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山断裂带土壤断层气CO_(2)浓度的映震效能
1
作者 符泽宇 刘燕翔 +1 位作者 李金 王妍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4期85-94,共10页
利用2018年在唐山断裂带布设的10个土壤气CO_(2)浓度观测点构成的台阵,选取观测资料较好的8个台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唐山断裂带土壤气CO_(2)浓度具有夏高冬低的年变规律;唐山断裂带土壤气CO_(2)浓度与地温间具有相关性,当相... 利用2018年在唐山断裂带布设的10个土壤气CO_(2)浓度观测点构成的台阵,选取观测资料较好的8个台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唐山断裂带土壤气CO_(2)浓度具有夏高冬低的年变规律;唐山断裂带土壤气CO_(2)浓度与地温间具有相关性,当相关系数较大时,土壤气CO_(2)浓度日均值曲线呈平稳型,当相关系数较小时,土壤气CO_(2)浓度日均值曲线呈锯齿型。分析唐山断裂带CO_(2)台阵的映震效果发现,在活动断裂及周边地震的震中区,土壤气CO_(2)浓度日均值存在异常变化,变化幅度与台站位置、对应区域的构造活动等有关,与土壤气CO_(2)浓度、地温间的相关系数大小、曲线是否为平稳型或锯齿型关系不密切。总体上,土壤气CO_(2)浓度对唐山地区M_(L)3.0以上地震有一定映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 土壤气CO_(2) 地温 映震
下载PDF
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素欣 边庆凯 +3 位作者 张子广 王晓山 曹筠 李永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0-277,417,共9页
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40多年的余震时空图像演化显示,老震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尤其是1996年以来,老震区震中附近几乎没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主震发震断裂(唐山断裂)北段赵各庄至榛子镇沿线形成了一个新的NW向4级以... 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40多年的余震时空图像演化显示,老震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尤其是1996年以来,老震区震中附近几乎没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主震发震断裂(唐山断裂)北段赵各庄至榛子镇沿线形成了一个新的NW向4级以上地震密集区,2012年5.2级、2010年4.8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区域。针对1996年前、后唐山地震余震空间分布图像对比所呈现的特点,通过对余震空间分布、前人研究成果、断裂带应力状态以及现场考察等的研究,综合分析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认为赵各庄到榛子镇的旧断裂存在新活动特征,未来中等强度以上地震危险区可能是古冶及其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北段 时空演化 构造展布 应力状态 构造意义
下载PDF
唐山断裂带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3
作者 孟庆筱 王太松 +2 位作者 吕健 董彦知 郭宝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2,共5页
基于跨唐山断裂带两条深地震物探剖面,建立精细的唐山断裂带三维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及地应力观测结果进行约束;与区域M≥5.0地震震源机制解比对,以检验有限元模拟结果可靠性。对唐山断裂带等效应力场及XY平面剪切应力场的分... 基于跨唐山断裂带两条深地震物探剖面,建立精细的唐山断裂带三维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及地应力观测结果进行约束;与区域M≥5.0地震震源机制解比对,以检验有限元模拟结果可靠性。对唐山断裂带等效应力场及XY平面剪切应力场的分析认为,唐山断裂带的深部断裂存在孕育较强地震的可能性,唐山断裂带北东段可能继续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 三维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数值模拟 地震
下载PDF
利用跨断层形变资料研究近期唐山断裂活动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海涛 周伟 +2 位作者 杜雪松 余敏 夏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6-291,407,共6页
采用1999年1月-2012年9月唐山台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数据资料,计算出唐山断裂水平和垂直形变及断层活动速率。并求解了唐山台站的应变特征和主应变方向,研究了唐山断裂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唐山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较... 采用1999年1月-2012年9月唐山台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数据资料,计算出唐山断裂水平和垂直形变及断层活动速率。并求解了唐山台站的应变特征和主应变方向,研究了唐山断裂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唐山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较远区域的大震和本地区中强地震对唐山断裂的水平向张压运动和垂向运动都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003年可能是唐山断裂周边应力场发生较大改变的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 跨断层形变 基线 水准
下载PDF
唐山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盛艳蕊 张子广 +3 位作者 丁志华 赵建明 荣伟健 张志相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2-462,共11页
由于唐山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于2017—2018年分3期对唐山断裂带5条分支断裂土壤气浓度(包括Rn、Hg、CO2)和通量(包括Rn、Hg)进行测量,利用土壤气浓度平均值+2倍均方差的方法确定每条断裂异常限。分析结果表明,唐... 由于唐山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于2017—2018年分3期对唐山断裂带5条分支断裂土壤气浓度(包括Rn、Hg、CO2)和通量(包括Rn、Hg)进行测量,利用土壤气浓度平均值+2倍均方差的方法确定每条断裂异常限。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古冶断裂和唐山断裂土壤气浓度及通量出现高值异常;2017—2018年ML1.0以上地震多集中在唐山断裂和唐山-古冶断裂,与土壤气异常分布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气地球化学空间变化特征能反映断裂带的分段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 气体地球化学 唐山断裂 唐山-古冶断裂
下载PDF
利用唐山地震台资料研究唐山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海涛 张立成 王连山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1-937,共7页
