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俱收并蓄:从林风眠仕女画看唐宋绘画色彩的现代转译
1
作者 张孙哲 王小松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85-192,共8页
20世纪初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精神与文化等诸多方面,由旧文化转向新文化。基于此背景,林风眠在创作中也植入了对传统中国画进行“革新”的意识,强调“现代性”与“转型”,林风眠所绘的仕女形象在图式上既承袭了... 20世纪初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精神与文化等诸多方面,由旧文化转向新文化。基于此背景,林风眠在创作中也植入了对传统中国画进行“革新”的意识,强调“现代性”与“转型”,林风眠所绘的仕女形象在图式上既承袭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仕女”的经典特征,又在表现方式上融通中西技巧,形成了同时兼具个人特征和民族特性的绘画样本。本文以林风眠仕女画的色彩为切入点,探讨林风眠如何依据个人的认知和话语,融合西画与唐宋绘画技巧,剖析林风眠对传统美术色彩中的文化基因进行现代转译的过程,从而阐明林风眠在近代中国美术寻求民族性的道路上所创造的经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风眠 仕女画 色彩 唐宋绘画 现代转译
下载PDF
以“实物”为中心的美术史书写:探寻滕固写作《唐宋绘画史》的思想踪迹
2
作者 唐卫萍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0期86-93,共8页
《唐宋绘画史》是一部携带着滕固在不同研究阶段的思想印记,具有动态特性的美术史文本。该书延续了滕固在《中国美术小史》中提出的“国民艺术复兴运动”的思考,将中国美术发展黄金时期的“唐宋绘画”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课题提出来展开... 《唐宋绘画史》是一部携带着滕固在不同研究阶段的思想印记,具有动态特性的美术史文本。该书延续了滕固在《中国美术小史》中提出的“国民艺术复兴运动”的思考,将中国美术发展黄金时期的“唐宋绘画”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课题提出来展开研究。伊势专一郎的《中国的绘画》对滕固撰写该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即如何从严格的“作品”标准出发,以“实物”(包括能亲自上手的作品和图录)来重新思考绘画发展的历史。滕固在书中对于诸如南北宗论、中国美术历史的分期这样的画史核心问题的反思,正是依托关键的“实物”,才得以重新展开新的历史梳理和评价,并改变了画史的叙述方向。从宏观的文化史视野下的美术史写作,转向以“实物”为中心的美术史书写,这是滕固早期绘画史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艺术复兴运动 唐宋绘画 伊势专一郎 中国的绘画 实物
下载PDF
唐宋绘画的主体性及其视觉逻辑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云海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11-14,83,共5页
晚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期,其孕育而生的各种新思想新潮流,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唐时期再现性绘画传统。在这个进程中,一种展现“自我认知”的“画中画”首先出现在人物画领域,它在再现性绘画框架之外提供了表达画家主体意识... 晚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期,其孕育而生的各种新思想新潮流,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唐时期再现性绘画传统。在这个进程中,一种展现“自我认知”的“画中画”首先出现在人物画领域,它在再现性绘画框架之外提供了表达画家主体意识的新手段,使得画家的主体性得以超越形似之外而获得自我表达的可能。伴随着主体介入客体以及客体主体化进程的加剧,绘画的审美取向与视觉结构形态也相应发生重大变迁,并最终将主体的自反性完美契合到山水画的视觉逻辑中,从而塑造了宋元绘画独特的风格与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文人画 主体性 元图像 视觉逻辑
下载PDF
以“风格”书写的美术史——浅析滕固《唐宋绘画史》
4
作者 吴智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6期115-117,共3页
20世纪上半叶,受到李格尔和沃尔夫林两位美术史学家影响的中国美术史论家滕固,结合中国美术的实践,注重对作品进行形式与风格分析,将绘画史看作一部延续的而非断裂的历史;一部风格的历史而非画家的历史;认为风格只有不同,没有高下,并用&... 20世纪上半叶,受到李格尔和沃尔夫林两位美术史学家影响的中国美术史论家滕固,结合中国美术的实践,注重对作品进行形式与风格分析,将绘画史看作一部延续的而非断裂的历史;一部风格的历史而非画家的历史;认为风格只有不同,没有高下,并用"馆阁体"与"高蹈体"两种风格重新梳理了唐宋绘画史,对传统的"南北宗"之划分提出质疑。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引入西方美术史方法论,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和写作,无疑是一次重要而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 美术史 滕固 唐宋绘画
下载PDF
略论唐宋绘画中的匠人精神
5
