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杜甫草堂唐代遗址土体保护材料的选择
1
作者 王嘉堃 李东红 +1 位作者 周双林 白玉龙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9期108-113,共6页
成都杜甫草堂唐代遗址是成都市近年发掘的重要历史遗迹,为了保存该遗址,相关工作人员决定采取综合性的保护手段;为了防止土体的风化,采用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和有机硅材料等多种加固剂对土样进行了加固试验,并通过颜色变化、抗压强度... 成都杜甫草堂唐代遗址是成都市近年发掘的重要历史遗迹,为了保存该遗址,相关工作人员决定采取综合性的保护手段;为了防止土体的风化,采用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和有机硅材料等多种加固剂对土样进行了加固试验,并通过颜色变化、抗压强度、耐水、耐冻融、耐盐试验对各种材料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检验材料的实际应用效果,确定土体加固的合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草堂 唐代遗址 加固剂
下载PDF
禹州唐代古瓷窑群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安廷瑞 《许昌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78-81,共4页
禹州市为河南省重要的古陶瓷产地之一 ,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故乡。作者历经十年的考察 ,在禹州市苌庄乡发现唐代古瓷窑址 1 5座 ,是河南全省规模最大的唐代古瓷窑群。最可喜的发现是每座瓷窑都兼烧唐花釉瓷 ,它不仅说明禹州是唐代... 禹州市为河南省重要的古陶瓷产地之一 ,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故乡。作者历经十年的考察 ,在禹州市苌庄乡发现唐代古瓷窑址 1 5座 ,是河南全省规模最大的唐代古瓷窑群。最可喜的发现是每座瓷窑都兼烧唐花釉瓷 ,它不仅说明禹州是唐代花釉瓷的发祥地 ,而且也为研究钧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窑群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州 苌庄 瓷窑群 唐花釉瓷 钧瓷 唐代瓷窑遗址 河南 制瓷业
下载PDF
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唐代粮仓的钻探与发掘 被引量:3
3
作者 徐龙国 刘振东 +4 位作者 张建锋 刘卫东 张翔宇 董慧杰 王新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9,共12页
大白杨粮仓遗址已发现东西成排、南北成列的唐代仓窖3排10座。粮仓主体为从地面向下挖成的窖穴。出土砖瓦、釉陶器、瓷器、陶器、开元通宝铜钱等遗物。根据仓内堆积推测这批粮仓的年代为唐代。这是西安地区首次发现粮仓遗址,对研究唐代... 大白杨粮仓遗址已发现东西成排、南北成列的唐代仓窖3排10座。粮仓主体为从地面向下挖成的窖穴。出土砖瓦、釉陶器、瓷器、陶器、开元通宝铜钱等遗物。根据仓内堆积推测这批粮仓的年代为唐代。这是西安地区首次发现粮仓遗址,对研究唐代太仓的位置、粮食储存和供应、漕运以及唐长安城的都城布局等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大白杨村 粮仓 唐代遗址
原文传递
唐代正定古城址形成时期的环境背景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峻凡 范保硕 +7 位作者 陈伟 杨家兴 李月丛 许清海 张生瑞 李德晖 张文胜 翟鹏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89-1502,共14页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繁盛时期,也是正定古城开始形成并逐渐繁荣的时期。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唐代地层出露厚度较厚,存在多个连续的文化层,成为研究唐代正定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较理想地点。本研究基于AMS-14C测年与考古定年...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繁盛时期,也是正定古城开始形成并逐渐繁荣的时期。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唐代地层出露厚度较厚,存在多个连续的文化层,成为研究唐代正定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较理想地点。本研究基于AMS-14C测年与考古定年,通过孢粉分析,结合炭屑、粒度、植硅体,揭示了唐代正定古城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周边地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早,开发历史悠久,植被已受到破坏,使得本地植被总体上以草本植物为主,多高于80%,但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变化:1)唐代前期(680~760 A.D.)本地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强,使得研究区在此阶段森林覆盖度大幅下降,乔木花粉含量明显降低,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明显上升,特别是农作物(禾本科≥30μm)花粉含量明显增加,同时粒度分析显示这一时期沉积物粒度最细,反映整体上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给正定古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代后期(760 A.D.之后)受战乱和人口迁移影响,本地人口大量减少,人类活动减弱,使植被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乔木花粉含量回升,伴人植物和农作物花粉含量降低,炭屑浓度也急剧下降,粒度方面砂含量明显增加,粒径变粗,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可能有大规模洪水发生,给城镇发展带来影响。2)植硅体分析表明,农作物中粟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黍,再次为麦,由此可见唐代时期正定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以粟为主,辅以黍和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正定古城遗址 孢粉分析 植硅体 沉积环境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伊洛河沿岸的唐代胡人部落——以龙门石窟新发现的景教瘗窟为缘起(上)
5
作者 张乃翥 郑瑶峰 《石窟寺研究》 2014年第1期154-174,共21页
随着隋唐洛阳故城东郊景教经幢石刻的出土和龙门石窟唐代景教瘗窟的发现,以当地'感德乡'、'崇义乡'为移民聚落的胡人生活区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于一处大遗址文化遗产的揭示,除了探方考古发掘成果的积累,古籍文献的... 随着隋唐洛阳故城东郊景教经幢石刻的出土和龙门石窟唐代景教瘗窟的发现,以当地'感德乡'、'崇义乡'为移民聚落的胡人生活区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于一处大遗址文化遗产的揭示,除了探方考古发掘成果的积累,古籍文献的叙事亦为一项值得人们悉心梳理、采撷论据的工作。本文以当地出土文物及相关诗文纪事为质料,对这一胡人聚落在洛阳社会生活中发挥的文化效应进行了钩沉,从而揭示出西域胡人利用伊洛河漕运水系经营生贩的聚落选择。不仅如此,由于这一胡人部落信奉着故国的宗教并怀恋着旧邦的生活方式,因而其日常生活的习俗惯性便在东都地区发挥出'文化碰撞'的职能,由此形成当地社会生活中种种西域文明大放异彩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唐代文化遗址 伊洛河平原 龙门石窟 胡人部落 夷教习俗
原文传递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伊洛河沿岸的唐代胡人部落——以龙门石窟新发现的景教瘗窟为缘起(下)
6
作者 张乃翥 郑瑶峰 《石窟寺研究》 2015年第1期255-299,共45页
随着隋唐洛阳故城东郊景教经幢石刻的出土和龙门石窟唐代景教瘗窟的发现,以当地'感德乡'、'崇义乡'为移民聚落的胡人生活区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于一处大遗址文化遗产的揭示,除了探方考古发掘成果的积累,古籍文献的... 随着隋唐洛阳故城东郊景教经幢石刻的出土和龙门石窟唐代景教瘗窟的发现,以当地'感德乡'、'崇义乡'为移民聚落的胡人生活区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于一处大遗址文化遗产的揭示,除了探方考古发掘成果的积累,古籍文献的叙事亦为一项值得人们悉心梳理、采撷论据的工作。本文以当地出土文物及相关诗文纪事为质料,对这一胡人聚落在洛阳社会生活中发挥的文化效应进行了钩沉,从而揭示出西域胡人利用伊洛河漕运水系经营生贩的聚落选择。不仅如此,由于这一胡人部落信奉着故国的宗教并怀恋着旧邦的生活方式,因而其日常生活的习俗惯性便在东都地区发挥出'文化碰撞'的职能,由此形成当地社会生活中种种西域文明大放异彩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唐代文化遗址 伊洛河平原 龙门石窟 胡人部落 夷教习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