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 被引量:5
1
作者 许智银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4期108-113,共6页
中国古代诗歌长于将具体物象上升而人格化为某种较为固定的审美意象,这在唐代的送别诗中尤其明显,唐代送别诗中的青草、白云、明月、雨珠等自然意象,被诗人人格化后而具有了与送别相关的文化内涵。青草萋萋满别情,白云飘飘寓离思,明月... 中国古代诗歌长于将具体物象上升而人格化为某种较为固定的审美意象,这在唐代的送别诗中尤其明显,唐代送别诗中的青草、白云、明月、雨珠等自然意象,被诗人人格化后而具有了与送别相关的文化内涵。青草萋萋满别情,白云飘飘寓离思,明月浩浩如离心,雨珠滴滴似离愁,物我融为一体,提升了送别诗的深厚韵味和丰富蕴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送别诗 自然意象 审美
下载PDF
论唐代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瑛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8-171,共4页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送别诗 意象 情思化
下载PDF
中日古代离别诗歌比较——以《古今和歌集》与《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林陈平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6年第3期82-84,94,共4页
以《古今和歌集》与《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为文本,从构思、内容等方面对日本古代离别歌与中国唐代送别诗进行比较,以探讨中日两个民族在离别情感表现上的异同及其原因。
关键词 离别 中日比较 《古今和歌集》 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
下载PDF
所志在功名 离别何足叹——论唐代送别诗中的豪放气概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炳耀 《殷都学刊》 1986年第4期51-54,共4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确,人生世上,谁都不可能一直定居在一个地方,一直生活在固定不变的人群之中,总会有流动迁徙,总会有分别远离。但是,当一个人迁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或辞别亲友他去时,会产生些什么感触呢?对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确,人生世上,谁都不可能一直定居在一个地方,一直生活在固定不变的人群之中,总会有流动迁徙,总会有分别远离。但是,当一个人迁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或辞别亲友他去时,会产生些什么感触呢?对此,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曾发出过这样深沉的哀叹:“悲莫悲兮生别离”——人世间再没有比亲人刚刚远离更令人悲伤的事了!南北朝著名作家江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送别诗 放气 匈奴 远影 脱鞍 江淹 词风 入蜀 重功名 李白
下载PDF
唐代送别诗以伫立形象作结漫议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德琥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29-30,93,共3页
唐代送别诗以伫立形象作结是感情丰富复杂的独特表现形式,画面的组合接近电影的剪接。它以简洁的语言创造了极有表现性的“知觉形式”,从而给人以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极大的审美愉悦。
关键词 唐代送别诗 伫立形象作结 电影技法 联想丰富
下载PDF
浅析唐代送别诗对祖道仪式的继承与发展
6
作者 晏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1-37,共7页
送别诗与祖道仪式密切相关,祖道仪式是其发展的文化源头。送别诗是唐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唐代送别诗对祖道仪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了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魅力。唐代送别诗和祖道仪式... 送别诗与祖道仪式密切相关,祖道仪式是其发展的文化源头。送别诗是唐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唐代送别诗对祖道仪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了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魅力。唐代送别诗和祖道仪式的实质是中国人的重情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送别诗 祖道仪式 继承发展
下载PDF
唐代送别诗研究的拓荒之作——《唐代送别诗研究》序
7
作者 丁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10-112,共3页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谓诗歌是以有韵律的语言来表达情志的文学样式。人类社会中的人伦感情主要包括亲情、爱(恋)情和友情。这三种人伦之情可以说是诗歌描述...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谓诗歌是以有韵律的语言来表达情志的文学样式。人类社会中的人伦感情主要包括亲情、爱(恋)情和友情。这三种人伦之情可以说是诗歌描述、吟咏的永恒主题。自古迄今,莫不如是。人是群体性动物,需要有稳定的家庭、朋友和社会关系,需要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滋养和抚慰。但由于种种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原因,每个人都会与自己的亲人、爱人(恋人)和友人有或长或短的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永言 言志 声依永 唐代送别诗 拓荒之作 文学样式 人伦 群体性
下载PDF
唐代送别诗的繁兴与许浑的创作
8
作者 罗时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6期46-52,共7页
唐代送别诗的繁兴与许浑的创作罗时进许辉,字用晦,是晚唐著名诗人,有《丁卯集》传世。许浑创作涉及题材甚广,其中送别诗颇为引人注意。一是作品数量多。在许浑530多首诗中,送别诗汁69首,约占17%之多,在晚唐诗人中较为可... 唐代送别诗的繁兴与许浑的创作罗时进许辉,字用晦,是晚唐著名诗人,有《丁卯集》传世。许浑创作涉及题材甚广,其中送别诗颇为引人注意。一是作品数量多。在许浑530多首诗中,送别诗汁69首,约占17%之多,在晚唐诗人中较为可观。二是精心之作多。宋人严羽在《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送别诗 许浑 创作成就 唐人 晚唐 艺术效果 沧浪 激发 白居易 重要方面
下载PDF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人的送别新曲——唐代边塞诗系列研究之六
9
作者 刘洁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7-20,共4页
唐代边塞送别诗或为送人赴边的壮歌,或为边地送人的奇曲,这两类送别诗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仅叙个人情谊的狭小范围,将原本私人化的送别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使一向低回悲切的送别诗唱出了积极进取的高亢之音,产生了乐观向上、催... 唐代边塞送别诗或为送人赴边的壮歌,或为边地送人的奇曲,这两类送别诗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仅叙个人情谊的狭小范围,将原本私人化的送别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使一向低回悲切的送别诗唱出了积极进取的高亢之音,产生了乐观向上、催人奋发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边塞送别 送人赴边 边地送人
下载PDF
盛唐送别诗的主体特征及其文化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48-50,共3页
盛唐的送别诗以其健康的审美理想、真挚的动人情感、乐观的进取精神和广阔的胸怀志向而超绝前人送别诗哀怨感伤的基调,呈现出雄健的格调和宏伟的境界。深究其增发的原因,有社会政治的原素,也同诗人审美追求和人格理想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唐代送别诗 主体特征 文化成因
下载PDF
唐代赠别诗小议
11
作者 浩溪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1998年第1X期90-90,共1页
元朝杨载在《诗法家数》里谈论赠别诗的作法时说:“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 元朝杨载在《诗法家数》里谈论赠别诗的作法时说:“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如杜公‘惟待吹嘘送上天’之说是也。”这段话强调不同类型的送别诗应有不同的写法,大致还是可以成立的。不过若要拿千态万状的唐代送别诗来检验这个“理论”,那么它未免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赠别 小议 唐代送别诗 死别 忧国 力效 征戍 自然时序 建构方式 恤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