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品画品见人品
1
作者 李瑞洪 《武汉文史资料》 2006年第5期57-61,共5页
张肇铭(1897-1976年),武汉人。著名国画家, 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第一、二届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武汉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常委,武昌艺专校长,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和... 张肇铭(1897-1976年),武汉人。著名国画家, 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第一、二届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武汉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常委,武昌艺专校长,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和中南美专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家协会 美术教育家 人大代表 政协常委 中原大学 武汉人 湖北省 副主席
下载PDF
画即是人——人品画品关系的再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祺 《唐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3-75,87,共4页
人品与画品分属不同范畴,有各自的内涵。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隐晦的、曲折的。文章对历史上有关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论述做了评述,运用心理学方法对历史事例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潜意识
下载PDF
中国古典画论中的人品画品关系纵论
3
作者 贺万里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111-118,共8页
我们在美术批评和美术创作中,现仍沿用和实践着中国古典画论有关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观点。但在理论上,却并未将其给予澄清、梳理和深究。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只是“熟知”,并非完全“真知”。本文试图通过古人有关人品画品言论的整理分... 我们在美术批评和美术创作中,现仍沿用和实践着中国古典画论有关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观点。但在理论上,却并未将其给予澄清、梳理和深究。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只是“熟知”,并非完全“真知”。本文试图通过古人有关人品画品言论的整理分析,首先钩摹出这一理论发生发展的基本脉胳,抛砖而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批评 美术创作 士夫 艺术创造 气韵生动 郭若虚 莫是龙
下载PDF
小品画:巨幅之外的另一种潮流
4
作者 李劲松 《中国书画》 2005年第8期142-143,共2页
从审美传统来看,小品画能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是因为具有简练传神的艺术特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追求。
关键词 传统文化艺术 审美传统 中国 笔墨技法 闲花野草 笔墨技巧
下载PDF
逸品画的先锋精神:一个被遮蔽的激进传统
5
作者 夏开丰 《中国美术研究》 2023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中唐逸品画无论在实践还是理念上都表现出了它对绘画体制的反叛,试图颠覆旧体制的审美规范,因而具有先锋派艺术的特性,至少体现出一种先锋精神。宋代出现的新逸品画改造了逸品画并将之体制化,抛弃了逸品画的先锋精神,进而导致了文人画... 中唐逸品画无论在实践还是理念上都表现出了它对绘画体制的反叛,试图颠覆旧体制的审美规范,因而具有先锋派艺术的特性,至少体现出一种先锋精神。宋代出现的新逸品画改造了逸品画并将之体制化,抛弃了逸品画的先锋精神,进而导致了文人画的出现。逸品画改变了艺术史叙事方式,确立了以断裂和变革为核心的叙事方式,这是对绘画终结的自觉意识。逸品画的重新发现不但改变我们对古代绘画史的书写方式,而且也将调整我们对艺术现代性的自我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画 新逸品画 先锋 史之变 艺术体制
原文传递
从“逸品”画探源“神韵”说 被引量:1
6
作者 于志强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80-81,共2页
读《拉奥孔》让我们在形式上对画与诗进行区分了,对诗画统一的观点进行了抨击。但是在中国诗画统一的观点是根深蒂固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抓住了诗画在美感上共同性。王士禛的“神韵”说就是从“逸品”画中得到启发,使神韵说成为独树... 读《拉奥孔》让我们在形式上对画与诗进行区分了,对诗画统一的观点进行了抨击。但是在中国诗画统一的观点是根深蒂固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抓住了诗画在美感上共同性。王士禛的“神韵”说就是从“逸品”画中得到启发,使神韵说成为独树一帜的诗论,从此闲淡清远的诗歌意境时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画 神韵说 美感 闲淡 清远
下载PDF
谢赫《画品》的历史价值及若干问题辨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池瑜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8,共10页
南齐谢赫的《画品》在绘画史上开品画之先河,在后人抄录过程中,又称《古画品录》。此著对中国绘画史学及画论和画品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继顾恺之的《论画》和孙畅之《述画》后的更为完整的一篇绘画史学与绘画品评著述。谢赫《画品... 南齐谢赫的《画品》在绘画史上开品画之先河,在后人抄录过程中,又称《古画品录》。此著对中国绘画史学及画论和画品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继顾恺之的《论画》和孙畅之《述画》后的更为完整的一篇绘画史学与绘画品评著述。谢赫《画品》对绘画史学的贡献,第一是提出绘画"六法"论,作为品评绘画史上画家及作品的六条标准,"六法"且对其后绘画艺术创作亦产生重大影响。第二是品评了二十七(八)位画家,并分为六品,记录了自三国至齐梁间的画家及其绘画艺术的主要成就和特征,为画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第三是开创了以品带史、以品带论,史、论、评相结合的文体范本,对其后画史、画品、画论均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不同意钱钟书等人对"六法"的所谓新标点法,并对第六法"传移模写"等作了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赫《 六法论 史学 中国 历史价值
