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对界定文化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霍桂桓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6,114,共8页
界定文化的工作就必须进行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吗?答案完全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提出崭新的文化定义的研究者,还是沿用已有的文化定义进行学术研究的研究者,都有可能因为带有特定的学科背景、基于特定的学术素养、囿于特定的学术视角和... 界定文化的工作就必须进行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吗?答案完全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提出崭新的文化定义的研究者,还是沿用已有的文化定义进行学术研究的研究者,都有可能因为带有特定的学科背景、基于特定的学术素养、囿于特定的学术视角和眼界、甚至因为出于特定的主观癖好,而在对文化进行界定的过程中表现出难以抹煞的独断论倾向和色彩,而恰恰是这样的倾向和色彩会给研究者对文化的界定带来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使之最终难以得出真正既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必要的理论解释力的研究结论。在对文化进行界定的过程中,研究者只有自始至终地既针对被界定对象、同时也针对作为界定者的自己,都实实在在地坚持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态度,才有可能真正地逐步破除这样的独断论倾向和色彩,逐步形成和保持既严谨、又开放的学术研究心态,使自己的探讨和研究避免事与愿违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界定 常识倾向 独断论倾向 哲学批判反思 学术自觉
下载PDF
论境界的意义和有关其表现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霍桂桓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48,共11页
长期以来,境界几乎一直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论题,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条件所限,尤其是由于富有情感体验性的感性描述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其基本涵义和表现也一直都没有得到哲学上的严格界定和系... 长期以来,境界几乎一直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论题,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条件所限,尤其是由于富有情感体验性的感性描述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其基本涵义和表现也一直都没有得到哲学上的严格界定和系统全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就目前国内的哲学研究而论,由于研究视域的局限,在探讨和研究主体性的时候,国内的马哲界和西哲界也极少有人论及这个方面。因此,无论就文化哲学研究而言,还是对当今的马哲和西哲研究来说,对境界进行深入、系统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可以发挥重大而深远的推动性作用,而且,由于被研究对象本身所特有的中学特征和立足于社会实践的生成特色,此项研究的系统展开和不断深入,也势必会使中哲、马哲和西哲研究在逐步实现方法论突破的同时,在更高的层次上具体结合起来,从而为我们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研究道路进而全面推动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非常可贵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哲学批判反思 境界 社会个体生成论
下载PDF
国内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述评 被引量:3
3
作者 梁冬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国内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对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理论的修正。近年来,主体间性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二是着眼"主体间性"中的"间性"... 国内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对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理论的修正。近年来,主体间性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二是着眼"主体间性"中的"间性"研究;三是主体间性理论的审美反思和哲学批判。当前的主体间性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着间性研究替代主体间性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立场的多元选择以及主体间性能否取代主体性理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主体间性研究未来的发展。从未来的发展而言,主体间性研究应立足本体论的立场,积极深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切实推动我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主体间性理论虽然完成了修正主体性理论局限、促进现代美学及文艺学转型的任务,却不可能也不必要重复80年代主体性理论一元统治的历史。百家争鸣恰是学术自由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研究 主体性理论 审美反思:哲学批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