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权力话语视角重释哈姆雷特形象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能泉 潘利锋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6-57,共2页
《哈姆雷特》历来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这部戏剧也被认为是西方戏剧史上的奇观。从1877年以来,西方文坛每隔12天就会有一部或一篇研究《哈姆雷特》的论作问世。至今在学术界所召开的莎士比亚研讨会上,《哈姆雷特》依旧是一... 《哈姆雷特》历来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这部戏剧也被认为是西方戏剧史上的奇观。从1877年以来,西方文坛每隔12天就会有一部或一篇研究《哈姆雷特》的论作问世。至今在学术界所召开的莎士比亚研讨会上,《哈姆雷特》依旧是一个时常被提及的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关《哈姆雷特》研究的论文或名著已达数以万计,其篇幅远远超过剧本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形象 权力话语 哈姆雷特 代表作品 莎士比亚 戏剧史 学术界 西方
下载PDF
人性的展现——论哈姆雷特形象的人文性
2
作者 任慧群 《邢台师专学报》 1995年第2期60-68,共9页
不管人们用多少诸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言语来安慰自己,且尽管卞之琳先生自谦地称“客串之作”——《哈姆雷特》评论很不成熟,但,作为人文主义者形象的代表人物——哈姆雷特已带着“忧郁”的眼光扫过中国许多年了。... 不管人们用多少诸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言语来安慰自己,且尽管卞之琳先生自谦地称“客串之作”——《哈姆雷特》评论很不成熟,但,作为人文主义者形象的代表人物——哈姆雷特已带着“忧郁”的眼光扫过中国许多年了。如果再企图涉及哈姆雷特的性格讨论,总觉得不免落入愚蠢的嫌疑。尽管钱钟书先生说:“大名气大影响都是百分之九十的误会和曲解掺合而成,任其自然最好。经吹嘘之后成为‘重要’了,必然庸俗化”,因而,对照原著,又面对戏剧舞台上逐渐被造型得相当脸谱化的哈姆雷特,在我看来,总觉有许多的牵强,因而便显得滑稽。这正如吴组缃先生在《拾荒集》中对镇江的茶役的描写:赶着喊刚下车等待吃饭的“我”为“少爷”,而经他这一喊呢,“我”便非真的做他的少爷不可。因此,面对本文以及后来的读者们的阐释中的许多疑点,我无法回避由作者和读者共同构成的文学史中文学欣赏量的增加为我们提供的新的批评契机,如何诺德在《现代批评的职能》中所说的那样:“对于心灵所触到的一切的对象,绝对不予防碍,随心所欲,任其奔放,以便达到一种心的自由活动”,所以,本论文试田以自由大胆的精神来欣赏和观照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哈姆雷特形象 人文性 哈姆雷特 英国 沙士比亚 戏剧
下载PDF
从故事母题看哈姆雷特的延宕
3
作者 袁素华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22-26,共5页
哈姆雷特为什么延宕 ?对此经典问题的争论至今仍众说纷纭。叔侄之争、为父报仇、俄狄浦斯情结是该剧的三大故事母题。对故事母题的探究 ,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
关键词 故事母题 俄狄浦斯情结 哈姆雷特形象 英国 戏剧
下载PDF
哈姆雷特的超时空魅力 被引量:1
4
作者 邹君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4期79-81,共3页
关键词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悲剧 哈姆雷特形象 艺术形象 艺术样式 审美体验 英国 戏剧文学研究
下载PDF
屠格涅夫对俄国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艺术发现(下) 被引量:1
5
作者 钱理群 《荆州师专学报》 1993年第1期5-10,共6页
四屠格涅夫在《贵族之家》里写到拉夫列茨基从国外回到家乡的归途中,插入了一个短暂的梦:“拉夫列茨基忽然竟会想起罗伯特·庇尔……想起法国历史……他想起假如他身为将军,他会怎样打个胜仗,他也仿佛听到枪声和呐喊……。”这一细... 四屠格涅夫在《贵族之家》里写到拉夫列茨基从国外回到家乡的归途中,插入了一个短暂的梦:“拉夫列茨基忽然竟会想起罗伯特·庇尔……想起法国历史……他想起假如他身为将军,他会怎样打个胜仗,他也仿佛听到枪声和呐喊……。”这一细节具有某种象征性,暗示着法国社会革命思想正在取代德国谢林或黑格尔的哲学,成为19世纪40年代俄国占支配地位的中心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格涅夫 俄国 堂吉柯德形象 哈姆雷特形象 小说 巴札罗夫形象 比较研究 文学影响 《父与子》
全文增补中
一颗高飞心灵的陨落——哈姆雷特沉沦探因
6
作者 李颖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24-26,共3页
哈姆雷特的易感、脆弱、孤独的人格构成 ,以及人文主义者自身的缺陷两方面导致了哈姆雷特高飞心灵的沉沦。脆弱的心灵难以担当复仇重任 。
关键词 哈姆雷特 人格构成 人文主义 戏剧 文学评论 莎士比亚 英国 哈姆雷特形象
下载PDF
对莎士比亚及其悲剧人物的重新解读
7
作者 王国洪 郭晓芳 《衡水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17-19,共3页
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甚至被视为解读西方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莎剧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文化转型时期人类的心灵状态。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 ,莎剧充分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莎剧人物形象塑造最鲜明的... 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甚至被视为解读西方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莎剧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文化转型时期人类的心灵状态。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 ,莎剧充分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莎剧人物形象塑造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为两个方面 :人性的多层面展开和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审视。通过揭示这种心灵状态 ,他不仅将文艺复兴的文艺推向高潮 ,而且敏锐地捕捉到了近代人乃至现代人的生存困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悲剧人物 解读 文化转型 心灵状态 生命价值 哈姆雷特形象 英国 戏剧
下载PDF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8
作者 张继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12年第10期46-48,共3页
一、张扬个性,发挥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张扬个性,不束缚、不扭曲个性。语文学习的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读者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 一、张扬个性,发挥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张扬个性,不束缚、不扭曲个性。语文学习的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读者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孔乙己和哈姆雷特形象。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文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意思是不够的,应该是让这个词语成为内在决定性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学生 激发 哈姆雷特形象 能力的培养 张扬个性 创造性 生命表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