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试论中国风格和声体系的开放性 |
张志海
|
《音乐创作》
|
2007 |
1
|
|
2
|
论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中和声在作品中的控制力——基于全景敞视主义的新视角 |
陈治
|
《音乐时空》
|
2015 |
0 |
|
3
|
“神秘和弦”在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中的分析 |
李京
|
《北方音乐》
|
2014 |
1
|
|
4
|
从辩证法和认识论角度谈功能和声体系的发展 |
程冬妍
|
《黄河之声》
|
2013 |
1
|
|
5
|
大小调式功能和声体系的本质特点解析 |
李碧高
|
《海风》
|
2021 |
0 |
|
6
|
俄罗斯和声学派与中国和声体系 |
彭程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7
|
论辟斯顿综合调式半音体系下的三度结构和声语言——以三部《弦乐四重奏》为例 |
张宝华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8
|
《键盘和声学教程:古典音乐和声体系的理论》 |
|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9
|
论欣德米特和声理论体系在交响曲《画家马蒂斯》中的体现 |
陈楠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0
|
以“应用为本”构建高师和声教材新体系 |
李妍冰
|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
2010 |
0 |
|
11
|
功能体系和声与五声性旋律结合时偏音问题的解决途径 |
李红枫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2
|
功能和声中“和弦连接法”教学体系研究 |
郑梦娴
|
《音乐时空》
|
2014 |
0 |
|
13
|
自然音七和弦声部进行的转换——用新黎曼主义理论的观点分析流行音乐中的和声进行 |
郭新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4
|
漫谈和声布局中的辩证关系 |
姜明程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
2001 |
0 |
|
15
|
维也纳古典乐派和声语言的开创——谈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和声技法 |
金贤利
|
《神州》
|
2012 |
0 |
|
16
|
黄自艺术歌曲中和声民族化的探索(一)——小七和弦的运用 |
陈语
|
《教育探究》
|
2014 |
0 |
|
17
|
二胡协奏曲《楚颂》和声技法探究 |
张宇
|
《艺术家》
|
2023 |
0 |
|
18
|
和声教学体系的思考 |
柴志英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9
|
西学国风 现音古韵——罗忠镕艺术歌曲《渔家傲·秋思》分析 |
邢思敏
|
《北方音乐》
|
2015 |
0 |
|
20
|
臻达完美的二十世纪长笛音乐瑰宝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D大调长笛奏鸣曲》 |
陈晖
|
《黄河之声》
|
2008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