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唇动脉蒂逆行鼻唇沟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2
1
作者 冉维志 倪少杰 +5 位作者 范希明 谭志军 张晓华 游宝娥 王晓丽 韩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374-375,共2页
为了探索应用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沟皮瓣的可能性,采用8例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上唇动脉的走行与鼻唇沟区皮肤血供的关系。结果,上唇动脉由面动脉在口角外约10mm处由鼻翼外侧连线下2/3发出,上唇动脉出现率1... 为了探索应用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沟皮瓣的可能性,采用8例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上唇动脉的走行与鼻唇沟区皮肤血供的关系。结果,上唇动脉由面动脉在口角外约10mm处由鼻翼外侧连线下2/3发出,上唇动脉出现率100%,起始处外径(0.8±0.1)mm,主干长达90mm。双侧上唇动脉在中线相互交通形成弓形动脉,该动脉走行于距红唇缘深面约6mm的粘膜下组织内,动脉有恒定的伴行静脉。在一侧上唇动脉起始处切断同侧面动脉近心端,可由对侧面动脉通过上唇动脉供应鼻唇沟区域血运。为临床应用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沟岛状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动脉 岛状皮瓣 应用解剖 颜面
下载PDF
上、下唇动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维贤 高原侠 +1 位作者 武志强 何宏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用聚氯乙烯铅丹动脉灌注,软X线造影的方法,对40具(80侧)儿童头部标本进行了上、下唇动脉的观察。上唇部的血供主要来自上唇动脉,该动脉具有出现率高,起始部位及走行较恒定的特点,其分支与主干垂直走行,根据两侧该动脉的分... 用聚氯乙烯铅丹动脉灌注,软X线造影的方法,对40具(80侧)儿童头部标本进行了上、下唇动脉的观察。上唇部的血供主要来自上唇动脉,该动脉具有出现率高,起始部位及走行较恒定的特点,其分支与主干垂直走行,根据两侧该动脉的分布范围可分为3型:即均衡型80%,一侧优势型12.5%和一侧代偿型7.5%。下唇部的血供除下唇动脉外,尚有颏下动脉。下唇动脉的特点是缺失率高,起始部位及走行不恒定,分支呈水平走行。根据下唇部血管的起始部位可分为6型。上、下唇动脉的这些特点将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灌注 软X线造影 唇动脉
下载PDF
以双蒂下唇动脉岛状唇瓣行上唇唇红增厚术 被引量:6
3
作者 卢仕良 熊明根 柳大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1-222,共2页
目的总结应用双蒂下唇动脉岛状唇红瓣修复上唇过薄畸形的手术经验。方法1997年3月~2005年3月治疗上唇过薄畸形7例,男2例,女5例。年龄16~23岁。其中先天性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5例,唇部血管瘤同位素治疗后继发唇萎缩2例。岛状唇瓣... 目的总结应用双蒂下唇动脉岛状唇红瓣修复上唇过薄畸形的手术经验。方法1997年3月~2005年3月治疗上唇过薄畸形7例,男2例,女5例。年龄16~23岁。其中先天性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5例,唇部血管瘤同位素治疗后继发唇萎缩2例。岛状唇瓣长度相当于整个下唇,最宽处为0.5~0.8cm。于下唇制作以双侧下唇动脉为营养血管蒂的岛状唇红瓣,移位修复上唇唇红组织缺损。其中5例于术后3~6个月后再次行唇弓、唇珠、人中等成形或改形术。结果术后唇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7d拆线。随访1~3年,上唇唇红丰满,唇瓣色泽良好,美容标志明显;下唇瘢痕不明显,功能不受影响。上下唇协调、美观。结论双蒂下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上唇唇红组织缺损,设计合理,实用性强,效果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动脉岛状皮瓣 增厚
下载PDF
双蒂下唇动脉岛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唇畸形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家盛 庞晓纲 田奉宸 《中国美容医学》 CAS 1999年第1期24-25,共2页
应用双蒂下唇动脉岛状辩对13例双侧唇裂术后继发后畸形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实践证明,此手术方法兼具行唇珠再造、矫正上唇过紧及唇红过薄畸形繁复的多重手术治疗效果;不需行二期断蒂,手术可一期完成,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 应用双蒂下唇动脉岛状辩对13例双侧唇裂术后继发后畸形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实践证明,此手术方法兼具行唇珠再造、矫正上唇过紧及唇红过薄畸形繁复的多重手术治疗效果;不需行二期断蒂,手术可一期完成,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传统方法多需限制张口,二期手术断蒂)。本手术方法适用于双侧唇裂术后唇珠缺损,唇红过薄及轻度上唇过紧畸形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 唇动脉 岛状瓣
下载PDF
上唇动脉逆行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鼻端缺损4例报道
5
作者 杨松 费剑峰 李光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251-251,共1页
