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5,108
篇文章
<
1
2
…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流动的文化和文化的流动——唐代以来傈僳族的迁徙及其文化变迁研究
被引量:
16
1
作者
高志英
《学术探索》
2007年第3期117-121,共5页
历史上,长期的迁徙生活使傈僳族的生存环境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甘青高原沿"藏彝走廊"到川、藏、滇交界地带,又从金沙江河谷迁移到澜沧江,进而到怒江流域,直至东南亚一带。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的流动即是文化的流动。由于频繁的...
历史上,长期的迁徙生活使傈僳族的生存环境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甘青高原沿"藏彝走廊"到川、藏、滇交界地带,又从金沙江河谷迁移到澜沧江,进而到怒江流域,直至东南亚一带。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的流动即是文化的流动。由于频繁的战争和游耕经济生活所导致的迁徙使傈僳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其民族文化就一直在流动中断层、积累、沉淀和延续,又在流动中包容、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由此使自身文化发生嬗变。本文主要以历史人类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傈僳族的迁徙历史对其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即这种高山深谷间的长期迁徙,使傈僳族的传统文化成为不断流动着的文化,由此所引起的文化的封闭而又多元又成为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以来
傈僳族
迁徙
文化变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以来山东沿海岛屿史地述略
2
作者
徐颖颖
《昆明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09-115,共7页
依据正史、地方志、地理总志以及舆图等资料,按时代发展顺序对唐代以来山东沿海岛屿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考察岛屿在数量和名称上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而探讨其在海上交通航道、渔场分布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从唐代开始由山东沿海的庙...
依据正史、地方志、地理总志以及舆图等资料,按时代发展顺序对唐代以来山东沿海岛屿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考察岛屿在数量和名称上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而探讨其在海上交通航道、渔场分布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从唐代开始由山东沿海的庙岛群岛组成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成为了通往东北亚航道的要道,同时在沿海岛屿周围形成了重要的"渔圈",而文学作品对岛屿的描写以及岛屿承载的历史文化,则体现了山东沿海岛屿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唐代以来
沿海海岛
历史演变
历史价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以来河南蝗灾时空分布变化分析
3
作者
李欢
张明芳
白景锋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同时又是蝗灾多发区.研究河南蝗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历史数据,采用频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发现:河南的蝗虫灾害,从时间上看,发生的频率有递增的趋势且具有连续性;蝗灾的高发期与平...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同时又是蝗灾多发区.研究河南蝗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历史数据,采用频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发现:河南的蝗虫灾害,从时间上看,发生的频率有递增的趋势且具有连续性;蝗灾的高发期与平静期呈现周期性,两次蝗灾高发期的间隔大约40年.从在空间上看,河南蝗灾发生呈现区域聚集性.新乡、开封、周口是蝗灾高发区;重灾区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转移和扩大的趋势;平原低洼地是蝗灾多发区,气候对蝗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害
时空分布
河南
唐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越瓷“秘色”之名出典新考
4
作者
魏建钢
章杰瑛
张益洁
《唐都学刊》
2024年第2期23-29,共7页
唐代中后期,越窑生产出不同于以前的精品越瓷,被世人称作“秘色瓷”。根据古籍文献记载,结合近现代考古成果,越窑“秘色瓷”成名实际上有个滥觞至成熟的过程。越窑“秘色瓷”名首次出现在中唐后期,但直到北宋才被大众所接受。“秘色瓷...
唐代中后期,越窑生产出不同于以前的精品越瓷,被世人称作“秘色瓷”。根据古籍文献记载,结合近现代考古成果,越窑“秘色瓷”成名实际上有个滥觞至成熟的过程。越窑“秘色瓷”名首次出现在中唐后期,但直到北宋才被大众所接受。“秘色瓷”名源自皇宫,通过文人士大夫向社会传播;窑场所在地始终未见“秘色瓷”名的实物遗存。“秘色”的本质是指器面的釉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越窑
“秘色瓷”
出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位兼将相:唐代使相权力考述
5
作者
罗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7,共10页
唐中后期出现了同时身兼节度使与宰相头衔的群体,被称之为使相。关于使相的性质,传统看法往往将其视作虚衔,未能充分认识到其政治意义与实际权力。实际上,使相不仅在入朝时可以参与到敕牒等行政公文的运作之中,在地方上也可以干预国之...
唐中后期出现了同时身兼节度使与宰相头衔的群体,被称之为使相。关于使相的性质,传统看法往往将其视作虚衔,未能充分认识到其政治意义与实际权力。实际上,使相不仅在入朝时可以参与到敕牒等行政公文的运作之中,在地方上也可以干预国之大事及邻道事务,其权力远超一般节度使,出镇为使、入朝为相才是使相的权力本质。使相的出现不仅使朝廷多了一种拉拢安抚强藩的手段,也将部分节帅重臣纳入到国是大政的决策之中,在唐代官制史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使相
政治权力
敕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四部”到“四分”——佛教律抄在唐代的发展
6
作者
王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毗尼心》《四分律小抄》《略抄》《杂抄》等佛教律抄文本在唐代相继问世。这些文本较六朝时期的律抄有新的发展。首先,在思想上,从早期“会通诸律”的“四部律抄”发展为独尊《四分律》的“四分律抄”;其次,受佛教注疏传统的影响,律...
