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由批判到哀挽——张炜现象剖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连锦
艾晶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4-58,共5页
文章以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为个案 ,联系不同创作时代的文化语境 ,对张炜的文化立场进行分析 ,认为张炜既以峻切的现代理性和批判眼光开掘农业文明的深层痼疾 ,同时更以现代人的忧患意识为农业文明美好质素终将消逝寄予深切的...
文章以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为个案 ,联系不同创作时代的文化语境 ,对张炜的文化立场进行分析 ,认为张炜既以峻切的现代理性和批判眼光开掘农业文明的深层痼疾 ,同时更以现代人的忧患意识为农业文明美好质素终将消逝寄予深切的哀挽之情。文章同时对张炜现象的典型性作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
哀挽
张炜现象
《古船》
《九月寓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本逊清朝廷的政治斗争实录——论《王忠悫公哀挽录》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
1
2
作者
彭玉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88,166,167,共14页
1927年,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因其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和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而引起中日学界、政界深度关注,相关追忆追思之诗文数量甚多。两个月后,在罗振玉的统筹下,由王国维之子王高明等具名编辑《王忠悫公哀挽录》一书,...
1927年,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因其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和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而引起中日学界、政界深度关注,相关追忆追思之诗文数量甚多。两个月后,在罗振玉的统筹下,由王国维之子王高明等具名编辑《王忠悫公哀挽录》一书,略见一时之思之情。此书中虽全文照录溥仪之诏书,但未见罗振玉代拟代奏之遗折,这与罗振玉的特殊心理有关。《哀挽录》序出自罗振玉之手,但署名“沈继贤”,对以郑孝胥为代表的晚近士大夫进行了道德人格上的尖锐抨击,带有檄文色彩。罗振玉自称先后犯三死而未能,并非虚饰之言,而是深契其当时处境与心理。吴可读、梁济与王国维,被认为是晚近五十年间三位尸谏殉节之士。《哀挽录》一书除了悲音悲情,还夹杂着不少隐喻,实际上是当时逊清朝廷政治斗争的一次集中反映,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罗振玉
《王忠悫公
哀挽
录》
溥仪
政治斗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感伤主义思潮下的魏晋哀挽文学
3
作者
杨倩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9-82,共4页
魏晋感伤主义的弥漫和文人对死亡的感触与表现,既是汉末哀生之风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从原始神话到两汉时期人们的死亡态度在文学上的反映。魏晋哀挽文学在这种社会思潮和审美趋向的影响下,抒情的私人化色彩更加凸显。
关键词
魏晋
哀挽
感伤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哀挽高群老师
4
作者
羽军
徐穿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7-37,共1页
(1998年10月27日,话剧表演艺术家高群老师不幸病逝于成都,享年78岁。)抗日救亡,颠沛流离中粉墨登场,学雄狮怒吼神州,唤醒民魂,实仁人志士;改天换地,坎坷沉浮里才情闪光,做老牛勤耕剧艺,演活形象,真益友良师。哀...
(1998年10月27日,话剧表演艺术家高群老师不幸病逝于成都,享年78岁。)抗日救亡,颠沛流离中粉墨登场,学雄狮怒吼神州,唤醒民魂,实仁人志士;改天换地,坎坷沉浮里才情闪光,做老牛勤耕剧艺,演活形象,真益友良师。哀挽高群老师@羽军@徐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挽
话剧表演
艺术家
民魂
雄狮
仁人
享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潘岳的哀挽之作看其“文人无行”
5
作者
杨倩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49,共4页
"文人无行"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较具特色的一个命题,它反映的是文人对操守品德的重视。西晋文人潘岳因拜尘贾氏、依附豪门成为"文人无行"的代表,但后人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他与贾门的特殊关系却多有忽略。透视其哀挽...
"文人无行"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较具特色的一个命题,它反映的是文人对操守品德的重视。西晋文人潘岳因拜尘贾氏、依附豪门成为"文人无行"的代表,但后人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他与贾门的特殊关系却多有忽略。透视其哀挽作品中的应酬文字,可以洞察其内心情感和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发现其"无行"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岳
文人无行
哀挽
原文传递
璧承三兄哀挽词并序
6
作者
罗继祖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3-223,共1页
昨闻壁承三兄噩耗,怆痛百端。念兄素履端方,乐道安贫,子女皆贤,甘旨之奉赖以不匮,不佞忝列至亲,亲接话言,谈艺论学,听夕弗倦。频岁以来,缘正川修阻,觌面无期。去春尚亲奉手札,媚娓累纸,光景如昨而人天已隔。然兄寿跻九秩,俯仰无怍,庶几...
