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晚中新世陆相哺乳动物群序列:陕西蓝田的新证据(英文) 被引量:39
1
作者 张兆群 A.W.Gentry +8 位作者 A.Kaakinen 刘丽萍 J.P.Lunkka 邱铸鼎 S.Sen R.Scott L.Werdelin 郑绍华 傅铭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5-176,共12页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中新世 陆相 哺乳动物群序列 陕西蓝田
下载PDF
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早更新世小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24
2
作者 金昌柱 秦大公 +4 位作者 潘文石 王元 张颖奇 邓成龙 郑家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9-1137,共9页
最近在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发现了步氏巨猿和似人似猿共生的新层位,与之伴生的有52种小哺乳动物,占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总数的62%,其中苏门答腊兔(Nesolagus)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化石。小哺乳动物群以南方早更新世常见的偏皮氏毛耳飞鼠... 最近在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发现了步氏巨猿和似人似猿共生的新层位,与之伴生的有52种小哺乳动物,占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总数的62%,其中苏门答腊兔(Nesolagus)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化石。小哺乳动物群以南方早更新世常见的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中间猪尾鼠(Typhlomys intermedius)、拟低冠竹鼠(Rhizomys brachyrhizomyoides)、硕豪猪(Hystrix magna)、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edwardioidesi)等为代表,根据小哺乳动物群性质和与其他动物群对比以及磁性地层年代测定,表明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约距今120-160万年前)。该动物群由树鼩、扁颅蝠、小彩蝠、飞松鼠、笔尾树鼠、猪尾鼠等几乎是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森林型动物组成,缺少北方类型,基本上属于热带森林动物群,这表明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环境。三合大洞小哺乳动物群是广西地区的首次发现,对华南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详细划分,探讨步氏巨猿演化和早期人类环境背景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左三合巨猿大洞 早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热带雨林环境
下载PDF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龙担黄土底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群初步报道 被引量:9
3
作者 邱占祥 王伴月 +2 位作者 邓涛 倪喜军 王晓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8,T001,T002,共8页
龙担哺乳动物群发现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早更新世黄土底部。此前我国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大多发现于河 -湖相地层中 ,在黄土中极少发现 ,而且主要在六盘山以东。在龙担哺乳动物群中还发现了灵长类化石 ,这在我国西北地区尚属首次... 龙担哺乳动物群发现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早更新世黄土底部。此前我国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大多发现于河 -湖相地层中 ,在黄土中极少发现 ,而且主要在六盘山以东。在龙担哺乳动物群中还发现了灵长类化石 ,这在我国西北地区尚属首次。龙担哺乳动物群产于黄土底部约 3 0m的地层中 ,最低的层位距“底板”(积石组砾岩 )仅约 3m。化石相当丰富 ,其中有不少新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化石共 2 1种 ,大体可以分为 3类 :1 )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的 ;2 )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比 ,在进化水平上稍低 ,因而可能代表较早地质时代的 ;3 )在泥河湾哺乳动物群中没有发现过的。龙担哺乳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可能比泥河湾者稍早 ,可能约 2MaB .P .。其组成倾向于表明 ,当时该地区周围还有相当面积的森林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黄土 甘肃 地质时代 化石
下载PDF
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哺乳动物群(英文)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强 王晓鸣 邱铸鼎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简短报道了 2 0 0 0年和 2 0 0 2年采自内蒙古高特格上新统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些材料包括小型和大、中型哺乳动物 ,计有 7目 2 2科 41属 46种。在群体的结构上 ,这一哺乳动物群与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早上新世比例克和高庄动物... 简短报道了 2 0 0 0年和 2 0 0 2年采自内蒙古高特格上新统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些材料包括小型和大、中型哺乳动物 ,计有 7目 2 2科 41属 46种。在群体的结构上 ,这一哺乳动物群与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早上新世比例克和高庄动物群接近 ,但其时代比二登图和比例克动物群都晚 ,而可能比高庄动物群的上部稍早。高特格动物群似乎代表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的一个新成员 ,时代应为早上新世晚期 ,或中国哺乳动物年代的榆社期早期 ,大体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时代的早露西尼晚期或MN1 5a的时代相当。动物群的组合指示了一个以温带草原为主 ,局部地方有灌木丛林和水体的生态环境 ,与二登图和比例克动物群的情况相似。从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到早上新世高特格动物群的演替表明 ,内蒙古中部地区在这一时期的环境似乎渐趋干旱和草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特格 上新世 哺乳动物群 化石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贵州毕节发现古人类化石与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凌霞 张立召 +6 位作者 杜抱朴 年小美 郑远文 张忠文 王翠斌 王新金 蔡回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5,共12页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化石 麻窝口洞 哺乳动物群 贵州毕节
