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姆莱特:未践职的开明君主与哲学家王——再读莎剧《哈姆莱特》
1
作者 王化学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22年第1期62-72,共11页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过程中的“延宕”是莎学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直接关系对悲剧英雄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主人公纯良的精神气质排斥原始复仇方式而又未能找到符合文明价值观的法制方式;剧作家赋之以深厚...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过程中的“延宕”是莎学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直接关系对悲剧英雄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主人公纯良的精神气质排斥原始复仇方式而又未能找到符合文明价值观的法制方式;剧作家赋之以深厚的治国理政理论基础,这就是联系着王子本性的开明君主意识与哲学家王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莱特 延岩难题 开明君主 哲学家王
下载PDF
哲学家的正义与被迫——重审一段解释争论 被引量:2
2
作者 樊黎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54,共9页
本文考察了关于哲学家统治的一场解释争论。根据《理想国》的描述,假如哲学家接受正义的要求去统治城邦,就不得不放弃最幸福的哲学生活。如何理解或化解这一色拉叙马霍斯式的结论,成为了学者争论的基本动机。我们的分析表明,上述动机来... 本文考察了关于哲学家统治的一场解释争论。根据《理想国》的描述,假如哲学家接受正义的要求去统治城邦,就不得不放弃最幸福的哲学生活。如何理解或化解这一色拉叙马霍斯式的结论,成为了学者争论的基本动机。我们的分析表明,上述动机来自一种误解,以为服从城邦正义的要求而去统治,体现了样式在哲学家灵魂中造成的正义。实际上,按照《理想国》的论述,只有哲学生活才能体现那种正义;而服从城邦正义的要求,只能体现一种非哲学的正义。从这一角度我们才能够重新发现整个解释争论背后蕴含的真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哲学家- 正义 强迫
原文传递
康德《永久和平论》中的秘密条款解读
3
作者 郭宇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78-83,共6页
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对秘密条款的描述虽然只有一页篇幅,但秘密条款却是《永久和平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试图在秘密条款部分回答哲学如何在政治上进行实践运用。文章对秘密条款的解读分为四个部分:哲学家是否有政治特权,"... 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对秘密条款的描述虽然只有一页篇幅,但秘密条款却是《永久和平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试图在秘密条款部分回答哲学如何在政治上进行实践运用。文章对秘密条款的解读分为四个部分:哲学家是否有政治特权,"哲学家王"的政府,实践知识何以可能以及政治和哲学的职能分配。秘密条款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人的内在自由,政治和哲学方才能够互相联系与发展。在柏拉图式的"哲学家王"的模式中,哲学家必须成为最高权力者,政治只能委身哲学之下。康德批判地反对"哲学家王"中政治同哲学的关系模式,一方面,哲学家不期望政治特权,另一方面,康德突出强调了哲学在政治领域里的重要作用,因为哲学包含了审视的思维也同样可以产生实践的运用,因此,哲学绝不会从政治世界里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和平 秘密条款 哲学家王
下载PDF
论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玮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0,共14页
"最佳政体"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终极任务,但是亚里士多德并非在一个单一的意义上研究这个问题,而是将其区分为某个政体前提之下的最佳状态,适合某个人群的最佳政体,适合大多数城邦的最佳政体,不管外在条件限制的"... "最佳政体"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终极任务,但是亚里士多德并非在一个单一的意义上研究这个问题,而是将其区分为某个政体前提之下的最佳状态,适合某个人群的最佳政体,适合大多数城邦的最佳政体,不管外在条件限制的"依靠祈祷"的最佳政体,以及依赖超凡德性的最佳政体。本文试图从这五个角度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学说,最终论证他在哲学家应该为王的意义上与柏拉图的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最佳政体 中道政体 依靠祈祷的政体 哲学家-
下载PDF
明智与智慧--从亚里士多德笔下的泰勒斯和阿那克萨戈拉说起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玮 《哲学门》 CSSCI 2012年第2期41-64,共24页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第5章和第7章中将明智(phronēsis)与智慧(sophia)对照起来考察,并且似乎以政治家伯里克利和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萨戈拉的例子强化了这种对照、甚至分离的关系。本文希望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在这...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第5章和第7章中将明智(phronēsis)与智慧(sophia)对照起来考察,并且似乎以政治家伯里克利和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萨戈拉的例子强化了这种对照、甚至分离的关系。本文希望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在这两章中的论述、在其他地方对泰勒斯和阿那克萨戈拉的提及,以及其他地方对明智与智慧关系的相关讨论,澄清明智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强调那个对照具有的暂时性特征。并将对二者关系的考察引向对幸福的“包容论”和“排他论”,解释这个《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最后将讨论引申到政治领域,论证亚里士多德很可能像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也怀有“哲学家—王”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明智 智慧 幸福 哲学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