关键词 唇动脉逆行鼻沟岛状皮瓣 修复 鼻端缺损
下载PDF
1例双侧上唇动脉为蒂的唇瓣转位修复下唇缺损术护理
6
作者 张学娥 任美珍 李梅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1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唇动脉 缺损 转位修复 滨州地区 口腔卫生 漱口水 口腔清洁 人咬伤 心理特征
下载PDF
面动脉鼻唇沟穿支皮瓣一期修复鼻尖缺损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蒋邦红 何亚楠 +4 位作者 王瑀琨 祖文轩 王怀谷 徐静 张莉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讨面动脉鼻唇沟穿支皮瓣对鼻尖缺损一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外伤和皮肤肿瘤切除后继发鼻缺损病人36例资料,包含鼻尖在内的多个亚单位缺损。按修复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18例,采用面动脉鼻唇沟穿支皮瓣一期修复,对照... 目的:探讨面动脉鼻唇沟穿支皮瓣对鼻尖缺损一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外伤和皮肤肿瘤切除后继发鼻缺损病人36例资料,包含鼻尖在内的多个亚单位缺损。按修复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18例,采用面动脉鼻唇沟穿支皮瓣一期修复,对照组18例,采用额部滑车上动脉皮瓣修复。比较2组病人鼻子外形、瘢痕严重程度、供区皮瓣大小及病程时间。结果:2组病人术后鼻尖表现点均有明显体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鼻翼及鼻孔的对称度评价中,观察组病人明显较对照组更对称(P<0.05)。此外,在面积、厚度、柔软度及色素沉着等瘢痕严重程度评分项目中,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所需供瓣面积更小,且病程时间减少(P<0.01)。结论:鼻唇沟区组织量充分,皮瓣供区隐蔽,邻近外鼻组织,且血供确切,手术方法较为简单,是累及鼻尖全层缺损一期修复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尖缺损 动脉沟穿支皮瓣 一期修复
下载PDF
上唇动脉逆行鼻唇沟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1
8
作者 冉维志 范希明 +1 位作者 谭志军 倪少杰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6,共2页
目的 探讨扩大鼻唇沟皮瓣旋转范围的新术式。方法 解剖上唇动脉的走行与观察鼻唇沟区域皮肤血供关系 ,设计上唇动脉逆行岛状鼻唇沟皮瓣移转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结果  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 ,外形满意。结论 以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 目的 探讨扩大鼻唇沟皮瓣旋转范围的新术式。方法 解剖上唇动脉的走行与观察鼻唇沟区域皮肤血供关系 ,设计上唇动脉逆行岛状鼻唇沟皮瓣移转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结果  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 ,外形满意。结论 以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沟岛状皮瓣扩大了鼻唇沟皮瓣的旋转范围。该皮瓣血管蒂恒定 ,血供丰富 ,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动脉 沟皮瓣 临床应用 鼻缺损 鼻部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同期吻合唇动脉的交叉唇瓣修复上唇缺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彭喆 穆籣 +2 位作者 刘岩 李广学 杨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交叉唇瓣修复上唇缺损术中同期吻合唇动脉,促进皮瓣成活,以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1月,对11例上唇缺损患者采用交叉唇瓣移位修复,同期吻合上、下唇动脉。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13-70岁,平均6... 目的探讨使用交叉唇瓣修复上唇缺损术中同期吻合唇动脉,促进皮瓣成活,以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1月,对11例上唇缺损患者采用交叉唇瓣移位修复,同期吻合上、下唇动脉。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13-70岁,平均62岁。其中6例为上唇肿瘤切除后,2例为动物咬伤致上唇部分缺损,3例为唇裂术后继发上唇过紧畸形,行瘢痕切除修复术。上唇缺损范围为宽度1.5-4.0 cm,高度1.8-3.5 cm;唇瓣切取宽度为1.5-3.2 cm,高度为1.5-3.0 cm。下唇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唇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5 d顺利完成断蒂术,断蒂后唇瓣未发生水疱、脱屑及其他静脉回流障碍并发症。除1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延期愈合(术后2周愈合)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表情、进食、语言功能接近正常。术后12个月77.8%(7/9)患者交叉唇瓣轻触觉恢复。供区外观无明显畸形。