作者 朱光耀 孔祥震 《美术教育研究》 2019年第22期46-47,共2页
较之明清,唐宋时期画匠和画家之间的身份认同感差异并不明显。诸多画匠或画匠出身的画家创造了一系列艺术经典,同时该时期"体物专精"的匠人品格不仅存在于画匠身上,而且融入吴道子等天才画家的生命。该文探讨唐宋时期的画工... 较之明清,唐宋时期画匠和画家之间的身份认同感差异并不明显。诸多画匠或画匠出身的画家创造了一系列艺术经典,同时该时期"体物专精"的匠人品格不仅存在于画匠身上,而且融入吴道子等天才画家的生命。该文探讨唐宋时期的画工与画家的身份、匠人精神以及本源回归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匠人精神
下载PDF
美术史论课程教育中的比较分析法——以对唐宋绘画异同的分析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程晓捷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227-229,共3页
美术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瓶颈状态,就是学习美术实践的学生在美术史论内容的掌握上总是尤为薄弱,这很大程度上与史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的不甚恰当有关。在美术史论教学当中适当安排一些类比分析教学可能会有助于实践类学生记忆和理... 美术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瓶颈状态,就是学习美术实践的学生在美术史论内容的掌握上总是尤为薄弱,这很大程度上与史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的不甚恰当有关。在美术史论教学当中适当安排一些类比分析教学可能会有助于实践类学生记忆和理解相对枯燥和抽象的史论内容。文中,笔者以唐宋绘画异同的分析为例,简要叙述了比较分析法对于美术史论教学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美术学 美术史论 比较分析 唐宋绘画 异同
下载PDF
试论唐宋绘画功能论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4
7
作者 傅阳华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80-84,共5页
中国美术史上绘画功能是从认识功能到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依次受到重视的。从唐宋时代的绘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画继》所表述的功能论观点中 ,可以看到绘画功能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发展演变。宋代的另一篇画论著作... 中国美术史上绘画功能是从认识功能到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依次受到重视的。从唐宋时代的绘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画继》所表述的功能论观点中 ,可以看到绘画功能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发展演变。宋代的另一篇画论著作《林泉高致》也显示出唐宋绘画功能论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过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绘画功能论 《历代名画记》 《图画见闻志》 《画继》 《林泉高致》 比德
下载PDF
王维与吴道子:唐宋绘画的雅俗维度
8
作者 黄芳芳 邓鸿涛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86-90,共5页
雅俗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雅俗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受当时艺术观念、社会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时效性。王维和吴道子是两位唐代重要画家,由于时代观念的差异,二人在唐宋时期的“被认可度”具有较大变化。... 雅俗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雅俗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受当时艺术观念、社会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时效性。王维和吴道子是两位唐代重要画家,由于时代观念的差异,二人在唐宋时期的“被认可度”具有较大变化。本文在深入研究二人的基础上,从他者的视角重新审视唐宋绘画的雅俗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吴道子 唐宋绘画
下载PDF
儒学的转向与唐宋绘画的嬗变 被引量:1
9
作者 曹国桥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11期58-61,共4页
唐宋儒学经历了一次转向,受此影响绘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在外向型、积极入世带有仕功心态的儒学影响下,画坛形成了人物画一枝独秀、精工极妍、"以形写神"的独特画学风尚。宋代儒学向内转,重心性涵养,讲求格物致知,山... 唐宋儒学经历了一次转向,受此影响绘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在外向型、积极入世带有仕功心态的儒学影响下,画坛形成了人物画一枝独秀、精工极妍、"以形写神"的独特画学风尚。宋代儒学向内转,重心性涵养,讲求格物致知,山水、花鸟画跃居画坛之首,形成重笔墨而轻设色、朴素淡雅、"逸品"为尚的新画风。唐宋绘画的转变与儒家思想的转向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儒学转向 格物致知 心性涵养
