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钢琴视角下的琴筝和鸣探讨
1
作者 周晓凡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2-145,共4页
古筝与钢琴是来自于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环境的迥然不同的两种乐器,二者之间有太多的不同之处,然而在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进程中,两种原本应该形同陌路的乐器渐渐有了交集,而随着二者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古筝曲实现钢琴化改编,... 古筝与钢琴是来自于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环境的迥然不同的两种乐器,二者之间有太多的不同之处,然而在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进程中,两种原本应该形同陌路的乐器渐渐有了交集,而随着二者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古筝曲实现钢琴化改编,钢琴在古筝曲的演奏中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钢琴与古筝的结合对于我国传统古筝音乐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与古筝的结合也是我国钢琴音乐进一步民族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筝 钢琴 琴筝和鸣
下载PDF
王和鸣整脊手法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聂达荣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3期1-2,共2页
王和鸣教授根据脊柱的解剖特点、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生物力学原理及多年临床实践体会,按颈部、胸部、腰部不同部位,辨证施术,总结出一套多方位整脊手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王王和鸣 整脊手法 经验
下载PDF
《八音和鸣》教案
3
作者 吴雨芯 《甘肃教育》 2007年第07S期61-61,共1页
教学目标:1.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能够专心听赏音乐。 2.聆听经典的民乐独奏片段,感受民乐独奏的韵味和魅力。
关键词 《八音和鸣 教学 思考 方法
下载PDF
“和鸣壶”美好的祝福 被引量:1
4
作者 蒋全洪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5年第11期89-89,共1页
《和鸣壶》壶首饰以凤形,壶流向上,高过壶口,显得极富力度,在挺拔含蓄中,显示收放得宜的美妙。线条流畅中闪耀泥之本色光芒,比例协调,过渡转折不落窠臼,技艺功底非同一般。浑身的线条圆润流转,整体器型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壶身圆筒形精... 《和鸣壶》壶首饰以凤形,壶流向上,高过壶口,显得极富力度,在挺拔含蓄中,显示收放得宜的美妙。线条流畅中闪耀泥之本色光芒,比例协调,过渡转折不落窠臼,技艺功底非同一般。浑身的线条圆润流转,整体器型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壶身圆筒形精巧细致而不失古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鸣 造型 紫砂
下载PDF
花之妙韵舞蹁跹——“绿野和鸣”插花作品设计制作赏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伍碧凤 李桂珊 《广东园林》 2012年第5期7-9,共3页
插花作为一门造型艺术,要求融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令人赏心悦目,作品"绿野和鸣"正是表现了大自然美感,使人在视觉上获得满足。
关键词 插花 “绿野和鸣 设计 赏析 岭南园林
下载PDF
满园皆春色,百鸟共和鸣——谈如何让课堂气氛张弛有度
6
作者 黄冬梅 《课外语文(下)》 2013年第9期166-166,共1页
课改前的课堂——老师一本正经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身体挺直,双手在背后交叉,原本生动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尊尊小蜡像,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下,被动地学,盲目地练。
关键词 课堂气氛 张弛有度 百鸟和鸣
下载PDF
琴瑟和鸣,两心相契——浅谈紫砂“和鸣壶”的艺术韵味
7
作者 余立平 《佛山陶瓷》 CAS 2023年第10期148-149,共2页
紫砂“和鸣壶”的造型设计端庄优雅,整体的线条流畅干练、过渡顺畅、比例匀称,突出制作工艺的熟练运用,显示出紫砂壶的匠心精神,作为陶艺品的代表之一,紫砂壶的魅力不光体现在出色的实用性上,更是能够突出其中蕴含的艺术韵味,也是作为... 紫砂“和鸣壶”的造型设计端庄优雅,整体的线条流畅干练、过渡顺畅、比例匀称,突出制作工艺的熟练运用,显示出紫砂壶的匠心精神,作为陶艺品的代表之一,紫砂壶的魅力不光体现在出色的实用性上,更是能够突出其中蕴含的艺术韵味,也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能够将多种文化内涵融入到创作中,汇聚成专属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这就是紫砂艺术独到的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 和鸣 造型特征 艺术韵味
下载PDF
论紫砂壶“龙凤和鸣”的造型艺术和美好内涵
8
作者 卢云 《江苏陶瓷》 CAS 2021年第5期71-72,共2页