结论采用交叉唇瓣修复上唇缺损同期吻合上、下唇动脉,可缩短断蒂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两期手术间的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 ABBE瓣 缺损 唇动脉吻合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以唇动脉为蒂的唇瓣修复中度和重度唇全层缺损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天兰 程新德 +4 位作者 李光早 徐静 葛树星 王怀谷 李旭文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5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 探讨中、重度全层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在缺损一侧或两侧(若缺损较大,一侧唇瓣不够用时)设计以唇动脉为蒂的唇瓣向缺损区推进转移修复全层唇缺损。若缺损较大,单纯用缺损两侧口唇组织仍不足以修复时,可将一侧唇瓣向外侧延伸... 目的 探讨中、重度全层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在缺损一侧或两侧(若缺损较大,一侧唇瓣不够用时)设计以唇动脉为蒂的唇瓣向缺损区推进转移修复全层唇缺损。若缺损较大,单纯用缺损两侧口唇组织仍不足以修复时,可将一侧唇瓣向外侧延伸绕过口角至另一侧上或下唇(根据缺损是在下唇或上唇),形成包括上下唇组织在内的大型唇瓣向缺损区推进修复缺损。若缺损为单纯的红唇缺损,唇瓣切口应沿唇弓设计。结果 临床应用于67 例,其中上唇 38 例,下唇 29 例。缺损最大水平宽度3.5 cm,最小1.6 cm。单纯红唇瓣20例,红白唇瓣47例。单侧唇瓣10例,双侧57例。所有唇瓣均全部存活,伤口Ⅰ期愈合,修复后的口唇丰满,外形满意。结论 唇动脉血管恒定,唇瓣血供可靠,本法不仅能用于单纯红唇缺损的修复,还可广泛用于红、白唇同时缺损的修复,因是用同类组织修复,且组织量丰富,故术后能完全恢复口唇所特有的红、白唇结构及功能,是修复中、重度全层唇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动脉 全层 重度 中度 缺损 修复方法 修复缺损 临床应用 Ⅰ期愈合 动脉血管 组织修复 组织 一侧 单纯 修复后 两侧 设计
原文传递
以唇动脉弓为蒂的唇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余道江 赵天兰 +2 位作者 熊绍虎 张为宝 刘强 《中华全科医学》 2010年第6期691-692,F0003,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上、下唇动脉的解剖学研究来说明以唇动脉弓为蒂的唇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缺损术式设计的科学性。方法对21具尸体唇部进行解剖学观测,研究唇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外径及吻合情况。对4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以唇动脉为蒂的... 目的通过对上、下唇动脉的解剖学研究来说明以唇动脉弓为蒂的唇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缺损术式设计的科学性。方法对21具尸体唇部进行解剖学观测,研究唇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外径及吻合情况。对4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以唇动脉为蒂的唇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缺损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面动脉在口角处发出上唇动脉和下唇动脉,在上唇及下唇左右侧的唇动脉互相吻合形成一围绕口的冠状动脉环,位置恒定。42例唇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外形满意。结论唇动脉弓的位置恒定、变异较少,以唇动脉弓为蒂的唇复合组织瓣血供可靠,术后效果满意,是一种理想的修复口唇缺损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动脉 复合组织瓣 缺损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下唇动脉弓岛状红唇瓣修复上唇红唇缺损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海滨 梁建 +2 位作者 郝新光 梁杰 颜大胜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4-265,共2页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红唇部分缺损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下唇动脉弓为血管蒂的移位岛状红唇瓣,一次手术修复上唇部分红唇缺损,红唇瓣面积最小为1.5cm×1.5cm,最大为1.5cm×2.0cm的楔形。结果自1993年以来,应用本术...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红唇部分缺损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下唇动脉弓为血管蒂的移位岛状红唇瓣,一次手术修复上唇部分红唇缺损,红唇瓣面积最小为1.5cm×1.5cm,最大为1.5cm×2.0cm的楔形。结果自1993年以来,应用本术式修复上唇的红唇缺损15例,成活良好,外观满意。结论应用下唇动脉弓岛状红唇瓣,修复双侧先天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红唇组织缺损畸形,具有较强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唇动脉 岛状 缺损畸形 术后继发 1993年 先天性 修复方法 双侧 手术修复 血管蒂 组织 适应证
原文传递
保留同侧面动脉和唇动脉的扇形瓣修复下唇组织缺损
13
作者 李彬 李超 +2 位作者 唐梓轩 王少新 陈锦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9-150,共2页