下载PDF
儒学的转向与唐宋绘画的嬗变
10
作者 曹国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4-18,共5页
唐宋儒学经历了一次转向,受此影响绘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在外向型、积极入世带有仕功心态的儒学影响下,画坛形成了人物画一枝独秀、精工极妍、"以形写神"的独特画学风尚。宋代儒学向内转,注重心性涵养,讲求格物致知,... 唐宋儒学经历了一次转向,受此影响绘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在外向型、积极入世带有仕功心态的儒学影响下,画坛形成了人物画一枝独秀、精工极妍、"以形写神"的独特画学风尚。宋代儒学向内转,注重心性涵养,讲求格物致知,山水、花鸟画跃居画坛之首,形成重笔墨而轻设色、朴素淡雅、"逸品"为尚的新画风。唐宋绘画的嬗变与儒家思想的转向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儒学转向 格物致知 心性涵养
下载PDF
唐宋绘画中的建筑形制与空间分析
11
作者 杭航 《今古文创》 2021年第30期83-84,共2页
在建筑实体受到改造或破坏,遗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绘画为人们研究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制和空间特点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本文重点选取了唐宋绘画进行梳理和研究,试图解读唐宋建筑形制、空间特点和发展沿革,捕捉画者对于城市、环境、建筑的思... 在建筑实体受到改造或破坏,遗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绘画为人们研究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制和空间特点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本文重点选取了唐宋绘画进行梳理和研究,试图解读唐宋建筑形制、空间特点和发展沿革,捕捉画者对于城市、环境、建筑的思考和对于理想生活的期待追求。并通过全面的类比和总结,分析人们当时的人居环境和审美特征,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全新的素材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建筑形制 空间分析 城市 文化
下载PDF
唐宋绘画视域下山东高密扑灰年画 被引量:1
12
作者 鲁梅 潘东铃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4-146,共3页
高密扑灰年画是山东半岛地区一种古老的手绘年画,具有传统庙宇壁画、文人画等绘画特征,较为纯粹地保留了中国诸多传统绘画门类的技艺特点。关于扑灰年画的历史起源,学界有始于明代初期、元末明初及北宋等观点,本文试将扑灰年画置之于唐... 高密扑灰年画是山东半岛地区一种古老的手绘年画,具有传统庙宇壁画、文人画等绘画特征,较为纯粹地保留了中国诸多传统绘画门类的技艺特点。关于扑灰年画的历史起源,学界有始于明代初期、元末明初及北宋等观点,本文试将扑灰年画置之于唐宋传统绘画视域下,再探究其历史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山东高密扑灰年画 人物画 风俗画
原文传递
滕固《唐宋绘画史》写作所据之“底稿”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洪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96,共9页
滕固《唐宋绘画史》是民国时期第一部中国画史断代研究成果,影响颇著。然而针对此书写作所据之"底稿"的认定,目前学界仍有所偏误。通过细致考证,"底稿"最初写作时间应在1926年年中;《唐宋绘画史》所据之"底稿&... 滕固《唐宋绘画史》是民国时期第一部中国画史断代研究成果,影响颇著。然而针对此书写作所据之"底稿"的认定,目前学界仍有所偏误。通过细致考证,"底稿"最初写作时间应在1926年年中;《唐宋绘画史》所据之"底稿"既不是《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亦非滕固1932年提交的博士论文。理清其中系列关系,对探讨滕固自《中国美术小史》至1933年的画史专题研究状况以及其博士学位能以较短时间取得之原因,都会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滕固 唐宋绘画史》 “底稿” 博士论文
原文传递
论唐宋绘画的写实主义倾向
14
作者 吕少卿 《装饰》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39,共2页
唐宋时期的绘画呈现出一种异于其它时代的总体写实主义倾向,形成这种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审美思想等因素息息相关,并且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
关键词 唐宋绘画 写实主义 传神写意
原文传递
滕固著述中“风格分析”的出现及其他——读《唐宋绘画史》作者自校本而述及
15
作者 陈世强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32,41-45,共9页
