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范璐 栾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23期8098-8101,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参照GB/T4789.2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对样品进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检测。按照GB 5009.189-2016《食品...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参照GB/T4789.2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对样品进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检测。按照GB 5009.18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检测样品中的米酵菌酸,采用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和飞行时间质谱进行微生物鉴定。结果2份样品鉴定结果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份样品均检测出米酵菌酸,含量分别为18.0和24.2 mg/kg。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源于食源性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假单米面亚种) 食物中
下载PDF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汪廷彩 雷毅 +1 位作者 周露 曾晓琮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4-202,共9页
文章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命名历程、生物学特性、污染食品中毒作用机理、消毒和去毒及预防中毒措施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假单米面亚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命名历程 生物学特性 机理 预防中
下载PDF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环介导等温扩增荧光方法的建立
3
作者 姚栩荣 陈子慧 +4 位作者 王海燕 蔡锦昂 黄晓君 蒋宇明 李秀英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94-4605,共12页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与荧光探针结合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cocovenenans)特异性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分析,选择B.gladioli pv.cocovenenans共有的bonA...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与荧光探针结合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cocovenenans)特异性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分析,选择B.gladioli pv.cocovenenans共有的bonA为靶位点,设计环介导等温扩增的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通过19株B.gladioli和3株非目标菌株,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将该方法的检测特异性与现有的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B.gladioli pv.cocovenenans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灵敏度探究。【结果】建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荧光鉴定方法对B.gladioli pv.cocovenenans具有特异性,能在30 min内得出结果,且该方法能进行可视化直接观测。该方法的基因组DNA最低检测限度为1.98 pg/μL,检测灵敏度为2.7×102 CFU/mL。另外,该方法能应用到食品样品中B.gladioli pv.cocovenenans的检测。【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快速、可视化、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能有效用于B.gladioli pv.cocovenenans的快速筛查,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假单米面亚种 环介导等温扩增 荧光可视化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产毒差异菌株菌体脂肪酸分析
4
作者 黄秀丽 罗月珍 +5 位作者 黄永德 王晓琴 朱文娟 张丰芸 赵智锋 陈嘉聪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33期139-144,共6页
为了探讨脂肪酸与椰毒假单胞菌米酵菌酸毒素产生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气相色谱和面积归一法分别对产毒差异菌株的菌体脂肪酸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9株菌株共分离到11种组分,其中十六碳酸(C16:0)、顺-10-十七碳一烯酸(C17:1)以及顺,... 为了探讨脂肪酸与椰毒假单胞菌米酵菌酸毒素产生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气相色谱和面积归一法分别对产毒差异菌株的菌体脂肪酸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9株菌株共分离到11种组分,其中十六碳酸(C16:0)、顺-10-十七碳一烯酸(C17:1)以及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C18:2n6c)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依次为43.85%、25.84%和14.75%。培养基及培养温度是影响脂肪酸组成的主要因素,相同培养条件下,9株菌株菌体脂肪酸组成相似度达90%以上。毒性试验后,不产毒菌株10574与产毒菌株菌体脂肪酸均发生相似变化,即顺-9-十八碳一烯酸(C18:1n9c)含量降低,而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C18:2n6c)含量升高。生长条件是影响菌体脂肪酸组成的主要因素,脂肪酸与椰毒假单胞菌米酵菌酸产生的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假单米面亚种 黄素 脂肪酸
下载PDF
米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调查和风险分析
5
作者 刘单单 苏嘉妮 +2 位作者 杨丹婷 丁清龙 周露 《食品工业》 CAS 2024年第9期324-329,共6页
调查湿米粉和湿粉条生产原料米中米酵菌酸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污染状况,并模拟湿米粉和湿粉条产品环境,对菌株的产毒特性进行研究。在广东省的湿米粉和湿粉条生产企业及小作坊,共采集大米、碎米等原料米15... 调查湿米粉和湿粉条生产原料米中米酵菌酸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污染状况,并模拟湿米粉和湿粉条产品环境,对菌株的产毒特性进行研究。在广东省的湿米粉和湿粉条生产企业及小作坊,共采集大米、碎米等原料米158份,其中45份样品检出米酵菌酸,含量范围是0.838~8.260μg/kg。筛选到5株具有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特征的可疑菌株,经产毒和分子生物学验证,确定均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5株菌的米酵菌酸产生能力差异较大,菌株Y2的米酵菌酸产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而且很容易在湿米粉和湿粉条样品中产生米酵菌酸,并且样品中含有大米比只有淀粉产生更高浓度的米酵菌酸。结果表明,湿米粉和湿粉条的原料米中均有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和米酵菌酸污染的风险,需要加强对其生产过程中原料米的污染控制和风险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假单米面亚种) 大米 污染调查 株鉴定
原文传递