《毗尼心》《四分律小抄》《略抄》《杂抄》等佛教律抄文本在唐代相继问世。这些文本较六朝时期的律抄有新的发展。首先,在思想上,从早期“会通诸律”的“四部律抄”发展为独尊《四分律》的“四分律抄”;其次,受佛教注疏传统的影响,律抄在文本形式上呈现“事数化”“条目化”的特点。唐代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也是受六朝律抄深刻影响的作品。唐代的这些律抄文献反映了中古“律疏”与“律抄”两大传统的融合,向我们展示了印度佛教律仪向中国佛教戒律实践过渡的一个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律抄
律疏
道宣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乱发”与“美髢”:唐代东北亚对头发的认知与利用
7
作者
胡梧挺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55-71,共17页
唐宋典籍中记载了新罗、渤海国向中原王朝进贡头发的情况,而对于这些头发的作用,学界一般认为是作为药物使用。通过梳理先秦至唐宋时期中原王朝对头发药用价值的认知,以及对假发的认知与利用,揭示出“蛮夷”之“美发”是中原王朝假发的...
唐宋典籍中记载了新罗、渤海国向中原王朝进贡头发的情况,而对于这些头发的作用,学界一般认为是作为药物使用。通过梳理先秦至唐宋时期中原王朝对头发药用价值的认知,以及对假发的认知与利用,揭示出“蛮夷”之“美发”是中原王朝假发的重要来源。通过史料的对比与分析,可知新罗人的头发正符合“长美”这一标准。同时,对朝鲜半岛史料的分析还表明,渤海国所贡头发可能来自迁入其治下的黑水靺鞨,而黑水靺鞨可能亦具有“美发”之俗。因此,新罗、渤海国的贡发应皆为假发或制作假发的原材料,而不是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东北亚
头发
新罗
渤海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
8
作者
刘玉峰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10-112,共3页
唐朝时期,多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取得新发展。这突出表现在“华夷一家”的民族关系理念、友善民族政策制定及和亲、册封、结盟、羁縻等包容制度安排、官方互市与民间贸易频繁、文化交流互鉴和融汇活跃、多民族广泛杂居和通婚盛行...
唐朝时期,多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取得新发展。这突出表现在“华夷一家”的民族关系理念、友善民族政策制定及和亲、册封、结盟、羁縻等包容制度安排、官方互市与民间贸易频繁、文化交流互鉴和融汇活跃、多民族广泛杂居和通婚盛行等方面,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认同明显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宝贵历史遗产及其智慧启迪和共同体意识,值得倍加珍视和赓续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铜镜纹饰的现代转化与设计应用
9
作者
赵勤
丁一慈
+1 位作者
赵萌
李鸿祥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03-318,共16页
目的唐代铜镜纹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中的精准寓意,结合对应文创产品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方法基于研究背景、明确研究流程,提出文物向文创产品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点阐述现代文创产品选择唐代铜镜的理由...
目的唐代铜镜纹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中的精准寓意,结合对应文创产品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方法基于研究背景、明确研究流程,提出文物向文创产品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点阐述现代文创产品选择唐代铜镜的理由、分析调研问卷反馈信息,针对问卷结果为设计作品提供方向指引。先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唐代铜镜纹饰素材库,将所有已知素材分为几何纹、花卉纹、花鸟纹和走兽纹、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纹四大部分,并将其逐一编号。再分析唐代铜镜纹饰的艺术内涵。结果将现代转化方法与四大纹样结合,得出相应文创产品,即“镜怡”化妆品包装设计、“恋念”系列首饰、“鹤骨松姿”文房四宝系列文创、“嫦娥仙子的月宫小日常”——人物盲盒文创产品四件作品。结论将唐代铜镜纹饰各部分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文创产品。它们不仅形意结合,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进日常生活,让艺术与生活水乳交融,让文化传承更加高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铜镜纹饰
纹样衍生设计
纹样寓意
文化创意产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两税法改革央地博弈及其启示
10
作者
梁丽萍
姚敖龙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8期50-57,共8页
唐代的两税法改革是中国税收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该改革的关键特点是从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本文认为,这种变化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博弈的结果,前者得到了自耕农、中小地主阶级的支持,后者得到了士族地主阶级、大商人阶级的支持...
唐代的两税法改革是中国税收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该改革的关键特点是从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本文认为,这种变化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博弈的结果,前者得到了自耕农、中小地主阶级的支持,后者得到了士族地主阶级、大商人阶级的支持。通过分析唐朝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可知,中央政府试图用铜钱代替实物征税,尽管中央政府取得初步成功,但由于自耕农、中小地主阶级在战乱中实力衰弱,改革在割据藩镇和士族地主的联合绞杀下失败。这次改革的失败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加速了唐朝的衰落。这一历史事件为今天的税收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教训:改革应循序渐进,充分考虑民意,确保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强化中央集权并坚持依法治国。这些原则对于中国税收制度的现代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建立更加公正和有效的税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税法
唐代
中央政府
地方藩镇
政治博弈
改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寺行香制度与唐代文人及其诗歌创作
11
作者
李谟润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年第2期125-138,共14页
与唐代文人频繁游寺息息相关的国忌佛寺行香制度,渊源已久,但前人追溯其源时多有讹误。国忌佛寺行香,在唐代经历了一个增益完善的过程,最终成为一种制度并长久奉行,且与相当一部分唐代文人产生关联,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存一...
