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款六式”:一个“公共哲学框架”之构建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耀南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7-103,共7页
"三款六式"作为普遍适用的"公共哲学框架",不只表现于"问学""答学"及"问答学"中,还表现于人类思维的各方面、各层次。比如在中华逻辑学中,可以见到四层三款六式:"名"之三... "三款六式"作为普遍适用的"公共哲学框架",不只表现于"问学""答学"及"问答学"中,还表现于人类思维的各方面、各层次。比如在中华逻辑学中,可以见到四层三款六式:"名"之三款六式、"辞"之三款六式、"说"之三款六式及"辩"之三款六式。中华祖先构建的"三款六式",乃是一普遍有效的"公共哲学框架",而且只有中华祖先完全彻底地将"三款六式"构建成功,其他民族仅得一"偏"而已。运用"三款六式"这一"公共哲学框架",完全可以把欧西哲学吸收消化,开辟"中华哲学"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款六式 问答学 逻辑学 知识论 公共哲学框架
下载PDF
再论“公共哲学框架”之构建——三款八式及其应用研究之一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耀南 苗冬青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118,共6页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框架,实乃一套"全值逻辑",即穷尽全部可能性之逻辑。以此为背景,吾人讨论"公共哲学框架",也许就得将三款六式扩展为三款八式。若将《周易...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框架,实乃一套"全值逻辑",即穷尽全部可能性之逻辑。以此为背景,吾人讨论"公共哲学框架",也许就得将三款六式扩展为三款八式。若将《周易·系辞》此一框架称为"系辞格式",则此"系辞格式",就成为吾人构建三款八式"公共哲学框架"之理论基础。以三款八式为框架,分析"晏子对齐侯问""史伯对桓公问",王阳明"严滩问答""天泉证道""南镇观花",方以智"一贯问答"等等,都有全新之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哲学框架 三款六式 三款八式
下载PDF
三论“公共哲学框架”之构建--“系辞格式”总论
3
作者 张耀南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3-128,共6页
"系辞格式"源于《周易·系辞》,实乃一套"全值逻辑系统",即穷尽全部可能性之逻辑系统,其根元框架为三款八式。"系辞格式"作为"公共哲学框架",可用来分析所有关系,如中华哲学中阴阳、彼此... "系辞格式"源于《周易·系辞》,实乃一套"全值逻辑系统",即穷尽全部可能性之逻辑系统,其根元框架为三款八式。"系辞格式"作为"公共哲学框架",可用来分析所有关系,如中华哲学中阴阳、彼此、有无、上下、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好坏、一多、空假、空中、假中,以及欧西哲学中本体现象、实体属性、唯物唯心、主体客体、唯理论经验论等等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哲学框架 系辞格式 三款八式 全值逻辑
下载PDF
蒯因的哲学框架与其本体论的融贯性问题辨析
4
作者 刘明元 何向东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43,共6页
蒯因后期主张逻辑仅仅是带等词的初等逻辑,既把带等词的初等逻辑作为其哲学框架,又承认物理对象(最终归约为类)和类,因而其哲学框架和本体论是不融贯的。弄清导致蒯因哲学理论不融贯的原因,让集合论充当蒯因的哲学框架,调和蒯因的哲学... 蒯因后期主张逻辑仅仅是带等词的初等逻辑,既把带等词的初等逻辑作为其哲学框架,又承认物理对象(最终归约为类)和类,因而其哲学框架和本体论是不融贯的。弄清导致蒯因哲学理论不融贯的原因,让集合论充当蒯因的哲学框架,调和蒯因的哲学框架和本体论之间的矛盾,对于科学理论的解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蒯因 哲学框架 本体论 融贯性
原文传递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哲学分析框架问题(待续) 被引量:2
5
作者 宫敬才 吴学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9,共15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研究和争论展开于三个领域:文献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就哲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人们涉及到了众多论题,劳动异化说,自由时间说,社会本体论说...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研究和争论展开于三个领域:文献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就哲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人们涉及到了众多论题,劳动异化说,自由时间说,社会本体论说,黑格尔哲学痕迹说等,不一而足。相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思想实际而言,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明显可见:没有在自觉意识层面提出和探讨其中的哲学分析框架问题。这里的哲学分析框架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运用这一哲学分析框架透视资本主义生产运行的三个过程: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的流通过程,即货币资本与劳动能力相交换;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即商品资本与货币相交换。结果令人叹为观止,资本主义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本质、阶级本质、法权本质、人学本质和社会历史本质逐一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总体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具有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价值,对我们现有的学术研究范式提出了诸多挑战,回应这些挑战是我们的学术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哲学分析框架
下载PDF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哲学分析框架问题(续完) 被引量:1
6
作者 宫敬才 吴学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48,共8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研究和争论展开于三个领域:文献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就哲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人们涉及到了众多论题,劳动异化说,自由时间说,社会本体论说...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研究和争论展开于三个领域:文献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就哲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人们涉及到了众多论题,劳动异化说,自由时间说,社会本体论说,黑格尔哲学痕迹说等,不一而足。相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思想实际而言,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明显可见:没有在自觉意识层面提出和探讨其中的哲学分析框架问题。这里的哲学分析框架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运用这一哲学分析框架透视资本主义生产运行的三个过程: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的流通过程,即货币资本与劳动能力相交换;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即商品资本与货币相交换。结果令人叹为观止,资本主义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本质、阶级本质、法权本质、人学本质和社会历史本质逐一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总体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具有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价值,对于我们现有的学术研究范式提出了诸多挑战,回应这些挑战是我们的学术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哲学分析框架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分析框架之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宫敬才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共8页