宜兴紫砂匠人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赋予了紫砂艺术新的生命和灵魂,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包罗万象的情感寄托,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紫砂艺术无穷的魅力。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龙凤和鸣”,能够感受... 宜兴紫砂匠人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赋予了紫砂艺术新的生命和灵魂,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包罗万象的情感寄托,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紫砂艺术无穷的魅力。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龙凤和鸣”,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和谐,宛如龙凤在一起歌唱,正如紫砂艺术和我们生活之融洽,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理念支撑之下,这件作品除了外观比较的大气磅礴之外,实用性也非常的好,可以满足我们茶座之上的冲泡需求,抑或陈列起来供朋友们欣赏,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祝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壶 龙凤和鸣 造型艺术 美好内涵
下载PDF
琴筝和鸣梨花飞
9
作者 二胡悠扬 《健康大视野》 2015年第8期100-101,共2页
北京4月的清晨,雨后初歇,阳光透过清新的空气,伴着阵阵略显寒意的春风,泻落在房山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之前担心的琴筝爱好者聚会当天可能会下雨,也随着阵阵春风被吹得无影无踪。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琴筝和鸣梨花飞》
下载PDF
《和鸣壶》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创意
10
作者 黄丽萍 《佛山陶瓷》 2016年第8期64-64,共1页
《和鸣》选取人们喜爱的凤凰为创作题材,在吸收传统制壶工艺的基础上,独树一帜,演绎风格婉约的视觉艺术。壶嘴为凤首,凤冠整齐,眼露祥瑞,昂首启口,朝阳啼歌,美不胜收。壶盖上的装饰,十分有特色,巧妙的艺术组合,给人以美妙的享受,和平盛... 《和鸣》选取人们喜爱的凤凰为创作题材,在吸收传统制壶工艺的基础上,独树一帜,演绎风格婉约的视觉艺术。壶嘴为凤首,凤冠整齐,眼露祥瑞,昂首启口,朝阳啼歌,美不胜收。壶盖上的装饰,十分有特色,巧妙的艺术组合,给人以美妙的享受,和平盛世,丹凤朝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鸣 造型格局 文化韵味
下载PDF
浅析基于弯凤文化流变视角下弯凤和鸣纹样的彩画表达
11
作者 李玥 陈雳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4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鸾凤”是我国传统吉祥纹样中典型搭配,常见于官式建筑中做装饰纹样。据目前研究资料来看,“鸾凤”纹样研究主要集中于构图组合分析,对其朝代演替下的鸾凤文化流变的探究较少。文章将“鸾凤”的从神话传说的虚幻中解离出来重新置入中... “鸾凤”是我国传统吉祥纹样中典型搭配,常见于官式建筑中做装饰纹样。据目前研究资料来看,“鸾凤”纹样研究主要集中于构图组合分析,对其朝代演替下的鸾凤文化流变的探究较少。文章将“鸾凤”的从神话传说的虚幻中解离出来重新置入中国文化背景中,通过古籍相关记载的归纳与整理,辅以文物实物进行佐证,梳理出鸾、凤文化流变发展脉络,再以承乾宫正殿“凤和鸣”软天花纹样为例解析在建筑彩画独特的艺术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画 弯凤和鸣 吉祥纹样
原文传递
那根心弦,仍在与自然和鸣(下)
12
作者 洪亮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04年第7期17-18,共2页
你是乡野的孩子,你永远不会背叛胼手胝足在这片乡野上劳作的人们。
关键词 洪亮 《那根心弦 仍在与自然和鸣 高中 语文 散文 阅读欣赏
原文传递
那根心弦,仍在与自然和鸣
13
作者 洪亮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04年第6期11-12,共2页
细读杨万里,才能真正体会到现代人对自然麻木到了什么程度。当我们把“为了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保护好资源”当作幡然改悔的“新思想”时,我们仍与宋代诗人杨万里对自然的态度存在天壤之别,因为我们还是把在自然当人类的仓... 细读杨万里,才能真正体会到现代人对自然麻木到了什么程度。当我们把“为了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保护好资源”当作幡然改悔的“新思想”时,我们仍与宋代诗人杨万里对自然的态度存在天壤之别,因为我们还是把在自然当人类的仓库。而杨是把自然当作“嫡亲骨肉”,他的自然观,更为澄澈光明。这或是我们无法形成李白、杨万里等古人诗心的根本原因。为了拥有对自然、生命、社会的更真切认识,请哲学下面这篇诗情洋溢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亮 《那根心弦 仍在与自然和鸣 高中 语文 阅读欣赏 散文
原文传递
形色合鸣:谈翡翠雕刻的艺术探究
14
作者 付学立 《天工》 2019年第7期97-97,共1页
翡翠雕刻的艺术文化内涵有历史性、人文性和独特性。结合翡翠雕刻选材的色彩与质地的要求,并在这样的要求下探索真正让翡翠雕刻艺术永恒的秘诀和核心所在。
关键词 形色和鸣 翡翠雕刻 艺术探究
下载PDF
“五声”是语文课堂的味道、温度与生机
15
作者 肖科 董霁宇 《中学语文》 2022年第35期96-98,共3页
“四新”(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新高考)背景下,语文课堂应该呈现出何种气象、具备哪些元素?“五声”是标配或顶配。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五官并用,“五声”常伴,“五声”和鸣,带来的必是语文课堂的味道、温度与生机。