与唐代文人频繁游寺息息相关的国忌佛寺行香制度,渊源已久,但前人追溯其源时多有讹误。国忌佛寺行香,在唐代经历了一个增益完善的过程,最终成为一种制度并长久奉行,且与相当一部分唐代文人产生关联,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存一些史料,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参与国忌佛寺行香的盛况。现存唐人描写国忌佛寺行香的诗歌虽不多,但仍留下一些对已故帝王功业的尊崇仰慕与对当下政权稳固的忧虑及思考等重要心理印迹和信息,透露出与唐代诗人及唐诗创作关联的诸多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行香制度
唐代
文人
佛寺体验
诗歌创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歌录考辨
12
作者
郭丽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3期78-86,共9页
唐人作有不少歌录,两《唐书》未录唐人歌录的原因是缘于其追求雅正的修史标准,这从其对唐代燕射歌录和燕射歌辞的有意舍弃就已清晰反映。而这样的收录原则也直接影响到了后世歌录的编撰,如郭茂倩在编撰《乐府诗集》时就在燕射歌辞一类...
唐人作有不少歌录,两《唐书》未录唐人歌录的原因是缘于其追求雅正的修史标准,这从其对唐代燕射歌录和燕射歌辞的有意舍弃就已清晰反映。而这样的收录原则也直接影响到了后世歌录的编撰,如郭茂倩在编撰《乐府诗集》时就在燕射歌辞一类中对唐代燕射歌辞一首未录,而将其大量归入专收隋唐以来杂曲的近代曲辞。唐代歌录的留存样态较为复杂,唐人有时会把歌录叫作乐录,而有些收录歌辞的诗集却又不以歌录命名,有些名为乐府的典籍虽然也载录了一些唐人乐府诗,但又不一定是唐代歌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乐府
歌录
《乐府诗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战争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及其发展路径
13
作者
田恩铭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7-39,共13页
一个世纪以来,唐代战争文学研究以文学史本位、过程书写、边域文化为关键词展开并取得突出的成绩。以胡云翼、洪讃、王福栋为代表的战争文学史研究呈不断深化的趋势;以胡可先、吕蔚、彭万隆为代表的历史事件与战争文学研究重在梳理并取...
一个世纪以来,唐代战争文学研究以文学史本位、过程书写、边域文化为关键词展开并取得突出的成绩。以胡云翼、洪讃、王福栋为代表的战争文学史研究呈不断深化的趋势;以胡可先、吕蔚、彭万隆为代表的历史事件与战争文学研究重在梳理并取得创新性突破;以胡大浚、阎福玲、佘正松、余恕诚为代表的边域文化与战争文学研究侧重边界辨析而硕果累累。战争文学概念辨析带来的是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战争文学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依据战争文学新概念的提出,战争进程关联的内与外、战争与民族关系及民族文学演进,战争文学的研究空间逐渐清晰化。战争文学研究要重新发现传统并检视过往,组建学术团队陆续完成以“中国古代战争文学通史”命名的系列成果,从而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区间,以推动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战争文学
关键词
发展路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交通视野下唐代入赣文人的行旅诗及江西印象
14
作者
阳达
唐林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9-24,共6页
唐代江西交通便利,形成了赣浙、赣闽、赣湘和赣粤四条主要跨省路线。由于漫游、贬谪、仕宦等原因,唐代文人来往闽越和岭南之地大多取道江西,并在行旅途中创作了许多富有地域色彩的诗歌。这些诗作内容丰富,不仅记载了他们在江西地区的行...
唐代江西交通便利,形成了赣浙、赣闽、赣湘和赣粤四条主要跨省路线。由于漫游、贬谪、仕宦等原因,唐代文人来往闽越和岭南之地大多取道江西,并在行旅途中创作了许多富有地域色彩的诗歌。这些诗作内容丰富,不仅记载了他们在江西地区的行旅生活,也反映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和交游情况,交杂着复杂的江西印象。从交通视野解读这些诗歌,可以更好地厘清唐代文人入赣的行旅路线及其创作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
唐代
文人
行旅诗
江西印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中国西南边疆拓南、开南二城的建置考论
15
作者
李宇舟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7-105,共9页
经过了天宝战争及随后的军事扩张,位于唐代中国西南边疆的南诏国在较短的时期先后建置了拓东、开南、镇西、宁北四个王国边境的重要治所城镇,其中开南城与拓南城的考释自元末以后已多现舛误,造成了史实混淆。事实上,唐代中国西南边疆的...
