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进生产力视阈下的和平社会主义
1
作者 戚兴元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77-80,共4页
和平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两大基石。和平社会主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和平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关键词 和平社会主义 先进生产力 发展战略
下载PDF
解析邓小平关于“和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2
作者 司德坤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9-21,共3页
邓小平认为,中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的本质属性决定中国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要走和平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所说的"和平社会主义"是关于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思想,其基本内涵就是和... 邓小平认为,中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的本质属性决定中国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要走和平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所说的"和平社会主义"是关于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思想,其基本内涵就是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平统一,它对于指导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战略总目标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和平社会主义 和平共处 和平发展 和平统一
下载PDF
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制度基础——兼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学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20,共12页
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这是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作为这种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和平,与和睦共处、共同发展有着本质性的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其一,主张和平是马克... 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这是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作为这种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和平,与和睦共处、共同发展有着本质性的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其一,主张和平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突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论传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强行对外兜售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其二,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它要实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对资源的需求是适可而止的,从而也不会因争夺资源而与其它国家处于尖锐的对立;其三,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正,这是社会平安稳定的根本保证,这也为消除内乱以及由内乱波及的外乱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张和平社会主义 人性化的生活方式 节能型的发展道路 共同富裕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试论邓小平的“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总体国际形象思想
4
作者 王培文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4-27,共4页
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国际上为中国塑造崭新的国际形象。他从全球的视角出发,为中国构建了"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总体的中国国际形象。邓小平中国国际形象思想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 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国际上为中国塑造崭新的国际形象。他从全球的视角出发,为中国构建了"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总体的中国国际形象。邓小平中国国际形象思想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和平社会主义 国际形象
下载PDF
论列宁对伯恩施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批判
5
作者 周晔 王莉珍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4,20,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思考,其理论重心是把合法的普选权斗争同暴力革命结合起来,试图在触及“社会现实”的时候,能够超越合法斗争与暴力革命的矛盾张力,在其融合点上制订新的革命策略。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对...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思考,其理论重心是把合法的普选权斗争同暴力革命结合起来,试图在触及“社会现实”的时候,能够超越合法斗争与暴力革命的矛盾张力,在其融合点上制订新的革命策略。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批判和修正,掀起“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思潮。随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观点的抛出,列宁从否定性意义上批判了伯恩施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危险,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找到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及其附带合法斗争与暴力革命“共在与承认”的解蔽路径,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选权斗争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暴力革命
下载PDF
重新审视伯恩施坦对“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目的”关系的认识——兼论其对恩格斯晚年思想的误解和背叛 被引量:2
6
作者 贾淑品 俞良早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这一观点,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但伯恩施坦关于"最终目的"的理解和当时社会民主党"通常"的理解存在差异伯恩施坦理解的最终目的是"未来社会的... 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这一观点,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但伯恩施坦关于"最终目的"的理解和当时社会民主党"通常"的理解存在差异伯恩施坦理解的最终目的是"未来社会的具体模式或设想",而社会民主党人所理解的最终目的却是"夺取政权"。伯恩施坦反复指出,如果凭空描绘未来社会详细图景,就会导致空想,但是当时社会民主党人并没有热衷描绘未来社会的图景,因而他所反对的这种空想,一是为其误解和背叛恩格斯晚年思想寻找借口,二是为进一步推行其渐进、改良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方式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终目的 “通常”理解 空想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恩格斯晚年思想
下载PDF
略论布哈林“通向社会主义之路”及其理论特色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承碧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9年第3期46-50,77,共6页
布哈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经济的角度论证了苏俄从落后基础上走向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布哈林这一理论以他的“平衡论”为哲学基础、以他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论为逻... 布哈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经济的角度论证了苏俄从落后基础上走向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布哈林这一理论以他的“平衡论”为哲学基础、以他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论为逻辑出发点,围绕着阐释和发展新经济政策而逐步形成;同时,这一理论也认为,不同国家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将有各种各样的“民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论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民族类型
下载PDF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崔剑 《广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8期95-99,共5页
布哈林是继列宁之后,维护新经济政策的代表人物。在与反对派的论战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布哈林捍卫并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如何把经济落后的... 布哈林是继列宁之后,维护新经济政策的代表人物。在与反对派的论战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布哈林捍卫并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如何把经济落后的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哈林 “落后型社会主义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国民经济发展“平衡论”
下载PDF
对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理论的再认识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志娟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43-46,共4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将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的思想视为社会主义运动是没有任何确定目的的典型,实际上伯恩施坦并不是认为社会主义运动没有确定目的,他对于"最终目的"的理解是"未来社会的... 长期以来,学术界将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的思想视为社会主义运动是没有任何确定目的的典型,实际上伯恩施坦并不是认为社会主义运动没有确定目的,他对于"最终目的"的理解是"未来社会的具体模式或设想",但在他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他认为应该关注于日常合法斗争,而不是"最终目的"。伯恩施坦认为关于最终目的与运动是分离的,而马克思整个理论的魅力恰恰是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中蕴涵着新社会的因素。伯恩施坦的失误归根到底还在于他对辩证法的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恩施坦 社会主义运动 最终目的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民主
下载PDF
資本主義能夠“和平長入”社會主義么?