关键词 五声和鸣 答问声 质疑声 掌声 读书声 笑声
下载PDF
和同文化视域下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建勇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一边倒”策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和谐世界”理念的外交精髓。一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一边倒”策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和谐世界”理念的外交精髓。一方面,“一边倒”策略、“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的是谐同、共生,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追求的是应和、和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将谐同、共生与应和、和生结合起来,追求大同。“同”是谐、和,更是齐、合,故为大同。另一方面,我国外交思想一以贯之地强调人类社会的建设,赋予人们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以往外交思想的定位,确立了全人类主体立场,关怀人类的未来命运,求取大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谐同 和鸣 外交思想
下载PDF
演艺胜境凝理论篇章人文表达蕴系统精华——评宋飞新著《二胡艺术论》
17
作者 郭树群 《艺术评论》 CSSCI 2024年第6期138-150,共13页
从系统理论的层面关注宋飞教授的力作《二胡艺术论》,内容主要涉及系统思维下的演奏理念和技术训练。着意感悟该书阐释的“人器和谐演奏法”,二胡演奏训练的“文化诠释力”“双语教学”“不练琴”“站奏”“死谱活奏”“以曲带功”“模... 从系统理论的层面关注宋飞教授的力作《二胡艺术论》,内容主要涉及系统思维下的演奏理念和技术训练。着意感悟该书阐释的“人器和谐演奏法”,二胡演奏训练的“文化诠释力”“双语教学”“不练琴”“站奏”“死谱活奏”“以曲带功”“模仿”“共情能力”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演艺理念和经验,可以彰显该书所呈现的时代性和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胡艺术论》 系统思维 和鸣 双语教学 全身体训练
原文传递
虽说是奇缘,其实是孽缘——清宗室曲家存华与《遇合奇缘记》考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志良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5-178,共14页
傅惜华旧藏剧本《龙江守岁》的作者只知道为“存韫斋”,《遇合奇缘记》的作者署名“长白女史桂仙氏”,它有韫斋所作序言及凡例。通过考证可知“存韫斋”乃宗室存华,“桂仙”乃嘉庆孝和睿皇后的妹妹、肃亲王永锡次子敬叙之妻钮祜禄氏。... 傅惜华旧藏剧本《龙江守岁》的作者只知道为“存韫斋”,《遇合奇缘记》的作者署名“长白女史桂仙氏”,它有韫斋所作序言及凡例。通过考证可知“存韫斋”乃宗室存华,“桂仙”乃嘉庆孝和睿皇后的妹妹、肃亲王永锡次子敬叙之妻钮祜禄氏。存华与钮祜禄氏是侄儿与叔母的关系,《遇合奇缘记》所写的就是存华与钮祜禄氏的一段私情。清华大学图书馆另有存华的稿本两册,其中《处泰堂和鸣集》《慎修堂外集》与《遇合奇缘记》有密切关系。利用新发现的文献,我们重新审视《遇合奇缘记》,可知它所描写的内容在整个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其艺术价值及戏曲史意义不容忽视,同时也让存华这位久不为人知的宗室曲家浮现于世人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华 钮祜禄氏 《遇合奇缘记》 《处泰堂和鸣集》 《慎修堂外集》
原文传递
王照圆诗歌研究述略
19
作者 于少飞 《南方论丛》 2017年第2期79-85,共7页
王照圆与郝懿行合著《和鸣集》一卷,收王照圆39首诗歌。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新婚对唱、写景咏物、遥寄相思、抒写抱负、日常生活五大类,艺术风格以和为主旋律,刚柔相济,充满女性柔情又不乏男子气魄,艺术手法新奇高雅又不落俗套,可... 王照圆与郝懿行合著《和鸣集》一卷,收王照圆39首诗歌。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新婚对唱、写景咏物、遥寄相思、抒写抱负、日常生活五大类,艺术风格以和为主旋律,刚柔相济,充满女性柔情又不乏男子气魄,艺术手法新奇高雅又不落俗套,可谓女性诗作中的佳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照圆 诗歌 和鸣 郝懿行
原文传递
从弘曕诗歌看清中期宗室诗的风貌
20
作者 黄铮 黄斌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8-176,共9页
弘曕先后刻行过《鸣盛集》等三种具有“盛代和鸣”特色的别集,令门客抄刻过彰显“盛世雅韵”气象的《雪窗杂咏》。弘曕之诗兼具“兴寄高远”与“歌词跌宕”之美,展现了“正音鸣盛”的自觉追求。作为乾隆朝前期“朱邸诗群”的核心人物,... 弘曕先后刻行过《鸣盛集》等三种具有“盛代和鸣”特色的别集,令门客抄刻过彰显“盛世雅韵”气象的《雪窗杂咏》。弘曕之诗兼具“兴寄高远”与“歌词跌宕”之美,展现了“正音鸣盛”的自觉追求。作为乾隆朝前期“朱邸诗群”的核心人物,弘曕圆满地回应了博尔都自康熙朝中期以来所提出的“歌咏盛世”的宗室诗歌命题,具有重要的宗室诗史认知价值。乾隆二十八年(1763)弘曕刻行《鸣盛集》并于同年五月被降爵,可视为一条分界线,将乾隆元年(1736)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作为清中期宗室诗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鸣盛期”独立划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曕 盛集》 盛代和鸣 清中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