本文研究了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形变、断层活动协调比、断层土壤气CO2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近35年来整体上在水平方向呈微弱的右旋张性活动,垂直方向呈正断活动,但不同时段的运动状态有所不同;综合分析认为,... 本文研究了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形变、断层活动协调比、断层土壤气CO2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唐山地震台内的唐山断裂近35年来整体上在水平方向呈微弱的右旋张性活动,垂直方向呈正断活动,但不同时段的运动状态有所不同;综合分析认为,唐山地震台形变和流体前兆观测对附近及华北因区域地壳应力场调整引起的中小地震有一定的显示,说明该台具有一定的前兆异常显示能力;随着观测资料和经验的持续积累,在该区域发生更大地震前,有望捕捉到更显著的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 跨断层 形变特征 协调比
下载PDF
唐山断裂带南西段和北东段土壤气Rn和CO2浓度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江 李营 +4 位作者 陈志 孙凤霞 赵建明 李静 王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70,共10页
本文通过测量唐山断裂带南西段王兰庄和北东段巍峰山的土壤气Rn和CO2浓度,探讨了Rn和CO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断裂活动的关系。测量结果显示,王兰庄剖面和巍峰山剖面土壤气Rn浓度范围分别为691~57 671 Bq/m3和471~32 739 Bq/m3, CO... 本文通过测量唐山断裂带南西段王兰庄和北东段巍峰山的土壤气Rn和CO2浓度,探讨了Rn和CO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断裂活动的关系。测量结果显示,王兰庄剖面和巍峰山剖面土壤气Rn浓度范围分别为691~57 671 Bq/m3和471~32 739 Bq/m3, CO2浓度范围分别为0.17%~7.21%和0.08%~1.71%。两个剖面Rn和CO2浓度均高于区域背景值,这与唐山断裂带断层的开放状态有关。Rn和CO2释放强度(KQ)在王兰庄剖面分别为2.90和4.04,在巍峰山剖面释放强度分别为0.90和0.99。王兰庄剖面测线中部土壤气浓度明显高于两端,而巍峰山剖面测线中部与两端浓度平均值相近,这种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主要是断层破碎程度不同所致。巍峰山剖面土壤气Rn浓度水平较高,地球物理学研究发现此区域应力值高,断层活动性较强,表明土壤气Rn浓度与断层活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 土壤气 Rn和CO2 地球化学 活动断层
下载PDF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5.1地震破裂方向性快速测定
8
作者 杨彦明 范强 +3 位作者 王磊 黄瑞滨 贾君鹏 贾彦杰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第4期92-101,共10页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利用gCAP反演方法获得2020年7月12日唐山M5.1地震的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50°、倾角76°、滑动角-14°,节面Ⅱ的走向243°、倾角76°、滑动角-166°,矩震级MW5.01;采用空...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利用gCAP反演方法获得2020年7月12日唐山M5.1地震的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50°、倾角76°、滑动角-14°,节面Ⅱ的走向243°、倾角76°、滑动角-166°,矩震级MW5.01;采用空间格点搜索算法,获得本次地震矩心的空间坐标为(39.668°N,118.295°E,18 km);根据相关学者对震源机制解的研究成果,计算得到中心震源机制解和标准差,表明震源机制解较为稳定、可靠;使用基于几何学H-C方法进行地震破裂方向性快速测定,显示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和烈度等震线分布特征进行验证,最终推断此次地震断层面为节面Ⅱ,唐山-古冶断裂是发震断层,震源机制解显示以右旋走滑为主,该地震是在深、浅构造共同控制下发生的应力释放事件,属于唐山断裂带强烈活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M5.1地震 震源机制解 破裂方向 发震构造 唐山断裂
下载PDF
利用跨断层形变资料求解断层运动及断裂带应变方法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海涛 薄万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1-35,共5页
提出一种从跨断层数据中求解地壳水平应变和断层形变的新方法。利用1999—2012年唐山地震台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数据,在假定断层垂直活动为刚体运动的前提下,计算出唐山断裂的垂直形变;再假定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壳为均匀应变场,把跨断层基线... 提出一种从跨断层数据中求解地壳水平应变和断层形变的新方法。利用1999—2012年唐山地震台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数据,在假定断层垂直活动为刚体运动的前提下,计算出唐山断裂的垂直形变;再假定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壳为均匀应变场,把跨断层基线数据中结合在一起的断层水平向运动和断裂带的应变特征分离开来,求解出唐山断裂水平向和垂向活动速率和断裂带的应变和主应变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 跨断层形变 基线 水准 应变
下载PDF
唐山市古楼庄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明格 杜佳术 +1 位作者 李秀君 马亚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6,共5页
在调查、分析唐山市古楼庄地裂缝的时空分布特征、活动性及其危害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形成、发展的内、外动力因素。得出地表地裂缝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其地下深处可能存在隐伏活动断裂的活动(蠕动),该活动断裂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 在调查、分析唐山市古楼庄地裂缝的时空分布特征、活动性及其危害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形成、发展的内、外动力因素。得出地表地裂缝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其地下深处可能存在隐伏活动断裂的活动(蠕动),该活动断裂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震构造—唐山断裂带东支唐山矿F5断层之延伸,而小煤矿采空塌陷加剧了地裂缝的发展,是诱因。