对于唇部肿瘤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国内外学者均主张尽量利用残余的唇组织或对侧唇组织即刻修复,以恢复唇的外形和功能。2003年2月至2005年11月我们对扇形瓣进行了改良,共完成了7例9侧唇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关键词 组织缺损 即刻修复 扇形瓣 唇动脉 动脉 同侧 部肿瘤 切除后
原文传递
下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上唇缺损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杨 王绍峰 +1 位作者 何晓宁 刘强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57-359,共3页
目的探讨下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上唇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单侧下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上唇唇红及白唇局部缺损,皮瓣蒂部包括1条下唇动脉和2条下唇静脉。自2005年7月至2011年5月,共修复上唇缺损患者7例。结果本组7例患者,术后随... 目的探讨下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上唇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单侧下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上唇唇红及白唇局部缺损,皮瓣蒂部包括1条下唇动脉和2条下唇静脉。自2005年7月至2011年5月,共修复上唇缺损患者7例。结果本组7例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全部成活,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无明显的挛缩,皮瓣感觉功能良好,水从口中漏出明显改善,无口轮匝肌功能障碍,患者对上唇功能及外观都满意。其中,3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行唇弓、唇珠、人中成形术。结论应用单侧下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上唇唇红联合白唇局部缺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唇动脉 岛状皮瓣
原文传递
唇部动脉构型与唇瓣血液供应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夏有辰 陈小迅 +1 位作者 田珑 夏家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阐明唇部动脉的配布类型、微血管构筑 ,为唇瓣移转提供血管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血管造影、解剖、铸型方法研究 31例 ( 6 2侧 )尸体头部的唇动脉 ;另 1例 ( 2侧 )灌注墨汁对微血管构筑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 1)上唇动脉出现率为... 目的 :阐明唇部动脉的配布类型、微血管构筑 ,为唇瓣移转提供血管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血管造影、解剖、铸型方法研究 31例 ( 6 2侧 )尸体头部的唇动脉 ;另 1例 ( 2侧 )灌注墨汁对微血管构筑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 1)上唇动脉出现率为 81.1%。它与对侧上唇动脉吻合 ,或一侧动脉占优势而另侧缺失。 ( 2 )下唇动脉出现率为6 3 .8% ,其余由副下唇动脉参与下唇血供。 ( 3)唇动脉弓恒定存在 ,弯曲行于唇部近红唇缘。按上唇动脉弓的构成 ,分为 3型 :Ⅰ型由两侧上唇动脉吻合而成 ,均衡分布或一侧占优势 ( 12 / 31) ;Ⅱ型一侧上唇动脉缺失 ,仅由另一侧上唇动脉单独构成 ( 10 / 31) ;Ⅲ型上、下唇动脉共干发出 ( 9/ 31) ,上唇外侧部分由绕行于口角附近的下唇动脉分布。按下唇动脉弓的构成分为 6种类型 :Ⅰ型由两侧下唇动脉吻合构成 ( 6 / 31) ;Ⅱ型由一侧下唇动脉与另侧下唇动脉、副下唇动脉吻合而成 ( 6 / 31) ;Ⅲ型由一侧下唇动脉单独构成 ( 2 / 31) ;Ⅳ型由一侧下唇动脉和另一侧副下唇动脉共同组成 ( 11/ 31) ;Ⅴ型由一侧副下唇动脉行向下唇缘中线附近呈T型分支构成 ( 3/ 31) ;Ⅵ型由两侧下唇动脉、副下唇动脉共同组成 ( 3/ 31)。 ( 4)微血管构筑 :唇动脉发出分支分别组成唇黏膜、皮肤致密血管网。结论 :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供给 动脉构型
下载PDF
上下唇血液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赵振民 严义坪 +3 位作者 李森恺 翟弘峰 穆兰花 徐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4-135,F004,共3页
