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ScanⅢ应用于牙根纵裂患者咬合特征分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常晓荣 齐俊丽 +3 位作者 耿瑶 陈少丽 范雪平 刘学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探讨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s,VRF)发生的牙合因素。方法: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8例VRF患者及个别正常牙合者分别进行正中及侧方咬合记录,定量数据牙合力百分比值(tooth occlusal force percent-ages,T-FP)、双侧牙合... 目的:探讨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s,VRF)发生的牙合因素。方法: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8例VRF患者及个别正常牙合者分别进行正中及侧方咬合记录,定量数据牙合力百分比值(tooth occlusal force percent-ages,T-FP)、双侧牙合力百分比值(two sides force percentages,TS-FP)、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闭合时间(occlusion time,OT)、侧方牙合分离时间(disclusion time,DT)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分析,定性数据早接触、牙合力中心点(center of force,COF)位置及偏移方向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VRF组T-FP、AOF、OT、DT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F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FP、早接触发生率、COF偏移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RF患者全口牙合力分布不均衡,双侧牙合力分布不对称,牙合接触稳定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纵裂 T-Scan 咬合特征
下载PDF
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排齐整平后的咬合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高莹 马明宇 +2 位作者 张晓虹 梁炎 张月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3期2335-2339,共5页
目的评价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排齐整平后的咬合特征。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2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应用T-ScanⅢ系统对其进行咬合检查,记录排齐... 目的评价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排齐整平后的咬合特征。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2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应用T-ScanⅢ系统对其进行咬合检查,记录排齐整平前后在最大牙尖交错位(MIP)、前伸运动及侧方运动的[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咬合接触时间(OT)和分离时间(DT)、[牙合]力百分比及咬合接触点数目。结果排齐整平后,MIP OT、COF和前伸运动DT均较排齐整平前缩短(P<0.05)。排齐整平后,MIPⅠ类侧切牙区[牙合]力百分比较排齐整平前降低,磨牙区[牙合]力百分比较排齐整平前升高,Ⅱ类侧切牙区、尖牙及前磨牙区[牙合]力百分比均较排齐整平前降低;侧方运动工作侧[牙合]力百分比均较排齐整平前升高,非工作侧[牙合]力百分比均较排齐整平前降低(P<0.05)。排齐整平后,MIPⅠ类侧切牙区、尖牙及前磨牙区咬合接触点均较排齐整平前减少,Ⅱ类侧切牙区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减少,磨牙区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增加;前伸运动Ⅰ类侧切牙区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增加;Ⅰ类侧侧方运动工作侧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增加,非工作侧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减少(P<0.05)。结论正畸排齐整平有助于调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的咬合接触关系,从而使全口咬合趋于协调稳定,但后期仍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 咬合特征 T-ScanⅢ系统
下载PDF
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英英 王雪峰 杨占宝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20期2230-2233,共4页
目的研究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的改变。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承德市口腔医院接受单颗后牙种植修复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同一患者的种植修复体作为种植牙组,以其对侧的同名天然牙作为天然牙组。分别... 目的研究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的改变。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承德市口腔医院接受单颗后牙种植修复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同一患者的种植修复体作为种植牙组,以其对侧的同名天然牙作为天然牙组。分别采用T-scan咬合分析仪记录修复完成时以及修复3个月后种植体与其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咬合力百分比以及咬合接触时间。比较种植牙修复完成时、修复1年后的红色美学评分(PES)。结果种植牙组修复3个月后咬合力百分比(9.64±0.50)%高于修复完成时(4.72±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组修复完成时、修复3个月后咬合力百分比均低于天然牙组(12.32±0.62)%、(12.29±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组修复3个月后咬合接触时间(0.04±0.02)s,低于修复完成时的(0.08±0.0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组修复完成时、修复3个月后咬合接触时间均高于天然牙组(0.02±0.01)s、(0.0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修复完成时以及修复1年后的各项P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颗后牙种植修复3个月后咬合特征出现改变,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种植修复体咬合的定期复查。同时种植修复1年后的PES评分仍较为稳定,具有较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后牙种植 咬合特征 种植修复体 咬合接触时间 咬合力百分比
下载PDF
牙隐裂患者咬合特征及牙体磨耗特点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张惠萍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28期45-45,47,共2页