从力学原理入手,对地裂缝生成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地裂缝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采空塌陷 唐山断裂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唐山及周边地区中小地震重定位及其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佳维 崔效锋 胡幸平 《华北地震科学》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唐山及周边地区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发生的4 115个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改进了初始定位精度,得到了更加准确的3 466个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信息,并对比分析了重定位后的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唐山及周边地区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发生的4 115个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改进了初始定位精度,得到了更加准确的3 466个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信息,并对比分析了重定位后的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北部,并且以研究区东部的唐山震源区最为集中,从水平方向来看,小震事件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呈现出较好的条带状分布特征,从地震震源深度来看,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5~15km深度范围内,且不同地震带区的小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存在差异;(2)张渤地震带小震主要发生在中上地壳,而渤海海域地震带的小震发震层为上地壳;(3)张渤地震带的小震震源深度由西向东呈现出逐渐变浅的趋势,且唐山断裂带东侧存在一个NE走向、倾角较陡的小震活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精定位 波形互相关 双差定位法 张渤地震带 唐山断裂
下载PDF
联合多种定位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筱青 于湘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3-251,280,共10页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0°~120°E,35°~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0°~120°E,35°~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约占地震总数的88%,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双差地震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技术 新河断裂 唐山断裂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13
作者 Jiang Wal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3期327-332,共6页
The opinions of two papers carried in the journal "Seismology and Geology"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One is that the Tangshan fault is a high-angle,west-dipping and thrust with strike-slip fault.The other i... The opinions of two papers carried in the journal "Seismology and Geology"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One is that the Tangshan fault is a high-angle,west-dipping and thrust with strike-slip fault.The other is that the Fuzhuang-Xihe fault distributed on the east side of Tangshan city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that caused the Tangshan earthquake.For the former opinion,it need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ve style of the thrust Tangshan fault and the formation genesis of a Quaternary depression along the west side of Tangshan city.For the latter opinion,if the Fuzhuang-Xihe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it needs to explain the genes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west-dip slip fault zone and the strike-slip surface fissure zone that extends through Tangshan city.And it needs more evidence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surface rupture belongs to the rupturing of a secondary structure.This paper suggests doing more work on the active fault that controls the Caobo Quaternary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ogenic fault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Quaternary depression Secondary structure rupture
下载PDF
Variation of the Energy Field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before the Wenchuan M_S 8. 0 Earthquake
14
作者 Yang Mingzhi Ma Heq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2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a large earthquake, the stress-strain state along the fault zone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weak seismicity around the fault zone. The seismic energy release near t...