恩格斯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及其唯物主义回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立论前提,依照哲学逻辑展开这一问题便是哲学分析框架。文献实证方式证明,这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分析框架,主、客体之间的... 恩格斯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及其唯物主义回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立论前提,依照哲学逻辑展开这一问题便是哲学分析框架。文献实证方式证明,这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分析框架,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分析框架区别明显,且意义重大。两种哲学分析框架的理论逻辑关系是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哲学分析框架是一般意义的哲学分析框架,恩格斯哲学分析框架是特殊意义的哲学分析框架,因为它只限于认识论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马克思 哲学分析框架 人化自然 人类基本问题
下载PDF
经济哲学语境中《巴黎手稿》的理论成果问题
8
作者 宫敬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1,共9页
《巴黎手稿》纯哲学语境的解读产生了双重误解结果,一是文献语境,二是与后继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和写作目的使然,马克思《巴黎手稿》语境是经济哲学语境而非纯哲学语境,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是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巴黎手稿》纯哲学语境的解读产生了双重误解结果,一是文献语境,二是与后继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和写作目的使然,马克思《巴黎手稿》语境是经济哲学语境而非纯哲学语境,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是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异化劳动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只是这一哲学分析框架的延伸性成果。基于这一哲学分析框架而来的理论成果是:政治经济学人学前提论、人化自然论、劳动哲学本体论和主体历史观。它们与马克思狭义政治经济学之间是互为内生变量关系,作为理论“基因”一再出现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等后继文献中。《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第一部文献,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构成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皆然的三点一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分析框架 政治经济学人学前提论 人化自然论 劳动哲学本体论 主体历史观
下载PDF
论翻译的技巧、理想、标准及其形成过程——兼析作为《论不可译性》之理论前提的康德先验哲学观 被引量:1
9
作者 霍桂桓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3-111,共9页
怎样才能提升翻译研究的理论水平?进行翻译理论研究是不是必须诉诸康德的先验哲学框架?本文认为,作为王宾教授所谓“不可译性”之理论前提的康德哲学“经验vs先验”的基本观点,其实并不适合于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实际上,这里的根本问题是... 怎样才能提升翻译研究的理论水平?进行翻译理论研究是不是必须诉诸康德的先验哲学框架?本文认为,作为王宾教授所谓“不可译性”之理论前提的康德哲学“经验vs先验”的基本观点,其实并不适合于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实际上,这里的根本问题是“翻译的实际经验性行为”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只有从我自己构建并逐渐完善的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历时性维度与共时性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翻译技巧、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翻译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从而使之发挥适当的作用,达到逐步提高翻译理论研究水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先验哲学框架 理想 标准 技巧 历时性和共时性 社会个体生成论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话语哲学视域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新科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95,共6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和新方向,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教育路径回应。“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实践话语,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话语表...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和新方向,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教育路径回应。“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实践话语,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话语表达进行理性审视。从哲学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的框架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属性、内涵等进行话语分析,并对相关话语进行辨误,从工具理性、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的视角对课程思政教育过程进行了话语阐释,进一步深化了对课程思政话语逻辑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话语分析 哲学框架 理性
下载PDF
认识论的框架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华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7,共5页
框架问题已经困扰了人工智能领域40年之久,并成为认识论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借助实例综述了框架问题及其衍生问题,并概述了为解决该问题而发展出的逻辑工具。文章重点阐述了框架问题在西方哲学界引发的讨论,包括认识论视角、科学哲学... 框架问题已经困扰了人工智能领域40年之久,并成为认识论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借助实例综述了框架问题及其衍生问题,并概述了为解决该问题而发展出的逻辑工具。文章重点阐述了框架问题在西方哲学界引发的讨论,包括认识论视角、科学哲学视角、对心智计算理论的挑战,以及逻辑和哲学的关系诸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框架问题认识论科学哲学 心灵哲学 逻辑
下载PDF
中国底哲学史与传主底哲学史——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哲学史书写
12
作者 胡志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106,共13页
哲学史书写的目的是变化发展的。早期西方哲学史与最初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具有某种哲人史的色彩,相比其他书写范式,更有现场感和志载的情怀。作为普遍问题的哲学史框架尽管是源于西方的,但毕竟是普遍的,“西方框架遮蔽中国哲人思想”... 哲学史书写的目的是变化发展的。早期西方哲学史与最初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具有某种哲人史的色彩,相比其他书写范式,更有现场感和志载的情怀。作为普遍问题的哲学史框架尽管是源于西方的,但毕竟是普遍的,“西方框架遮蔽中国哲人思想”的原因需要得到澄清。框架遮蔽传主是中西哲学史书写都遇到的问题,因而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框架是西方的,而在于哲学史框架相对具体内容具有根本性。真正的系统研究是重新激活传主的思想。同情的研究和系统的研究,在终极上是一致的。笼统地区别中国底和西方底哲学史是不够的和“概括过度的”,需要进一步追求“传主底哲学史”,即表现出传主思想精髓、重新激活传主思想的哲学史;这需要某种程度向“哲人史”的复归和高水平的“原生态的哲学史研究”,突破“哲学史中理论重要、是谁的理论并不重要”的成见。传主底中国哲学史,自然地就是中国底哲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主底哲学 哲人史 原生态的哲学史研究 哲学框架 系统研究
下载PDF
定性方法及其在项目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段成钢 高艳 吴擢春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4,71,共3页
文章参考国内外文献,就项目评价研究的哲学框架、定性方法的原理、研究设计(抽样、资料收集与分析)以及定性方法在项目评价中应用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项目评价 哲学框架 定性方法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 被引量:7
14