经过了天宝战争及随后的军事扩张,位于唐代中国西南边疆的南诏国在较短的时期先后建置了拓东、开南、镇西、宁北四个王国边境的重要治所城镇,其中开南城与拓南城的考释自元末以后已多现舛误,造成了史实混淆。事实上,唐代中国西南边疆的拓南城与开南城确为南诏国开拓建置的两座新城,而非“开南亦称拓南”,元末以后,“拓南”名号逐渐隐没于原地,同时被移置于“开南”地望,开始混用一起。厘清二城地望考释,不难发现拓南城的建置开拓了南诏国的西南辖境,开南城的建置开拓了南诏国的南境,从而把中原的“郡县制”文化辐射到了西南边境区域,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唐代及后世中国西南边境、边界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础,为唐代中国西南边境区域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拓南城
开南城
建置
唐代
西南边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大运河诗路与空间视域下的运河诗
16
作者
杨颖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04-512,共9页
大运河是唐代诗路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突出的线性特征、强烈的政治功能、丰富的水运内容对创作群体和创作内容都形成了颇富特色的限定和强化。在空间视域下审视,运河诗作中的现实地理空间、政治历史空间、个人记忆空间交叠呈现,从多个...
大运河是唐代诗路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突出的线性特征、强烈的政治功能、丰富的水运内容对创作群体和创作内容都形成了颇富特色的限定和强化。在空间视域下审视,运河诗作中的现实地理空间、政治历史空间、个人记忆空间交叠呈现,从多个维度影响了运河诗作的情感表现。空间方向与情感倾向的呼应、空间欲望与情感的外化呈现、空间叠加与情感的虚实相生等成就了运河诗中耐人寻味的空间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大运河诗路
空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唐代以扬州为中心的交通—文学三角
17
作者
李德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在唐代,以扬州为中心,存在着三个路线不同的交通—文学三角,由长安、扬州、江陵、成都、广州五个城市及其间的交通路线组成。这是三个事关唐代文学全局的交通架构,布局宏大,结构稳定,功能强大,产生了众多的纪行诗,反映了唐代城市结构、...
在唐代,以扬州为中心,存在着三个路线不同的交通—文学三角,由长安、扬州、江陵、成都、广州五个城市及其间的交通路线组成。这是三个事关唐代文学全局的交通架构,布局宏大,结构稳定,功能强大,产生了众多的纪行诗,反映了唐代城市结构、交通路线和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以此为视点,可探索到唐人纪行诗的路线分布特点及规律,探摸到唐文人的成名路径,观察到唐代文学以西北—东南为重的区域分布格局,便于掌握扬州和其他城市在交通和文学上的关系,有利于考察扬州在唐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具有多重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扬州
诗歌
三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茶诗与茶道意趣研究
18
作者
常虹
薛守瑞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47-149,181,共4页
唐代是我国茶诗勃兴的起点,咏茶诗达600余首。分析唐代茶诗产生的内因、外因,梳理初盛唐、中晚唐茶诗发展脉络,以作品推敲唐代茶诗的特点,探寻唐代茶诗蕴含的茶道思想。古代茶道思想蕴含了知识分子的心理变迁、文化演进及思维,生活趣旨...
唐代是我国茶诗勃兴的起点,咏茶诗达600余首。分析唐代茶诗产生的内因、外因,梳理初盛唐、中晚唐茶诗发展脉络,以作品推敲唐代茶诗的特点,探寻唐代茶诗蕴含的茶道思想。古代茶道思想蕴含了知识分子的心理变迁、文化演进及思维,生活趣旨。由此阐释中国茶文化所彰显的国人特有的生命关怀和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茶诗
茶道
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敦煌璎珞风格及其本土化
19
作者
朱旭光
李思羽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1期14-16,共3页
敦煌壁画中观音造像上用于严身的璎珞,作为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新词汇,其形象既保有外来文化的艺术元素,又增添了传入中国之后本土的艺术文化元素,极具研究价值。唐代作为敦煌绘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璎珞艺术的发展也日渐成...
敦煌壁画中观音造像上用于严身的璎珞,作为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新词汇,其形象既保有外来文化的艺术元素,又增添了传入中国之后本土的艺术文化元素,极具研究价值。唐代作为敦煌绘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璎珞艺术的发展也日渐成熟。本文采用异质对比的方法,从款式、花纹方面入手,将唐朝璎珞艺术形式与印度的璎珞形式相对比,探究璎珞的本土化改变以及改变背后蕴藏的不同文化背景因素。璎珞顺利完成了从单纯模仿到不断本土化的过程,并且确立了中国化璎珞的基本形制,其本土化的成功彰显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敦煌
璎珞
本土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歌功颂德与关注现实:唐代词臣应制诗的创作活动
20
作者
欧阳伟华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37-42,共6页
应制诗多为古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之诗,因其题材和内容受到严格的规定,所以它们往往被贴上无甚真情实感和艺术价值的标签。应制诗创作目的的特殊性,导致唐代应制诗与唐诗发展不一样的轨迹。唐代应制诗的发展轨迹是先盛后衰。应...