下载PDF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人品的思想渊源 被引量:6
8
作者 郁火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87,共5页
推崇绘画中的人品是文人画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是在儒、道思想影响下 ,在绘画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人画家所强调的“人品”糅合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家的自由精神 ,融汇了历史上文人雅士的精神品格 ,渗透于绘画艺术的品评鉴... 推崇绘画中的人品是文人画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是在儒、道思想影响下 ,在绘画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人画家所强调的“人品”糅合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家的自由精神 ,融汇了历史上文人雅士的精神品格 ,渗透于绘画艺术的品评鉴赏中。它和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关 ,也和文人士大夫这一特定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趣味 理想人格 自由精神
下载PDF
中国审美领域中的三个重要理论范畴——试论诗品、人品和画品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4,共7页
这篇论文以中国传统审美领域的三个重要理论范畴——人品、诗品、画品的普遍存在及其动态发展为中心线索贯穿全文,论述其理论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存在的价值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它们在中国审美领域中普遍存在及其动态发展,进而指... 这篇论文以中国传统审美领域的三个重要理论范畴——人品、诗品、画品的普遍存在及其动态发展为中心线索贯穿全文,论述其理论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存在的价值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它们在中国审美领域中普遍存在及其动态发展,进而指出其民族性及其发展变化的影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审美
下载PDF
谢赫《古今画品》题名辨证 被引量:2
10
作者 倪志云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62-67,共6页
南朝谢赫的画论著作,在古文献中有《古今画品》《画品》《古画品录》几种题名。现代学者多采用《古画品录》或《画品》,并有学者考证认为《画品》是原题名。本文考证认为谢赫著作原题名是《古今画品》,《画品》是其简称,《古画品录》等... 南朝谢赫的画论著作,在古文献中有《古今画品》《画品》《古画品录》几种题名。现代学者多采用《古画品录》或《画品》,并有学者考证认为《画品》是原题名。本文考证认为谢赫著作原题名是《古今画品》,《画品》是其简称,《古画品录》等是后代辑录或传写而产生的别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赫 古今 辨证
下载PDF
周斯达抗战画展与《扬州画品录》著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92,共6页
1931年上海美专艺教系图工组二年甲级毕业生周斯达先生,抗战期间为抗战前线士兵造像,创作《受伤不退的英雄》、《战士》等表现中国抗日士兵的美术作品,在桂林、重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得到陈之佛、梁漱溟、丰子恺、柳亚子、田汉、吕凤子... 1931年上海美专艺教系图工组二年甲级毕业生周斯达先生,抗战期间为抗战前线士兵造像,创作《受伤不退的英雄》、《战士》等表现中国抗日士兵的美术作品,在桂林、重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得到陈之佛、梁漱溟、丰子恺、柳亚子、田汉、吕凤子等人的鼎力支持,并在《嘉陵江日报》发表《中国艺术的反侵略精神》长篇论文,鼓舞民族抗战斗志,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美术史的光辉一页。建国以后,周斯达先生潜心于中国画创作与绘画品评理论研究,得到上海美专校友许幸之先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美专 周斯达 抗战美术 《扬州录》
下载PDF
谢赫《画品》的文论来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邵宏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41-49,共9页
谢赫的《古画品录》首标"气韵"为第一法,但"气韵"的概念首先是由萧子显在文论中提出来的。彼时画论与文论在对象相同或相近的情境中,形成了术语系统借用的关系。"六法"在表述形式上的两个主要来源即为刘... 谢赫的《古画品录》首标"气韵"为第一法,但"气韵"的概念首先是由萧子显在文论中提出来的。彼时画论与文论在对象相同或相近的情境中,形成了术语系统借用的关系。"六法"在表述形式上的两个主要来源即为刘勰的"六观"论,以及裴秀的"制图六体"论。"气"这一最古老的概念在与"韵"合为一词之前本身便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韵"这一后出的人物品鉴概念则有着已被遗忘的动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赫 文论
下载PDF
《古〈画品〉录》校注前言(节选)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学海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10,共7页
本文节选自邵学海先生"《古〈画品〉录》校注前言",该内容包含谢赫杂考,齐梁时代的文艺特征,《画品》成书时间,"六法"句读及其与印度"六支"的关系,《古〈画品〉录》名之演变及品评人数五个部分,限于篇幅... 本文节选自邵学海先生"《古〈画品〉录》校注前言",该内容包含谢赫杂考,齐梁时代的文艺特征,《画品》成书时间,"六法"句读及其与印度"六支"的关系,《古〈画品〉录》名之演变及品评人数五个部分,限于篇幅分两期刊载,上期刊载前三个章节,本期节选后半部分,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选 前言 校注 文艺特征 成书时间 “六法” 期刊