昨闻壁承三兄噩耗,怆痛百端。念兄素履端方,乐道安贫,子女皆贤,甘旨之奉赖以不匮,不佞忝列至亲,亲接话言,谈艺论学,听夕弗倦。频岁以来,缘正川修阻,觌面无期。去春尚亲奉手札,媚娓累纸,光景如昨而人天已隔。然兄寿跻九秩,俯仰无怍,庶几完人。惟见仁见智略有差池耳,情愫固无间也。诸甥绩学有成,蜚声国际,为新国家杰出人才,尤足为乡党家乘之光,兄九泉可告无憾矣。揽素词,语绝讳饰,伏维郎舅本情亲,襟抱交质,遗憾只在“求同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同存异”
哀挽
杰出人才
新国家
罗继祖
讳饰
家乘
至亲
乐道
论学
原文传递
论汪中《哀盐船文》的创作构思及艺术成就
7
作者
陈雪佼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4-39,共6页
以清代文学家汪中《哀盐船文》的创作构思为中心,对其创作时间、所据本事以及艺术手法进行探讨,证明了《哀盐船文》是骈俪之文中少有的以纪事纪实的佳作。不同于楚辞《大招》的旧制,《哀盐船文》开启了骈文的新体制,以四六骈文来记录时...
以清代文学家汪中《哀盐船文》的创作构思为中心,对其创作时间、所据本事以及艺术手法进行探讨,证明了《哀盐船文》是骈俪之文中少有的以纪事纪实的佳作。不同于楚辞《大招》的旧制,《哀盐船文》开启了骈文的新体制,以四六骈文来记录时事,以哀而不伤之辞,描写生民命运之多舛,体现了作者以天地万物为一的生命情感,对任何生命的逝去都感同身受。这篇骈文把叙事、抒情融汇一体,结构严整无隙,且文气纵贯一体,与《文心雕龙》关于“哀吊之体”的论述契合,其悲哀来自作者心底对生民夭折的痛惜,故能感人至深以至于广为流传,也成了哀挽文学中赋体的代表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中
《
哀
盐船文》
招魂
哀
而不伤
哀挽
赋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王国维死因新探
被引量:
1
8
作者
周一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85-90,共6页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众说纷纭.这里不打算评论诸说的长短、虚实,只是想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来探讨一番.王国维的死,是一个文化悲剧,这个悲剧是中西文化冲突中中西文化糟粕结合的恶果.中学源长,有精华、有糟粕;西学东渐,也有精华...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众说纷纭.这里不打算评论诸说的长短、虚实,只是想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来探讨一番.王国维的死,是一个文化悲剧,这个悲剧是中西文化冲突中中西文化糟粕结合的恶果.中学源长,有精华、有糟粕;西学东渐,也有精华、有糟粕.能掇取东西文化精华,排除文化糟粕,就能随时代前进而前进,随文化发展而发展.如果只吸纳文化糟粕,必站在前进的时代、发展的文化的对立面,被时代和文化抛弃.鲁迅和王国维生活的时代相同,生活的道路也差不多,都留学日本,都一度醉心于德国哲学.鲁迅不断掇取文化精华,排除文化糟粕,走到了时代的前列;王国维则曾掇取过西方、东方文化的一部分精华,同时又吸纳了其糟粕,并且最终是精华日少,糟粕渐多,新陈代谢逆转,于是骤逝.叔本华的悲观厌世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糟粕.纲常名节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王国维是这些文化糟粕的牺牲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死因
图书馆
哀挽
录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中西文化冲突
文化精华
《教育世界》
近代中西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
原文传递
张作霖一家与黑山的特殊情缘
9
作者
张道路
《春秋》
1997年第1期49-49,共1页
张作霖,字雨亭,按史书所载应为辽宁海城人。前段有的文章说他的祖籍是山东,这一点在以往的史料中也提及过,但据此而又引伸说张作霖本身就是闯关东的山东汉子,这就十分谬误了。据我所知,张作霖的父亲叫张德才,字有禄,以字行世,在海城以...
