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
鲁洁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47
|
|
2
|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 |
邬冬星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3
|
|
3
|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强化的路径探索 |
杨今宁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4
|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 |
吴济慧
蔡琴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23
|
|
5
|
生活德育理念的三维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
陈光全
高琼
|
《中小学德育》
|
2012 |
1
|
|
6
|
使品德教育真正回归儿童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十年 |
高峡
|
《基础教育课程》
|
2011 |
7
|
|
7
|
活用 善用 巧用——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
林爱花
|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
2012 |
1
|
|
8
|
培养师范生从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口语表达能力 |
张丽萍
|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0 |
|
9
|
如何培养师范生从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力 |
张丽萍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0
|
教学语言运用的典型误区和改进策略——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例 |
胡春娜
|
《新课程研究(下旬)》
|
2011 |
0 |
|
11
|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孙小燕
|
《新课程研究(上旬)》
|
2009 |
3
|
|
12
|
让品德与社会课程走进生活 |
郭太生
|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3
|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董飞虹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0 |
6
|
|
14
|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生活化特点 |
刘春雨
|
《华夏教师》
|
2018 |
3
|
|
15
|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析--以《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为例 |
林子英
|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16 |
3
|
|
16
|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
陈玉芳
|
《教师教育论坛》
|
2018 |
3
|
|
17
|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拓展探究 |
金启根
|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2007 |
1
|
|
18
|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探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 |
王双莲
|
《中小学教师培训》
|
2013 |
1
|
|
19
|
德育课程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社会》“劳动编织美好生活”专题札记 |
杨学斌
韦卫
周亚琴
|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行动版)》
|
2006 |
2
|
|
20
|
把握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性”——以“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为例 |
樊国华
|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