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2篇文章
< 1 2 2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被引量:147
1
作者 鲁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9,共8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综合课。综合的目的是:开拓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是它能成为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新课程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生活,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小学 教材介绍
下载PDF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 被引量:23
2
作者 邬冬星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6-60,共5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课程 回归儿童生活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强化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6
3
作者 杨今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59,共4页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程设计方面的,有来自执行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需要实现对课程的准确解读和表达,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和学校社会化教育活动的创新,并需要在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配备与培训、教育评价等多个角度上给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德育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社会化教育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吴济慧 蔡琴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60-162,共3页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生活 依据 策略
下载PDF
生活德育理念的三维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光全 高琼 《中小学德育》 2012年第6期47-50,共4页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无论在内容结构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更合理、更科学。尽管其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着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无论在内容结构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更合理、更科学。尽管其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着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其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生活 德育 社会 品德 学习 解读
下载PDF
使品德教育真正回归儿童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十年 被引量:7
6
作者 高峡 《基础教育课程》 2011年第7期15-19,共5页
品德与社会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创设的一门新课程,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创造。这样一门课程的诞生,既凝聚着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和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对青少年德育转型和品格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也是建设... 品德与社会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创设的一门新课程,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创造。这样一门课程的诞生,既凝聚着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和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对青少年德育转型和品格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新时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标准实施 儿童生活 品德教育 回归 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工作者 课程改革
下载PDF
活用 善用 巧用——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爱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116-117,共2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课...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活用教材资源——肥水不流外人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排体现了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教材中有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文本内容负载了多种教育指向性功能。任何教材都是内含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和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仍难免会出现与学生生活不相符之处,但是新课程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意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词领会编者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标准 社会 生活 品德 教材编排 学生作品 教学目标
下载PDF
培养师范生从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口语表达能力
8
作者 张丽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22-123,共2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新课改后设置的一门对于儿童品德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性课程,但目前小学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口语课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科...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新课改后设置的一门对于儿童品德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性课程,但目前小学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口语课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科教学需要,以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执教能力为已任,把该学科纳入教学范围,通过对本学科教学知识的讲授、训练,提高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社会) 师范生 教学口语 职业技能
下载PDF
如何培养师范生从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力
9
作者 张丽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8期22-24,共3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新课改后设置的一门对于儿童品德养成、价值观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性课程,但在小学中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科教学需要,以培养师范生...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新课改后设置的一门对于儿童品德养成、价值观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性课程,但在小学中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科教学需要,以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执教能力为已任,把该学科纳入教学范围,通过对本学科教学知识的讲授、训练,提高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社会) 师范生 教学口语 职业技能
下载PDF
教学语言运用的典型误区和改进策略——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例
10
作者 胡春娜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1年第8期147-149,共3页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语言运用上存在误区:教学语言平铺直叙,术语化严重,缺少童趣,语言粗暴,忽视肢体语言等,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此对这些典型误区进行了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教学语言 品德与生活(社会) 课程 诊断
下载PDF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小燕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第6期91-92,共2页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等等,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教育资源 品德与生活 利用 教育教学观念 学生学习 学科教材 社会现象
下载PDF
让品德与社会课程走进生活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太生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07,共1页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十分注重人的品德的塑造。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也把德育放在了首位: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十分注重人的品德的塑造。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也把德育放在了首位: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应以塑造学生优良品德为核心,引导学生打开生活之门,让学生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感悟真善美,去识别假恶丑。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学生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教育方针 品德与社会 引导学生 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价值观
下载PDF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飞虹 《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第27期209-210,67,共3页
新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了,而在农村小学里,却因各种原因,新课标得不到有效贯彻,《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管理、队伍、评价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 新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了,而在农村小学里,却因各种原因,新课标得不到有效贯彻,《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管理、队伍、评价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开辟光明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生活)》 问题 思考
下载PDF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生活化特点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春雨 《华夏教师》 2018年第7期42-43,共2页
"品德与社会"是活动性、实践性、教育性极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该门课程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渗透"生活即教育"... "品德与社会"是活动性、实践性、教育性极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该门课程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渗透"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活动生活化改革。本文从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入手,以北师大版教材为视角,探讨该门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回归生活
下载PDF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析--以《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子英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12期4-5,共2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学生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良好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理解,使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一个更加积极的态度...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学生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良好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理解,使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一个更加积极的态度,对社会、生活充满热爱,培养爱心,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品德课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社会) 社会学习 教学生活
下载PDF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玉芳 《教师教育论坛》 2018年第12期62-64,共3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基于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实际生活导入课堂、在课堂中结合生活,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基于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实际生活导入课堂、在课堂中结合生活,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丰富生活知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教育 品德与社会 道德教育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拓展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启根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7年第6期32-33,共2页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相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世界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课程综合性 社会生活 小学 生活世界 综合性课程 课程理念 学习背景
下载PDF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探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双莲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3年第7期54-56,共3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该课程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回归生活"。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给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和空间。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该课程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回归生活"。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给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和空间。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深切领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重要性,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对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改编、补充、拓展,在与学科约会、与班队融合、与活动牵手的创造性处理中,实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 校本化
下载PDF
德育课程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社会》“劳动编织美好生活”专题札记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学斌 韦卫 周亚琴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行动版)》 2006年第4期51-53,共3页
自2004年秋季起.上海市静安小学使用了市编新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学习课程方案我们认识到,使用新教材首先要确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静安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如何运用带有共... 自2004年秋季起.上海市静安小学使用了市编新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学习课程方案我们认识到,使用新教材首先要确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静安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如何运用带有共性的市编教材组织具有学校个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自主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我们进行了整体思考与探索。就“劳动编织美好生活”这一专题.我们设计了“五个一”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小学二年级 学生生活 课程教学 美好生活 专题 编织 劳动 寄宿制学校 2004年秋季
下载PDF
把握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性”——以“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樊国华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13年第1期40-42,共3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本课程“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程的德育目标、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表述更加清晰,也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核心特点。对于课程“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本课程“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程的德育目标、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表述更加清晰,也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核心特点。对于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明确、清晰而具体的阐述,也更有利于教师把握。下面,笔者结合三下年级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第3课“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我们这样生活”是“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是根据课程三维目标“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 热爱生活 课时 三性 社会性发展 品德形成 德育目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