3期75-80,共6页
-
文摘
"和同之辩"表现了中国古代"和"与"同"的区别与联系,"和而不同"体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国"和"文化表现在物质形态、精神理念、生活习俗和社会规范等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和"文化引领下的新中国和平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和"特色,热爱和平、倡导和平、维护和平、捍卫和平是中国和平外交中的核心诉求与基本内容。
-
关键词
和同之辩
和文化
和平外交
-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D829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二论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被引量:15
- 5
-
-
作者
程思远
-
机构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1998年第1期29-35,共7页
-
-
关键词
和合文化
优秀文化传统
有机组合
十五大报告
大系统
和合精神
文化旗帜
和同之辩
思想观点
“一国两制”
-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