目的:探讨牙隐裂患者咬合特征及牙体磨耗特点。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牙隐裂患者40例,将其40颗患牙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每例患者的正常牙齿1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T-ScanⅢ型咬合分析仪进行检查。对两组情况进行比较。结... 目的:探讨牙隐裂患者咬合特征及牙体磨耗特点。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牙隐裂患者40例,将其40颗患牙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每例患者的正常牙齿1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T-ScanⅢ型咬合分析仪进行检查。对两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右侧/患侧与左侧/健侧[牙合]分离时间、前伸[牙合]分离时间、闭合时间、右侧/患侧与左侧/健侧[牙合]力百分比、纵向与横向偏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隐裂牙体磨耗分级情况,40例患牙中Ⅰ级8颗,其中上颌和下颌各4颗;Ⅱ级20颗,其中上颌11颗,下颌9颗;Ⅲ级8颗,其中上颌和下颌各4颗;Ⅳ级4颗,其中上颌和下颌各2颗。结论:牙隐裂的发生与咬合异常有关,与牙体磨耗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隐裂 咬合特征 牙体磨耗特点
下载PDF
骨型对咬合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郑旭 林久祥 谢以岳 《口腔正畸学》 2002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寻找影响咬合特征的骨骼因素 ,并确定其影响程度 ,为探讨错形成机制以及临床诊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 12 - 15岁间各类错患者共 4 4 0名 ,按牙模型上磨牙关系分为安氏Ⅰ、Ⅱ、Ⅲ类 ,其中安氏Ⅰ、Ⅱ类错者... 目的 寻找影响咬合特征的骨骼因素 ,并确定其影响程度 ,为探讨错形成机制以及临床诊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 12 - 15岁间各类错患者共 4 4 0名 ,按牙模型上磨牙关系分为安氏Ⅰ、Ⅱ、Ⅲ类 ,其中安氏Ⅰ、Ⅱ类错者各 16 0名 ,安氏Ⅲ错者 12 0名 ,男女各半。另选择 12 - 15岁正常恒牙者共 6 0例做对照 ,男女各半。在覆、覆盖、磨牙关系与充分反映颅面骨骼特征的 5 6项指标间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安氏Ⅲ类错型受骨型的影响最大 ,Ⅱ类错覆覆盖受骨型变化的影响最小 ;影响错畸形型的骨骼因素主要包括上下颌矢状关系、垂直骨型、颏部倾斜度。颌凸角与覆盖的变化关系最密切 ,下面高是影响覆的最重要的骨骼因素。结论 骨型对型的影响有限 ,且对安氏各类错的影响程度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型 骨型 影响因素 咬合特征 病理机制 诊断 错HE
原文传递
夜磨牙症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与弹性[牙合]垫的矫治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瑞梅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216-217,共2页
目的:分析夜磨牙症患者睡眠及咬合特征与弹性[牙合]垫的矫治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济南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夜磨牙症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对2组RMMA次数、[牙合]力不对称指数、左右侧... 目的:分析夜磨牙症患者睡眠及咬合特征与弹性[牙合]垫的矫治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济南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夜磨牙症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对2组RMMA次数、[牙合]力不对称指数、左右侧[牙合]力百分比、[牙合]力中点偏移至左右向、闭合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磨牙症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比较,睡眠结构无较大差异,但其咬合特征有较大改变,而对其采用弹性牙合垫矫治,则可缓解症状,改善咬合特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症 睡眠特征 咬合特征 弹性[牙合]垫 矫治作用
下载PDF
夜磨牙症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和弹性(牙合)垫的矫治作用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许慧英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404-406,共3页
目的:研究弹性(牙合)垫在夜磨牙症中的应用对改善患者咬合与睡眠特征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口腔科接诊且行弹性(牙合)垫治疗的夜磨牙症病患20例为观察组,并以本院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20名作... 目的:研究弹性(牙合)垫在夜磨牙症中的应用对改善患者咬合与睡眠特征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口腔科接诊且行弹性(牙合)垫治疗的夜磨牙症病患20例为观察组,并以本院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的睡眠与咬合特征,并对各组的疗效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入组时的闭合时间、(牙合)力中心点位置左右向偏移、左侧分离时间、左侧(牙合)力百分比、右侧(牙合)力百分比、(牙合)力不对称指数与RMMA次数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的闭合时间、(牙合)力中心点位置左右向偏移、左侧(牙合)力百分比、右侧(牙合)力百分比、(牙合)力不对称指数、RMMA次数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夜磨牙症病患来说,其睡眠结构和健康人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咬合特征改变的现象,通过合理运用弹性(牙合)垫,可有效改善其咬合特征,促进夜磨牙症症状缓解,建议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特征 夜磨牙症 弹性[牙合]垫 咬合特征
下载PDF
牙隐裂患者咬合接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姣 王楠 +1 位作者 王元银 侯爱兵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3-715,共3页
运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30例牙隐裂患者与30例个别正常牙合者的咬合接触特征,比较两组牙合力中心、牙合力百分比值、闭合时间、牙合分离时间,牙合干扰和早接触的出现率。结果显示隐裂组牙合力中心横向偏移量、患侧牙合力百分比值、... 运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30例牙隐裂患者与30例个别正常牙合者的咬合接触特征,比较两组牙合力中心、牙合力百分比值、闭合时间、牙合分离时间,牙合干扰和早接触的出现率。结果显示隐裂组牙合力中心横向偏移量、患侧牙合力百分比值、闭合时间、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左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大于对照组,前伸牙合干扰和侧方牙合干扰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合力中心纵向偏移量、早接触出现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隐裂 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接触特征
下载PDF
牙列咬合特征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9