目的 :研究上下唇的血液供应 ,为新的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10具从面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新鲜尸体标本的口周区域进行解剖研究 ,在 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在 3.5倍的手术放大镜下解剖显露血管。结果 :... 目的 :研究上下唇的血液供应 ,为新的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10具从面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新鲜尸体标本的口周区域进行解剖研究 ,在 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在 3.5倍的手术放大镜下解剖显露血管。结果 :上唇动脉发出浅隔支与深隔支 ,向上走行进入鼻中隔前下部参与克氏动脉丛的组成。观察到 2种新的下唇动脉的分布情况。下唇动脉沿途发出唇颏支 ,与进入颏部的其它血管分支相互吻合。结论 :上下唇血供丰富 ,可设计含浅、深隔支的上唇岛状组织瓣、含鼻隔支的岛状鼻中隔软骨粘膜瓣及含颏唇支的垂直颏唇瓣 ;了解下唇动脉的解剖变异 ,对成功地施行一期下唇动脉岛状瓣手术是很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供应 唇动脉 岛状粘膜瓣 垂直颏 动脉 岛状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鼻唇沟皮瓣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晓江 张世文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5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研究发现鼻唇沟区供血丰富,可制成多种形式的鼻唇沟皮瓣。常见的有任意皮瓣、面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眶下血管蒂皮瓣和上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主要用于眼睑、鼻及口腔颜面部轻、中度缺损或畸形的修复。其操作简单、成活率高、效果满意,... 研究发现鼻唇沟区供血丰富,可制成多种形式的鼻唇沟皮瓣。常见的有任意皮瓣、面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眶下血管蒂皮瓣和上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主要用于眼睑、鼻及口腔颜面部轻、中度缺损或畸形的修复。其操作简单、成活率高、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血管蒂皮瓣 沟区 研究发现 任意皮瓣 轴型皮瓣 唇动脉 效果满意 动脉 颜面部 成活率
下载PDF
部分口唇完全离断再植成活1例报告
18
作者 韩清銮 张磊 +1 位作者 范洪进 曾文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完全离断 再植成活 唇动脉 皮下组织 主干血管 组织块 动脉主干 显微镜下
下载PDF
应用唇颊瓣重建全下唇缺损
19
作者 黄迪炎 马静玉 杨春济 《实用医药杂志》 1994年第4期218-218,共1页
应用唇颊瓣重建全下唇缺损济南军区总医院口腔科(山东省济南市250031)黄迪炎,马静玉,杨春济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50~60岁。全下唇缺损5例,2/3以上缺损3例。5例行双侧舌骨上清扫术。全部应用平阳霉素化... 应用唇颊瓣重建全下唇缺损济南军区总医院口腔科(山东省济南市250031)黄迪炎,马静玉,杨春济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50~60岁。全下唇缺损5例,2/3以上缺损3例。5例行双侧舌骨上清扫术。全部应用平阳霉素化疗。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铺巾,在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平阳霉素化疗 颊瓣 动脉 唇动脉 颈淋巴清扫术 腮腺导管 济南军区总医院 新形成 伤口愈合
下载PDF
面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20
作者 吴镝 王新刚 +5 位作者 黄晨煜 颜薇 吴宏志 王春燕 施泽红 赵振民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256-258,共3页
目的对面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用保存一年的10具成人尸体(男6,女4)的20侧面部为解剖标本,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入红色乳胶溶液,有两具尸体在面前静脉内注入蓝色乳胶。将颜面皮肤锐性剥去,除去皮下脂肪,显露浅组面部... 目的对面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用保存一年的10具成人尸体(男6,女4)的20侧面部为解剖标本,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入红色乳胶溶液,有两具尸体在面前静脉内注入蓝色乳胶。将颜面皮肤锐性剥去,除去皮下脂肪,显露浅组面部表情肌,从颌下缘开始显露面动脉到内眦的全过程,展示它的走行、分支和终末部分以及面横动脉、眶下动脉和眼动脉的吻合支及其与面静脉的相互关系。用同样的方法解剖对侧的血管,以研究两侧的对称性。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的分支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结果在10具尸体的20侧面部标本中,两侧面动脉对称的有4例。终止于内眦动脉的占8/20侧(40%,左2侧,右6侧),终止于鼻外侧动脉的占3/20侧(15%,左2侧,右1侧),终止于上唇动脉的占3/20侧(15%,均为左侧),终止于下唇动脉的占1/20侧(5%,为左侧),终止于下颌下缘的占1/20侧(5%,为左侧),终止于下颌下缘的占1/20侧(5%,为左侧),全面型占2/20侧(10%,左右各一侧)。右面动脉主干均可终止于鼻外侧动脉或内眦动脉,而左侧面动脉仅5/10侧(50%)可终止于鼻外侧动脉或内眦动脉。面动脉与面静脉的间距:面动脉与面静脉之间的距离在下颌下缘和内眦处很近,在口角和鼻翼基底处相距较远。结论面血管存在着大的解剖上的变异,面动脉分支不固定,两侧不总是对称分布,甚至面动脉主干发育不全或缺如。面动静脉间的位置关系存在着广泛的变异,我们认为这些解剖知识对于面部皮瓣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解剖学研究 临床意义 下颌下缘 内眦动脉 面静脉 面部 尸体 手术放大镜 血管 相互关系 位置关系 唇动脉 乳胶 皮下脂肪 面动静脉 临床实践 眶下动脉 卡尺测量 颈总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