下载PDF
内蒙古大庙中新世哺乳动物群序列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兆群 王李花 +2 位作者 Anu Kaakinen 刘丽萍 傅明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8-613,共6页
中新世是现代地理、生态、气候格局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研究陆生哺乳动物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理想时段。通过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发现的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试图揭示同一区域哺乳动物群落演变过程、生态类型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变... 中新世是现代地理、生态、气候格局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研究陆生哺乳动物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理想时段。通过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发现的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试图揭示同一区域哺乳动物群落演变过程、生态类型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庙共产出了3个时段的动物群,分别为早中新世谢家期、中中新世通古尔期以及晚中新世灞河期。从哺乳动物群落组成以及类群的演化序列上分析,大庙地区从早中新世谢家期至晚中新世灞河期生态环境相对稳定,明显不同于现代的干旱草原环境,应该是温湿的森林与开阔的草原共存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哺乳动物群 环境变化
下载PDF
辽宁朝阳龙城马山洞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董为 傅仁义 +1 位作者 冯兴无 张双权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109,共15页
系统记述了在2007年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出土的奇蹄目和偶蹄目化石: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马鹿(Cervus(E.)elaphus)、普氏原羚(Proca praprzewalskii)、恰克图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裴氏转角羚羊(Spiroceru... 系统记述了在2007年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出土的奇蹄目和偶蹄目化石: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马鹿(Cervus(E.)elaphus)、普氏原羚(Proca praprzewalskii)、恰克图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裴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peii)和岩羊未定种(Pseudois sp.)。并对马山洞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指出马山洞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属于典型的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山地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马山洞动物群中绝灭种类不多,主要为晚更新世的类型,在组成上与古龙山、小孤山和阎家岗这3地的动物群最相似,其时代似应为晚更新世中晚期,其绝对年龄估计在5k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 奇蹄目 偶蹄目 朝阳市 马山洞 晚更新世
下载PDF
甘肃东乡首次发现熊亚科化石——龙担哺乳动物群补充报道之二(英文) 被引量:4
8
作者 邱占祥 邓涛 王伴月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5-264,共20页
2006年作者在和政县发现了两件产自东乡龙担动物群的熊类化石:一完整下颌(HMV1422)和一个咬合在一起的头骨及下颌(HMV 1454)。熊类系龙担哺乳动物群中未曾描述过的新成员。这两件标本虽然有少许不同,但都和李亦征(1993)所记述的沂南熊Ur... 2006年作者在和政县发现了两件产自东乡龙担动物群的熊类化石:一完整下颌(HMV1422)和一个咬合在一起的头骨及下颌(HMV 1454)。熊类系龙担哺乳动物群中未曾描述过的新成员。这两件标本虽然有少许不同,但都和李亦征(1993)所记述的沂南熊Ursus(Protarctos)yinanensis十分接近,而被归入该种。该种修订后的鉴别特征是:头骨长头型,头长接近中等大小的现生黑熊,头骨最大宽约为最大长的一半;矢状嵴长,约为顶长的1/3;眶下孔与眼眶前缘相距近,两者均在M1上方;颧骨前端仅组成眼眶下缘,其后端止于关节窝前缘水平;硬腭短,齿列之后的腭长小于P4长的1.5倍或M2长的3/4。前臼齿数目全;P4原尖小,位于裂凹正内方;M1短长方形,宽/长~80%;M2跟座中长,M2宽/长56%~58%;M2长/M1长133%~153%。m1无前下后尖及前下内尖,分隔下三角座和跟座的横沟窄(前后),横沟中没有明显的嵴和沟;m2短于m1,其前、后接近等宽。与U.boeckhi相比,P4相对更小;臼齿相对更窄长;M1不呈五边形;M2跟座更大;m1横沟短,V形。现生熊亚科的6个种在分子和生化特性上非常接近,且其分异的时间非常短。这使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为研究手段的遗传学家越来越倾向于把它们归入同一个属,即Ursus。但是以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的古生物学家却大多依据形态上的明显差异而把它们分成多个属。不过古生物学家也常把欧亚大陆上新世-第四纪早期的熊类化石简单地归入Ursus一个属。在对比研究东乡熊化石时,我们对欧亚大陆同期的熊化石作了较仔细的观察,发现m1的形态变化在熊亚科的演化中分异显著,在分类中应具重要意义。结合头骨及牙齿的其他特征,这一时期熊类化石主要可以分为三组:1)m1形态简单者,无前下后尖和前下内尖,横沟表面基本光滑。