湿米粉和湿淀粉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的污染现状及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晖燕 区伟全 +2 位作者 宋韶芳 韩洁君 李尚益 《医学动物防制》 2024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 调查2021年广州市番禺区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中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的污染情况,探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法和实时... 目的 调查2021年广州市番禺区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中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的污染情况,探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GB/T 4789.29-2020)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GB 5009.189-2016)的要求进行检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2 COMPACT生化法和MALDI-TOF MS法鉴定样品中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椰毒假单胞菌产毒bon基因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米酵菌酸。结果 40份样品中有2份湿米粉和1份湿淀粉制品检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1份湿米粉样品检出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在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鉴定中,MALDI-TOF MS法和实时法与传统生理生化检测法结果一致。结论 番禺区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存在被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污染的风险。MALDI-TOF MS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鉴定该菌时更快速、结果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假单米面亚种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假单bon基因
原文传递
一种固氮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表型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管福来 陶元勇 +1 位作者 李赫 赵乃昕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对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和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有关的4株重要的菌株进行表型性状描述,以证明它们是同一个菌种。方法着重用传统的底物利用试验和GC及专用软件(Sherlock系统6.1)分析菌细胞的脂肪酸,做全面的表型描述。结果 4株菌的3... 目的对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和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有关的4株重要的菌株进行表型性状描述,以证明它们是同一个菌种。方法着重用传统的底物利用试验和GC及专用软件(Sherlock系统6.1)分析菌细胞的脂肪酸,做全面的表型描述。结果 4株菌的30项生化反应完全一致,170项底物利用试验95%一致,12种脂肪酸及脂肪酸组合基本一致;4株菌都是固氮菌。结论 4个株菌为同一个菌种,都可称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伯克霍尔德 米面食物中 底物利用试验
原文传递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的危害及预防 被引量:5
8
作者 彭沛穰 景雪梅 +1 位作者 冶晓燕 朱学泰 《生物学通报》 CAS 2021年第6期1-3,共3页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是导致木耳、银耳、酵米面等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但目前媒体对该菌名称的使用较为混乱,对中毒防治和科普等工作造成了干扰。通过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的分类和名称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致病危害及...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是导致木耳、银耳、酵米面等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但目前媒体对该菌名称的使用较为混乱,对中毒防治和科普等工作造成了干扰。通过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的分类和名称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致病危害及主要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致病菌引发的食物中毒预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致病变种 假单 食物中
下载PDF
4例急性米酵菌酸中毒的诊治 被引量:2
9
作者 罗兆环 邵燕鸿 +2 位作者 杨志前 袁丽玲 林静茹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14-417,共4页
对2021年发生的一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呕吐、腹泻、肝损害为主,经早期血液灌流和血浆置换清除毒物以及护肝治疗,3例治愈、1例死亡。米酵菌酸中毒后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肝衰竭或多... 对2021年发生的一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呕吐、腹泻、肝损害为主,经早期血液灌流和血浆置换清除毒物以及护肝治疗,3例治愈、1例死亡。米酵菌酸中毒后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肝衰竭或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中毒的严重程度与患者体内米酵菌酸毒素的浓度有关,故早期对米酵菌酸毒素的测定对中毒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确诊患者,早期积极行血液净化和护肝治疗对预后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假单 米面
原文传递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吊浆粑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周帼萍 梁泉 +5 位作者 黄庭轩 杨祖顺 许燕 国译丹 李洪春 张练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一起吊浆粑食物中毒事件,鉴定引起中毒的致病因素。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4份食物样品参照GB/T 4789.29—2003进行微生物常规培养,对其中分离的疑似目标菌株进行VITEK 2 COMPACT生化鉴定和16S ... 目的分析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一起吊浆粑食物中毒事件,鉴定引起中毒的致病因素。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4份食物样品参照GB/T 4789.29—2003进行微生物常规培养,对其中分离的疑似目标菌株进行VITEK 2 COMPACT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并对样品进行动物中毒试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样品中的米酵菌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分离的3株食源性致病菌的16S rRNA序列比对和VITEK 2COMPACT生化鉴定结果均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均可产毒使小鼠死亡,且样品中米酵菌酸含量超标,产毒量最高达9.67 mg/kg。结论该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吊浆粑,产生大量米酵菌酸所致。从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该菌株应为我国命名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farinoferment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浆粑 食物中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 假单米面亚种 食源性致病 云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