作者 宫敬才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1,共11页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问题没有表示存在的机会,进入新世纪才有改观迹象。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相反,马克思提出并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问题没有表示存在的机会,进入新世纪才有改观迹象。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相反,马克思提出并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结果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即"完整的人"理论出现在我们面前。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孜孜以逐私利不同,"完整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用"完整的人"理论检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劳动异化的事实就会被揭示出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人学前提理论提出、确立和运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劳动人民立场,舍此而逐它,会离马克思原生态的政治经济学而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人学前提 哲学分析框架 完整的人 劳动异化 阶级立场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论纲(一) 被引量:4
15
作者 宫敬才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共8页
始自前苏联且持续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只关注研究方法,不顾涉研究范式。此种传统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践不一致。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更有内容丰富得多的研究范式。正是此种研究... 始自前苏联且持续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只关注研究方法,不顾涉研究范式。此种传统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践不一致。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更有内容丰富得多的研究范式。正是此种研究范式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成为自身。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由如下内容构成:1.设定劳动人性论的逻辑前提;2.主、客体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3.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贯通;4.让当事人出场说话;5.解剖典型。作为基础性根本性方法的解剖典型由三个具体性方法支撑:理解、"充分地占有材料"和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在比较的意义上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形成显明对照,前者更科学合理和更具有人情味,探究符合社会历史和当下经验事实的规律时效率更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双峰并峙因而独树一帜的研究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研究范式 劳动人性论 哲学分析框架 多学科知识 当事人 解剖典型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论纲(二) 被引量:2
16
作者 宫敬才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共10页
始自前苏联且持续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只关注研究方法,不顾涉研究范式。此种传统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践不一致。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更有内容丰富得多的研究范式。正是此种研究... 始自前苏联且持续至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只关注研究方法,不顾涉研究范式。此种传统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践不一致。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确实存在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更有内容丰富得多的研究范式。正是此种研究范式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成为自身。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由如下内容构成:(1)设定劳动人性论的逻辑前提;(2)主、客体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3)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贯通;(4)让当事人出场说话;(5)解剖典型。作为基础性根本性方法的解剖典型由三个具体性方法支撑:理解、"充分地占有材料"和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在比较的意义上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形成显明对照,前者更科学合理和更具有人情味,探究符合社会历史和当下经验事实的规律时效率更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双峰并峙因而独树一帜的研究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研究范式 劳动人性论 哲学分析框架 多学科知识 当事人 解剖典型
下载PDF
安乐哲译介《道德经》考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碧蓉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86-91,123,共7页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多元文化时期,美国迅速发展成为《道德经》英译重镇,安乐哲与郝大维合译的《道德经》英译本便是其中之典型。安乐哲比较哲学的知识结构使其跳出宗教和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局限,他与受过过程哲学教育的郝大维相得益彰,...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多元文化时期,美国迅速发展成为《道德经》英译重镇,安乐哲与郝大维合译的《道德经》英译本便是其中之典型。安乐哲比较哲学的知识结构使其跳出宗教和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局限,他与受过过程哲学教育的郝大维相得益彰,将合作翻译的《道德经》文本置于本原的中国哲学土壤,对其进行中国化的解读。正是得益于于道家哲学语境中阐释道家哲学思想,他们能与《道德经》文本视域融合,提出一套他们认为适合中国哲学经典传译的策略性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历史背景说明性序言、哲学导论(即关联宇宙学解释语境说明)、关键哲学术语词汇表、校对过的中文原文以及与原文相对应的"自觉自明的译文"。"自觉自明的译文"是安郝提出的创新名词,指的是二人回到原典,把文本放置在它本原语境中,抛开汉英词典,在哲学框架下做出的创见性翻译。基于如上策略性创新框架,安郝二人得以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译成他们全新的21世纪《道德经》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郝大维 《道德经》英译 比较哲学 哲学经典诠释框架
下载PDF
Buddhism-Amo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18
作者 Anna Wysokinska-Zaj chowsk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8年第5期224-230,共7页
The article tries to bring the issues related to problematic aspects of conceptualization of Buddhism into words closer.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Japanese output of 19th century Japanese idea that grasped Buddhism... The article tries to bring the issues related to problematic aspects of conceptualization of Buddhism into words closer.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Japanese output of 19th century Japanese idea that grasped Buddhism 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s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e attempt of translating Buddhism with terminology taken from European philosophy allowed not only to refresh the general look at Buddhism, but also to bring it closer to western man. By analyzing the western philosophy, we may often come across many aspects closed to Buddhist idea although we must bear in mind the fact that those similarities can often enough create a misrepresenta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as an attempt i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To what degree can we really speak of knowledge of Buddhism being closed in language frames? Is it possible to get to know Buddhism without its practice, based only on the philosophica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HISM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deconstzuction
