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邓小平出版理论中的哲学观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家华 《济宁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1-55,共5页
邓小平的出版理论哲学观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哲学出版观认为,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要以传播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终极价值目标,以服务劳动大众为原则,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出版的方法论,从而为人民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邓小平的出版理论哲学观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哲学出版观认为,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要以传播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终极价值目标,以服务劳动大众为原则,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出版的方法论,从而为人民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新时期学习、践行邓小平的出版理论哲学观,对指导新闻出版行业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出版 邓小平 辩证法
下载PDF
出版哲学价值所在:范用为书籍一生的启示
2
作者 郑敏希 张洪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104,共3页
眼界高远的范用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书刊出版中领风气之先,为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留下了一批畅销书和长版书目。其作为出版大家的最深刻原因,是因为笃定美德修身的哲学底蕴与爱书出书的人生轨迹完美融为一体。
关键词 出版哲学 范用编辑思想 为书籍的一生
下载PDF
岩波书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出版活动与日本的哲学思潮
3
作者 汪丽影 《传播力研究》 2020年第15期130-132,共3页
岩波书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哲学书籍出版,在日本掀起了哲学书籍的阅读热潮,获得了"哲学书肆"的美誉。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岩波书店顶着军部的压力,出版了不少进步思想的哲学书籍。岩波书店的哲学书籍出版,把哲学从象牙塔... 岩波书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哲学书籍出版,在日本掀起了哲学书籍的阅读热潮,获得了"哲学书肆"的美誉。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岩波书店顶着军部的压力,出版了不少进步思想的哲学书籍。岩波书店的哲学书籍出版,把哲学从象牙塔里普及到民众中,丰富了日本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哲学研究者,促进了日本本土哲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世界大战 岩波书店 哲学出版 本土哲学
下载PDF
休·海夫纳的出版哲学与传奇人生
4
作者 蒋艳 《出版科学》 CSSCI 2010年第2期89-91,共3页
作为世界上第一本男性杂志,《花花公子》曾举世瞩目;而作为它的创始人,休·海夫纳也一直颇受争议。时至今日,海夫纳创造的花花公子帝国和兔头商标仍然享誉全球,这不仅因为他创办杂志的独到眼光和长期积累的读者资源,更本质的原因在... 作为世界上第一本男性杂志,《花花公子》曾举世瞩目;而作为它的创始人,休·海夫纳也一直颇受争议。时至今日,海夫纳创造的花花公子帝国和兔头商标仍然享誉全球,这不仅因为他创办杂志的独到眼光和长期积累的读者资源,更本质的原因在于他对特殊时代背景下读者心灵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探讨休·海夫纳创办杂志的历程和编辑理念,给处于低迷时期的当今杂志业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花公子》 出版哲学 杂志出版
下载PDF
大成 通博 专精——大学编辑出版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策略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远成 谢先卷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41-147,共7页
编辑出版人才,是一种大成、通博、专精的综合型特殊专业人才。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出版时代,这类人才必须在综合性大学中培养。结合我国50所大学创办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如编辑人才培养目标、就业、用人单位不衔接以及... 编辑出版人才,是一种大成、通博、专精的综合型特殊专业人才。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出版时代,这类人才必须在综合性大学中培养。结合我国50所大学创办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如编辑人才培养目标、就业、用人单位不衔接以及培养模式等),除传统的媒体编辑外,还要提升、扩大并适应未来的策划编辑、网络编辑和编校管理人才,以及发行、数字出版人才等需要,建立编辑、出版、发行、管理、技术、研究有机结合的"重一顾三"动态培养模式体系,从而为培养高层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服务,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和出版市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成 编辑出版 专业人才 培养 “重一顾三”模式 编辑出版哲学
下载PDF
“巴黎手稿”解读中的“青年马克思”问题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塞洛.马斯托 张秀琴 刘娟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37,共17页
本文聚焦于"巴黎手稿"("巴黎手稿"包括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手稿和"穆勒评注",本文主要聚焦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传播与接受史,以期对学界围绕马克思"早期"和&qu... 本文聚焦于"巴黎手稿"("巴黎手稿"包括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手稿和"穆勒评注",本文主要聚焦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传播与接受史,以期对学界围绕马克思"早期"和"晚期"著作而展开的相关论争作一批判性考察。几乎所有公开出版的有关马克思早期著述的重要研究文献(特别是在德语区、法语区、前苏联和英语国家),都吁求要对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进行全新的和严格的解读;同时,也几乎是所有的解释者都理所当然地假定,"巴黎手稿"是一部业已完成的著作。然而,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所谓的"巴黎笔记"的文本分析,使我们有可能一方面反对将前者视为一部完全成熟的文献并借此宣称马克思思想是一个以其为基础的整体,另一方面也反对将其视为一个定义明确的理论文献并借此将之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科学"阶段相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巴黎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EGA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版附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