2)m1具嵴形图案者,具前下后尖,但无前下内尖,在三角座后壁和横沟中形成V,Y或X形嵴。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黑熊者最为接近。3)m1具前下后尖、前下内尖,次级附尖很发育,主尖及附尖多为圆锥形。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棕熊者最为接近。属于第一组的有Baroth-Kopecz的U.boeckhi,沂南熊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左下颌(1890年描述)。第二组包括产自Perrier,Weze,Layna,Wolfersheim等地点的熊类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头骨及下颌(1892年描述)。第三组包括发现于欧洲众多地点(Val d'Arno,St.Vallier等)的U.etruscus。上述三组熊类在m1形态上的差异和组内变异的程度,使我们倾向于把它们分为不同的属,其属名分别应为:Protarctos,Euarctos和Ursus。Protarctos包括P.boeckhi(MN 14),P.ruscinensis(MN 15)和P.yinanensis(相当于MN 16-17)。Euarctos包括E.pyrenaicus(MN 15),E.minimus(MN 16-17)和现生美洲及亚洲的黑熊。而Ursus则包括U.etruscus(MN 17)及许多后期类型,如U.spelaeus等,以及现生的U.arctos(可能还有U.maritim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东乡 上新世 早第四纪 龙担哺乳动物群 熊亚科 分类
下载PDF
山东平邑第四纪裂隙中哺乳动物群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郑绍华 张兆群 +1 位作者 董明星 常传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2-46,共15页
平邑动物群产自4个地点(裂隙)、3个层位,由14属15种(分属食虫类、翼手类、兔形类、啮齿类、食肉类和偶蹄类)构成。这些化石反映出该地中更新世期间有一个从温暖的森林环境向干冷的荒漠草原环境又向温暖的灌丛草原环境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 山东平邑 中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深沟小哺乳动物群(英文)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邱铸鼎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4-306,共23页
描述了2002-2005年间在青海德令哈深沟上油砂山组采集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化石共有16种,隶属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的12科,代表了迄今青藏高原发现种类最多、材料最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群。深沟动物群的组成与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层位发现... 描述了2002-2005年间在青海德令哈深沟上油砂山组采集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化石共有16种,隶属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的12科,代表了迄今青藏高原发现种类最多、材料最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群。深沟动物群的组成与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层位发现的小哺乳动物组合最为接近,两者有相似的群体结构,共有Sciurotamias,Lophocricetus,Protalactaga,Myocricetodon,Nannocricetua,Pararhizomys和Ochotona 7属。但由于深沟动物群含有略进步的属、种,其时代似乎稍晚,很可能属晚中新世早期,或者中国陆生哺乳动物时代的保德期早期,与欧洲MN10上部或MN11下部的时代相当。深沟动物群指示了一个温带开阔干旱草原为主体的景观。晚中新世柴达木盆地的气候似乎没有现在这样干燥,在草原中尚有一些灌丛甚至林地。动物群的组成及所指示的生态环境都表明,青藏高原在中新世以后有过较大幅度的上升。深沟动物群中含有一鼠科新种——细弱许氏鼠(Huerzelerimys extguus sp.nov.)。Huerzele—rimys属过去只发现于欧洲,新种为该属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其特征为:与现知最小种H.minor相比,其臼齿更小,M1中t1的位置相对靠后,c6和t9间有超过50%的标本具一弱脊连接,m1和m2的唇侧齿带狭窄、附尖弱小。Ochotonoma primitiva(Zheng & Li,1982)是动物群中较为多见的一种鼠兔。该种最先发现于甘肃天祝,并作为Ochotona属描述。正型地点的标本不多,但尺寸和形态完全落入深沟标本的变异范围,因此认为同属一种。该种的特征增订为:中等大小的鼠兔。P2冠面长三角形,舌侧长度明显大。p3的下前边尖宽大,一般具有两个前褶或凹槽,而且至少有一褶具水泥质充填物;连接前边尖和后边尖间的齿桥(dentine isthmus)宽;前褶(paraflexis)比O.anatolica的短而狭窄,向后延伸没有O.csarnotana的那样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柴达木盆地深沟 晚中新世 上油砂山组 哺乳动物群
下载PDF
湖南衡东岭茶地区古近纪地层划分与中国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6
11
作者 童永生 王元青 李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62,i0002,共11页
岭茶地区的古近纪地层常称为栗木坪组或岭茶组。根据哺乳动物化石、地层特征和新近的古地磁和碳同位素研究成果,本文将岭茶地区的古近纪地层分为上古新统栗木坪组和下始新统岭茶组。岭茶组典型剖面,可选在成家冲东北的岭茶—霞流公路旁... 岭茶地区的古近纪地层常称为栗木坪组或岭茶组。根据哺乳动物化石、地层特征和新近的古地磁和碳同位素研究成果,本文将岭茶地区的古近纪地层分为上古新统栗木坪组和下始新统岭茶组。岭茶组典型剖面,可选在成家冲东北的岭茶—霞流公路旁。由于底部出现碳同位素负向漂移,是目前中国可确定的始新统/古新统界线。在中国早始新世哺乳动物中首次出现的哺乳动物有奇蹄类、偶蹄类、真正的灵长类和梳趾鼠类型的啮齿类,并有许多首现的属。根据哺乳动物群组成特征,将中国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分为两个组合带:以李官桥盆地大尖动物群为代表的岭茶晚期的犀貘—菱臼兽组合带(Heptodon—Rhombomylus AssemblageZone)和以衡阳盆地岭茶动物群为代表的岭茶早期的始祖貘—软食中兽组合带(Homogalax—Hapalodectes Assemblage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始新统岭茶组 岭茶期哺乳动物群
下载PDF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演替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 被引量:48
12
