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与艺术之间——塑形于理性和感性之上的熊秉明
1
作者 王洪伟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5期81-90,共10页
熊秉明是抗日战争之后教育部选拔的第一批公费留法生。他最初的选择是攻读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但留法第二年(1948)却突然转学雕塑艺术。这一选择对熊秉明的一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他长期困扰于雕塑艺术在形象创造中的理性与情... 熊秉明是抗日战争之后教育部选拔的第一批公费留法生。他最初的选择是攻读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但留法第二年(1948)却突然转学雕塑艺术。这一选择对熊秉明的一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他长期困扰于雕塑艺术在形象创造中的理性与情感两种思维能否统一的问题。哲学理性与艺术感性并非决然地相互冲突,使他最终选择了艺术道路。另一方面,熊秉明在海外求学的经历,使他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在对技艺与生活关系的长期实践与思考中,逐渐发现了民族性格和中西方文化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秉明 雕塑 哲学与艺术 技艺与生活
下载PDF
艺术的否定性——苑举正新著《艺术哲学——不认同的人为世界》读解
2
作者 陈建新 杨婧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9-262,共4页
一、前言黑格尔认为艺术哲学是美的艺术哲学。台湾大学苑举正先生作为科学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研究者,他的新著《艺术哲学——不认同的人为世界》(以下简称《艺术哲学》)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运用哲学的观点探讨了艺术问题。他从社会生活的角... 一、前言黑格尔认为艺术哲学是美的艺术哲学。台湾大学苑举正先生作为科学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研究者,他的新著《艺术哲学——不认同的人为世界》(以下简称《艺术哲学》)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运用哲学的观点探讨了艺术问题。他从社会生活的角度阐释艺术与哲学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真实世界和人为世界中的共生关系,为读者理解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 台湾大学 哲学与艺术 共生关系 主观世界 美的艺术
下载PDF
哲学对艺术权能的剥夺 被引量:3
3
作者 亚瑟.C.但托 郑伊看(译) 李军(校定)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3期95-108,共14页
文章讨论了艺术与哲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哲学根源。第一部分,但托以奥登的《悼念叶芝》为引,通过奥登和叶芝所认为的诗歌在政治上无能为力说,讨论了艺术和政治的关系。艺术似乎只是扮演着一种类似宗教仪式般的功能,致... 文章讨论了艺术与哲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哲学根源。第一部分,但托以奥登的《悼念叶芝》为引,通过奥登和叶芝所认为的诗歌在政治上无能为力说,讨论了艺术和政治的关系。艺术似乎只是扮演着一种类似宗教仪式般的功能,致力于使记忆神圣化,但却于事无补。就此他提出了疑问,既然如奥登等人所说,为什么社会上会普遍流行着一种认为艺术是危险的政治态度?这种态度从何而来?在他看来,这种态度来源于哲学对于艺术功能的剥夺。第二部分,但托试图通过将这些剥夺艺术的理论考古学化,来考察哲学剥夺艺术的历史。他认为这些理论的源头就在柏拉图的美学著作中,并指出了柏拉图抨击艺术的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通过"艺术与真理隔了三层"的主张,使艺术看上去微不足道。第二种是使艺术理性化,让艺术做哲学之所做。但托认为在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中,隐藏着这两种对艺术的压迫。前者认为应当"无利害性"地看待艺术作品。这种做法采用的方式虽与柏拉图不同,但最终都使艺术远离现实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哲学家,例如乔治·桑塔耶那、布洛等,他们将艺术放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之外,艺术自此被美学所束缚和削弱。柏拉图抨击艺术的第二种途径在黑格尔的理论中得到体现。在黑格尔看来,艺术和宗教处在哲学之前的绝对精神旅程的最后阶段,它们是哲学在自我异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绝对精神在经历了艺术之后,艺术的哲学使命就完成了,因此它必将让位给宗教和哲学,艺术在此意义上走向了终结。因此,为了完成其哲学使命,艺术必须作哲学之所做。在这一点上,杜尚的作品极好地印证了黑格尔的观点,他通过《泉》,在艺术中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在但托看来,正是这两种做法造成了哲学长期以来对艺术权能的剥夺。而且,哲学对艺术的压迫最终反过来殃及自身:在实证主义的阶段,哲学之于科学的地位,就恰如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艺术之于哲学的地位。但托发现柏拉图抨击艺术的两种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悖论,如果艺术是无能为力的,而艺术又是哲学的异化形式,那么哲学本身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认为,要解救哲学的困境,首先必须从哲学中解放艺术,最终使哲学和艺术都回归自身。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但托试图为摆脱了哲学使命后的艺术找到它自己的定位,他将艺术的作用与修辞的作用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真正的魅力在于它在情感上的修辞作用,即通过感染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行动,但这也正是艺术被视为危险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与艺术 柏拉图 康德 黑格尔 艺术的终结
