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晚清“和戎外交”战略选择的动因——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1
作者
赵军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11期81-84,共4页
晚清在选择"和戎外交"战略过程中,有着明晰的工具理性计算的考虑,其传统对外政策的基本偏好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从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分析,清朝选择的决定性动因应归于物质利益的考虑而非观念的根本变化。
关键词
清朝
和戎外交
物质因素
观念因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李鸿章“和戎外交”基调下对日外交思想变化研究
2
作者
赖勖忠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60-62,共3页
"和戎外交"是李鸿章的主导外交思想,即主张遵守与西方列强所订之条约,竭力避免战争的发生,甚至牺牲国家的主权以换取"中外和好"的局面。中日关系是李鸿章外交活动的重点,其一生荣辱与日本密不可分,十九世纪六七十...
"和戎外交"是李鸿章的主导外交思想,即主张遵守与西方列强所订之条约,竭力避免战争的发生,甚至牺牲国家的主权以换取"中外和好"的局面。中日关系是李鸿章外交活动的重点,其一生荣辱与日本密不可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联日"思想酝酿并实践,至七八十年代,"防日"思想应运而生。但是李鸿章对日外交是失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戎外交
李鸿章
外交
思想
日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探析李鸿章“和戎外交”的合理性
3
作者
户新竹
《文教资料》
2014年第15期54-55,共2页
和戎外交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晚清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看,李鸿章的和戎外交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其和戎措施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客观上缓和了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和戎外交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晚清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看,李鸿章的和戎外交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其和戎措施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客观上缓和了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清王朝的改革。因此,李鸿章的和戎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和戎外交
洋务运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洋务派对“和戎”外交政策的辩护
4
作者
闭雄壮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03-106,共4页
近代中国,曾国藩等洋务派清楚意识到"和戎"外交政策对中国带来一定的损害,并会遭到时人的非议。但为了维持统治和实现自强,就必须采取"和戎"以保定"和局"。虽然他们的外交政策遭到顽固派极大谴责,但他们...
近代中国,曾国藩等洋务派清楚意识到"和戎"外交政策对中国带来一定的损害,并会遭到时人的非议。但为了维持统治和实现自强,就必须采取"和戎"以保定"和局"。虽然他们的外交政策遭到顽固派极大谴责,但他们并不认为中国进一步衰败的罪责该由他们以及他们的外交政策承担。相反,他们认为那些拒绝并反对学习西技以自强的顽固派才是真正的祸国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派
和戎外交
政策
辩护
曾国藩
李鸿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洋务派主张“和戎”外交原因
5
作者
闭雄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58-60,共3页
曾国藩等洋务派主张"和戎"外交政策是因为洋人武器强于中国,清政府无力与众列强抗衡,无力同时应付内忧外患,同时"和戎"也是"自强"的内在必要。他们认为,"和戎"外交政策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的损...
曾国藩等洋务派主张"和戎"外交政策是因为洋人武器强于中国,清政府无力与众列强抗衡,无力同时应付内忧外患,同时"和戎"也是"自强"的内在必要。他们认为,"和戎"外交政策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的损害,但在"和戎"外交政策所带来的"和局"情况下,中国可以获得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并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强盛,因此这是中国唯一可行的外交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派
和戎外交
政策
原因
曾国藩
李鸿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北洋大臣参与晚清外交的主要特征
6
作者
刘国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9-11,共3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北洋大臣常常是作为总理衙门的外交总代表,分担大部分外交事务,其参与外交的指导思想、外交策略、外交准则、运作方式等构成南北洋大臣参与外交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围绕着"和戎外交"的指导思想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北洋大臣常常是作为总理衙门的外交总代表,分担大部分外交事务,其参与外交的指导思想、外交策略、外交准则、运作方式等构成南北洋大臣参与外交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围绕着"和戎外交"的指导思想和"以夷制夷"的主要策略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大臣
北洋大臣
和戎外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清对外观念中的变与不变
7
作者
郑翠斌
逯慧娟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0-41,70,共3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保持一贯的"华夷观念",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合理化为"招抚"夷人的结果,而不顾国力强弱的对比。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的结果,统治者被迫接受彼强此弱的现实,调整观念中的"华"...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保持一贯的"华夷观念",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合理化为"招抚"夷人的结果,而不顾国力强弱的对比。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的结果,统治者被迫接受彼强此弱的现实,调整观念中的"华"、"夷"区隔,对外采取注重信义的"和戎外交"政策。而在观念的最末处,仍保留着一块修护尊严的居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对外观念
驭夷之术
和戎外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曾国藩——洋务运动的引路人
8
作者
吉晓华
《滁州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30-32,37,共4页
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者,曾国藩立足抗夷御侮,筹划近代海防;力建军事企业,倡办民用工业;重视科技人材,推动留学教育;提倡理性外交,反对意气用事。其洋务实践直接决定了整个洋务运动的发展走向。因此,曾国藩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更是洋...