张作霖,字雨亭,按史书所载应为辽宁海城人。前段有的文章说他的祖籍是山东,这一点在以往的史料中也提及过,但据此而又引伸说张作霖本身就是闯关东的山东汉子,这就十分谬误了。据我所知,张作霖的父亲叫张德才,字有禄,以字行世,在海城以兽医为业。因其去世较早,年幼的张作霖和母亲难以度日,只好投奔黑山县赵家庙村其外祖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作霖
黑山
张学良
辽宁海城
山东
史料
哀挽
录
特殊关系
所知
大元帅
原文传递
流沙河先生去世唁函
10
作者
张叹凤
无
《华文文学评论》
2020年第1期347-348,共2页
四川省作家协会并流沙河先生亲属:我们惊悉流沙河先生因病倏然去世,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乡梓亲故与文学工作,震痛哀挽之至。魏文:"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正仿佛我们此时的心情写照。
关键词
四川省作家协会
流沙河
哀挽
写照
去世
原文传递
题名
由批判到哀挽——张炜现象剖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连锦
艾晶
机构
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
出处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4-58,共5页
文摘
文章以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为个案 ,联系不同创作时代的文化语境 ,对张炜的文化立场进行分析 ,认为张炜既以峻切的现代理性和批判眼光开掘农业文明的深层痼疾 ,同时更以现代人的忧患意识为农业文明美好质素终将消逝寄予深切的哀挽之情。文章同时对张炜现象的典型性作诠释。
关键词
批判
哀挽
张炜现象
《古船》
《九月寓言》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本逊清朝廷的政治斗争实录——论《王忠悫公哀挽录》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
1
2
作者
彭玉平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88,166,167,共14页
文摘
1927年,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因其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和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而引起中日学界、政界深度关注,相关追忆追思之诗文数量甚多。两个月后,在罗振玉的统筹下,由王国维之子王高明等具名编辑《王忠悫公哀挽录》一书,略见一时之思之情。此书中虽全文照录溥仪之诏书,但未见罗振玉代拟代奏之遗折,这与罗振玉的特殊心理有关。《哀挽录》序出自罗振玉之手,但署名“沈继贤”,对以郑孝胥为代表的晚近士大夫进行了道德人格上的尖锐抨击,带有檄文色彩。罗振玉自称先后犯三死而未能,并非虚饰之言,而是深契其当时处境与心理。吴可读、梁济与王国维,被认为是晚近五十年间三位尸谏殉节之士。《哀挽录》一书除了悲音悲情,还夹杂着不少隐喻,实际上是当时逊清朝廷政治斗争的一次集中反映,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王国维
罗振玉
《王忠悫公
哀挽
录》
溥仪
政治斗争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感伤主义思潮下的魏晋哀挽文学
3
作者
杨倩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9-82,共4页
文摘
魏晋感伤主义的弥漫和文人对死亡的感触与表现,既是汉末哀生之风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从原始神话到两汉时期人们的死亡态度在文学上的反映。魏晋哀挽文学在这种社会思潮和审美趋向的影响下,抒情的私人化色彩更加凸显。
关键词
魏晋
哀挽
感伤主义
Keywords
WeiJin
mourning
sentimentalism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哀挽高群老师
4
作者
羽军
徐穿
出处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7-37,共1页
文摘
(1998年10月27日,话剧表演艺术家高群老师不幸病逝于成都,享年78岁。)抗日救亡,颠沛流离中粉墨登场,学雄狮怒吼神州,唤醒民魂,实仁人志士;改天换地,坎坷沉浮里才情闪光,做老牛勤耕剧艺,演活形象,真益友良师。哀挽高群老师@羽军@徐穿?..
关键词
哀挽
话剧表演
艺术家
民魂
雄狮
仁人
享年
分类号
J8 [艺术—戏剧戏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潘岳的哀挽之作看其“文人无行”
5
作者
杨倩
机构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49,共4页
文摘
"文人无行"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较具特色的一个命题,它反映的是文人对操守品德的重视。西晋文人潘岳因拜尘贾氏、依附豪门成为"文人无行"的代表,但后人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他与贾门的特殊关系却多有忽略。透视其哀挽作品中的应酬文字,可以洞察其内心情感和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发现其"无行"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关键词
潘岳
文人无行
哀挽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璧承三兄哀挽词并序
6
作者
罗继祖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3-223,共1页
文摘
昨闻壁承三兄噩耗,怆痛百端。念兄素履端方,乐道安贫,子女皆贤,甘旨之奉赖以不匮,不佞忝列至亲,亲接话言,谈艺论学,听夕弗倦。频岁以来,缘正川修阻,觌面无期。去春尚亲奉手札,媚娓累纸,光景如昨而人天已隔。然兄寿跻九秩,俯仰无怍,庶几完人。惟见仁见智略有差池耳,情愫固无间也。诸甥绩学有成,蜚声国际,为新国家杰出人才,尤足为乡党家乘之光,兄九泉可告无憾矣。揽素词,语绝讳饰,伏维郎舅本情亲,襟抱交质,遗憾只在“求同存异”。
