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代時期的君主天命與星象改造——以梁太祖、唐莊宗即位的政治宣傳爲例
1
作者 張馳 《中华文史论丛》 2023年第1期111-136,402,403,共28页
唐懿宗時期發生四星會聚於畢、昴的天象,分野爲趙、魏,懿宗令成德節度使王景崇披衮冕以厭勝之,《舊五代史·唐莊宗紀》認爲這是李存勗魏州即位之兆。僖宗時期,發生“木星入斗”的天象。《新唐書·天文志》將之繫於乾符六年(879)... 唐懿宗時期發生四星會聚於畢、昴的天象,分野爲趙、魏,懿宗令成德節度使王景崇披衮冕以厭勝之,《舊五代史·唐莊宗紀》認爲這是李存勗魏州即位之兆。僖宗時期,發生“木星入斗”的天象。《新唐書·天文志》將之繫於乾符六年(879),《北夢瑣言》、《册府元龜》等則曰“乾符中”,並將之與王鐸問占、朱温天命建立起聯繫。根據計算,唐代後期確實發生了這兩個天象,但與史書記載時間並不吻合。實際發生過的天象,經過五代史官的改造,便成爲證明君主天命的有利徵兆。從這兩件史事中,可以一窺歷史記載的實相與變相、史官誤載的有意與無意之間的關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星會聚 木星入斗 梁太祖 唐莊宗 星象改造 《新書·天文志》
下载PDF
唐庄宗时期宦官擅权干政问题探析
2
作者 李福长 刘永强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96-101,共6页
唐庄宗时期,宦官势力一度复兴,对后唐的军政时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末宦官集团促进了沙陀的兴起和发展,部分宦官参与了后唐政权的创建以及唐末宦官残余势力的聚集,是宦官势力得以再度复兴的重要历史背景,而唐庄宗恢复宦官担任诸司使职... 唐庄宗时期,宦官势力一度复兴,对后唐的军政时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末宦官集团促进了沙陀的兴起和发展,部分宦官参与了后唐政权的创建以及唐末宦官残余势力的聚集,是宦官势力得以再度复兴的重要历史背景,而唐庄宗恢复宦官担任诸司使职和宦官监军制度,则为宦官势力擅权干政提供了政治条件。宦官势力大肆擅权干政,产生了恶劣的后果,最终导致了唐庄宗的败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宦官 擅权干政
下载PDF
唐庄宗亡国论
3
作者 张士尊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28-31,27,共5页
后唐庄宗李存勖经过两代人数十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梁朝,登上了帝王的宝座。但只短短三年时间,就身弑国亡。“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其原因,历代史家多有论及,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颇为突出: (1)宠信俳优;(2)宠信宦官;(3)孔谦的聚敛;(4)... 后唐庄宗李存勖经过两代人数十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梁朝,登上了帝王的宝座。但只短短三年时间,就身弑国亡。“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其原因,历代史家多有论及,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颇为突出: (1)宠信俳优;(2)宠信宦官;(3)孔谦的聚敛;(4)急于灭蜀;(5)权臣跋扈;(6)疑杀功臣;(7)当时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些原因固然都有其历史的根据。每条原因对唐庄宗亡国都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司马光所说:“有一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存勖 历代史家 李克用 孔谦 郭崇韬 张承业 朱温 张全义 张居翰
下载PDF
盛衰之理系于人事——谈《伶官传序》
4
作者 姜汉林 《甘肃教育》 1983年第9期24-25,共2页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吴楚材和吴调侯选的《古文观止》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伶官传序》夹叙夹议了后唐庄宗盛衰得失的原因,阐述了重视人事的道理。文章开篇,以"呜呼&qu...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吴楚材和吴调侯选的《古文观止》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伶官传序》夹叙夹议了后唐庄宗盛衰得失的原因,阐述了重视人事的道理。文章开篇,以"呜呼"领起,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前人说欧阳修以五代为乱世,因此,他所作的《新五代史》叙论,多以"呜呼"开头。接着,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盛衰之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官传序》
下载PDF
对比论证法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福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5年第3期108-109,共2页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论证 高考作文 抑恶扬善 差异点 议论性 《过秦论》 伶官传序 中心论点 陈涉
下载PDF
五代南平史三题 被引量:3
6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4-90,共7页
