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品读诗词之韵,传承中华文化——以《登鹳雀楼》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爱萍 冯慧丽 《福建教育》 2020年第27期27-29,共3页
较之以往各版本的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选的古诗文数量大大增加。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将学习、品味古诗文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且要以儿童的视角,以贴近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与古诗"对话",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 较之以往各版本的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选的古诗文数量大大增加。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将学习、品味古诗文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且要以儿童的视角,以贴近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与古诗"对话",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用文化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古诗教学的归宿。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年级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浅近的古诗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美的语言。”这为我们备课提供了尺度参考。本文以统编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为例,浅谈如何落实低年级古诗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鹳雀楼》 古诗教学 古诗文 展开想象 中华文化 小学语文教科书 品读诗词 文化滋养
下载PDF
穿越古桥千年历史 品读诗词万种风情--品读唯美创新的《诗话桥》
2
作者 苏青 《中国科技教育》 2022年第5期78-79,共2页
桥梁是人类聚居和社会交往的产物,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也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特征。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桥梁已经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建筑物,也不仅仅是展现不同时代建筑工艺进步的印记,更是艺术审美对象... 桥梁是人类聚居和社会交往的产物,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也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特征。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桥梁已经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建筑物,也不仅仅是展现不同时代建筑工艺进步的印记,更是艺术审美对象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桥梁之美,是建筑之美,是文化之美,是情感之美,亦是梦想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史 人类聚居 民族文化特征 文化传承 情感之美 社会交往 审美对象 品读诗词
下载PDF
品读诗词 由象入境——关于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情趣教学的策略研究
3
作者 邓慧敏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0年第10期38-39,共2页
古诗词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应要体现其新方法、新理念。古语有"情动于衷,而发于言"的说法,古诗词是心的表达,是情的寄托。因此,古诗词的... 古诗词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应要体现其新方法、新理念。古语有"情动于衷,而发于言"的说法,古诗词是心的表达,是情的寄托。因此,古诗词的教学要从"情趣"诵读的层次着手,读得有层次,才能教得有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词 小学低年级 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策略 学生情操 品读诗词 新理念
下载PDF
品读诗词 由象入境--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 被引量:19
4
作者 罗光羽 《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第8期35-37,共3页
古诗词当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课程标准也主张通过古诗词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感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启迪。现实是,很多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认... 古诗词当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课程标准也主张通过古诗词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感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启迪。现实是,很多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认为古诗词枯燥无味、记忆困难。基于此,对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教师可以从诗词诵读、背景知识、语言品味、情感体悟以及意象鉴赏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由表及里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学好古诗词的同时,做新时代更加自信的中国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诗词 教学模式 诗词品读 诗词意象
下载PDF
主题式古诗词品读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褚晓泓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第32期47-49,共3页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代青少年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种优秀民族文化。诵读古诗词,学生可以体验到更高品质的人生,获得良好素养的积淀。主题式古诗词品读主要通过有创意的同题赏读、多元解读、比较研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诗人、词人...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代青少年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种优秀民族文化。诵读古诗词,学生可以体验到更高品质的人生,获得良好素养的积淀。主题式古诗词品读主要通过有创意的同题赏读、多元解读、比较研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诗人、词人的内心深处,聚焦诗词意境,多角度品读、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式古诗词品读 同题赏读 多元解读 比较研读
下载PDF
品读诗词
6
《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 2020年第11期4-5,共2页
同学们,你们喜欢冬天那美丽的冰雕吗?你们看到冰块会想到什么呢?古时候的小孩子会把冰块当乐器用来敲打玩乐,有意思吧!让我们在诗中一起体会他们的乐趣吧。
关键词 冰块 品读诗词 有意思
原文传递
不可或缺的古典诗词品读
7
作者 吴培龙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3年第32期78-79,共2页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博大精深。品读古典诗词可以加强中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升中学生的人格魅力,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中学生的忧患意识。这既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利于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古典诗词品读 情感 人格 人文 忧患意识
下载PDF
古典诗词教学走入高职院校课堂的几点思考
8
作者 沈雪和 《纳税》 2017年第19期166-166,共1页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作品背后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显现出人性美、真情美,同时也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古典诗词走入高职院校的课堂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意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作品背后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显现出人性美、真情美,同时也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古典诗词走入高职院校的课堂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意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读诗词 思考感悟 提升自我
下载PDF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
9
作者 高熙强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第3期79-80,共2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古诗词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帮助学生深化思维认识、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传承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古诗词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帮助学生深化思维认识、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传承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优化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赏析古典诗词,形成创新、有效、开放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效果,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诗词品读 诗词赏析 分类整理
下载PDF
从“采菊东篱下”到“大江东去”——浅谈古诗词教学对中学生人格情操的培养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宁宁 《才智》 2012年第33期53-53,共1页
通过赏读名家诗词歌赋,品读陶、苏二人的诗词,启发学生去感受文人的特殊情感,领悟人物的高尚灵魂。在语文的课堂中,放飞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在语文课改的推动下塑造学生的人格情操。
关键词 陶渊明 李清照 婉约词 品读诗词 人格情操 自我价值
原文传递
“苏轼美食诗词”教学及点评
11
作者 刘美娟(执教) 孙小冬(点评) 《小学语文教学》 2022年第11期52-54,共3页
【教学内容】整合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猪肉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目标】以美食为引,品读诗词,走进苏轼的“美食世界”,感受他的洒、乐观、旷达。【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吃货呢... 【教学内容】整合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猪肉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目标】以美食为引,品读诗词,走进苏轼的“美食世界”,感受他的洒、乐观、旷达。【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吃货呢?生:我认为吃货一定要能吃,会品。为了吃,敢于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风波 品读诗词 苏轼 吃货 美食 旷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原文传递
古诗里的二十四节气(一)
12
作者 李卫兵 汪开泉 +1 位作者 袁慧莹 黎彦婷(图) 《小学生之友(阅读写作版)(下旬)》 2021年第9期4-13,共10页
编前语:同学们,从本期开始,编辑部将在本栏连续推出六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故事,让你们在节气中品读诗词风韵,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四季变迁。什么?你不知道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别急,跟着时间的脚步,一起去探寻吧!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二十四节... 编前语:同学们,从本期开始,编辑部将在本栏连续推出六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故事,让你们在节气中品读诗词风韵,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四季变迁。什么?你不知道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别急,跟着时间的脚步,一起去探寻吧!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商周时期,最后定于春秋时期,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之间相隔十五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春秋时期 商周时期 品读诗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