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涤生版《牡丹亭·惊梦》的岭南传播及戏曲史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徐燕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255-260,共6页
香港仙凤鸣剧团唐涤生改编的粤剧《牡丹亭·惊梦》,以忠实原著、服务演出、增加表演和戏剧性为主旨,在语言形式、剧作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富于岭南情趣,深具本土性民间性,广为观众喜爱。是剧为唐涤生改编的第一本明清传奇,也是... 香港仙凤鸣剧团唐涤生改编的粤剧《牡丹亭·惊梦》,以忠实原著、服务演出、增加表演和戏剧性为主旨,在语言形式、剧作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富于岭南情趣,深具本土性民间性,广为观众喜爱。是剧为唐涤生改编的第一本明清传奇,也是唐涤生和仙凤鸣班主白雪仙改革粤剧的重要一步,促进了香港粤剧新局面的开创和香港粤剧特色的形成,成为岭南戏曲和粤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作为《牡丹亭》演出传播史的组成之一,粤剧《牡丹亭·惊梦》融合了多剧种多文化精华,是南北戏曲艺术在岭南的共同绽放,亦或对今天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唐涤生 任剑辉 白雪仙 岭南文化 戏曲史 戏曲传播 香港粤剧
下载PDF
唐涤生粤剧《牡丹亭惊梦》的艺术创新及舞台表演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宛凝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21-25,共5页
香港粤剧编剧唐涤生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把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为粤剧《牡丹亭惊梦》,除深化汤显祖的“情至观”,人物形象与情节的重塑亦有其艺术创新与岭南风格,舞台表演呈现出独特的现代审美特征。唐涤生粤剧《牡丹亭惊梦》对汤显... 香港粤剧编剧唐涤生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把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为粤剧《牡丹亭惊梦》,除深化汤显祖的“情至观”,人物形象与情节的重塑亦有其艺术创新与岭南风格,舞台表演呈现出独特的现代审美特征。唐涤生粤剧《牡丹亭惊梦》对汤显祖《牡丹亭》的继承与创新,是粤剧对古典戏曲改编的成功经验,既体现粤剧独有的艺术特征,同时又保留古典戏曲传统的“尚雅”倾向,标志着传统粤剧逐步走向雅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唐涤生 粤剧 改编 舞台艺术
下载PDF
粤剧《六月雪》改编中的广府文化精神
3
作者 邓晓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9-15,共7页
文学植根于文化的土壤里,它反映着文化的内在精神。透过粤剧《六月雪》的人物形象、内容情节、剧作思想和改编动因以及改编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特点等角度和因素的分析,深刻地体现出粤剧改编中的广府文化内在精神:(1)多元兼容的文化习性;... 文学植根于文化的土壤里,它反映着文化的内在精神。透过粤剧《六月雪》的人物形象、内容情节、剧作思想和改编动因以及改编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特点等角度和因素的分析,深刻地体现出粤剧改编中的广府文化内在精神:(1)多元兼容的文化习性;(2)生机勃发的文化特色;(3)务实持重的文化格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改编 广府文化精神 唐涤生 六月雪 窦娥冤
下载PDF
广府文化在唐涤生改编剧中的艺术呈现
4