下载PDF
《古〈画品〉录》校注前言(节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邵学海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4-10,共7页
谢赫之《古(画品)录》(即《画品》或《古画品》),是中国画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及品评著述。据已存典籍考虑,斯篇“不特为画评之珍籍,艺林之鸿宝,且其所创导六法之法,支配中国画坛达千五百余年”[1]。王世襄谓:“不仅为... 谢赫之《古(画品)录》(即《画品》或《古画品》),是中国画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及品评著述。据已存典籍考虑,斯篇“不特为画评之珍籍,艺林之鸿宝,且其所创导六法之法,支配中国画坛达千五百余年”[1]。王世襄谓:“不仅为画家定出技巧及修养上之阶级,且为批评家建立铨衡劣优之标准”[2];既为后世画家“作画之矩镬”[3],又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批评范式的建立,产生了极为深刻、久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选 前言 校注 理论 批评范式 中国传统 中国
下载PDF
论《中麓画品》为院体浙派辩护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同标 《中国书画》 2011年第6期60-66,共7页
一、李开先其人其书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中麓山人,别署中麓放客。生于明弘治十四年壬戌(1502年)八月二十八,卒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享年67岁。今山东章丘县人。嘉靖戊子(1528年)山东乡试第七名,在章丘县七位中举者之中位列第... 一、李开先其人其书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中麓山人,别署中麓放客。生于明弘治十四年壬戌(1502年)八月二十八,卒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享年67岁。今山东章丘县人。嘉靖戊子(1528年)山东乡试第七名,在章丘县七位中举者之中位列第二②,嘉靖八年(1529年)举二甲第六十七名进士。先后为户部主事(1532年)、吏部考功司主事(1534年),旋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郎中,又改文选司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护 浙派 李开先 章丘 山东 嘉靖 吏部
下载PDF
《中麓画品》的画史观念与编撰体例研究
16
作者 耿明松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206-208,共3页
作为明代品评体断代绘画史的代表之一,《中麓画品》虽然篇幅较小,但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品评体例;全书具有独立的品评标准和品评观念,对明代较多绘画名家进行了褒贬分明的个人评价;各篇论述清晰,语言简练、比喻生动,是一部短小精悍、个性... 作为明代品评体断代绘画史的代表之一,《中麓画品》虽然篇幅较小,但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品评体例;全书具有独立的品评标准和品评观念,对明代较多绘画名家进行了褒贬分明的个人评价;各篇论述清晰,语言简练、比喻生动,是一部短小精悍、个性独特的画史著作,对今天的美术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麓 史观念 体例 美术史
下载PDF
人品论对中国画发展的负面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贺万里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152-154,151,共4页
关键词 中国发展 品画 人物 文人 中国文人 意象绘 独立审美价值 中国绘 中国传统绘
下载PDF
谢赫《画品》“谢题徐落”考释
18
作者 韩刚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8-54,共7页
在反思前贤相关研究基础上再加推求,《画品》“谢题徐落”句中“谢题”应典出晋宋间谢灵运诗歌题咏;“徐”释为“全”“都”,“落”释为停下、结束,意为类似谢灵运题咏风格的画风全部结束。该四字句标示出谢赫重要品评标准与路径。
关键词 《诗》《 谢灵运 谢脁 谢赫
下载PDF
六法·气韵生动·中国画品评
19
作者 钟涛 《艺术探索》 2003年第3期26-28,共3页
Qi Yun sheng Dong, a pure Chinese aesthetic, originated from Liu Fa (Six Modes), an article writen by Xie He nearly 1500 yearsago, have been explained in different ways. Mr. Zhong summarizes two main explanations of L... Qi Yun sheng Dong, a pure Chinese aesthetic, originated from Liu Fa (Six Modes), an article writen by Xie He nearly 1500 yearsago, have been explained in different ways. Mr. Zhong summarizes two main explanations of Liu Fa in art history and demon-strates why Qi Yun Sheng Dong is one of aesthetics in Chinese pai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法 中国 笔墨 美术 气韵生动 确立 新中国 历程
下载PDF
人品·文品·画品——读《刘旷画集》
20
作者 廉文澂 《唐都学刊》 2013年第1期126-128,共3页
刘旷生长于中国内忧外患的大动荡年代,作为热血青年,承传着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抱着抗日救国的崇高信仰,于1938年不避艰难险阻,跋山涉水,从四川岳池奔赴延安。在这个广阔的生存空间,他看到吞纳百川、... 刘旷生长于中国内忧外患的大动荡年代,作为热血青年,承传着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抱着抗日救国的崇高信仰,于1938年不避艰难险阻,跋山涉水,从四川岳池奔赴延安。在这个广阔的生存空间,他看到吞纳百川、融汇众流的宏伟景象。他投人到这革命的大熔炉中,在抗日军政大学,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他树立了革命信仰,得到了艺术的冶炼,找到了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旷 中国知识分子 抗日军政大学 艺术学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