应制诗多为古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之诗,因其题材和内容受到严格的规定,所以它们往往被贴上无甚真情实感和艺术价值的标签。应制诗创作目的的特殊性,导致唐代应制诗与唐诗发展不一样的轨迹。唐代应制诗的发展轨迹是先盛后衰。应制诗在初唐即达到顶峰。盛唐由于大量宫廷应制诗人被流放,从创作者数量的角度来看,盛唐应制诗人大量减少,直接导致盛唐的应制诗无论是总量还是年均创作数量都远少于初唐。中晚唐应制诗的发展急剧陷入低谷。唐诗的发展轨迹则经历准备、成熟和繁荣的阶段,且繁荣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唐代重要词臣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陪同皇帝赋诗、唱和也是他们的职责之一。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唐代词臣创作的应制诗多是歌功颂德之作,但初盛唐仍然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关注现实、风格清新的应制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词臣
应制诗
歌功颂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流动的文化和文化的流动——唐代以来傈僳族的迁徙及其文化变迁研究
被引量:
16
1
作者
高志英
机构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出处
《学术探索》
2007年第3期117-121,共5页
文摘
历史上,长期的迁徙生活使傈僳族的生存环境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甘青高原沿"藏彝走廊"到川、藏、滇交界地带,又从金沙江河谷迁移到澜沧江,进而到怒江流域,直至东南亚一带。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的流动即是文化的流动。由于频繁的战争和游耕经济生活所导致的迁徙使傈僳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其民族文化就一直在流动中断层、积累、沉淀和延续,又在流动中包容、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由此使自身文化发生嬗变。本文主要以历史人类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傈僳族的迁徙历史对其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即这种高山深谷间的长期迁徙,使傈僳族的传统文化成为不断流动着的文化,由此所引起的文化的封闭而又多元又成为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关键词
唐代以来
傈僳族
迁徙
文化变迁
Keywords
the time since the Tang Dynasties
the Lisu ethnic people
migration
cultural change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以来山东沿海岛屿史地述略
2
作者
徐颖颖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09-115,共7页
文摘
依据正史、地方志、地理总志以及舆图等资料,按时代发展顺序对唐代以来山东沿海岛屿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考察岛屿在数量和名称上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而探讨其在海上交通航道、渔场分布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从唐代开始由山东沿海的庙岛群岛组成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成为了通往东北亚航道的要道,同时在沿海岛屿周围形成了重要的"渔圈",而文学作品对岛屿的描写以及岛屿承载的历史文化,则体现了山东沿海岛屿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山东
唐代以来
沿海海岛
历史演变
历史价值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
since the Tang Dynasty
coastal isl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historical values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P7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以来河南蝗灾时空分布变化分析
3
作者
李欢
张明芳
白景锋
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出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099)
南阳师范学院SPCP项目
文摘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同时又是蝗灾多发区.研究河南蝗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历史数据,采用频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发现:河南的蝗虫灾害,从时间上看,发生的频率有递增的趋势且具有连续性;蝗灾的高发期与平静期呈现周期性,两次蝗灾高发期的间隔大约40年.从在空间上看,河南蝗灾发生呈现区域聚集性.新乡、开封、周口是蝗灾高发区;重灾区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转移和扩大的趋势;平原低洼地是蝗灾多发区,气候对蝗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蝗害
时空分布
河南
唐代
Keywords
the locust disaster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Henan
Tang dynasty
分类号
X4 [环境科学与工程—灾害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越瓷“秘色”之名出典新考
4
作者
魏建钢
章杰瑛
张益洁
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
出处
《唐都学刊》
2024年第2期23-29,共7页
基金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越文化创新和传承中心)项目:“越窑制瓷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16JDGH114)成果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赵窑产销管理中的经济思想研究”(145J0584)阶段成果
文摘
唐代中后期,越窑生产出不同于以前的精品越瓷,被世人称作“秘色瓷”。根据古籍文献记载,结合近现代考古成果,越窑“秘色瓷”成名实际上有个滥觞至成熟的过程。越窑“秘色瓷”名首次出现在中唐后期,但直到北宋才被大众所接受。“秘色瓷”名源自皇宫,通过文人士大夫向社会传播;窑场所在地始终未见“秘色瓷”名的实物遗存。“秘色”的本质是指器面的釉色。
关键词
唐代
越窑
“秘色瓷”
出典
Keywords
Tang Dynasty
Yue kiln
“mystery color porcelain”
provenance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位兼将相:唐代使相权力考述
5
作者
罗亮
机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7,共10页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晚唐五代南方藩镇研究”(GD24CZL0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唐中后期出现了同时身兼节度使与宰相头衔的群体,被称之为使相。关于使相的性质,传统看法往往将其视作虚衔,未能充分认识到其政治意义与实际权力。实际上,使相不仅在入朝时可以参与到敕牒等行政公文的运作之中,在地方上也可以干预国之大事及邻道事务,其权力远超一般节度使,出镇为使、入朝为相才是使相的权力本质。使相的出现不仅使朝廷多了一种拉拢安抚强藩的手段,也将部分节帅重臣纳入到国是大政的决策之中,在唐代官制史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唐代
