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0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品德与社会》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体会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茂聪 李成泉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8,共5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 3~ 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 ,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 :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化 ;强调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 3~ 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 ,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 :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化 ;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 ;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 ,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 理念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城乡价值取向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小鹤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第5期86-87,共2页
城乡两元分化一直是我们国家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也逐渐通过课程反映到我们的教育中,进而影响到教育的公正、公平。随着新课程各种教科书的实施,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除了褒扬以外,还有论者提出了新课程“城市中心”... 城乡两元分化一直是我们国家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也逐渐通过课程反映到我们的教育中,进而影响到教育的公正、公平。随着新课程各种教科书的实施,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除了褒扬以外,还有论者提出了新课程“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针对以往教科书中出现的问题,新课程对已有的社会课教科书进行了改革,从而推出了“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出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科书的城乡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社会教科书 价值 城乡 小学 品德与社会 新课程 社会问题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体现 被引量:1
3
作者 谭苗苗 《基础教育课程》 2015年第4期54-55,80,共3页
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要增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而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要增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而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更应当肩负起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体系 品德与社会 北师大版 小学德育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 教育指导纲要 文化教育系统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微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爱花 《新教师》 2017年第6期68-69,共2页
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中指出,"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何为审美?审美的科学解释为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呢?笔者认为,德育课程教材是师生教学互动... 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中指出,"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何为审美?审美的科学解释为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呢?笔者认为,德育课程教材是师生教学互动最主要的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如现行《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图文并茂,留白适量,极具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教学互动 品德与社会 精神哲学 发现美 德育课程 刘晓东 温州鞋业 思辨能力 自主学习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教学策略
5
作者 张茂聪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39-40,共2页
“价值教学的价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好坏的能力,即所谓的道德价值”。当然,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感知、选择、加工、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价值更多... “价值教学的价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好坏的能力,即所谓的道德价值”。当然,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感知、选择、加工、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价值更多地呈现为一种道德价值,是一个价值澄清和道德批判的过程。本文想要探讨的就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价值教学策略问题,这些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价值获取为指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价值体系 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 基础教育新课程 道德价值 社会教学 道德批判 价值澄清 价值获取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内容的教学
6
作者 黄亚妮 《学子(理论版)》 2015年第9期26-26,共1页
南京师范大学高德胜博士认为,在品德与社会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意义:没有历史,学生的爱国情感是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的内涵,成了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知识符号。但历史与孩子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处理不当,难... 南京师范大学高德胜博士认为,在品德与社会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意义:没有历史,学生的爱国情感是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的内涵,成了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知识符号。但历史与孩子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处理不当,难免使得课堂出现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实,在小学阶段,教材中关于历史的学习只是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认知、体验、实践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题材 品德与社会 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 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 现实生活 历史真实 课程设计 心灵感悟
下载PDF
刍议《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7
作者 高本光 《福建教育》 2016年第30期89-91,共3页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把"问题解决学习"写入教学建议中,作为《品德与社会》问题教学法的一个主要方面——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教学的前奏与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把"问题解决学习"写入教学建议中,作为《品德与社会》问题教学法的一个主要方面——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教学的前奏与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 教学建议 品德与社会 学习过程 教材分析 知识内化 练习课 课型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活动作业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8
作者 关月梅 《福建教育》 2016年第4期77-78,共2页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本课程的作业主要为活动作业,作为学习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对活动作业评价进行探索与实践,是准确、全面、有效地开展本课程作业评价的基础,也是使本课程评价功能得...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本课程的作业主要为活动作业,作为学习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对活动作业评价进行探索与实践,是准确、全面、有效地开展本课程作业评价的基础,也是使本课程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一、活动作业的特点与分类第一,特点。活动作业设计具有整体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评价功能 试行稿 合作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 作业设计 知识的巩固 课程作业
下载PDF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
9
作者 谭苗苗 《基础教育课程》 2016年第16期63-65,共3页
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就是全民守法,要让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遵守者和捍卫者。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动全民守法,必须从娃娃抓起,应当在义务教育阶段将法治教育有机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法治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 北师大版 教材 社会主义法治 义务教育阶段 依法治国
下载PDF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被引量:19
10
作者 高峡 赵亚夫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共3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基础教育 教学活动
下载PDF
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被引量:143
11
作者 鲁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9,共8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综合课。综合的目的是:开拓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是它能成为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新课程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生活,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小学 教材介绍
下载PDF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被引量:68
12
作者 鲁洁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7,共3页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生活化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的几个核心问题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茂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0-54,87,共6页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一门中国特色的社会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特别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包括课堂教学生活的重建、教学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一门中国特色的社会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特别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包括课堂教学生活的重建、教学范式的自主、道德教育的主体建构、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和课程资源的创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生活 课程资源
下载PDF
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体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0
14
作者 程振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5-40,共6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上,都发生了许多可喜可贺的变化。但是,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的检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上,都发生了许多可喜可贺的变化。但是,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发现在课程定位、内容选取、教材呈现、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也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课程标准研制者、教材编写者、教学实践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共同关注,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体建设,真正实现本课程在义务教育中所承载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 整体建设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茂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0,共4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程资源 创生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转变的五个理念 被引量:6
16
作者 程振禄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97,127,共6页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影响着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拓展、教学活动的控制与自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已严重影响了本课...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影响着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拓展、教学活动的控制与自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已严重影响了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凸显学科品性,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本课程在义务教育中所承载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转变 理念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的理念与核心要素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茂聪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3,共5页
教育要回归生活,就必须要重视生活的价值,其中特别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因此,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理应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社会... 教育要回归生活,就必须要重视生活的价值,其中特别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因此,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理应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社会性,通过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完整引导儿童健康向上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教科书 核心要素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的设计与编写特点——以浙教版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力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41-44,共4页
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浙教版小不《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核心课程的设计框架和跨学科的编写模式;采用教学单元的教材体例和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材料;采用艺术性的手法和多媒体的... 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浙教版小不《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核心课程的设计框架和跨学科的编写模式;采用教学单元的教材体例和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材料;采用艺术性的手法和多媒体的展示手段;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 实验教材 编写特点 浙教版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春华 刘力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7-52,共6页
对四个版本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科书实验本进行初步评价,可以从教材、教材所承载的教学活动及教师用书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比较了不同版本实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优点;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教材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四个版本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科书实验本进行初步评价,可以从教材、教材所承载的教学活动及教师用书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比较了不同版本实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优点;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教材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评价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强化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今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59,共4页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程设计方面的,有来自执行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需要实现对课程的准确解读和表达,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和学校社会化教育活动的创新,并需要在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配备与培训、教育评价等多个角度上给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德育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社会化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