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a large earthquake, the stress-strain state along the fault zone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weak seismicity around the fault zone. The seismic energy release near the fault zone before an earthquake can better reflect the dynamic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Thu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natural orthogonal function expansion has been adopted to discuss the time variation about the energy field of the seismic activity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before the Wenchuan MsS. 0 earthquake, 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evident short-term rise changes appeared in the time factors of the typical field corresponding to several key eigenvalues of the energy field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robably being the short-term anomaly message for this earthquake. Through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earthquake examples such as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e study of time variation of energy field of seismicity along active fault zone will be helpful for conducting intentional and intensive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in active fault regions with high seismic risk based on medium- and long-term earthquake trend jud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menshan fault zone Energy field Natural orthogonal function expansion Time factor anomaly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下载PDF
唐山地区地震成因初探—以丰南2010年M4.1和2019年M4.5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赫 董一兵 +6 位作者 王熠熙 孔军 吴博洋 彭钊 郑世禄 彭研枫 李金霞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76-1283,共8页
自1976年唐山M 7.8地震之后,唐山地区中小地震不为鲜见.在唐山市丰南区,相继发生了2010年M 4.1地震和2019年M 4.5地震,两者相距仅18 km左右.为了探究它们的发震构造以及与唐山M 7.8地震之间的成因关系,从而窥见该地区的地震成因.本文基... 自1976年唐山M 7.8地震之后,唐山地区中小地震不为鲜见.在唐山市丰南区,相继发生了2010年M 4.1地震和2019年M 4.5地震,两者相距仅18 km左右.为了探究它们的发震构造以及与唐山M 7.8地震之间的成因关系,从而窥见该地区的地震成因.本文基于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资料,利用CAP方法获取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矩心深度,并利用近震sPL深度震相对矩心深度进行准确测定,结合双差定位得到的地震序列位置,对它们的发震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丰南M 4.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60°/85°/163°(走向/倾角/滑动角),节面Ⅱ为151°/75°/6°,震源错动类型显示为走滑特征;震源深度为15 km;地震序列震中沿NE向分布,短轴剖面揭示倾向SE、倾角陡立,推测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结合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其发震构造为唐山地壳深断裂,与唐山M 7.8地震发震构造相同.(2)丰南M 4.5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254°/73°/-120°,节面Ⅱ为137°/34°/-31°,震源性质拉张兼走滑;震源深度为14.5 km;地震序列震中沿NEE向分布,短轴剖面显示为倾向NW、倾角陡立,推测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结合地震测深剖面资料,发震构造应该是宁河昌黎深断裂.(3)基于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结合渤海湾盆地动力条件、发震断裂的运动学特征以及地壳精细结构等资料,本文认为唐山丰南M 4.1和M 4.5地震以及该地区中小地震活动频发与该地区地壳深、浅部叠加的构造系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丰南M 4.1和M 4.5地震 唐山地壳深断裂 宁河昌黎深断裂 发震构造
原文传递
1976年天津宁河M_(S)6.9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雷生学 刘建波 +6 位作者 Ray-James Weldon 刘双庆 邱虎 宋田 王晓山 赵士达 闫成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5-767,共13页
1976年宁河M_(S)6.9地震,是天津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大地震,也是唐山地震的第二大余震,对当地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虽已过去40多年,但是宁河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认识。华北地区人口稠密... 1976年宁河M_(S)6.9地震,是天津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大地震,也是唐山地震的第二大余震,对当地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虽已过去40多年,但是宁河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认识。华北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宁河地震的发震构造展开研究,对该地区的中长期地震预测、重要工程的抗震设防及唐山地震的破裂机理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小地震精定位及钻孔联合探测等并结合前人的烈度调查结果,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1976年宁河6.9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大可能是NW向的蓟运河断裂,而更可能是NE向的构造,即付庄-高庄断裂。宁河地震NE向的发震构造与华北的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相统一,即绝大多数强震发生在NE-NNE向断裂上;2)付庄-高庄断裂与唐山断裂组成了一个右旋左阶式的“挤压型阶区”,可以很好地解释唐山主震时断裂西南部逆冲子事件的出现;3)付庄-高庄断裂是天津地区已知的唯一出露于地表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其作为一个潜在的、具有7级左右发震能力的危险源,对滨海新区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对该断裂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河地震 唐山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付庄-高庄断裂 蓟运河断裂 唐山断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