使相
政治权力
敕牒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四部”到“四分”——佛教律抄在唐代的发展
6
作者
王磊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唐时期佛教律学的发展与佛教中国化研究”(18CZJ005)。
文摘
《毗尼心》《四分律小抄》《略抄》《杂抄》等佛教律抄文本在唐代相继问世。这些文本较六朝时期的律抄有新的发展。首先,在思想上,从早期“会通诸律”的“四部律抄”发展为独尊《四分律》的“四分律抄”;其次,受佛教注疏传统的影响,律抄在文本形式上呈现“事数化”“条目化”的特点。唐代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也是受六朝律抄深刻影响的作品。唐代的这些律抄文献反映了中古“律疏”与“律抄”两大传统的融合,向我们展示了印度佛教律仪向中国佛教戒律实践过渡的一个面向。
关键词
唐代
律抄
律疏
道宣
佛教中国化
Keywords
vinaya abridgements of Tang Dynasty
vinaya commentary
Daoxuan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乱发”与“美髢”:唐代东北亚对头发的认知与利用
7
作者
胡梧挺
机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55-71,共17页
基金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唐代渤海国及黑水靺鞨海洋活动研究”(项目编号:21ZSB1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唐宋典籍中记载了新罗、渤海国向中原王朝进贡头发的情况,而对于这些头发的作用,学界一般认为是作为药物使用。通过梳理先秦至唐宋时期中原王朝对头发药用价值的认知,以及对假发的认知与利用,揭示出“蛮夷”之“美发”是中原王朝假发的重要来源。通过史料的对比与分析,可知新罗人的头发正符合“长美”这一标准。同时,对朝鲜半岛史料的分析还表明,渤海国所贡头发可能来自迁入其治下的黑水靺鞨,而黑水靺鞨可能亦具有“美发”之俗。因此,新罗、渤海国的贡发应皆为假发或制作假发的原材料,而不是药用。
关键词
唐代
东北亚
头发
新罗
渤海国
Keywords
Tang Dynasty
Northeast Asia
Hair
Silla
Bohai State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
8
作者
刘玉峰
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10-112,共3页
文摘
唐朝时期,多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取得新发展。这突出表现在“华夷一家”的民族关系理念、友善民族政策制定及和亲、册封、结盟、羁縻等包容制度安排、官方互市与民间贸易频繁、文化交流互鉴和融汇活跃、多民族广泛杂居和通婚盛行等方面,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认同明显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宝贵历史遗产及其智慧启迪和共同体意识,值得倍加珍视和赓续弘扬。
关键词
唐代
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铜镜纹饰的现代转化与设计应用
9
作者
赵勤
丁一慈
赵萌
李鸿祥
机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出处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03-318,共16页
文摘
目的唐代铜镜纹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中的精准寓意,结合对应文创产品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方法基于研究背景、明确研究流程,提出文物向文创产品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点阐述现代文创产品选择唐代铜镜的理由、分析调研问卷反馈信息,针对问卷结果为设计作品提供方向指引。先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唐代铜镜纹饰素材库,将所有已知素材分为几何纹、花卉纹、花鸟纹和走兽纹、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纹四大部分,并将其逐一编号。再分析唐代铜镜纹饰的艺术内涵。结果将现代转化方法与四大纹样结合,得出相应文创产品,即“镜怡”化妆品包装设计、“恋念”系列首饰、“鹤骨松姿”文房四宝系列文创、“嫦娥仙子的月宫小日常”——人物盲盒文创产品四件作品。结论将唐代铜镜纹饰各部分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文创产品。它们不仅形意结合,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进日常生活,让艺术与生活水乳交融,让文化传承更加高效可靠。
关键词
唐代
铜镜纹饰
纹样衍生设计
纹样寓意
文化创意产品
Keywords
bronze mirror decor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pattern-derived design
pattern implicati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分类号
TB472 [一般工业技术—工业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两税法改革央地博弈及其启示
10
作者
梁丽萍
姚敖龙
机构
武夷学院
上海海关学院工商管理与关务学院
出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8期50-57,共8页
基金
2023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JAS23148)。
文摘
唐代的两税法改革是中国税收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该改革的关键特点是从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本文认为,这种变化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博弈的结果,前者得到了自耕农、中小地主阶级的支持,后者得到了士族地主阶级、大商人阶级的支持。通过分析唐朝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可知,中央政府试图用铜钱代替实物征税,尽管中央政府取得初步成功,但由于自耕农、中小地主阶级在战乱中实力衰弱,改革在割据藩镇和士族地主的联合绞杀下失败。这次改革的失败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加速了唐朝的衰落。这一历史事件为今天的税收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教训:改革应循序渐进,充分考虑民意,确保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强化中央集权并坚持依法治国。这些原则对于中国税收制度的现代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建立更加公正和有效的税收体系。
关键词
两税法
唐代
中央政府
地方藩镇
政治博弈
改革
Keywords
Two-Tax Law
theTang dynasty
central authority
the military governors
political game
reform
分类号
F812.9 [经济管理—财政学]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寺行香制度与唐代文人及其诗歌创作
11
作者
李谟润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年第2期125-138,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唐代文人佛寺体验与唐诗及文献考证、系年整理综合研究”(项目号:18BZW088)。
文摘