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者,曾国藩立足抗夷御侮,筹划近代海防;力建军事企业,倡办民用工业;重视科技人材,推动留学教育;提倡理性外交,反对意气用事。其洋务实践直接决定了整个洋务运动的发展走向。因此,曾国藩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更是洋务运动的引路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引路人
近代海防
民族工业
科技教育
和戎外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李鸿章“和戎”外交与甲午之败
9
作者
王双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8-134,共7页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决定和影响着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清政府战败后,帝国主义纷至沓来,大大加深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日本则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逐渐步入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清政府甲...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决定和影响着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清政府战败后,帝国主义纷至沓来,大大加深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日本则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逐渐步入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李鸿章奉行妥协退让的"和戎"外交方针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
和戎
”
外交
甲午战争
原文传递
题名
晚清“和戎外交”战略选择的动因——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1
作者
赵军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出处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11期81-84,共4页
文摘
晚清在选择"和戎外交"战略过程中,有着明晰的工具理性计算的考虑,其传统对外政策的基本偏好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从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分析,清朝选择的决定性动因应归于物质利益的考虑而非观念的根本变化。
关键词
清朝
和戎外交
物质因素
观念因素
Keywords
Qing Dynasty
Peace with Western Countries
Power Factor
Ideological Factor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李鸿章“和戎外交”基调下对日外交思想变化研究
2
作者
赖勖忠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60-62,共3页
文摘
"和戎外交"是李鸿章的主导外交思想,即主张遵守与西方列强所订之条约,竭力避免战争的发生,甚至牺牲国家的主权以换取"中外和好"的局面。中日关系是李鸿章外交活动的重点,其一生荣辱与日本密不可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联日"思想酝酿并实践,至七八十年代,"防日"思想应运而生。但是李鸿章对日外交是失败的。
关键词
和戎外交
李鸿章
外交
思想
日本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探析李鸿章“和戎外交”的合理性
3
作者
户新竹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文教资料》
2014年第15期54-55,共2页
文摘
和戎外交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晚清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看,李鸿章的和戎外交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其和戎措施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客观上缓和了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清王朝的改革。因此,李鸿章的和戎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
关键词
李鸿章
和戎外交
洋务运动
分类号
D829 [政治法律—外交学]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洋务派对“和戎”外交政策的辩护
4
作者
闭雄壮
机构
河池学院政法系
出处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03-106,共4页
文摘
近代中国,曾国藩等洋务派清楚意识到"和戎"外交政策对中国带来一定的损害,并会遭到时人的非议。但为了维持统治和实现自强,就必须采取"和戎"以保定"和局"。虽然他们的外交政策遭到顽固派极大谴责,但他们并不认为中国进一步衰败的罪责该由他们以及他们的外交政策承担。相反,他们认为那些拒绝并反对学习西技以自强的顽固派才是真正的祸国者。
关键词
洋务派
和戎外交
政策
辩护
曾国藩
李鸿章
Keywords
Westernization
He - rong Foreign Policy
Defense
Zeng Guofan
Li Hongzhang
分类号
N092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洋务派主张“和戎”外交原因
5
作者
闭雄壮
机构
河池学院政法系
出处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58-60,共3页
基金
河池学院人才引进科研项目(2010QS-H007)
文摘
曾国藩等洋务派主张"和戎"外交政策是因为洋人武器强于中国,清政府无力与众列强抗衡,无力同时应付内忧外患,同时"和戎"也是"自强"的内在必要。他们认为,"和戎"外交政策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的损害,但在"和戎"外交政策所带来的"和局"情况下,中国可以获得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并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强盛,因此这是中国唯一可行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
洋务派
和戎外交
政策
原因
曾国藩
李鸿章
Keywords
Westemization group
"Peace with the West" policy
reason
Zeng Guofan
Li Hon^hang
分类号
D801 [政治法律—外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北洋大臣参与晚清外交的主要特征
6
作者
刘国华
机构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9-11,共3页
文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北洋大臣常常是作为总理衙门的外交总代表,分担大部分外交事务,其参与外交的指导思想、外交策略、外交准则、运作方式等构成南北洋大臣参与外交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围绕着"和戎外交"的指导思想和"以夷制夷"的主要策略展开的。
关键词
南洋大臣
北洋大臣
和戎外交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清对外观念中的变与不变
7
作者
郑翠斌
逯慧娟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出处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0-41,70,共3页
文摘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保持一贯的"华夷观念",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合理化为"招抚"夷人的结果,而不顾国力强弱的对比。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的结果,统治者被迫接受彼强此弱的现实,调整观念中的"华"、"夷"区隔,对外采取注重信义的"和戎外交"政策。而在观念的最末处,仍保留着一块修护尊严的居所。
关键词
晚清
对外观念
驭夷之术
和戎外交
Keywords
late Qing Dynasty
foreign concepts
art of controlling foreign countries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曾国藩——洋务运动的引路人
8
作者
吉晓华
机构
滁州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
出处
《滁州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30-32,37,共4页
文摘
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者,曾国藩立足抗夷御侮,筹划近代海防;力建军事企业,倡办民用工业;重视科技人材,推动留学教育;提倡理性外交,反对意气用事。其洋务实践直接决定了整个洋务运动的发展走向。因此,曾国藩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更是洋务运动的引路人。
关键词
曾国藩
引路人
近代海防
民族工业
科技教育
和戎外交
分类号
K827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李鸿章“和戎”外交与甲午之败
9
作者
王双印
机构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8-134,共7页
文摘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决定和影响着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清政府战败后,帝国主义纷至沓来,大大加深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日本则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逐渐步入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李鸿章奉行妥协退让的"和戎"外交方针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李鸿章
“
和戎
”
外交
甲午战争
分类号
K256.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晚清“和戎外交”战略选择的动因——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赵军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李鸿章“和戎外交”基调下对日外交思想变化研究
赖勖忠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探析李鸿章“和戎外交”的合理性
户新竹
《文教资料》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试论洋务派对“和戎”外交政策的辩护
闭雄壮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论洋务派主张“和戎”外交原因
闭雄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南北洋大臣参与晚清外交的主要特征
刘国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晚清对外观念中的变与不变
郑翠斌
逯慧娟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曾国藩——洋务运动的引路人
吉晓华
《滁州学院学报》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李鸿章“和戎”外交与甲午之败
王双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