五代南平史三题曾国富一、南平并未建国称帝,不应作一国看待从北宋以来,历史上多把南平(荆南)作为一个国家看待,与五代时期同时并存或前后相承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前蜀、后蜀、南汉、北汉相提并论,结合中原嬗递的五个朝代... 五代南平史三题曾国富一、南平并未建国称帝,不应作一国看待从北宋以来,历史上多把南平(荆南)作为一个国家看待,与五代时期同时并存或前后相承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前蜀、后蜀、南汉、北汉相提并论,结合中原嬗递的五个朝代,总称为“五代十国”时期。最早称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蜀 中原王朝 五代时期 前蜀 高季兴 周世 吴越 高从诲 统治集团
原文传递
《伶官传序》论证艺术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田丰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7X期62-62,共1页
《伶官传序》选自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课文,文章在写作技法上集合了叙述、议论以及抒情三种技法,并且作者在论证观点上逐步深入,感情真挚且深沉,这也就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一篇难得佳作,而欧阳修个人的艺术修养从这篇文章中也略见一斑。本文... 《伶官传序》选自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课文,文章在写作技法上集合了叙述、议论以及抒情三种技法,并且作者在论证观点上逐步深入,感情真挚且深沉,这也就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一篇难得佳作,而欧阳修个人的艺术修养从这篇文章中也略见一斑。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一、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欧阳修的文章具有从容、层次分明的特点,而《伶官传序》这篇文言文的结构严谨且条例清晰,可以说是浑然天成。这同欧阳修对文章布局要求严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官传序 布局要求 艺术特色 艺术修养 人教版 艺术探析 写作技法 反诘句 二字
原文传递
“滑稽多智,沉浮取容”——冯道做官与作诗
8
作者 郭兴文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2-75,共4页
会做官的人不一定会作诗,会作诗的又往往不会做官。诗人做官往往仕途多舛,大官作诗世少传诵。然而,在五代时却出了一位奇人,他在官场上堪称'不倒翁';诗句至今传播也颇为广泛。此人即是冯道。冯道在唐末时投靠军阀刘守光作参军,... 会做官的人不一定会作诗,会作诗的又往往不会做官。诗人做官往往仕途多舛,大官作诗世少传诵。然而,在五代时却出了一位奇人,他在官场上堪称'不倒翁';诗句至今传播也颇为广泛。此人即是冯道。冯道在唐末时投靠军阀刘守光作参军,刘守光垮台后又投靠张承业当巡官。张承业发现此人的'德行'和才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道 张承业 刘守光 周世 代时 官作 郭威 石敬塘
原文传递
说冯道
9
作者 徐逊 《文史知识》 1985年第7期92-94,共3页
提起冯道,很多人是要摇头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他是'无廉耻者',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云:'兹乃奸臣之尤',范文澜把他当作五代腐朽官僚的典型,以后不少人把他称作'不倒翁'。的确,冯道一生经历好几个朝... 提起冯道,很多人是要摇头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他是'无廉耻者',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云:'兹乃奸臣之尤',范文澜把他当作五代腐朽官僚的典型,以后不少人把他称作'不倒翁'。的确,冯道一生经历好几个朝代,臣事十个皇帝,又屈附契丹,位居将相二十余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道 《资治通鉴》 契丹人 石敬塘 耶律德光 中说 刘知远 毫不在意 丰熟
原文传递
12 五代十国
10
《少儿国学》 2020年第20期38-41,共4页
朱全忠虽然灭了唐朝,做了皇帝,但局面并不安稳。后来他被儿子所杀,后梁的局面更加混乱。923年,河东的大军阀李克用的儿子趁乱在洛阳称帝,他把国名叫唐,自己称唐庄宗,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后唐。后唐朝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混乱不堪的后梁。
关键词 李克用 五代十国 混乱不堪 朱全忠
原文传递
与史为友
11
作者 孙伟喆 《当代学生(探秘)》 2007年第Z2期91-92,共2页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古英雄浪淘沙。古今兴亡多少事,都付渔樵笑谈中。在许多人看来,历史似乎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去式,并没有多少关注的价值,但我却不敢苟同。正如唐太宗所讲的那样,以史为鉴,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当你真正漫游于历史...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古英雄浪淘沙。古今兴亡多少事,都付渔樵笑谈中。在许多人看来,历史似乎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去式,并没有多少关注的价值,但我却不敢苟同。正如唐太宗所讲的那样,以史为鉴,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当你真正漫游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史为友时,才会真正发掘它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淘沙 渔樵 逝水 秦帝国 历史人物 好谋无断 岳武穆 李世民 崇祯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