与唐代文人频繁游寺息息相关的国忌佛寺行香制度,渊源已久,但前人追溯其源时多有讹误。国忌佛寺行香,在唐代经历了一个增益完善的过程,最终成为一种制度并长久奉行,且与相当一部分唐代文人产生关联,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存一些史料,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参与国忌佛寺行香的盛况。现存唐人描写国忌佛寺行香的诗歌虽不多,但仍留下一些对已故帝王功业的尊崇仰慕与对当下政权稳固的忧虑及思考等重要心理印迹和信息,透露出与唐代诗人及唐诗创作关联的诸多情形。
关键词
佛寺行香制度
唐代
文人
佛寺体验
诗歌创作
Keywords
Practice of Burning Incense in the Buddhist Temple
Literati in the Tang Dynasty
Experience in the Buddhist Temple
Poetry Writing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B949.2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歌录考辨
12
作者
郭丽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3期78-86,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元乐府学典籍研究”(21BZW096)阶段性成果。
文摘
唐人作有不少歌录,两《唐书》未录唐人歌录的原因是缘于其追求雅正的修史标准,这从其对唐代燕射歌录和燕射歌辞的有意舍弃就已清晰反映。而这样的收录原则也直接影响到了后世歌录的编撰,如郭茂倩在编撰《乐府诗集》时就在燕射歌辞一类中对唐代燕射歌辞一首未录,而将其大量归入专收隋唐以来杂曲的近代曲辞。唐代歌录的留存样态较为复杂,唐人有时会把歌录叫作乐录,而有些收录歌辞的诗集却又不以歌录命名,有些名为乐府的典籍虽然也载录了一些唐人乐府诗,但又不一定是唐代歌录。
关键词
唐代
乐府
歌录
《乐府诗集》
Keywords
Tang Dynasty
Yuefu
Song collcetions
Collection of Yuefu Poems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战争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及其发展路径
13
作者
田恩铭
机构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7-39,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唐代到北宋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寺庙、重要古迹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及文化传播”(18ZDA047)。
文摘
一个世纪以来,唐代战争文学研究以文学史本位、过程书写、边域文化为关键词展开并取得突出的成绩。以胡云翼、洪讃、王福栋为代表的战争文学史研究呈不断深化的趋势;以胡可先、吕蔚、彭万隆为代表的历史事件与战争文学研究重在梳理并取得创新性突破;以胡大浚、阎福玲、佘正松、余恕诚为代表的边域文化与战争文学研究侧重边界辨析而硕果累累。战争文学概念辨析带来的是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战争文学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依据战争文学新概念的提出,战争进程关联的内与外、战争与民族关系及民族文学演进,战争文学的研究空间逐渐清晰化。战争文学研究要重新发现传统并检视过往,组建学术团队陆续完成以“中国古代战争文学通史”命名的系列成果,从而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区间,以推动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关键词
唐代
战争文学
关键词
发展路径
Keywords
Tang dynasty
war literature
key words
development path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交通视野下唐代入赣文人的行旅诗及江西印象
14
作者
阳达
唐林
机构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9-24,共6页
基金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唐代江西交通与文学研究”(22WX14)。
文摘
唐代江西交通便利,形成了赣浙、赣闽、赣湘和赣粤四条主要跨省路线。由于漫游、贬谪、仕宦等原因,唐代文人来往闽越和岭南之地大多取道江西,并在行旅途中创作了许多富有地域色彩的诗歌。这些诗作内容丰富,不仅记载了他们在江西地区的行旅生活,也反映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和交游情况,交杂着复杂的江西印象。从交通视野解读这些诗歌,可以更好地厘清唐代文人入赣的行旅路线及其创作心态。
关键词
交通
唐代
文人
行旅诗
江西印象
Keywords
transportation
Tang Dynasty literati
traveling poems
impressions of Jiangxi
分类号
I2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中国西南边疆拓南、开南二城的建置考论
15
作者
李宇舟
机构
云南警官学院基础课程教学研究部
出处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7-105,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唐宋时期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2XMZ036)。
文摘
经过了天宝战争及随后的军事扩张,位于唐代中国西南边疆的南诏国在较短的时期先后建置了拓东、开南、镇西、宁北四个王国边境的重要治所城镇,其中开南城与拓南城的考释自元末以后已多现舛误,造成了史实混淆。事实上,唐代中国西南边疆的拓南城与开南城确为南诏国开拓建置的两座新城,而非“开南亦称拓南”,元末以后,“拓南”名号逐渐隐没于原地,同时被移置于“开南”地望,开始混用一起。厘清二城地望考释,不难发现拓南城的建置开拓了南诏国的西南辖境,开南城的建置开拓了南诏国的南境,从而把中原的“郡县制”文化辐射到了西南边境区域,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唐代及后世中国西南边境、边界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础,为唐代中国西南边境区域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西南边疆
拓南城
开南城
建置
唐代
西南边境
Keywords
the southwest border region of China
Tuonan Town
Kainan Town
construction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the Tang Dynasty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大运河诗路与空间视域下的运河诗
16
作者
杨颖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04-512,共9页
基金
2022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项目“大运河江苏段行记资料整理与研究(隋—元)”(22ZWB002)
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行记文学中的大运河行旅与运河书写研究(隋—元)”(2022SJYB1928)。
文摘
大运河是唐代诗路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突出的线性特征、强烈的政治功能、丰富的水运内容对创作群体和创作内容都形成了颇富特色的限定和强化。在空间视域下审视,运河诗作中的现实地理空间、政治历史空间、个人记忆空间交叠呈现,从多个维度影响了运河诗作的情感表现。空间方向与情感倾向的呼应、空间欲望与情感的外化呈现、空间叠加与情感的虚实相生等成就了运河诗中耐人寻味的空间魅力。
关键词
唐代
大运河诗路
空间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唐代以扬州为中心的交通—文学三角
17
作者
李德辉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
出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历代文馆文献汇编”(21AZD134)。