滕固著述中"风格分析"最早出现于《唐宋绘画史》,因此而展开的诸多研究,对于作者学术进程、际遇等论述均有舛误。据笔者所藏滕固《唐宋绘画史》自校本中作者亲笔题跋,可以确定,其对德语美术史的思辨方式在留学德国前就已经掌... 滕固著述中"风格分析"最早出现于《唐宋绘画史》,因此而展开的诸多研究,对于作者学术进程、际遇等论述均有舛误。据笔者所藏滕固《唐宋绘画史》自校本中作者亲笔题跋,可以确定,其对德语美术史的思辨方式在留学德国前就已经掌握和运用。中西融通下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与绘画体悟,使滕固的美术史研究超越了本土传承学者,一代学人的担当催生了《唐宋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等新史观文本,其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实现了中国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滕固 风格分析 唐宋绘画史》 中国美术史学现代转型
原文传递
如何不人云亦云——读滕固《唐宋绘画史》及其他
16
作者 黄琳 《山东艺术》 2018年第6期84-85,共2页
美术史写作离不开历史文献的参照及对美术作品的直接读解。因受各种条件限制,作者在引证文献或进行作品分析时,总有失误或失察之处。故行文时,应以作品为先,保持独立的判断,又要兼顾文献,避免偏见与失误。
关键词 唐宋绘画 童书业 中国美术小史 唐宋绘画谈丛
原文传递
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和唐宋绘画的发展与变迁
17
作者 赵雅辞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7-89,共3页
毋庸置疑,从古至今都城均为文化中心,也是主流画风的汇聚地。都城的迁移必然导致文化中心的迁移,作为文化形态构成的绘画艺术,其画风也随之改变。考察都城的迁移,从空间角度研究主流画风的嬗变,用全新的视角观照画风更替、嬗变的走向及... 毋庸置疑,从古至今都城均为文化中心,也是主流画风的汇聚地。都城的迁移必然导致文化中心的迁移,作为文化形态构成的绘画艺术,其画风也随之改变。考察都城的迁移,从空间角度研究主流画风的嬗变,用全新的视角观照画风更替、嬗变的走向及其成因。唐及两宋,首都明显呈现东移南迁的走向,画风随着都城的东移南迁,发生明显的变化。其变化轨迹概括起来为题材、技法、理论三大方面的变迁,题材由人物鞍马转至山水花鸟,技法由敷色浓艳转至平和冲淡,理论鉴赏由重视神品转向推崇逸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东移南迁 变动原因 变动影响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的“唐宋绘画史”写作--以滕固《唐宋绘画史》和童书业《唐宋绘画谈丛》为例
18
作者 黄琳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75,共2页
民国时期关于"唐宋绘画史"的写作,以滕固《唐宋绘画史》和童书业《唐宋绘画谈丛》为代表。尽管研究对象基本一致,但两人常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细读两书材料,来辨析滕固与童书业的治史方法,并进一步提出美术史写作应... 民国时期关于"唐宋绘画史"的写作,以滕固《唐宋绘画史》和童书业《唐宋绘画谈丛》为代表。尽管研究对象基本一致,但两人常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细读两书材料,来辨析滕固与童书业的治史方法,并进一步提出美术史写作应以作品为先,保持独立的判断,又得兼顾文献,避免偏见与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美术 滕固 童书业 唐宋绘画
原文传递
“明皇幸蜀”在唐宋时期的图像表现及诗人对画图的解读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巧灵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年第10期143-146,共4页
从现存史料来看,明皇幸蜀题材在绘画中的表现,肇始于唐代,李昭道开其先河,但后继无人。到了宋代,明皇幸蜀成了艺术家们笔下的热门题材,画之者众而题咏亦盛。结合题画诗来看,宋代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士人风气和文艺好尚是导致这一现象... 从现存史料来看,明皇幸蜀题材在绘画中的表现,肇始于唐代,李昭道开其先河,但后继无人。到了宋代,明皇幸蜀成了艺术家们笔下的热门题材,画之者众而题咏亦盛。结合题画诗来看,宋代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士人风气和文艺好尚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皇幸蜀 唐宋绘画 士风 文艺好尚
下载PDF
传统绘画的发展对当代创作的启示
20
作者 郭娓 高波 《电影评介》 2009年第5期80-,84,共2页
无论是唐宋绘画还是明清绘画,其艺术精品都使我们蔚为惊叹,其中的优秀作品也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但二者相较,唐宋绘画体物入微而气象博大,其中正直平和的浩然之气与追求发展、崇尚力量的今天有着更多相同的时代气息。因此,从唐宋... 无论是唐宋绘画还是明清绘画,其艺术精品都使我们蔚为惊叹,其中的优秀作品也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但二者相较,唐宋绘画体物入微而气象博大,其中正直平和的浩然之气与追求发展、崇尚力量的今天有着更多相同的时代气息。因此,从唐宋古画中求变或许可以为困境中的中国画找出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绘画 明清绘画 文人画 今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