作者 邓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3-420,共8页
临夏盆地的晚新生代沉积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 ,以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晚新生代是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时期 ,临夏盆地的 4个主要哺乳动物群在构造剧烈变... 临夏盆地的晚新生代沉积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 ,以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晚新生代是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时期 ,临夏盆地的 4个主要哺乳动物群在构造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更替。通过对不同动物群所代表的生态特征的分析 ,恢复了临夏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 :晚渐新世以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为主 ,间杂有一些开阔地带 ;中中新世的森林更加茂密 ,水体更加丰富 ;晚中新世演变为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 ,季节性变化加强 ;早更新世气候寒冷而干燥 ,并伴有显著的海拔升高。青藏高原在晚渐新世的隆升幅度还不足以阻挡大型哺乳动物在高原南北的交流 ,但到中中新世已成为明显的障碍 ,至晚中新世对动物迁徙的阻碍作用更加突出 ,而临夏盆地在早更新世已经达到相当大的高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晚新生代 哺乳动物群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华北四个古人类遗址的哺乳动物群及其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钦琦 尤玉柱 《人类学学报》 1982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根据华北地区四个主要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其地层学的资料,认为大荔动物群的时代相当于深海O^(18)的第6—7阶段;周口店动物群出现在第8—12阶段;陈家窝动物群与第16—17阶段相当;而公王岭动物群则出现在贾拉米洛事件之前。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更新世海陆对比 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东村更新世早期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5
14
作者 尤玉柱 张文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1期48-55,共8页
内蒙古赤峰西北地区的东村、东梁一带更新世早期河-湖相沉积物相当发育,为一套白色砂与棕红色亚粘土互层,其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计11科18属21种。动物群性质与泥河湾(狭义)的相当。这是我国最东和最北的一个三趾马与真马共生的化... 内蒙古赤峰西北地区的东村、东梁一带更新世早期河-湖相沉积物相当发育,为一套白色砂与棕红色亚粘土互层,其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计11科18属21种。动物群性质与泥河湾(狭义)的相当。这是我国最东和最北的一个三趾马与真马共生的化石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峰东村 更新世早期 哺乳动物群
下载PDF
中国始新世中、晚期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31
15
作者 童永生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663-682,共20页
对于哺乳类来说,始新世中、晚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更新”时期。许多古老的哺乳动物明显地衰退,甚至绝灭,同时,更为进步的种类的出现,却为现代动物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这一哺乳动物发展的重要时期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也有近百... 对于哺乳类来说,始新世中、晚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更新”时期。许多古老的哺乳动物明显地衰退,甚至绝灭,同时,更为进步的种类的出现,却为现代动物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这一哺乳动物发展的重要时期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1892年,俄国著名的地质学家V.A.Obruchev在内蒙古采到一块雷兽的牙齿碎片(见Osborn,1930),这也许是我国中、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第一次有纪录的发现。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国外学者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奠定我国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哺乳动物群 中国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初头朗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新材料及二元相似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为 张立民 刘文晖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7-275,共19页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栖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赤峰初头朗 早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二元相似性系数
下载PDF
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及其伴生植物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晓晨 薛祥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8-399,共12页