作者 邓晓君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粤剧作为广府文化的意义载体,体现了广府文化多元兼容、感性世俗与务实持重的文化内涵。唐涤生的六部改编剧《六月雪》《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至今仍盛演不衰,很大程度是因为这六部剧体现了广... 粤剧作为广府文化的意义载体,体现了广府文化多元兼容、感性世俗与务实持重的文化内涵。唐涤生的六部改编剧《六月雪》《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至今仍盛演不衰,很大程度是因为这六部剧体现了广府文化内涵。唐氏六部改编剧在本地方言、粤剧音乐、脚色行当和舞台布置等四个方面,展现了粤剧艺术的广府文化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涤生改编剧 粤剧 广府文化 艺术呈现
下载PDF
唐涤生改编剧中的广府文化内涵
5
作者 邓晓君 《粤海风》 2019年第5期76-85,共10页
粤剧作为广府文化的意义载体,体现了广府文化多元兼容、感性世俗与务实持重的文化内涵。唐涤生的六部改编剧《六月雪》《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至今仍盛演不衰,很大程度是因为这六部剧让广府百... 粤剧作为广府文化的意义载体,体现了广府文化多元兼容、感性世俗与务实持重的文化内涵。唐涤生的六部改编剧《六月雪》《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至今仍盛演不衰,很大程度是因为这六部剧让广府百姓们产生了一种文化共鸣。本文从开阔的创作视野、本土化的创作心理以及严谨的创作态度三个向度,分别结合广府文化的三大内涵,对唐氏六部改编剧的创作手法、内容情节、主题思想与剧本架构等方面进行探析,论证唐涤生改编剧的广府文化内涵,以更好地理解唐氏改编剧及广府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涤生 粤剧 改编剧 广府文化
下载PDF
宣恩與争夫:論唐滌生編《紫釵記》(1957)——以末折之名實爲核心
6
作者 劉燕萍 《人文中国学报》 2020年第2期-,共41页
唐滌生編《紫釵記》(1957),改編自湯顯祖編《紫釵記》,收録在葉紹德編撰《唐滌生戲曲欣賞》(葉本)和張敏慧校訂《唐滌生戲曲欣賞》(泥印本)。葉本和泥印本在齣目上,最大分別是泥印本末折沿用湯劇《紫釵記》之《節鎮宣恩》齣目,而葉本則... 唐滌生編《紫釵記》(1957),改編自湯顯祖編《紫釵記》,收録在葉紹德編撰《唐滌生戲曲欣賞》(葉本)和張敏慧校訂《唐滌生戲曲欣賞》(泥印本)。葉本和泥印本在齣目上,最大分別是泥印本末折沿用湯劇《紫釵記》之《節鎮宣恩》齣目,而葉本則改爲《論理争夫》。本文主要討論末折,分析齣目在內容與名稱方面名實相副的問題。湯劇《節鎮宣恩》,由劉節鎮宣讀聖旨,造成"劍合釵圓"的團圓結局。(第五十三齣)泥印本第六場《節鎮宣恩》沿用湯劇同名劇目,唐劇末折卻沒有出現劉節鎮也沒有宣恩的情節。唐滌生對湯劇《紫釵記》的結局,有個顛覆性而精彩的改寫:增添了"論理争夫"的情節。小玉以卑微的妓女身分,與盧太尉對壘,迫退情敵燕貞、令軍校們"收棍",力抗看似不可抵擋的命運,反抗太尉,表現了性格決定命運的强大意志。葉本將末折由《節鎮宣恩》改爲《論理争夫》。葉本在齣目上的改動,使劇作最後一齣得以名實相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滌生 《紫釵記》 改編 《節鎮宣恩》 《論理争夫》
下载PDF
从黄燮清到唐涤生:《帝女花》的艺术因革 被引量:1
7
作者 倪彩霞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147,168,共7页
清道光十一年(1832年)黄燮清创作了传奇《帝女花》,讲明末清初崇祯女儿长平公主与驸马周世显的故事。1957年唐涤生据之改编为粤剧,在香港首演获得成功,此后成为粤剧的经典,在粤语地区几至家喻户晓。黄燮清创作的年代,传奇已成强弩之末,... 清道光十一年(1832年)黄燮清创作了传奇《帝女花》,讲明末清初崇祯女儿长平公主与驸马周世显的故事。1957年唐涤生据之改编为粤剧,在香港首演获得成功,此后成为粤剧的经典,在粤语地区几至家喻户晓。黄燮清创作的年代,传奇已成强弩之末,地方戏逐渐兴盛。唐涤生用粤剧的形式改编传奇《帝女花》,实际上取长补短,用富于活力的地方戏艺术来挖掘《帝女花》这部戏曲史上不是很受关注的作品,使其获得新生。从传奇到粤剧,《帝女花》在创作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曲文和声腔等方面有很大改变,可谓新变大于因循。然其成功不仅在于新变,更表现为对传奇《帝女花》文学成就的致敬,在坚持古典戏曲诗性美的基础上做出的艺术创新。近些年戏曲舞台涌现很多经典作品重排、复排、新编或者古代题材新创的作品,都触及如何处理尊重传统和勇于创新的关系。粤剧《帝女花》的成功也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燮清 唐涤生 帝女花 长平公主 周世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