10
作者 金少英 李庆善 洪聚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8年第2期21-27,共7页
一这是一个老问题,亦是一个新问题。說是老問題,因为“資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看法是老牌修正主义第二国际首腦們提出来的,且已为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駁斥了。說是新聞題,因为现代修正主义者仍然有这样的看法,而且在一个掌握政权... 一这是一个老问题,亦是一个新问题。說是老問題,因为“資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看法是老牌修正主义第二国际首腦們提出来的,且已为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駁斥了。說是新聞題,因为现代修正主义者仍然有这样的看法,而且在一个掌握政权、自称是馬克思主义的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纲领中亦貫串着这样的看法。 現代修正主义同老牌修正主义一样,他們否认在从資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級革命和无产阶級专政的厉史必要性。他們为壟断資本辯护,混淆資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別,认为由于国有化和资本主义范围内的某些改良,由于资产阶級“超阶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革命 资本主义国家 列宁主义 现代修正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克思主义 南斯拉夫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过渡 资产
下载PDF
对伯恩施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淑品 《前沿》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2,共4页
笔者认为伯恩施坦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理论有两大致命缺陷:一是忽略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条件,即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二是他抹杀了民主的阶级性,从而导致他在社会主义实现方式上歪曲了马恩的思想,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绝... 笔者认为伯恩施坦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理论有两大致命缺陷:一是忽略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条件,即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二是他抹杀了民主的阶级性,从而导致他在社会主义实现方式上歪曲了马恩的思想,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绝对化、单一化。在资本主义专制条件下主张通过民主、普选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致命缺陷 民主
原文传递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的新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课题组 徐珊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8,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特点、新变化,审时度势,对我国对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判断、新思想,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外交的新主张。在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特点、新变化,审时度势,对我国对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判断、新思想,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外交的新主张。在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研判的基础上,习近平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着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理念全面推进周边外交,并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同时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更加主动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习近平强调要坚守底线,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强调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这些新思想、新主张、新举措坚持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表明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决心;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 中国梦 大国外交
原文传递
布哈林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镇强 《世界历史》 1981年第6期84-86,共3页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是布哈林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随着人们对布哈林问题的再评价,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与学术界同志商榷。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如何理解布哈林的“和平长入”论,是...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是布哈林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随着人们对布哈林问题的再评价,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与学术界同志商榷。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如何理解布哈林的“和平长入”论,是一个首要问题。人们都知道,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头目伯恩施坦最先提出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理论。他断言,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哈林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学术界 资本主义社会 修正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 伯恩施坦 再评价 马克思主义理论
原文传递
布哈林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耀明 《世界历史》 1981年第6期82-83,94,共3页
郑异凡同志在《有关布哈林的若干问题》(下简称《若干问题》,见《世界历史》杂志1981年第1期)一文中,对布哈林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布哈林原来长期受批判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尤其是对布哈林的经济理论,例如农业发展和工... 郑异凡同志在《有关布哈林的若干问题》(下简称《若干问题》,见《世界历史》杂志1981年第1期)一文中,对布哈林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布哈林原来长期受批判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尤其是对布哈林的经济理论,例如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相互促进,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市场关系、货币、交易、银行等仍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作了相当精练的概括和独到的论述,读后深受启发。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哈林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过渡 世界历史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农业发展 经济理论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