作者 杨千军 余景恒 《健康之路》 2016年第8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牙列咬合特征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口腔科病人130例,按有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分为患者组(90例)和正常组(40例),现根据RDC-TMD轴1诊断标准进行颞下颌关节检查,取... 目的:观察和分析牙列咬合特征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口腔科病人130例,按有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分为患者组(90例)和正常组(40例),现根据RDC-TMD轴1诊断标准进行颞下颌关节检查,取两组牙列模型分别进行spee曲线,前牙覆盖,后牙覆盖等进行测量。结果:运用SPSS13.0软件分析,前牙覆盖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有影响(p<0.05),后牙覆盖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无影响(p>0.05),颞下颌关节出现杂音且同侧spee曲线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列咬合特征(spee曲线,前牙覆盖)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有影响,后牙覆盖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咬合特征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原文传递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咬合接触特征及其与口颌系统关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0
作者 史言利 张媛 +2 位作者 张文博 靳淑梅 刘超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6期113-114,F0003,共3页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具有典型的异常表现,患者常常伴有牙体、牙周及颞下颌关节紊乱(TMD)等疾病与相关症状。随着对[牙合]学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异常的咬合接触可能与口颌系统整体相关。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所伴随的...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具有典型的异常表现,患者常常伴有牙体、牙周及颞下颌关节紊乱(TMD)等疾病与相关症状。随着对[牙合]学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异常的咬合接触可能与口颌系统整体相关。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所伴随的口颌系统疾病,可能与其自身的咬合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该类错[牙合]畸形咬合接触的研究对临床诊疗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咬合接触特征 口颌关系 磨耗 颞下颌关节紊乱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牙列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美静 徐庚池 徐昌豪 《中国医疗美容》 2019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牙列咬合特征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相关性,为往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10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具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TMD)将其分为阴性和阳...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牙列咬合特征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相关性,为往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10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具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TMD)将其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组,其中阴性患者25例,阳性患者81例。进行颞下颌关节(TMJ)检查,取牙列模型,对两组患者模型的牙列咬合因素进行分析记录。结果在牙列咬合特征中,患者前牙覆k、前牙覆盖与TMD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P <0.05);TMD与患者的正畸史无明显联系(P> 0.05);另外,后牙反k、后牙锁k与TMD也均无显著影响(P> 0.05)。对比两组之间的同侧Spee曲线曲度,颞下颌关节出现杂音者均要显著小于颞下颌关节无杂音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颞下颌关节肌肉群扪诊疼痛情况与Spee曲线曲度无显著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牙覆k、前牙覆盖具有极大可能性是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出现的危险因素;另外,Spee曲线曲度对颞下颌关节出现杂音具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咬合特征 Spee曲线
下载PDF
夜磨牙症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和弹性垫的矫治作用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薛芳 吴昊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285-288,共4页
目的:观察弹性垫对夜磨牙症(sleep bruxism,SB)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以2015年1月~2017年10月接受弹性垫治疗的14例SB患者为观察组,及14例健康对象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咬合特征,睡眠特征及临床疗效。结果:治... 目的:观察弹性垫对夜磨牙症(sleep bruxism,SB)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以2015年1月~2017年10月接受弹性垫治疗的14例SB患者为观察组,及14例健康对象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咬合特征,睡眠特征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闭合时间(OT)、左侧及右侧分离时间(DT)明显长于对照组,力中心点(COF)左右向偏移明显长于对照组,右侧力半分比(POF)明显低于对照组,力不对称指数(AOF)明显高于对照组,每小时咀嚼肌节律性收缩(rhythmic masticatory muscle activity,RMMA)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OT、左侧DT明显缩短,COF左右向偏移明显减小,左侧POF明显下降,右侧POF明显升高,AOF明显减少,每小时磨牙及RMMA次数明显减少,Molina磨牙症评分明显改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右侧DT仍明显高于对照组,RMMA次数仍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患者普遍存在咬合特征变化,其睡眠结构与正常人相似,但RMMA次数增加。应用弹性垫能够有效纠正患者咬合特征,减少RMMA次数,并改善SB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症 弹性垫 咬合特征 多导睡眠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