文摘
在唐代,以扬州为中心,存在着三个路线不同的交通—文学三角,由长安、扬州、江陵、成都、广州五个城市及其间的交通路线组成。这是三个事关唐代文学全局的交通架构,布局宏大,结构稳定,功能强大,产生了众多的纪行诗,反映了唐代城市结构、交通路线和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以此为视点,可探索到唐人纪行诗的路线分布特点及规律,探摸到唐文人的成名路径,观察到唐代文学以西北—东南为重的区域分布格局,便于掌握扬州和其他城市在交通和文学上的关系,有利于考察扬州在唐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具有多重文学意义。
关键词
唐代
扬州
诗歌
三角
Keywords
Tang Dynasty
Yangzhou
poems
triangle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茶诗与茶道意趣研究
18
作者
常虹
薛守瑞
机构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出处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47-149,181,共4页
基金
教育部教育类教指委中文专委会、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高校语言文字教学的路径研究”(2024JGYB005)。
文摘
唐代是我国茶诗勃兴的起点,咏茶诗达600余首。分析唐代茶诗产生的内因、外因,梳理初盛唐、中晚唐茶诗发展脉络,以作品推敲唐代茶诗的特点,探寻唐代茶诗蕴含的茶道思想。古代茶道思想蕴含了知识分子的心理变迁、文化演进及思维,生活趣旨。由此阐释中国茶文化所彰显的国人特有的生命关怀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唐代
茶诗
茶道
思想
Keywords
Tang Dynasty
tea poems
tea ceremony
ideology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敦煌璎珞风格及其本土化
19
作者
朱旭光
李思羽
机构
浙江理工大学
出处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1期14-16,共3页
文摘
敦煌壁画中观音造像上用于严身的璎珞,作为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新词汇,其形象既保有外来文化的艺术元素,又增添了传入中国之后本土的艺术文化元素,极具研究价值。唐代作为敦煌绘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璎珞艺术的发展也日渐成熟。本文采用异质对比的方法,从款式、花纹方面入手,将唐朝璎珞艺术形式与印度的璎珞形式相对比,探究璎珞的本土化改变以及改变背后蕴藏的不同文化背景因素。璎珞顺利完成了从单纯模仿到不断本土化的过程,并且确立了中国化璎珞的基本形制,其本土化的成功彰显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交流。
关键词
唐代
敦煌
璎珞
本土化
分类号
K879.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J218.6 [艺术—美术]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歌功颂德与关注现实:唐代词臣应制诗的创作活动
20
作者
欧阳伟华
机构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37-42,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ZW006)
凯里学院博士专项课题(BS20240101)。
文摘
应制诗多为古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之诗,因其题材和内容受到严格的规定,所以它们往往被贴上无甚真情实感和艺术价值的标签。应制诗创作目的的特殊性,导致唐代应制诗与唐诗发展不一样的轨迹。唐代应制诗的发展轨迹是先盛后衰。应制诗在初唐即达到顶峰。盛唐由于大量宫廷应制诗人被流放,从创作者数量的角度来看,盛唐应制诗人大量减少,直接导致盛唐的应制诗无论是总量还是年均创作数量都远少于初唐。中晚唐应制诗的发展急剧陷入低谷。唐诗的发展轨迹则经历准备、成熟和繁荣的阶段,且繁荣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唐代重要词臣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陪同皇帝赋诗、唱和也是他们的职责之一。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唐代词臣创作的应制诗多是歌功颂德之作,但初盛唐仍然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关注现实、风格清新的应制诗。
关键词
唐代
词臣
应制诗
歌功颂德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流动的文化和文化的流动——唐代以来傈僳族的迁徙及其文化变迁研究
高志英
《学术探索》
2007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唐代以来山东沿海岛屿史地述略
徐颖颖
《昆明学院学报》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唐代以来河南蝗灾时空分布变化分析
李欢
张明芳
白景锋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唐代越瓷“秘色”之名出典新考
魏建钢
章杰瑛
张益洁
《唐都学刊》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位兼将相:唐代使相权力考述
罗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从“四部”到“四分”——佛教律抄在唐代的发展
王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乱发”与“美髢”:唐代东北亚对头发的认知与利用
胡梧挺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唐代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
刘玉峰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唐代铜镜纹饰的现代转化与设计应用
赵勤
丁一慈
赵萌
李鸿祥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唐代两税法改革央地博弈及其启示
梁丽萍
姚敖龙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佛寺行香制度与唐代文人及其诗歌创作
李谟润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唐代歌录考辨
郭丽
《杜甫研究学刊》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唐代战争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及其发展路径
田恩铭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交通视野下唐代入赣文人的行旅诗及江西印象
阳达
唐林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唐代中国西南边疆拓南、开南二城的建置考论
李宇舟
《昆明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唐代大运河诗路与空间视域下的运河诗
杨颖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论唐代以扬州为中心的交通—文学三角
李德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唐代茶诗与茶道意趣研究
常虹
薛守瑞
《黑河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唐代敦煌璎珞风格及其本土化
朱旭光
李思羽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歌功颂德与关注现实:唐代词臣应制诗的创作活动
欧阳伟华
《新乡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50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