原文传递
对“伯恩施坦主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觉哉 《同舟共进》 2008年第7期39-40,共2页
如何认识"修正主义",目前理论界还存在争议,本期"嘤嘤其鸣"的两篇文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本刊同时予以刊发,以客观地反映当前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现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伯恩施坦主义 修正主义 社会民主党 资本主义 恩格斯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 历史条件 斗争策略
下载PDF
我国应该走瑞典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吗? 被引量:5
16
作者 丁冰 《中华魂》 2007年第6期50-54,共5页
来信《中华魂》编辑部同志:我经常阅读贵刊“忘年交书简”栏目,解决了许多疑惑不解的问题。最近我看到《炎黄春秋》杂志2007年第2期上一篇题为《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的文章,明确提出了“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口号。... 来信《中华魂》编辑部同志:我经常阅读贵刊“忘年交书简”栏目,解决了许多疑惑不解的问题。最近我看到《炎黄春秋》杂志2007年第2期上一篇题为《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的文章,明确提出了“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口号。该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就是民主社会主义者,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还说瑞典社会民主党“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它的经验具有普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民主党 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瑞典模式 社会主义道路 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模式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经济模式 经济的
原文传递
修正主义问题探讨
17
作者 周作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1年第1期88-95,共8页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引用了一个神话典故说“难道战争的达摩克里斯创不是经常悬在我们头上吗”①?如果我们把“战争”二字换成“修正主义”,也把它喻为一把悬在人们头上的剑,确乎是十分贴切的。不是吗?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反...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引用了一个神话典故说“难道战争的达摩克里斯创不是经常悬在我们头上吗”①?如果我们把“战争”二字换成“修正主义”,也把它喻为一把悬在人们头上的剑,确乎是十分贴切的。不是吗?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反修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似乎中国的修正主义统治成了迫在眉睫的危险,弄得人们胆战心惊,寝食不安。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把剑终于掉将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伯恩施坦主义 列宁 现代修正主义 会主义派别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 资本主义 错误思潮
下载PDF
战后帝国主义是否正在发生质变
18
作者 杜辛 《当代思潮》 1995年第2期58-64,共7页
关键词 帝国主义国家 垄断资产阶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不发达国家 现代科学技术 “福利国家”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经济组织 私人垄断资本 当今帝国主义
下载PDF
读《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恩格斯对“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谬论的批判
19
作者 肖如川 《教学与研究》 1964年第3期48-51,47,共5页
一恩格斯在1891年写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篇纲领性的文献。它坚决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无情地打击了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倾向,尤其是集中地批判了“和平长... 一恩格斯在1891年写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篇纲领性的文献。它坚决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无情地打击了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倾向,尤其是集中地批判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谬论,从而给我们树立了同机会主义进行毫不调和的斗争的光辉典范。反对暴力革命、鼓吹“和平长入”,这种机会主义观点在德国工人运动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早在19世纪40年代,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同时,德国就出现了以卡尔·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们以“博爱”、“人道”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标榜通过阶级和平的道路来实现社会主义,反对所谓的共产主义的“横蛮破坏”的倾向。60年代,在工人运动中颇有影响的拉萨尔派公开鼓吹通过争取实现普选权和容克资产阶级国家帮助建立的生产协作社,就可以和平地逐步地变反动的普鲁士国家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恩格斯 德国社会民主党 会主义倾向 社会主义 暴力革命 批判 非常法 会主义者 工人运动
原文传递
布哈林的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理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维杰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0-62,共3页
布哈林关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他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晚年思想,正确、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过渡时期阶级地位、构成的变化,必然带来阶级斗争内容和形式的变化,阶级斗争不再是工作重心,阶级斗争在... 布哈林关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他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晚年思想,正确、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过渡时期阶级地位、构成的变化,必然带来阶级斗争内容和形式的变化,阶级斗争不再是工作重心,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的尖锐化”过程中逐步缓和,最终消亡。对布哈林这一思想的批判,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避免后来“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而失去了一次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斗争 缓和 平衡论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