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之思与为师之道——培养有理论自觉意识的教师 被引量:9
1
作者 胡萨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45,84,共6页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即教师为师之道的根本在其教育思想与行动拥有哲学根据,而非经验的重复或技术的熟练。教师的哲学之思强调了哲学作为教育的一般原理,这使得教师的实践成为有内在"原理"支持的专业实践,这样的教育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即教师为师之道的根本在其教育思想与行动拥有哲学根据,而非经验的重复或技术的熟练。教师的哲学之思强调了哲学作为教育的一般原理,这使得教师的实践成为有内在"原理"支持的专业实践,这样的教育实践才会是自觉的、清醒的和有明确追求的。教师通过对"教"的理论拥有而获得自觉的"教的意识",成为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使得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由教育的理论自觉引起和展开的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之思 原理 教育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
下载PDF
心理健康本质的哲学之思
2
作者 谢玉兰 阳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4-86,共3页
心理学学派视角促进了心理健康本质的丰富和深化,但也引起了分歧和偏颇。基于存在哲学的理论阐释了心理健康的心理所指,心理所指表现为心理的关系状态;基于文化哲学的理论破译了心理健康的健康本质,健康本质是存在的和谐;利用辩证哲学... 心理学学派视角促进了心理健康本质的丰富和深化,但也引起了分歧和偏颇。基于存在哲学的理论阐释了心理健康的心理所指,心理所指表现为心理的关系状态;基于文化哲学的理论破译了心理健康的健康本质,健康本质是存在的和谐;利用辩证哲学对心理健康中的心理所指及健康本质作了进一步分析,最后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有限制心理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和谐,和谐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持续性和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本质 哲学之思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之思”的命题意涵
3
作者 张党伟 《实事求是》 2014年第4期5-9,共5页
"哲学之思"即对哲学本身的思考和认识。理清马克思"哲学之思"的基本意蕴对于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本清源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哲学之思"要以文本文献为基础、以哲学发展史为背景、以总... "哲学之思"即对哲学本身的思考和认识。理清马克思"哲学之思"的基本意蕴对于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本清源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哲学之思"要以文本文献为基础、以哲学发展史为背景、以总体性思想为方法指导,可以从哲学的本质、特性、内容、来源、宗旨等十个基本方面把握马克思的"哲学之思"。综括马克思在不同语境下、从不同角度出发作出的关于哲学的思考和界说,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之思"的鲜明走向:一种革命的能动的实践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之思”马克哲学 实践哲学
下载PDF
诗与四季:论严建文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与哲学之思
4
作者 梁芹 《中外诗歌研究》 2022年第2期42-45,共4页
一、时间中的四季:春夏与秋冬四季在严建文的诗歌世界中有着不同的颜色与情绪,同样四季作为时间流逝的佐证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时间意识。在我们已有认知中,时间往往以线性的形式进行,即昨天、今天、明天,雎天对今天而言已成为历史,今天... 一、时间中的四季:春夏与秋冬四季在严建文的诗歌世界中有着不同的颜色与情绪,同样四季作为时间流逝的佐证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时间意识。在我们已有认知中,时间往往以线性的形式进行,即昨天、今天、明天,雎天对今天而言已成为历史,今天对昨天来说是明天,明天于今天来说是未来,而严建文在诗歌中正是通过打破时间的线性结构,从不同的时间阶段诠释不同的情绪与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结构 诗歌世界 已有认知 情绪与情感 意识 时间流逝 哲学之思 四季
下载PDF
大洋彼岸的临终医助 辞世之路的哲学之思
5
作者 游苏宁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1年第16期F0004-F0004,共1页
时至今日,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好死不如赖活”的老观念已日渐改变,如何帮助临终之人有尊严地走完最后的人生之路,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重要话题,欧美国家早已对如何进行终关怀和有尊严地离世进行了大量实践。
关键词 人生之路 中国人口老龄化 哲学之思 临终 欧美国家 尊严
原文传递
郭象注《庄子》与《庄子》注郭象——诠释学视域中《庄子注》的哲学义蕴 被引量:6
6
作者 臧要科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5-107,共3页
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系和对话者,中国哲学呈现为以经典为基础的哲学之思,以经典为依据,是哲学之思的主要形式,"天人之际"是其所指向的主要对象。在诠释者与文本之间,不同的视域相激相荡,意义不断生成,郭象注《庄子》作为哲学事... 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系和对话者,中国哲学呈现为以经典为基础的哲学之思,以经典为依据,是哲学之思的主要形式,"天人之际"是其所指向的主要对象。在诠释者与文本之间,不同的视域相激相荡,意义不断生成,郭象注《庄子》作为哲学事件,代表着一种成熟,它不仅表现在郭象注《庄子》时对诠释者与文本愿意之间矛盾的解决思路中,更表现在郭象《庄子注》中所表达思想内容即"游于羿之彀中与独化于玄冥之境"中,儒与道,名教与自然,人的现实关怀与精神超越在此得到了安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哲学之思 郭象 《庄子注》
下载PDF
论思维方式及其变革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永林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1期100-102,共3页
领会哲学思维方式的本质,才能进行哲学活动并进行哲学创新,而哲学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没有思维方式的革命,就不可能带来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新的变革式的反思,就难以实现不满足现状的人类对哲学的企盼。因此,提高哲学理论... 领会哲学思维方式的本质,才能进行哲学活动并进行哲学创新,而哲学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没有思维方式的革命,就不可能带来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新的变革式的反思,就难以实现不满足现状的人类对哲学的企盼。因此,提高哲学理论思维能力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之思 哲学创新 维方式 生存方式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语言、诗