记述了发现于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晚期的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群。动物群包括哺乳动物 4目、11科、2 4种 ,它们是 :Canisvariabilis,Hyaenidaegen .etsp .indet.,Homotheriumsp .,Megantereonsp .,Lynxcf.shansius,Pantherapardus,Elepha... 记述了发现于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晚期的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群。动物群包括哺乳动物 4目、11科、2 4种 ,它们是 :Canisvariabilis,Hyaenidaegen .etsp .indet.,Homotheriumsp .,Megantereonsp .,Lynxcf.shansius,Pantherapardus,Elephantidaegen .etsp .indet.,Equusqingyangensis,Hesperotheriumsinense,Ancylotheri umsp .,Megatapirusaugustus,Rhinocerotidae gen .etsp .indet.,Dicerorhinuslantianensis,Sussp .,Moschusmoschiferus,Cervusunicolor,Cervussp .1,Cervussp .2 ,Hydropotessp .,Capreolussp .,Strepsicerosannectens,Lepto bossp .,Bubalussp .和Budorcastaxicolor等。动物群伴生植物孢粉分析表明 ,当时在化石产地生长着下列植物 :Se laginellasp .,Pinaceaegen .etsp .indet.,Piceasp .,Cotinuscoggygria ,Juglansregia ,Quercussp .,Myricarubra ,Meliaceaegen .etsp .indet.,Celtissp .,Oleaceae (Syringasp .?) gen .etsp .indet.,Chenopodiaceaegen .etsp .in det .,Kobresiasp .,Scrophulariaceaegen .etsp .indet.,Humulussp .,Gramineaegen .etsp .indet.,Ranunculaceaegen .etsp .indet.,Sparganiumsp .,Celastraceaegen .etsp .indet.,Elaeagnaceaegen .etsp .ind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 孢粉 古环境 早更新世 陕西
下载PDF
中国境内部分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支序系统学分析及生物年代学推断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为 刘文晖 白炜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81,共15页
在中国境内有很多地点产出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为哺乳动物演化、生物年代学、古生态学、古环境学、古动物地理学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生物年代学方面,动物群组合面貌和绝灭率曾经是用来推断动物群年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 在中国境内有很多地点产出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为哺乳动物演化、生物年代学、古生态学、古环境学、古动物地理学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生物年代学方面,动物群组合面貌和绝灭率曾经是用来推断动物群年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根据Brainerd-Robinson法则对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进行排序,通过二元相似性系数确定动物群的古老系数判断动物群的年代顺序等方法。而二元相似性系数的确定取决于一个种类在一个动物群中的存在与否,类似于支序系统学中性状矩阵的建立是根据一个特征在一个种类中存在与否那样。因此本文尝试使用支序系统学方法来研究动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选择了一些经过二元相似性系数排序的动物群进行支序系统学分析,将这些结果与使用其他生物年代学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合一些动物群绝对年龄的测年成果,对那些尚未进行绝对年龄测年的动物群进行年龄推断,得出的绝对年龄如下:辽宁大连的古龙山动物群为16~20 ka;辽宁本溪的山城子动物群为20~30 ka;安徽东至人遗址的华龙洞动物群为150~400 ka;河南南召人遗址的杏花山动物群为150~400 ka;陕西洛南人遗址的东河动物群为500~700 ka;湖北郧西人遗址的白龙洞动物群为500~850 ka;湖北郧县的梅铺动物群为500~850 ka;广西田东人遗址的么会洞动物群为1.2~1.8 Ma;广西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为1.2~1.5 Ma;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动物群为1.6~1.9 Ma;安徽繁昌人字洞动物群为1.9~2.4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支序系统学 生物年代学
下载PDF
从哺乳动物群的变化分析蓝田地区第四纪古气候的发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云翔 薛祥煦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2期97-101,共5页
本文从蓝田地区第四纪古哺乳动物群的结构变化入手,分析了该区古气候的变化趋势。进而从动物地理、动物生态等方面对其结论进行了验证,两者基本吻合。
关键词 第四纪 古气候 哺乳动物群 蓝田
下载PDF
关于华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突变和气候突变的相关性问题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钦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12-320,共9页
在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进化事件,即生物界的突变。它们总是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当时气候演变有如下规律:从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时,气候变迁呈渐变形式;而从寒冷期向温暖期过渡时,则呈突变形式。然而在不同的寒冷期... 在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进化事件,即生物界的突变。它们总是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当时气候演变有如下规律:从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时,气候变迁呈渐变形式;而从寒冷期向温暖期过渡时,则呈突变形式。然而在不同的寒冷期的末尾,气候突变的程度是不同的。故只是在影响较大的寒冷期的末尾,才出现生物的进化事件,或生物界的突变现象。两者的突变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 第四纪 进化 气候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