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塞尔的“哥白尼式转向” 被引量:8
1
作者 朱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105,共14页
从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常常陷入两难困境:如果它坚持以自我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它在获得开端上的明见性的同时又会面临唯我论的指责;如果它承认在开端处就有诸多主体,那么其他主体的存在又无法像自我那样明见无疑,哲学又会因此陷入独断的... 从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常常陷入两难困境:如果它坚持以自我为世界的本原,那么它在获得开端上的明见性的同时又会面临唯我论的指责;如果它承认在开端处就有诸多主体,那么其他主体的存在又无法像自我那样明见无疑,哲学又会因此陷入独断的神学—形而上学。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为走出上述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首先,它认为主体性只有在交互主体性中才是其所是,交互主体性相对于主体性而言是更本原的存在,这样它就避免了唯我论。其次,它对交互主体性的本原性的肯定是通过对我思所具有的陌生经验的反思与解释而揭示出来,这样它就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独断性而具有从我思出发的明见性。最后,它把交互主体性作为"超越论的存在领域"加以揭示,认为构造自然和世界的本原是交互主体性而非单个主体,这就保证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世界的认同是先天可能的。所以,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是对近代三大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学思想的综合与超越:它是方法论上的笛卡尔主义,存在论上的莱布尼茨主义,而其所要完成的使命则是真正实现康德的哥白尼式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胡塞尔 交互主体性 哥白尼转向 超越论的存在领域
下载PDF
福柯与海德格尔论康德和有限性
2
作者 贝特里夏·汉 罗久(译) 《德国哲学》 2014年第1期167-202,共36页
在福柯看来,康德真正天才的地方在于,他通过将有限性奠基于先验的层次而翻转了先前在有限性中所包含的否定性的意义。但福柯却将先验主体置于生活、语言和劳动这一经验背景中。跟福柯一样,海德格尔也将康德通过转移到先验层面来克服... 在福柯看来,康德真正天才的地方在于,他通过将有限性奠基于先验的层次而翻转了先前在有限性中所包含的否定性的意义。但福柯却将先验主体置于生活、语言和劳动这一经验背景中。跟福柯一样,海德格尔也将康德通过转移到先验层面来克服经验有限性的尝试看作是康德之批判的(失败的)核心。他们都认为,康德在《人类学》中将对人的有限性问题的三个批判性考察重新置于中心,这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失败的原因何在这一点上却大相径庭:福柯认为基于人的解决办法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海德格尔则认为是康德在人的此在面前的退缩。于是他们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补救策略:或者寻找一个对先验有限性进行重新诠释并使其相对化的非人类学方式,同时保留其基础性的视角,这是作为历史先验性研究的考古学的目标;抑或重新定义人的有限性自身,从而避免那种困扰着后康德哲学的经验一先验的混乱,并因而提出一种对生存的全新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有限性?福柯认为,康德的人类学的有限性是一种经验性的限制,但是也可以放到先验的立场上来了解,但这就与起源概念相矛盾,导致先验的有限性反过来取决于人的种种经验的限制。这就是理性的“盲点”,它能够使认知成为可能,但是无法从本质上被认识。关于起源的人类学悖论就是由于人自身的矛盾:起源只能通过经验时间来发生,但是时间自身的存在又必须被归因于先验主体。生命、语言和劳动不只是知识的对象,它们在人的先验有限性这一基础性的背景下被如此这般地给予,哥白尼式的逻辑被人类学转向所击败。是否可以认为福柯对海德格尔是一个暗示,即基础存在论能够在有限性分解之外提供给我们一个选择?通过基础存在论克服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海德格尔也像福柯一样,将康德的哲学看作是一种重新定义和克服人类有限性的尝试。但与福柯不同的是,他认为这使康德保持了原初洞见的忠实,对先验想象力的理解可以处理人的有限性,同时仍然保留在先验的层面上,因此避免了人类学的混乱。先验想象能够使康德以这样的方式来描述有限性而不包含任何经验的要素。但我们的有限性不能够通过转向先验的视角而得到克服:理性自身是有限的。如果这种有限性得以被重新语境化,那么它既不能够通过人类学指明的自然主义的方式来处理,也不能根据先验逻辑,尤其是根据哥白尼转向来处理。海德格尔自己对哥白尼转向的理解是:如果我们转向存在论层面,那么我们的存在理解不仅是限制,而且还使得我们的“创造力”成为可能。由此康德的先验有限性分析达到了它的存在论转折,知识之可能性条件自身就不能被理解为先验的,而只能理解为生存的,从有限性分解的循环通向无尽的释义学循环。海德格尔的策略是克服经验一先验的区分,而不是像康德一样试图用一种有限性的形式去取代另一种。人类学的悖论是由于康德没能恰当地思考时间而造成的。福柯在《事物的秩序》中的主要结论就是,我们当前的疑惑是由人具有经验一先验的二重性而无法满足为知识奠定基础的要求所造成的。但是海德格尔自己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进行的研究表明,经验一先验的对分本身是由于遗忘了存在问题而错误地理解了生存这一概念的结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重新恢复了与康德的第一批判中同样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主张,早期海德格尔就像他之前的康德一样,自己打败了自己。福柯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的结论是,哥白尼转向的逻辑是有缺陷的,因而必须被抛弃掉。后期海德格尔再次陷入早先证明这种先验立场的困难。走出这一困境的办法,在海德格尔是对神秘化思想的接受,而在福柯则是他的谱系学转向。但是我们真的能对这两种方式感到满意吗?西方出现过至少三种试图解决有限性问题的可能策略:1.普罗米修斯式的反抗,在这种反抗中,人的有限性毁灭自身而试图超越自身的条件;2.斯多葛式的知识和对命运的接受;3.第三种选择不同于前两种,因为它并没有它们那种英雄主义,而是对人类失败的一种人道主义的温和嘲讽,一种面对生活的谦恭的方式。我们当代对存在的理解已经给了我们一个隐含的信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这个信念出发的实践表现为决定我们与世界和与我们自身关系的技术力量。但是这些向往无休止的自我克服的强烈愿望能够轻而易举地导向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以为由于这些自我克服的愿望,人类有限性将会在自我超越的活动中被超越。或许现在是时候放弃克服这个观念本身了;要通过承认有限性根本无法为自身奠基来打破有限性分解的唯我论循环,开启一种有限度的怀疑主义的形式,而不是我们过去那种对于权能(power)的哥白尼式的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海德格尔 康德 先验的有限性 哥白尼转向 人类学悖论
下载PDF
法律学说的理性重构——读《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云龙 《法律方法》 CSSCI 2010年第1期363-370,共8页
本文通过对佩策尼克《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的理解,展示了晚年佩策尼克的学术观点。针对法律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的不断挑战与批判,他提出法律学说的"哥白尼转向"。通过对实证主义法学派和自然... 本文通过对佩策尼克《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的理解,展示了晚年佩策尼克的学术观点。针对法律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的不断挑战与批判,他提出法律学说的"哥白尼转向"。通过对实证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批判,佩策尼克提出了一个在融贯论要求下的摒弃本体论的认识论,他的这种通过弱式理论对法律学说进行理性重构的尝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学者不懈努力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学说 哥白尼转向 融贯论 弱式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