关键词
“求同存异”
哀挽
杰出人才
新国家
罗继祖
讳饰
家乘
至亲
乐道
论学
分类号
I269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汪中《哀盐船文》的创作构思及艺术成就
7
作者
陈雪佼
机构
贵州省体育运动学校
出处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4-39,共6页
文摘
以清代文学家汪中《哀盐船文》的创作构思为中心,对其创作时间、所据本事以及艺术手法进行探讨,证明了《哀盐船文》是骈俪之文中少有的以纪事纪实的佳作。不同于楚辞《大招》的旧制,《哀盐船文》开启了骈文的新体制,以四六骈文来记录时事,以哀而不伤之辞,描写生民命运之多舛,体现了作者以天地万物为一的生命情感,对任何生命的逝去都感同身受。这篇骈文把叙事、抒情融汇一体,结构严整无隙,且文气纵贯一体,与《文心雕龙》关于“哀吊之体”的论述契合,其悲哀来自作者心底对生民夭折的痛惜,故能感人至深以至于广为流传,也成了哀挽文学中赋体的代表之作。
关键词
汪中
《
哀
盐船文》
招魂
哀
而不伤
哀挽
赋体
Keywords
Wang Zhong
The Mourning for Salt Ships
Evocation
Mournful but not Distressing
Elegiac Prose
分类号
I2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王国维死因新探
被引量:
1
8
作者
周一平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系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85-90,共6页
文摘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众说纷纭.这里不打算评论诸说的长短、虚实,只是想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来探讨一番.王国维的死,是一个文化悲剧,这个悲剧是中西文化冲突中中西文化糟粕结合的恶果.中学源长,有精华、有糟粕;西学东渐,也有精华、有糟粕.能掇取东西文化精华,排除文化糟粕,就能随时代前进而前进,随文化发展而发展.如果只吸纳文化糟粕,必站在前进的时代、发展的文化的对立面,被时代和文化抛弃.鲁迅和王国维生活的时代相同,生活的道路也差不多,都留学日本,都一度醉心于德国哲学.鲁迅不断掇取文化精华,排除文化糟粕,走到了时代的前列;王国维则曾掇取过西方、东方文化的一部分精华,同时又吸纳了其糟粕,并且最终是精华日少,糟粕渐多,新陈代谢逆转,于是骤逝.叔本华的悲观厌世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糟粕.纲常名节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王国维是这些文化糟粕的牺牲品.
关键词
王国维
死因
图书馆
哀挽
录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中西文化冲突
文化精华
《教育世界》
近代中西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
分类号
K825.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张作霖一家与黑山的特殊情缘
9
作者
张道路
出处
《春秋》
1997年第1期49-49,共1页
文摘
张作霖,字雨亭,按史书所载应为辽宁海城人。前段有的文章说他的祖籍是山东,这一点在以往的史料中也提及过,但据此而又引伸说张作霖本身就是闯关东的山东汉子,这就十分谬误了。据我所知,张作霖的父亲叫张德才,字有禄,以字行世,在海城以兽医为业。因其去世较早,年幼的张作霖和母亲难以度日,只好投奔黑山县赵家庙村其外祖家。
关键词
张作霖
黑山
张学良
辽宁海城
山东
史料
哀挽
录
特殊关系
所知
大元帅
分类号
K825.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流沙河先生去世唁函
10
作者
张叹凤
无
机构
不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华文文学评论》
出处
《华文文学评论》
2020年第1期347-348,共2页
文摘
四川省作家协会并流沙河先生亲属:我们惊悉流沙河先生因病倏然去世,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乡梓亲故与文学工作,震痛哀挽之至。魏文:"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正仿佛我们此时的心情写照。
关键词
四川省作家协会
流沙河
哀挽
写照
去世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由批判到哀挽——张炜现象剖析
陈连锦
艾晶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一本逊清朝廷的政治斗争实录——论《王忠悫公哀挽录》及相关问题
彭玉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感伤主义思潮下的魏晋哀挽文学
杨倩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哀挽高群老师
羽军
徐穿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从潘岳的哀挽之作看其“文人无行”
杨倩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原文传递
6
璧承三兄哀挽词并序
罗继祖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0
原文传递
7
论汪中《哀盐船文》的创作构思及艺术成就
陈雪佼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王国维死因新探
周一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1
原文传递
9
张作霖一家与黑山的特殊情缘
张道路
《春秋》
1997
0
原文传递
10
流沙河先生去世唁函
张叹凤
无
《华文文学评论》
202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