下载PDF
哲学与艺术的共同抵抗
4
作者 谷泉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4-104,共1页
孙利军在《哲学与艺术的共同抵抗——阿多诺关于现代美学的构想及意义》一文中指出:传统美学无法解释现代艺术现象。它面对现代艺术这一新生事物手足无措,因为新生事物已逸出它所能给予的解释。它只能努力把新的事物还原成某种旧的和... 孙利军在《哲学与艺术的共同抵抗——阿多诺关于现代美学的构想及意义》一文中指出:传统美学无法解释现代艺术现象。它面对现代艺术这一新生事物手足无措,因为新生事物已逸出它所能给予的解释。它只能努力把新的事物还原成某种旧的和熟悉的东西,对不能给出解释的东西则污蔑其为非艺术。与此相应的是,基于黑格尔的传统哲学美学演绎出来的“艺术终结论”大行其道,暂时印证了那些认为艺术今不如昔、道德世风日下的怀旧者的颓败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利军 哲学与艺术的共同抵抗——阿多诺关于现代美学的构想及意义》 艺术现象 审美经验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走向“多元”与“精细”——2021年美学与艺术哲学图书盘点
5
作者 钟翠琴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2年第2期40-47,共8页
2021年国内美学与艺术哲学图书出版整体呈现出理论研究与历史研究并重的格局,具有多元与精细的特征。中国学者在译介西方经典、推进前沿研究的同时,不断挖掘新视角、开辟新领域,对中国古典与现当代艺术进行积极省思。
关键词 美学与艺术哲学 理论与历史 跨学科
下载PDF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艺术表现
6
作者 徐畅 《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第16期16-16,共1页
中国山水画比西方风景画早了千余年,其所呈现的内涵在本质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天人合一是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从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中国画的色调、气韵、意境。可以说,山水画就是我们民族的底蕴、性情。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山水画 哲学与艺术
下载PDF
亚瑟·丹托艺术终结论面面观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怡苹 《艺术评鉴》 2020年第5期162-163,共2页
“艺术终结论”的主要提出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分析哲学家、艺术评论家亚瑟·C·丹托,他在自己所著的《艺术的终结》一书中,全方位地解读了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美学思想,以不同的视角开辟出了自己的艺术理论.此书一经出版... “艺术终结论”的主要提出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分析哲学家、艺术评论家亚瑟·C·丹托,他在自己所著的《艺术的终结》一书中,全方位地解读了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美学思想,以不同的视角开辟出了自己的艺术理论.此书一经出版,便引得西方艺术界和美学界众说纷纭.由于翻译的问题和中西方语境的差异,亚瑟·丹托的《艺术的终结》在国内流通的译本造成了国内许多读者对丹托理论的误解.基于这种错误的理解,人们所看到的必然是被扭曲的丹托.笔者将基于亚瑟丹托《艺术的终结》一书,广泛引证国内外艺术评论家发表的对亚瑟丹托理论的文论,试图阐述清楚艺术终结理论的实质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终结论” 亚瑟·丹托 哲学与艺术
下载PDF
现代主义中的事件建构与电影维度
8
作者 杨碧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33-36,共4页
电影自19世纪末作为一种新的机械发明起源开始,便受到诞生于同一时期的哲学与艺术运动——现代主义的深远影响。现代主义不仅是对一种电影美学范式的描述,而是根植于电影的本体理论中的思想资源。本文将以现代主义为切入点,围绕运动、... 电影自19世纪末作为一种新的机械发明起源开始,便受到诞生于同一时期的哲学与艺术运动——现代主义的深远影响。现代主义不仅是对一种电影美学范式的描述,而是根植于电影的本体理论中的思想资源。本文将以现代主义为切入点,围绕运动、技术、事件、空间、符号、历时性与共时性、虚像与实像等命题与关键词对电影本体论进行一次新的整合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本体论 本体理论 哲学与艺术 美学范式 历时性与共时性 现代主义 整合与重构 关键词
下载PDF
谒见朱良志先生
9
作者 周军 《中华奇石》 2021年第12期120-121,共2页
朱良志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代表作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南画十六观》《中国美学十五讲》等。我们没有任何交集,用佛家语言形容,我们属&q... 朱良志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代表作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南画十六观》《中国美学十五讲》等。我们没有任何交集,用佛家语言形容,我们属"性空"。"缘起"《顽石的风流》。先生的这本大作发表以后在赏石圈引起了不小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大山人 朱良志 十六观 哲学与艺术 《石涛研究》 南画 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