8
作者 马小朝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41-47,共7页
海德格尔要人们重新关注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澄清存在意义的哲学之思则必须通过语言、诗的研究路径。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与语言具有密切关系,其语言观是对传统语言观、更是对传统哲学观的解构。海德格尔向往的语言是诗意语言。从诗意... 海德格尔要人们重新关注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澄清存在意义的哲学之思则必须通过语言、诗的研究路径。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与语言具有密切关系,其语言观是对传统语言观、更是对传统哲学观的解构。海德格尔向往的语言是诗意语言。从诗意语言出发,海德格尔生发出了他的文学艺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 意义 哲学之思 语言 文学 艺术观
下载PDF
师、生、校三者关系探微——由《民主主义与教育》引发的思考
9
作者 宁爽 《文教资料》 2018年第22期115-118,共4页
本文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个人与世界》一章内容为基点,讨论教育个体、教育世界及这两者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教育世界与教育个体的阐述,思考当下学校、教师、学生三者间的关系问题。教育个体不仅指受教育者,而且包含教育者。生... 本文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个人与世界》一章内容为基点,讨论教育个体、教育世界及这两者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教育世界与教育个体的阐述,思考当下学校、教师、学生三者间的关系问题。教育个体不仅指受教育者,而且包含教育者。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根,教育世界不断在生活世界中汲取营养。探寻教育个体与教育世界的相互关系问题实际上也是在探索教育世界的真善美。教育世界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寓于教育个体中,教育个体不断解构和建构着教育世界,以期教育世界不断取得新发展,不断促进育人工作走向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主义与教育》 个人与世界 哲学之思
下载PDF
如何理解哲学教育——简答尚杰教授
10
作者 杨国荣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79,178,共6页
与现代大学的教育系统相关,哲学作为学科有其知识性的一面,承认这一点,是对哲学在历史衍化过程中形成的现实形态的确认。按其实质,学科性与知识性、规范性无法相分,在一定意义上,掌握哲学领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经受哲学思维训练的过程,... 与现代大学的教育系统相关,哲学作为学科有其知识性的一面,承认这一点,是对哲学在历史衍化过程中形成的现实形态的确认。按其实质,学科性与知识性、规范性无法相分,在一定意义上,掌握哲学领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经受哲学思维训练的过程,无论从哲学之为哲学的本然形态看,还是就哲学的学科意义而言,把握它与其他思想的区分的独特之点,难以离开其知识系统及相应的学科“规范”。哲学的起源既与思想的惊异相关,也涉及对现实的忧患,与之相应,哲学的教育不能仅仅从引发惊讶感或启发惊讶能力入手,而应同时引导学生注重现实存在,并从价值层面关切人类命运。进一步看,谈哲学教育,不能仅仅讲批判性,而是需要同时从创造性、建设性方面加以引导。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哲学教育与一般教育之辩,折射了哲学问题与日常问题的关系。哲学所面对的,首先是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问题。哲学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基于人类文明衍化所凝结的成果(包括各种形态的知识成果),创造性地解决内在于现实存在和生活世界中的多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教育 知识性 哲学之思 知识 智慧
原文传递
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批判 被引量:11
11
作者 邓安庆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5年第4期4-13,126,共11页
以摩尔《伦理学原理》肇始的分析伦理学,确立了整个20世纪以来英美道德哲学的整体基调,他们以道德词语和句式的语义分析为核心乃至目标,重新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此后,道德哲学不断地被分化为相互对立、不可通约的各种"主义&quo... 以摩尔《伦理学原理》肇始的分析伦理学,确立了整个20世纪以来英美道德哲学的整体基调,他们以道德词语和句式的语义分析为核心乃至目标,重新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此后,道德哲学不断地被分化为相互对立、不可通约的各种"主义",论证越来越精致,哲学性却越来越弱,呈现出来的恰恰是"道德"在生活世界的彻底碎片化。科学性的描述,使得道德既不通达"天理"(因为形而上学被否定了),也不脚踏实地(因为"道德"变成了对概念的词义分析,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而不指导生活和行动)。因此,断言它的失败是有充足理由的。哲学不能以不思的科学为榜样,伦理学作为"科学"只能秉持思想论证所要遵循的严密的逻辑必然性,它可以把语义分析作为起点,但目标却只能是哲学的:理解和思考存在的意义。对道德词语的语义分析,既不能出现社会与历史的缺席,更不能出现生活和存在的遗忘。没有对存在意义的伦理辩护,善是什么,我该如何行动,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些永恒的哲学问题都将得不到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伦理学 元伦理学 存在的遗忘 哲学的本原之思
原文传递
论李贺诗歌的死亡忧虑及生命企盼
12
作者 张艳辉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37-138,266,共3页
李贺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与个性的诗人,其诗歌内容多是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中有一股抑塞磊落之气。本文通过他的诗歌作品对其死亡忧虑产生的因素、外在表现和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与企盼作一番探讨,并指出李贺诗歌创作所体现出的哲学之思... 李贺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与个性的诗人,其诗歌内容多是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中有一股抑塞磊落之气。本文通过他的诗歌作品对其死亡忧虑产生的因素、外在表现和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与企盼作一番探讨,并指出李贺诗歌创作所体现出的哲学之思及悲剧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诗歌 死亡忧虑 哲学之思 悲剧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