下载PDF
The Continuum of Grief. From Scandinavian Mythology to Zen Buddhism: Janet Frame's Intertextual Strategies in Snowman, Snowman
19
作者 Cindy Gabriell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10期1627-1636,共10页
In the wake of Richards Benton's "Keats and Zen" (published i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66)), this paper sets out to examine Janet Frame's appropriation of Buddhist philosophy in Snowman, Snowman (1962). ... In the wake of Richards Benton's "Keats and Zen" (published i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66)), this paper sets out to examine Janet Frame's appropriation of Buddhist philosophy in Snowman, Snowman (1962). The novella's allusions to a Buddhist-like epistemology, together with its subtle references to Scandinavian myths, however, have so far remained uncovered and are therefore best approached in the light of what has been called "the suppressed intertextuality in post-colonial writing". The author's intention in this paper is twofold: On the one hand, the author will suggest that post-colonial writers do not necessarily write against the Western canon and that maintaining the contrary amounts to vindicating the centrality of imperial texts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scene--an endeavour which is hardly post-colonial.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will go some way towards shifting eastward the core of Frame's ontology by suggesting that her poetics is anchored not only in Western thinking, but also,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so, in Eastern philosophy. The author's primary impulse, however, in examin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canonical and peripheral intertextualities, is to illuminate in fundamental fashion the haunting beauty of the writer's universe and the lyricism of Snowman, Snowm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et Frame novella Snowman Snowman Buddhism intertextuality POST-COLONIALISM Scandinavianmythology
下载PDF
Nature of Gravitation.The Structural Intuition of Gravit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Early Modern Mechanical Philosophy
20
作者 Babu Thaliath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9期595-618,共24页
As is generally known, Newton's notion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surpassed various theories of particular gravities in the early modem age, as represented mainly by Kepler and Hooke. In his seminal work Hooke and the ... As is generally known, Newton's notion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surpassed various theories of particular gravities in the early modem age, as represented mainly by Kepler and Hooke. In his seminal work Hooke and the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A Reappraisal of a Reappraisal Richard S. Westfall argues that Hooke could not reach beyond the concept of spatially bounded particular gravities, as he deployed the method of analogy between the material principle of congruity and incongruity and the extension of gravitational spheres and their action at a distance. However, the doctrine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does not exclude the nature of particular gravities; it is predicated on the notion of an infinite expansion of individual-gravitational spheres and their uniform nature, namely the mutual and centripetal attraction. In my treatise 1 attempt to reinvestigate the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gravitation, as established historically in the framework of Newtonian Classical Mechanics, by a method of structural intuition. It examines how the structural intuition, as represented in the celestial-mechanical intuitions of Hooke and Kepler, could unfold into an innovative process within the context of early modem mechanical philosophy, attaining thus a historical siglaificance and legitimacy as against the prevailing Newtonian method of geometric-mathematical axiomatization of mechanical principles. It also explores the actual demonstrative features of the tidal phenomenon with regard to its lunar- and solar-gravitational causation, which has been considered to date to be an important piece of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theory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versal gravitation particular gravities structural intuition gravitational sphere structure ofgravitation TIDES gravitational repul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